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内固定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术。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围术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5.00%, 38/40)高于对照组(80.00%, 32/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 P=0.043)。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 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 观察组疼痛、活动度、步行能力、畸形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 观察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0%, 1/40)低于对照组(20.00%, 8/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 P=0.034)。结论与内固定术相比,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9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固定组和置换组。固定组采用内固定治疗,置换组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股骨颈骨折功能优良率;下床活动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压疮、深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置换组股骨颈骨折功能优良率高于固定组,P0.05;置换组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固定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固定组,P0.05;置换组术后压疮、深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固定组,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应用及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卧床并发症发生,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并比较内固定与关节置换两种方法治疗5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20例5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给予A组患者中空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则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统计并比较。结果经手术治疗后,B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86.7%,显著高于A组的68.3%,此外,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7%,明显低于A组的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内固定治疗,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5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但要严格掌握假体置换的适应证,且应规范手术操作,不宜简单仅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和年龄来划分。参照国内外经验,遵循以下原则:1.如骨折位置低,而且错位不大,尤其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下,首选内固定手术治疗;2.如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骨折错位严重,骨折位置高,骨质疏松不重,首选生物固定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3.如患者年龄75岁,骨折明显错位,骨质疏松,可以采取骨水泥固定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4.对于患者年龄60岁甚至70岁,骨折错位不大,只要骨折位置偏低,骨质条件较好,可以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5.对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还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采用生物固定型关节,还是骨水泥固定型关节,还是混合固定型关节,可以参照患者的年龄、骨折前活动能力、骨折部位骨质条件、全身状况、医生的经验等因素来综合考虑。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简单,恢复快且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明显促进了中老年患者病情的康复,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骨科收治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研究组50例给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50例给予单纯螺钉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6.00%(48/50),对照组为76.00%(38/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2/50),对照组为26.00%(13/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确切,较单纯螺钉钢板内固定而言,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的效果、安全性。方法对6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内固定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采用PFNA内固定,对照组31例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中术后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治疗效果与DHS相当,但PFNA治疗创伤小,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型中医疗法联合PFNA内固定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6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型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行PFNA内固定治疗,研究组36例在其基础上行中医疗法,观察两组髋关节情况及并发症。结果对照组髋关节优良率72.7%低于研究组94.4%,且并发症的发生率24.2%高于研究组5.6%,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型中医疗法联合PFNA内固定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到我院接受四肢骨折治疗的患者68例,在患者的意愿下随机分成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给予观察组患者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进行临床治疗,对照组则给予传统的解剖钢板进行临床治疗;将两组患者在我院进行临床治疗的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将治疗效果的优良中差率进行对比,观察组治疗效果的总优良率为94.12%,对照组治疗效果总优良率为79.41%,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治疗后,对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明显高于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20.59%;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肢骨折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给予临床治疗,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及评价PFNA微创内固定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三组,分别采用PFNA、LPFP和外固定架治疗,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并通过骨密度测定,统计骨质疏松检查率。结果:对1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骨密度测定,骨质疏松发生率为86.7%。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及负重时间上均较B、C组短(均P0.05);三组优良率分别为97.5%、90.0%、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B组次之,C组最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特点进行观察分析,选用PFNA微创内固定治疗具有临床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应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4%,优于对照组的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低于对照组的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予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骨水泥强化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普通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普通PFNA治疗,观察组采用骨水泥强化型PFNA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以及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髋关节疼痛、深静脉血栓、内固定松动)发生率、早期下床行走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arris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VAS、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130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螺钉内固定组(37例)、股骨头置换组(45例)及全髋关节置换组(48例),比较三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早期和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并评价术后满1年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全髋关节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多于螺钉内固定组和股骨头置换组(P<0.05),股骨头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多于螺钉内固定组(P<0.05)。螺钉内固定组患者早期褥疮、晚期骨折不愈合及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和股骨头置换组(P<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三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全髋关节置换组和螺钉内固定组相比接近显著(P=0.060),提示有一定差别。全髋关节置换组患者Harris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螺钉内固定组(P<0.05)。结论对于65~80岁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应根据其年龄、骨折类型、身体耐受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活动能力要求较高及预计生存期较长的老年患者,可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其效果优于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防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抽取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郑州阳城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2例, 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FNA组和置换术组, 每组41例。PFNA组给予PFNA内固定术治疗, 置换术组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相关手术指标、髋关节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FN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置换术组, 手术时间短于置换术组, 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长于置换术组(P均<0.05);PFNA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85.37%, 35/41)与置换术组(95.12%, 39/41)比较, 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9.51%, 8/41)高于置换术组(4.88%, 2/41), 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均较佳, PFNA内固定术为患者带来的创伤更小, 但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恢复更佳, 且并发症发生情况更少, 临床在实际应用时需要依照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内固定术)与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102例为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入PFNA组和关节置换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FN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关节置换组,P 0.05;但PFNA组的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长于关节置换组,且术后1年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PFNA内固定术与关节置换术在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治疗中各有优缺点,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选择适宜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股骨粗隆间骨折中行小粗隆结构修复固定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所有的患者均进行DHS的治疗,且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小粗隆结构修复固定,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定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小粗隆移位,无其他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0431,P=0.0444);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0458,P=0.0408)。结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小粗隆结构修复固,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且有更好的治疗优良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股骨转子周围骨折中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5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选取同期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动力髋螺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3.6±11.3)min,出血量为(265.8±23.7)ml,术后愈合时间为(9.8±1.0)周,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4.2%,无并发症发生,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跟骨内固定法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68例,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固定治疗,实验组采用跟骨内固定法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优良率。结果手术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各个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发现,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也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实验组。结论经对比发现,跟骨内固定法对于粉碎性跟骨骨折的治疗起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减短住院时间,减低并发症发生率,增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采用全髋关节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9例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给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组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2.05%高于对照组7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13%低于对照组16.67%,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切开复位DHS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微创DHS内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骨折恢复优良率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更短(P0.05)。结论微创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优于切开复位DHS内固定手术,前者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提高骨折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9月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与股骨头置换组。股骨头置换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全髋关节置换组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优良率,平均引流量、住院天数、出血情况和手术时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全髋关节置换组患者手术治疗优良率高于股骨头置换组(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平均引流量、住院天数跟股骨头置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髋关节置换组出血量多于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长于股骨头置换组(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骨头置换组患者(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确切,可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但相对来说,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在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收治的60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接受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优良率为83.33%,对照组为60.00%,研究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13.3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1,P>0.05)。结论: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优于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可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