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16(10):789-791
目的比较分析嘉兴市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采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63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型分布、毒力基因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携带以及ERIC-PCR分型研究。结果食物分离株tdh和trh均为阴性,患者分离株大部分为tdh阳性trh阴性;血清型和ERIC-PCR型别,食物分离株分布较为分散,而患者分离株70%的血清型为O3:K6和80%的ERIC-PCR型别为1型。结论食物分离株和患者分离株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不同,血清型和ERIC-PCR型别,食物分离株较为分散而患者分离株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2.
一株非典型O1群霍乱弧菌实验室诊断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一株从腹泻病人分离到的O1群霍乱弧菌的实验室鉴定和毒力基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细菌的分离和鉴定按照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第五版《霍乱防治手册》进行;用PCR方法对该菌株的ctxA、rtxA、Ace、TcpA、Cri、Zot 6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经分离培养、生化反应、噬菌体-生物分型,确定该菌株是埃尔托霍乱弧菌5 e型流行株,菌落形态不典型,毒力基因TcpA、rtxA阳性,其它毒力基因均为阴性。结论:尽管该菌株从腹泻病人分离且确定为埃尔托流行株,但其霍乱肠毒素主要控制基因ctxA阴性,且菌落形态不典型,该菌是一株非典型的O1群霍乱弧菌。  相似文献   

3.
分子杂交技术是现代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手段 ,它在追踪菌株的来源以及探讨造成不同地区流行的菌株之间的关系上有重要意义。核糖体 RNA的编码基因检测及多态性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中 [1 ,2 ]。我们采用了 2 3sr RNA基因的 Southern杂交技术对不同来源、不同地区分离到的埃尔托霍乱弧菌进行了初步研究 ,以探讨在染色体分型上有无差异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菌株  16株菌由两个省级防疫机构提供 ,菌株表型情况见表 1。1.2 试剂  d NTPs、地高辛 (Dig)标记、检测试剂盒为德国Boehringer Mannheim公司产品 …  相似文献   

4.
霍乱弧菌毒力基因检测与16S rRNA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浙江省霍乱弧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和16SrRNA基因型状况,为霍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6SrRNA基因探针分析了浙江省不同时期分离的88株霍乱弧菌经BglI消化的16SrRNA基因限制性酶谱,以多重PCR法对140株霍乱弧菌进行6种毒力相关基因(ctxA、rtxA、Ace、TcpA、Cri、Zot)检测分析。结果:发现各菌株的杂交片断范围为2~12Kb,每个菌株有6~9条杂交带不等。88株霍乱菌株可分为9个16SrRNA基因型(ribotype,RT),其中埃尔托型霍乱弧菌(el tor vibrio cholerae,EVC)可分为6个RT,0139群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0139,VC 0139)分为3个RT;所有VC0139菌株均携带3种以上毒力基因,86.3%的菌株携带全部6种毒力基因,所有EVC流行株均携带2种以上毒力基因,79.1%的菌株携带全部6种毒力基因。结论:认为霍乱流行菌株基因型的变迁可能是引起新一次流行的原因。结合毒素基因检测结果,我们认为VC0139与EVC在遗传特征上有相近的特点,但又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5.
两株霍乱弧菌的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十堰市首次从水产品和肉制品中同时检出2株01群霍乱弧菌小川型,因样品同一时间采自同一市场,对其同源性进行研究,并追溯污染源,查明污染途径. [方法]通过PCR扩增,对这两株菌的ctxA、zot、ace、tcpA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然后进行PFGE分析,判断是否具有同源性. [结果]这两株菌毒力基因检测均为阴性,PFGE型相似性为100%,应为同一来源,基围虾是被解冻水污染的,猪肉是在样品运送过程中被基围虾污染的. [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水产品中霍乱弧菌的监测,预防霍乱疫情的暴发与流行;采样人员应注意在样品采集过程中每份样品必须独立包装,运输过程中避免混放而引起交叉污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霍乱弧菌毒力基因和基因分型,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用PCR方法检测从湖北省部分地区的猪肉、基围虾、湖水、病人、病人厕所等处采集标本培养分离血清学分型确认的霍乱弧菌毒力基因,采用脉冲场电泳技术(PPGE)检测霍乱弧菌基因分型。结果同一地区的猪肉、基围虾、湖水中0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基因分型结果一致,毒力基因阴性;病人及病人厕所0139群霍乱弧菌基因分型结果一致,毒力基因为阳性。结论检测猪肉、基围虾、湖水中霍乱弧菌毒力基因阴性的结果,可以为现场提供避免采取应急防治措施的依据,节约大量的社会和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7.
