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口服抗凝药导致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迟发性血肿的临床特点和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及湘雅三医院植入CIED 841例患者,定义迟发性囊袋血肿为植入装置后5 d以后发生的囊袋血肿,采集其临床资料并分析其处理策略。结果在植入后(12.0±8.8)个月的随访期,共发生囊袋血肿9例,发生率为1.1%,其中迟发性囊袋血肿5例,发生率为0.6%。2例经过加压包扎保守治疗痊愈,2例经过囊袋血肿清除术后痊愈,1例血肿抽吸并保守治疗的患者后期出现囊袋破溃并感染,经装置移除并重新植入后痊愈,无死亡病例。因本研究为小样本描述性研究,未行统计学分析。迟发性囊袋血肿特点为患者正在接受抗凝药治疗,无明显全身或局部炎症反应,囊袋积液镜检及培养无细菌检出,局部组织无明显炎症破坏,经血肿清除术或保守治疗后囊袋积液迅速吸收。结论CIED植入后可能会发生迟发性血肿,发生原因可能和抗凝药使用以及监测不够规范相关。根据其临床特点可以和感染性积液鉴别,通过血肿清除术或保守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目前的强化抗栓治疗策略对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2002-03-2012-12期间,在我院首次植入或更换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植入以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共有632例患者在我院植入或更换永久心脏起搏器,共有29例患者出现起搏器囊袋并发症。443例(70.09%)患者使用抗栓药物治疗,其中发生早期囊袋并发症18例(4.74%),发生晚期囊袋并发症6例(1.81%)。189例(29.91%)患者未使用抗栓治疗药物,其中发生早期囊袋并发症3例(1.59%),发生晚期囊袋并发症2例(1.06%)。与未使用抗栓治疗药物相比,使用抗栓治疗药物明显增加早期囊袋血肿并发症的发生率(4.74%:1.59%,P0.05)。晚期囊袋并发症主要见于高龄、糖尿病以及低体重患者。结论:目前的强化抗栓治疗策略明显增加起搏器植入早期囊袋血肿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起搏器更换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起搏器更换的714例患者.术后3、6、12个月时工作人员通过常规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随访,之后改为每年1次,并以电话随访方式进行非定期随访.通过术后定期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平均随访(19.5±9.7)个月.所有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均纳入本次研究.结果 随访期间共22例(3.1%)患者出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其中,13例(1.8%)出现次要并发症,包括4例起搏器囊袋血肿,2例起搏器移位,6例伤口愈合不良和1例局限性气胸;9例(1.3%)出现主要并发症,包括3例起搏导线脱位,3例严重的囊袋血肿,起搏器囊袋调整1例和2例严重的感染.9例主要并发症患者均接受了再次手术.接受起搏器导线相关操作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服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并不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风险.结论 尽管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操作能够降低起搏器更换的并发症发生率,但手术操作仍存在不能忽略的风险.我国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和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的更换数量较少,对此类起搏器更换术后的并发症情况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32例心脏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患者囊袋血肿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01月份开始至2012年06月份期间32例行心脏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患者囊袋血肿形成的原因及其治疗,总结起搏器安置术后囊袋血肿的治疗经验。结果32例患者中早期囊袋血肿(起搏器植入术后1周内出现的囊袋内出血称为中早期囊袋血肿)22例,迟发性囊袋血肿10例,(起搏器植入术后1周以上出现的囊袋内出血称为迟发性囊袋血肿),均取囊袋内液体行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所有患者均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均未发生起搏器囊袋感染,32例患者术口均愈合出院。结论早期发现囊袋血肿,及时进行正确的治疗,有利于术口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囊袋处理方法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更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96例永久性起搏器更换患者,50例[年龄(72±177;6.2)岁,起搏器植入时间(8.3±177;2.6)年]在原囊袋中植入新起搏器(传统囊袋组),46例[年龄(71±177;10.4)岁,起搏器植入时间(8.7±177;2.2)年]切除原囊袋,充分止血后在新囊袋中植入新起搏器(新囊袋组)。观察术中两组的起搏囊袋处理时间,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血肿发生率,囊袋感染率,并对患者行舒适度评估。