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主要侵犯皮肤与周围神经的慢性传染病。我国通过50多年积极控制,麻风的流行得以明显降低,2007年全国仅报告新麻风病例1526例,全国大部分地区麻风病均处于低流行和散发的状态,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由于麻风病容易导致残疾恶化、社会歧视偏见等问题,完全解决麻风问题依然任务十分艰巨。在当前的防治形势下,重新审视健康教育在我国麻风病控制工作中的作用及其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农村社区是麻风病防治工作的主要场所,也是麻风受累者社会康复回归的外部环境,加强农村社区对麻风病防治的充分参与和认同对于实现进一步减轻麻风病负担,彻底解决麻风导致的公共卫生问题意义重大。在实现上述转变目标的过程中,农村社区领导的参与意愿和授权以及对麻风防治基本知识技术的了解程度是能否实现麻风社区防治目标的关键所在。我们在我省部分麻风病流行的农村社区开展乡村干部麻风病知识-态度-行为专题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基层医务人员麻风病防治知识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层医务人员是发现麻风病例的主力,也是为麻风受累者提供诊疗康复服务的具体承担者,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麻风病防治与综合卫生服务体系密切结合即一体化作为麻风防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在全球实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麻风病社区治疗康复在桐乡市的可行性及其效果.方法在社区麻风病治疗康复领导小组和麻风病防治专业机构的指导下,由社区麻风病防治医生具体协调对137例次麻风受累者进行规则治疗、残疾预防、歧视干预、心理咨询、社会经济康复等方面的干预活动,活动结束后评价其效果.结果通过3年的社区治疗康复干预,结果5例麻风现症病人治疗规则,47例有心理障碍及/或社会参与受限的患者接受咨询服务后35例患者有效;通过3年残疾预防与自我护理,85例患者红眼、手皲裂、手伤口、足皲裂、足溃疡分数较基线分别下降了67.24%、67.61%、71.15%、76.19%、52.08%;3年期间开展了16次社区麻风病健康教育活动,社区对于麻风病的歧视明显减轻;协助6名麻风残疾者在企业就业,协助7名麻风残疾患者办理了残疾证,协助14名重度残疾患者办理了农村医疗保险,为12名患者争取到了春节慰问金;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推动下有15名麻风残疾患者自发形成了2个自助小组。结论麻风病社区治疗康复在桐乡市具有可行性,效果良好,建议在条件类似地区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5.
王海山  陈家琨  侯玉鸿 《上海预防医学》2003,15(12):601-601,604
早期发现和治疗麻风患者是控制麻风病传播和流行、最终达到消灭麻风病战略中最重要的措施。上海于 1990年已达基本消灭麻风的标准 ,但本市 3 70万外来人口中不乏麻风病患者 ,早期发现和治疗病人 ,使之及时康复 ,使之不至于成为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 ,是当前本市麻风防治工作的新特点。为此 ,我们于2 0 0 3年 9月~ 11月对本市 10个区 (县 )的 2 6664名外来人口开展了麻风病调查。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调查对象分布于本市 10个区 (县 )的 5 3个街道 (镇 )、170个里委 (村 )、40 4个单位 ,共 2 6664名外来人员 ,以其作为调查对象。设计“麻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凉山州开展麻风消除运动,实施麻风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探讨可持续麻风防治机制.方法 采取政府领导、调整麻防机构、培训麻防医生、开展健康教育、实行质量监控和奖惩政策等措施,提高麻风病患者的发现率和群众麻防知识知晓率.结果 开展麻风消除运动前的1995-2004年全州新麻风病每年平均发现93.6例,年均发现率为 2.38/10万;开展麻风消除运动后2005年新发现麻风病137例,发现率3.29/10万.2005年与2004年相比,新麻风病发现方式和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Ⅱ级以上畸残率由23.60%下降到18.25%;新患者发现平均延迟时间由33个月缩短到25个月.2005年底在17个县34个乡分别对340个村民和学生进行了麻风病知晓率抽样调查,结果村民知晓率为45.60%,学生知晓率为75.42%.结论 开展麻风消除运动后新麻风病患者发现率明显提高,新麻风病患者畸残率降低,凉山州麻风综合防治措施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宝山区居民麻风知识水平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70年代宝山区麻风病患病率在0.60‰左右,处高流行时期,1989年以后,本区居民中未发现新病例,宝山区处于基本消灭麻风病的阶段。工作重点转移到康复治疗及健康教育方面。但麻风病是可致残的疾病,至今尚无有效的疫苗预防,防治任务仍很艰巨。为了解本区居民麻风知识水平及麻风知识宣传效果,我们于2001年1月底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全区21个乡镇、街道全部参与调查。每处随机抽样10~15人。 1.2 调查方法 培训全区的麻风病防治医生,借开展麻风节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江苏省已有效控制了麻风病流行。2011年国家控制麻风病的策略由防治向消除危害转变,颁布了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近年来,江苏省采取提供政策资全保障、加大病人发现力度、提高防治工作质量、加强防治队伍能力建设、推进麻风防治一体化进程以及争取社会支持等措施,率先探索消除麻风病危害工作的方式方法,并取得进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政府承诺以及抓队伍能力建设、病人发现、管理、残疾预防和社会关爱是消除麻风病危害工作的关键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9.
