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缺血的基因表达和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卒中后,在梗死区周边存在一可逆的半暗带,利用神经保护因子或通过改变半暗带基因表达可保护半暗带,阻止脑组织缺血性损伤的发生和发展。文章对脑缺血基因治疗的原理、基因表达、实验方法和治疗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脑缺血后梗死病灶中心的梗死区、围绕梗死区的半暗带区及外围的周边区域。多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策略主要是通过改善血流动力学或其他手段阻断半暗带细胞后续的系列级联病理变化,如能量代谢异常、电解质紊乱、自由基大量生成、核酸内切酶激活等。从而保护或抑制半暗带组织神经元的损伤,改善病情。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发现缺血性脑损伤后细胞的死亡和功能障碍往往伴随或源自特定基因表达的变化。因此,基因治疗有可能足缺血性脑损伤治疗新途径和新策略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中半暗带出现的阳性率及半暗带在时间及空间位置上的分布规律。方法以4本院神经内科2012年3月-2013年4月接诊收治的28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在第1、3、5及25天用西门子1.5T磁共振机进行MRI动态检查,记录观察数值,分别对不同时间及不同空间位置下灌注标准及代谢标准中半暗带阳性率进行统计。结果灌注标准下阳性病例为8例,阳性率28.57%;在第l、3、5、25天检查中半暗带出现的阳性率分别为7.14%、3.57%、7.14%及10.71%。代谢标准下阳性病例25例,阳性率89.29%。代谢标准下,在第1、3、5、25天检查中半暗带出现的阳性率分剐为39.29%、20.oo%、16.00%及20.00%。半暗带在内侧多见,代谢标准下内侧发现13个半暗带,占52.00%,灌注标准下,内侧发现3个半暗带,占37.50%。结论自发性高血压出血患者在血肿周围存在半暗带,且半暗带在内侧多见,存在于出血危险期的各个时间段。  相似文献   

4.
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靶应当是可逆的半暗带部分。PET和MRI技术有助于确认半暗带的存在。缺血半暗带的主要代谢特点是葡萄利用率增高和ATP水平逐渐下降。由兴奋性氨基酸介导的钙积聚,多形核白细胞(PMN)积聚导致的微血管受累,梗死周边去极化以及细胞凋亡是促使半暗带发展的可能机制。这些机制因不同个体具有差异。今后有可能在成像技术的指导下确认半暗带,把握好治疗时间窗,根据不同个体的状况,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缺血半暗带可分为内环半暗带和外环半暗带.针对无溶栓条件的病人应积极救治外环半暗带,通过积极的血压管理,利用气血失调的理论,确认半暗带和了解其产生及演变机制,维持缺血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尽量满足外环半暗带的基本需求,使其外环半暗带的时间窗延长及容积扩大,减少不可逆性损伤部分.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缺血半暗带概念的提出为缺血性卒中的超早期治疗明确了方向,但在如何迅速准确获得半暗带信息,即如何选择半暗带的测量方法时,是采用弥散加权成像催注加权成像不匹配,还是采用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尚存争议。文章就此问题做了回顾。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努力寻找能调节缺血对脑细胞分子效应的药物来治疗急性卒中。“半暗带”概念促进了这一工作的发展。半暗带的脑细胞仍然活存,当出现再灌注时,细胞功能即可恢复。90年代,人们以溶栓剂诱导早期再灌注的随机对照研究证明,tPA治疗急性卒中确实有效。这说明,用神经保护剂和溶栓剂治疗卒中,病人中恢复功能者增加了5%~10%,但神经功能未恢复者也为数不少。溶栓疗法的治疗时间窗是3~6h,神经保护疗法时间窗是6~12h。有的病人延误了求医时间而未得到及时的救治。实验证明,缺血性半暗带在梗…  相似文献   