结果传统囊袋组囊袋处理时间(2.6±177;1.6)min,血肿发生率12.0%(6/50),囊袋感染率4.0%(2/50),体温增高发生比例20.0%(10/50),患者满意度72.0%(36/50)。新囊袋组囊袋处理时间(3.4±177;1.3)min,血肿发生率6.5%(3/50),囊袋感染率0,体温增高发生率8.7%(4/46),患者满意度93.5%(43/46)。血肿发生率、囊袋感染率、体温增高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新囊袋组优于传统囊袋组(均P<0.05)。结论起搏器更换术中,常规切除原起搏器囊袋有利于降低血肿及囊袋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探讨不同时期起搏器更换术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总结更换起搏器的方法和临床经验,从而提高起搏器更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10年间167例更换起搏器时局部囊袋处理方法的变化,即2008年以前原囊袋内周围形成的纤维网格不予以分开,仅在囊袋上部切口附近分离皮肤及组织,形成大小适中的囊袋;2008年以后尽量将原囊袋中形成的纤维网格分开,适当扩大原囊袋,并加强术后囊袋管理;同时观察起搏器更换术后囊袋感染和血肿的发生情况。结果 167例更换起搏器患者,均为起搏器电池耗竭;其中2008年1月以前更换者为77例,2008年1月以后更换者为90例。2个时间段,与起搏器囊袋并发症相关的患者和植入因素无显著不同,与2008年以前相比,2008年以后行起搏器更换术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6.7%vs 27.3%,P0.01),其中局部囊袋血肿10例(5.9%),8例(80%)为2008年以前更换,局部囊袋感染17例(10.2%),13例(76.5%)为2008年以前更换。结论起搏器更换术中将由结缔组织形成的原囊袋周围钝性分开的处理方法可降低起搏器更换术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对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出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围手术期应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对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3年来在本院行起搏器植入或更换的患者资料,对其中血栓高危患者在不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下,手术完成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围手术期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术后囊袋出血情况。结果所有2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15例术后起搏器囊袋正常,4例囊袋部位出现大于5cm×5cm瘀斑,7例发生囊袋血肿,其中严重出血5例,发生率为19.23%。严重出血见于围手术期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治疗。经适当处理,囊袋出血消失。随访3.0±2.6个月,无迟发囊袋出血发生。结论①围手术期使用单一抗血小板药物或短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替代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相对安全;②围手术使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或单纯抗凝治疗发生囊袋出血的风险高,且抗凝治疗多为严重出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对2006年8月—2011年10月植入起搏器的136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6例中有8例发生囊袋血肿,发生率5.88%;其中发生在7d以内囊袋出血的患者5例,7d~14d囊袋出血的患者3例。8例患者中3例用注射器局部抽吸,1例抽吸效果欠佳后改为重新切开囊袋止血,3例切开囊袋,清创止血、并用立止血在囊袋内湿敷;2例芒硝外敷,盐袋压迫。无一例发生感染。结论老年患者起搏器囊袋内出血与起搏器手术操作、应用抗凝药物、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高龄患者本身可能存在潜在的凝血功能障碍或因并存疾病需应用抗凝药物,囊袋血肿发生较高。局部处理主要依据囊肿大小、皮肤瘀斑色泽、出血速度和起搏器囊袋张力大小而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及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早期出现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86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及ICD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合并全身疾病、术前抗凝药物、术前合并感染,术前临时起搏,电极数量,手术时长),术后早期感染和囊袋相关并发症(血肿、感染、破溃),并针对可能的诱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出现囊袋血肿28例(5.7%),囊袋破溃3例(0.6%),感染69例(14.2%)。多因素分析显示,血肿的发生与术前使用抗凝药物及临时起搏应用呈正相关(P0.05)。起搏器围术期发热与术前抗凝药物使用及术前是否合并感染有明显相关(P0.05)。虽然二次手术(尤其是临时起搏患者中)与起搏器术后血肿无明显相关性,但是二次手术后的血肿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结论起搏器术前抗凝药物使用是起搏器术后早期出现感染及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抗生素液冲洗起搏器囊袋对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观察以抗生素液冲洗起搏器囊袋的操作对囊袋和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 118例病人分为抗生素液囊袋预防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其它手术操作方法完全相同。