多重PCR检测霍乱弧菌RTX毒力基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索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的诊断方法,用于检测霍乱弧菌RTX毒力基因。方法:针对霍乱弧菌霍乱肠毒素A亚单位基因(ctxA)、RTX毒素家族的细胞毒素基因(rtxA)和毒素激活子基因(rtxC)分别设计3对引物,建立多重PCR方法;用Hep-2细胞测毒方法检测rtxA、rtxC阳性菌株毒素的表达。结果:所有183株临床和环境中分离的霍乱弧菌中,PCR和Hep-2细胞测毒法RTX毒素均为阳性,而古典生物型标准株(569B)二者均为阴性。结论:该方法快速、特异、敏感,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北京市某医院肠道门诊2株疑似霍乱弧菌进行鉴定,检测其主要毒力基因,并分析其基因型别特征.方法 利用细菌生化鉴定条(API 20 E)进行生化鉴定,玻片凝集法确定其血清型别,应用PCR及测序技术分析其16 S rRNA基因;PCR检测其8个主要毒力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其基因型别.结果 经鉴定,该2株疑似霍乱菌株均为非O1非139群霍乱弧菌,经16 SrRNA分析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中霍乱弧菌相似性达100%,均包含毒力基因hylA、ompW和toxR,PFGE结果显示2株菌具有完全不同的带型.结论 2株疑似霍乱弧菌为非O1非139群霍乱弧菌,其致病因素与(hylA)、(ompW)、(toxR)毒力基因有关,并且2株菌遗传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广州市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菌株优势血清型、携带毒力基因和分子分型情况。方法 对广州地区365份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分离鉴定,并进行血清分型,毒力基因鉴定和肠道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扩增(ERIC-PCR)。结果 单增李斯特菌阳性率为15.89%(58/365),其中生畜肉类检出率最高,为25.38%(33/130);血清型分析将58株单增李斯特菌分为4种血清型,分别为1/2b、1/2a、1/2c和4b,优势的血清型为1/2b(44.80%)和 1/2a(32.80%);10株缺失毒力基因actA;ERIC-PCR扩增出9~18条100~8000bp之间的条带,将58株单增李斯特菌在相似系数为0.8处分为6个群19个类型。结论 广州市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菌株污染严重,优势血清型是与人或动物感染有关的致病血清型(1/2b和1/2a),大部分毒力基因均存在,ERIC-PCR结果显示分子型别呈多样性,应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苏州市部分养殖水产品霍乱弧菌分布情况,并对其进行耐药性分析和毒力基因检测。方法:对甲鱼、牛蛙及其养殖用水等样品,进行霍乱弧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和4种毒力基因的PCR检测。结果:分离到的18株霍乱弧菌标本中O139群8株,O1群4株,其余6株为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经耐药性分析,对试验的12种抗生素均无100%敏感株;对多粘菌素B和红霉素的中介率高达83.3%。检测的4个毒力基因中,阳性率最高的是Zot基因。结论:分离到的18株霍乱弧菌血清型有一定的种属相关特性,中介耐药性突出,毒力基因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同一霍乱带菌者中分离的2种血清型霍乱弧菌开展生物学特征研究。方法:应用噬菌体生物分型方法、药敏纸片法、PCR方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试验对两株菌开展研究。结果:两株菌的血清型、噬菌体生物型均不同,耐药性、毒力基因结果相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结果显示带型高度相似。结论:两株菌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非常小,应为同源菌株。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查清我市水体等外环境及患者中霍乱弧菌的菌型分布特征、毒力基因、药敏等,为霍乱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GB15984-1995附录A、C及《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中有关要求进行调查检测。结果:从外环境标本和患者中共检出霍乱弧菌83株,经血清学鉴定分型,其中:O1群埃尔托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 serotypeO1,b iotype E ltor,EVC)稻叶型38株,占45.78%,O1群EVC小川型16株,占19.28%,O139群霍乱弧菌29株,占34.94%。23株霍乱弧菌噬菌体生物分型以O1群EVC稻叶型1 f居多,占86.96%(20/23);14株霍乱弧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携带ctx,ace,zot 3种毒力基因);药敏试验O1群、O139群霍乱弧菌对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磺胺的耐药率高达100%;对头孢噻肟、诺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高达100%。结论:河水中菌型复杂,O139群、小川、稻叶三型并存,但以O139群为主,占48.94%;井水中检出4株埃尔托霍乱弧菌均为稻叶型;甲鱼塘水中O139群与O1群小川型并存;患者中以O1群EVC稻叶型为主,占88.24%(15/17)。