8.
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靶应当是可逆的半暗带部分。PET和MRI技术有助于确认半暗带的存在。缺血半暗带的主要代谢特点是葡萄糖利用率增高和ATP水平逐渐下降。由兴奋性氨基酸介导的钙积聚、多形核白细胞 (PMN)积聚导致的微血管受累、梗死周边去极化以及细胞凋亡是促使半暗带发展的可能机制。这些机制因不同个体具有差异。今后有可能在成像技术的指导下确认半暗带 ,把握好治疗时间窗 ,根据不同个体的状况 ,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多项实验发现,血红素氧合酶系统对缺血性卒中有神经保护作用,可降低脑梗死体积,缩小缺血半暗带范围。本文综述了血红素合酶同工酶的脑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血红素氧合酶在脑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用较小扫描范围的CT灌注成像检查对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卒中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接治的22例连续脑卒中患者,均在发病1~24 h行CT平扫和CT灌注成像检查。应用Z轴80 mm范围灌注参数,得出脑梗死核心区、半暗带的体积。计算半暗带/(半暗带+梗死核心区)比值。根据Z轴长度80 mm的CT灌注结果的治疗方案为基线,将较小覆盖范围获得的结果制定的治疗方案,计算较小范围灌注评价治疗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当半暗带/(半暗带+梗死核心区)比值>0.2时,较小覆盖范围应用40 mm范围的CT灌注检查,可以准确评价梗死核心区与半暗带。结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卒中患者,当半暗带/(半暗带+梗死核心区)>0.2时,40 mm的Z轴覆盖范围CT灌注成像能够对病灶的范围与性质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 pCASL)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PLD)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缺血半暗带体积时相对脑血流量(rCBF)阈值的选择。方法 对42例AIS患者进行磁共振(MRI)常规序列成像、3D pCASL及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灌注成像(DSC-PWI),将磁共振弥散成像、3D pCASL和DSC-PWI影像数据导入F-stroke软件自动分析,生成3D pCASL和DSC-PWI的缺血半暗带体积。以DSC-PWI的缺血半暗带体积作为参考标准,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PLD分别为1 525、2 525 ms时,rCBF<30%、<40%、<50%的缺血半暗带体积与DSC-PWI缺血半暗带体积的一致性;比较不同rCBF阈值的缺血半暗带体积与DSC-PWI的缺血半暗带体积的差异。结果 3D pCASL PLD为1 525 ms时,rCBF<40%、<50%的缺血半暗带体积与DSC-PWI的缺血半暗带体积具有一致性(ICC分别为0.595、0.791,P均<0.01);PLD为2 525 ms时,rCBF<5...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致残致死率很高的疾病。近年来,微创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清除及降低颅压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脑出血后血肿周边的缺血半暗带内神经元的病变在一定时间内可逆。因此,改善该区域神经元的功能是脑出血治疗的关键。研究表明,氧自由基在缺血半暗带的继发性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在微创血肿清除术后及时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将会对脑组织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脑缺血半暗带的病理损伤机制与干预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综述了脑缺血半暗带病理损伤机制与缺血性卒中治疗干预对策的主要进展,并对溶栓药与神经保护药联合应用在缺血性卒中的潜在临床价值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周围存在缺血半暗带,缺血半暗带是卒中治疗的主要靶点.核素显像能通过对梗死灶周围组织的局部脑血流、代谢变化、11C-氟马西尼受体显像和乏氧显像等方法有效检测缺血半暗带,为脑梗死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影像学判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精确地判断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是临床治疗缺血性卒中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文章对缺血半暗带的血流阈值、常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及特殊显像剂的应用、功能磁共振及其他相关神经影像学检查方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近年来取得了重大进展,治疗前快速精准评估缺血半暗带是临床诊治的紧迫需求.目前,影像学是显示缺血半暗带最直观、有效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利用组织窗筛选出能够从再灌注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并预估风险和预后.作者介绍了急性脑梗死影像学缺血半暗带的临床评估模式,并对不同发病时间、拟进行再灌注治疗患者的缺血半暗带评价...  相似文献   

17.
大鼠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区及再灌注时间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脑缺血早期神经元损伤、半暗带及再灌注时间窗。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做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 /再灌注模型。动物分为 :正常对照组 ;假手术组 ;缺血 (不再灌注 ) 30min组 ;缺血 (不再灌注 ) 1 ,2 ,4,6 ,2 4h ;缺血 1 ,2 ,3h后再灌注 2 4h组。每组 6只。恒温冰冻切片 ,行微管相关蛋白 (MAP2 )免疫组化染色 ;嗜银Ⅲ染色法复染 ;甲苯胺蓝染色。结果 MAP2免疫染色可显示神经元形态和皮质结构 ,显示缺血 30min的神经元病变。病变可分为 :中心区———MAP2阳性消失区 ;半暗带———MAP2阳性减弱伴选择性表达增强 ;继发损伤反应区———MAP2表达增强。缺血 6h内半暗带被迅速扩大的中心区取代 ,同时半暗带的神经元病变进行性加重。再灌注的时间窗应在缺血 3h以内。嗜银神经元集中分布于中心区边缘 ,半暗带也有散在分布 ,MAP2表达增强的神经元不易被银染。结论 MAP2表达增加可能是神经元对抗缺血的保护性反应 ;MAP2免疫染色是显示半暗带的理想的组织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大鼠(MCAO)模型,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缺血后3、6、12 h及l、3、7d共6个时间点GDNF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缺血半暗带GDNF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于缺血灌注后3h开始明显上升,6h达高峰,12 h表达开始减弱(P<0.05或P<0.01),3-d后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GDNF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后神经保护.  相似文献   

19.
灌注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注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超早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利用灌注和弥散成像不一致区代表缺血半暗带过于简化,而超早期MR灌注参数的改变结合弥散成像可更准确地判断缺血半暗带,对超早期指导溶栓治疗和预评价临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的深入研究,缺血半暗带血供的恢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约15%的脑血管病患者脑循环储备力下降,这样就增加了脑梗死的可能性。目前,对这种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和血管内手术治疗等方法。然而药物治疗存在出血等并发症,血管内治疗复杂和创伤大。因此,临床上需要一种安全、创伤小、更有效地促进脑内毛细血管再生的方法。最近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能促进缺血半暗带区血管再生,有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我们通过列举临床和动物实验VEGF的神经保护作用,介绍VEGF对脑缺血动物模型治疗的最新进展,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