起搏导线全部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植入,起搏器囊袋位于左或右前上胸部皮下。术后第1、3、5d分别更换敷料1次,第10d拆线出院。术后3个月、1年、3年、5年、7年常规随访,观察手术切口和囊袋情况。结果 围手术期发生囊袋积血6例,其中预防组4例,对照组2例,年龄都在70岁以上,经抽吸和静脉滴注白蛋白后很快消失。对照组1例术后第5d发生囊袋内脂肪液化,经抽吸后10d痊愈。两组病人在围手术期和整个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囊袋或切口感染,亦无再次手术病例。结论 采用小切口血管穿刺技术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时,在关闭切口前常规采用抗生素液冲洗囊袋和切口对围手术期囊袋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影响。严格的无菌环境和无菌操作是预防永久起搏器围手术期囊袋感染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70岁以上老年人脑出血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人脑出血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应用CT对70~90岁脑出血患者62例行头颅平扫,并以同期<70岁脑出血患者185例CT检查作对照,比较其出血部位及预后。结果≥70岁组壳核出血占54.8%,丘脑出血25.8%,与60~69岁组相似(60.8%及25.3%);<60岁组为66.9%及11.3%,与≥70岁组比较,分别P>0.05及P<0.05。结论高血压为70岁以上老年人脑出血的重要原因,出血部位以壳核、丘脑为多,但出血量较小,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中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与脑血管痉挛(CVS)及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液和脑脊液中ET含量;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液和脑脊液中NO的代谢产物NO-x(NO-2和NO-3)含量。结果SAH后血液和脑脊液中ET含量增高(P<005),且重症组高于轻症组(P<005);而SAH后血液和脑脊液中NO含量则下降(P<005),重症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结论提示SAH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可能系ET升高和NO下降使大脑动脉持续收缩所致,且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ET增高和NO下降的程度密切相关。本实验结果支持SAH后CVS发生机制中ET与NO动态平衡破坏学说。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脑卒中后痴呆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痴呆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2 5 8例资料完整的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了 3个月随访评价 ,包括临床神经学和神经心理学测试 ,对研究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 ,然后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 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 脑卒中后痴呆发生率为 32 2 %。经分析筛选出多灶病变、左侧及双侧病变、脑萎缩、年龄、高血压、以往脑血管病病史、大面积出血或梗死 8个因素为脑卒中后痴呆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人脑卒中后痴呆由多种因素决定 ,它不仅与病灶部位、数目、大小及发病次数有关 ,亦与脑卒中患者基础脑功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4.
高龄冠心病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高龄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 1997年 2月至 2 0 0 1年 12月连续 12 6例 70岁以上的冠心病病人的介入治疗资料 ,其中多支病变占 89 7%。 193处靶病变行PTCA、冠状动脉支架、切割球囊扩张和旋磨 ,其中复杂病变占 86 5 %。结果 :病例成功率 95 2 % ,病变成功率93 3%。其中 33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梗塞相关血管开通率 10 0 %。慢性闭塞病变 2 1处 ,成功率81 0 %。 112例病人行冠状动脉支架术 (占 88 9% )。术前靶血管平均狭窄 (85 6± 11 3) % ,术后平均残余狭窄 (5 2± 6 1) %。严重并发症率 4 0 % ,其中死亡率 2 4 %。 1例 (0 8% )行紧急冠脉架桥术 ;1例(0 8% )Q波心梗。急性闭塞 5例 (4 0 % ) ,心包填塞 1例 (0 8% ) ;5例 (4 0 % )病人出现消化道出血 ,1例(0 8% )病人发生脑出血。结论 :70岁以上的高龄冠心病人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对心,脑血管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邢林山  田慧 《高血压杂志》1996,4(3):197-200