广元市近五年年平均麻风发病率0.42/10万,2014年底患病率为2.22/10万,现有现症病人56例,存活麻风治愈者797例,其中二级畸残243例。作为全国麻风病疾病负担较重地区,面临着防治工作边缘化现象;麻防单位、人员无资质开展诊疗;各部门、综合和基层医疗机构合作不够;麻风康复工作启动困难等艰巨挑战。广元市针对上述情况,充分利用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平台,促进政府重视;建立区域化麻风病诊疗/转诊中心,打造"医防结合"新模式;整合性病学会搭建沟通平台,加强人员能力建设;麻风防治纳入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履职;整合资源,全面启动麻风畸残康复工作。通过上述措施落实,预期广元市麻风防治工作运行良好,麻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麻风病受累者全面康复工作得到落实,消除麻风病危害目标在逐渐实现之中,建议全国类似地区予以效仿,以确保我国2020年消除麻风病危害目标得以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世界早日到来。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麻风患者延迟发现对患者残疾的影响,为麻风防治及残疾康复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年5~6月由麻风防治人员采用麻风病新发现和复发病例个案报告卡及麻风患者残疾调查表对浙江省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确诊的麻风现症患者和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的麻风治愈留院者两组人群的发病时间、确诊时间以及残疾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并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被调查的两组人群中:麻风治愈留院患者的确诊时间为(69.51±8.36)月,导致的残疾率为96.51%,83例麻风现症患者的确诊时间为(35.96±6.05)月,导致的残疾率为26.51%,麻风患者延迟发现对畸残有明显影响(χ2=87.97,P〈0.01);麻风现症患者2年内被确诊的比2年以上才确诊的残疾比例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P〈0.05);麻风现症患者型别上比较:多菌型(MB)确诊时间比少菌型(PB)长(t=12.14,P〈0.01),但两者在畸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P〉0.05)。结论麻风患者延迟发现对畸残有明显影响;麻风现症患者2年内被确诊的比2年以上才确诊的残疾比例要低。在麻风低流行状态下,应对医务人员进行有效地培训以提高医务人员的麻风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评价基本消灭麻风病后的防治策略,为巩固防治成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麻风线索调查、病人复查、接触者检查、疫点调查等方法发现麻风病人,对病人规范实施MDT,对基本消灭麻风后的新发病人进行分析,评价MDT实施与监测的效果。结果发现新发麻风病人18例、复发病人3例,年患病率均在1‰以下,近5年年平均发病率在0.5/10万以下。MDT实施覆盖率100%,规则率90.5%,治愈率100%,MDT愈后监测率100%;新发病例发病年龄升高,病期缩短,儿童发病率降低,畸残率降低。结论继续规则实施MDT与监测,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与线索调查,主动发现,早期治疗病人,认真做好麻风神经炎监测等工作,是巩固防治成果,促进麻风病控制与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010—2017年云南省蒙自市麻风病新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风病防治措施和实现消灭麻风病规划目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7年蒙自市新发病例个案病历资料、疫情报表资料以及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和比较分析。结果 2010—2017年蒙自市累计发现新发麻风病例44例,年均发现率为1.30/10万。男性33例,女性11例,年龄主要集中在15~44岁(61.36%),职业均为农民。发现方式以通过皮肤科就诊(61.36%)为主,临床分型以多菌型为主(77.27%)。平均延迟期为21.18个月。Ⅱ级畸残率较高(29.55%),影响畸残的主要因素为延迟期。结论 2010—2017年蒙自市麻风疫情呈下降趋势,但要彻底消灭麻风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仍需长期实施积极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目前麻风控制的政策和措施作出了初步评价,内容包括防治网络、发现病人的方式、麻风病的治疗、隔离传染源和保护接触者、预防略残和康复。  相似文献   

14.