经噬菌体生物分型,以不常见流行株为主,毒力基因检测均为产毒株。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8年-2010年台州市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毒力基因分布情况及分子分型特征,为建立台州市副溶血性弧菌的DNA指纹图谱数据库提供基础。方法:利用PCR方法对52株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检测主要毒力基因(tdh、trh、tlh、ureC、T3SS-2(vscC2、vcrD2)),并用PFGE分析部分菌株的基因分型特征。结果:在52株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中检出同时携带tdh基因和vscC2基因1株;25株菌被分为25种PFGE图谱,聚类分析显示菌株间呈现明显多态性。结论:台州市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毒力基因携带率低,菌株间基因呈多态性,没有发现优势菌群,提示本地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不存在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10年湖南省霍乱弧菌分离株的病原学特征,比较霍乱疫情分离株与常规监测分离株之间的克隆相关性,追溯传染源。方法对疫情与监测分离到的42株霍乱弧菌进行常规生物分型和PCR检测毒力基因,对23株代表株进行药敏试验,对18株代表株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获得电泳图谱,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探讨菌株间的相关性。结果 2010年从湖南省霍乱疫情中分离10株霍乱弧菌均为O139群,ctxA阳性率100%。常规监测分离霍乱弧菌32株,其中O1群15株,全部为ctxA阴性株;O139群17株,ctxA阳性率94.11%。23株霍乱弧菌耐药结果显示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47.83%、56.52%,发现1株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PFGE方法显示有5种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相似率在82%~100%之间,甲鱼中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与霍乱疫情分离菌株之间高度同源。结论湖南省霍乱弧菌存在紧密相关的流行克隆群;被O139群霍乱弧菌污染的甲鱼很可能是湖南省霍乱疫情发生的主要传染来源,海、水产品的监测是霍乱防控的重点;要密切关注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马鞍山市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病原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从市场流通食物、食物中毒事件标本及临床腹泻病例标本中分离培养、鉴定副溶血弧菌;并进行尿素酶、神奈川试验、药敏试验;PCR方法检测tlh、tdh和trh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40株不同来源的副溶血弧菌尿素酶阳性17株,神奈川试验阳性20株;头孢唑啉的耐药达到95.00%,氨苄西林的耐药达到69.00%,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派拉西林/三唑巴坦、美洛培南均100.00%敏感;毒力基因检测tlh阳性36株,阳性率为90.00%,tdh 29株阳性,阳性率为72.50%,40株菌trh全部阴性;PFGE将40株副溶血弧菌分成19种型别,部分菌株相似性100.00%,整体菌株带型相对分散。结论马鞍山市副溶血性弧菌对大多数抗生素均具有较高敏感性,3种毒力基因携带率低,PFGE提示有部分菌株有流行趋势,但整体没有发现明显优势菌群,提示本地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未出现大流行迹象。  相似文献   

16.
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对O139霍乱弧菌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探讨O139群霍乱弧菌的分子分型方法。方法:用SfiⅠ酶和NotⅠ酶切O139群霍乱弧菌染色体DNA,经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片段分离。结果:14株O139群霍乱弧菌经SfiⅠ酶切后电泳分离可得一个PFGE型,用NotⅠ酶切电泳可分为2个PFGE型。结论: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O139群霍乱弧菌,分型发现微小差别有助于分析追踪疫情和来源。  相似文献   

17.
可疑霍乱弧菌的实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4株可疑霍乱弧菌进行种属鉴定。方法:对可疑菌落在传统血清学和系统生化鉴定的基础上进行细菌的分子鉴定:应用16S rDNA的序列分析进行细菌种属鉴定和实时荧光PCR检测O1、O139群霍乱弧菌。结果:16 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041和067为麦氏弧菌,059和074为霍乱弧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说明4株菌都不是O1和O139霍乱弧菌。结论:结合血清凝集和系统生化实验,可以确定041和067为麦氏弧菌,059和074为非O1/非O139霍乱弧菌。对于可疑和难鉴别的霍乱弧菌,不能单纯依靠血清学和表型鉴定方法,需要分子诊断方法,尤其是16SrDNA的序列分析,可以从分子水平为弧菌科细菌的种属鉴定提供更为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