对1994例住院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合并高血压(HT)对心、脑血管病变的影响作回顾性研究。结果合并EH(815例,占41.92%)的病人中脑梗塞(217例,占12.19%),脑出血(9例,占0.46%),冠心病(578例,占29.73%),心肌梗塞(103例,占5.30%)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NIDDM组。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肥胖和年龄的增加是NIDDM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急诊科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4例AMI患者在急诊科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rt-PA总量原则为“三级剂量,开通则停”。即当临床显示血管再通时将剂量限制在50mg、75mg及100mg,特殊情况适当加量。负荷量及余量输注速率视梗死部位而异。结果药物总量达50mg、75mg及100mg时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9%、77%及84%。3例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剂量达100mg后无再通且病情恶化,分别追加50mg、50mg及100mg后血管再通且存活。总再通率为91%。轻度出血率为27%,无严重及颅内出血。结论提示在急诊科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AMI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病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患者术后按照设计的8天循序渐进的方案进行功能锻炼,出院后按上述方案序贯锻炼。而对照组患者术后按常规宣教。手术后1,2,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起搏器术后患者有无术侧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结果总共入选117例起搏器术后患者,其中康复组62例,对照组55例。康复组术后1个月随访时有6例出现肩部疼痛,其中2例出现肩关节活动障碍;术后3个月时只有1例术侧肩部轻微疼痛。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有16例出现肩部疼痛,其中5例伴有肩关节活动障碍;术后3个月时还有3例肩部轻微疼痛。两组患者随访期内均未发生电极脱位、伤口延迟愈合、囊袋迟发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起搏器术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可降低术后发生肩部疼痛及活动障碍的发生率,且不会增加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和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甘油三酯 (TG)与动脉粥样硬化 (AS)发病和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技术估计AS病变程度和范围 ,比较健康对照者和AS患者脂蛋白变化。结果 :将AS患者按病变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 2个亚组 ,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空腹TG浓度以及反映TG清除不良的标志—non HDL apoCⅢ浓度均与AS发病存在单变量及多变量显著相关 ;AS患者还存在其他脂蛋白异常 ,表现为HDL2 C低浓度 ,HDL和LDL颗粒中的TG 胆固醇比值升高 ,血TG浓度与这二种脂蛋白组分改变密切相关 ,HDL2 C与AS发病显著相关 ;高血压、糖尿病也与AS发病显著相关。结论 :本组TG与AS发病存在密切相关 ,是AS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不同措施预防华法林抗凝患者起搏器术后囊袋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华法林抗凝患者行起搏器植入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采用不同预防囊袋出血措施分为两组。A组患者术前调整INR至1.5~2.0,围手术期不停用华法林,术中局部应用凝血酶原涂抹囊袋;B组患者术前3天停用华法林,改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抗凝治疗,术后恢复使用华法林。比较两种方法预防起搏器术后囊袋出血的效果。结果共840例行起搏器手术患者中,有78例为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A组患者42例,术后发生轻度囊袋出血4例,中度囊袋出血1例。B组患者36例,术后发生轻度囊袋出血7例,中度囊袋出血3例,重度囊袋出血1例。结论华法林抗凝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出血的风险增高,而术前调整INR值并在术中局部应用凝血酶原较围术期低分子肝素替代对预防囊袋出血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慢性正己烷中毒的神经电生理表现。方法应用常规肌电图技术对22例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进行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电生理检查异常率为5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为9%,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为43%,远端潜伏期延长为28%。结论慢性正己烷中毒以损害运动神经远端为主,神经损害与接触正己烷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