权威机构的调查表明,虽然我国麻风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今后一个时期内仍会有一定数量的新麻风患者出现,因此,病例发现、病人管理、联合化疗、疫情监测、畸残预防与康复指导工作仍然十分繁重。为了提高麻风防治工作的效率和效力,当前,  相似文献   

15.
<正>对麻风残疾的护理是预防麻风残疾加重和恶化的重要措施,虽然目前麻风眼手足残疾护理的相关报告较多[1-2],但是不少国家的干预实践表明,麻风眼手足残疾的护理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现场的实施仍然是一项挑战[3-4],在麻风病防治一体化的  相似文献   

16.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皮肤和外周神经受累的慢性传染病,是引起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麻风病历史悠久,从欧洲中古时代就广为流行.20世纪40年代在无特效治疗的情况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挪威最后1例麻风病患者也于上世纪40年代去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原生活在西太区、东南亚、非洲等殖民地的麻风患者移居英、荷、法、美等国,在异乡辗转多年才得到确诊,但是他们并未引起继发性新病例,更未在欧、美引起传染流行.1874年挪威韩森发现麻风杆菌,认为麻风病不是遗传,而是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但是麻风茵至今尚未能在体外培养,无特效疫苗,也无适用于现场的实验诊断方法.当今麻风病仍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7.
提起麻风病.很多人可能已经淡忘了。确实,这个曾经极其“恐怖”的疾病由于政府的重视、关怀以及科学的进步,已成为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目前已达到基本消灭的目标。不过,基本消灭,并不是指就没有了.而是指把麻风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已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此时.麻风病的致病微生物仍然存在.麻风的传播并未终止.麻风病仍有新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8—2012年麻风病新发病例特征,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探讨工作的重点和对策。方法对2008—2012年全省新发现麻风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共发现麻风病新病例243例,年均发现率0.13/10万,男多于女,主要集中在40~59岁(47.7%),平均延迟期32.72月。病人85.0%为被动发现,流动人口13例(5.3%)。分型:多菌型(MB)135例,少菌型(PB)108例,型比为56%,发生Ⅱ级畸残51例,畸残比为21%。PB新发病例Ⅱ级畸残比高于MB。结论福建省处于麻风低流行区,仍需加强麻风病早期的发现与治疗,加强对大众的麻风知识宣传和医务人员培训,同时还要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监测力度,控制传播,减少畸残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最大限度发现病人,加速黔南州各县市同步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目标。方法成立消除麻风危害领导小组;选择2010年麻风患病率≥0.01‰的9个县(市),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对参与消除麻风普查工作的县(市)、乡(镇)、村卫生人员及村干部进行《实施方案》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通过宣传、在中小学开设皮肤病防治课、村民访谈、鼓励提供麻风可疑线索等方式,广泛对麻风密切接触者及乡(镇)、村学生进行体检,发现可疑病例逐级上报,经县(市)及以上麻风防治机构确诊,并对普查前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确诊麻风新病例31例,发现率1/10万,显著高于2010-2011年平均发现率0.61/10万(χ2=4.34,P0.05),其中7个县(市)新发现病例数分别是2010、2011年新病例平均数的1.3~7倍;诊断延迟期2年、MB、Ⅱ畸残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家内接触感染、发现方式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开展消除麻风普查与常规工作相结合能有效发现麻风新病例;麻风疫情仍较严峻,病例早期发现工作亟待加强;60%以上新发现病例系家外感染;自报、互报、线索调查、皮肤科门诊是病例的主要发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健康大视野》2006,(2):46-46
1月29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于2006年元月首开麻风病专病门诊。每周三下午在该所一楼麻风病室,有麻风病专家出诊。据悉,麻风病发病于不知不觉中,早期症状不明显,易与其它皮肤病混淆。多数患者发现较晚,如治疗不及时,将导致残疾。随着北京流动人口的啬,近年来到北京友谊医院要求麻风病诊治、鉴别诊断和咨询的患者不断增加,因此该院决定开设麻风病专病门诊。该室拥有实验室、病理确诊等一系列的检查手段,对患者将实行免费联合化疗。北京友谊医院首开麻风病专病门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