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输过程的振动对悬浮红细胞储存不同时间的游离血红蛋白(FHb)浓度、溶血率、乳酸脱氢酶(LDH)、钾离子(K~+)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采集后储存7 d的悬浮红细胞(2 U)20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袋,对照组常规保存,实验组使用电磁振动实验系统,组合轮式车振动环境,模拟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振动方向(水平、纵向、垂直3方向),每个方向振动1 h。分别在振动前、累计振动3 h后,及继续储存至d14、21、28、35留取血样,检测FHb浓度、溶血率、LDH、K~+浓度,分析比较振动前、振动后及不同储存时间各指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悬浮红细胞在振动后FHb浓度、溶血率、LDH、K~+含量较振动前显著升高(P0.05),随储存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和实验组FHb浓度、溶血率、LDH、K~+含量逐渐增加,且d14、21、28、35,实验组FHb浓度、溶血率、LD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K~+含量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储存至d14与d7 FHb浓度、溶血率的增加值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储存至d21、28、35 FHb浓度、溶血率的增加值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储存至d14、21、28、35 LDH、K~+含量增加值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振动导致悬浮红细胞不同储存时间FHb浓度、溶血率、LDH、K~+含量增加,且储存至d14 FHb浓度、溶血率增加值显著增加,储存至d21、28和35时FHb浓度、溶血率增加值无明显变化,不同储存时间LDH、K~+含量的增加值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离心条件对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袋400 mL来源的去白全血,随机分为3组,采用离心力4 669 g,离心温度4℃,分别离心10 min、15 min、20 min,采用全自动全血成分血血液分离机分离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检测各袋血液质量指标:血红蛋白含量、HCT、白细胞残留量和储存期末溶血率。结果采用不同离心时间离心分离制备,各实验组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血红蛋白含量、HCT、白细胞残留量、储存期末溶血率和容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不同离心时间制备的去白悬浮红细胞,检测指标均达到质量要求,控制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和保存的各个环节,根据各个单位自身工作流程,选择合适的离心条件,对于保证血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悬浮红细胞存储时间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悬浮红细胞输注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7~2019年本科36名再生障碍性贫血76次输血,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患者临床特征,献血者特征和红细胞储存时间等对悬浮红细胞输注疗效的影响.结果 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悬浮红细胞输注疗效与患者的体重(P<0.01)、悬浮红细胞储存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鲜全血4℃储存时间不同后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差异。方法全血采集后4℃冷藏储存,分别于全血采集当日(d0制备组)和第二日(d2制备组)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检测制备过程中白细胞残留量、血液过滤时间、滤器损失血量和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检测全血冷藏储存不同时间Hct、MCV、RBC、Hb数值,2组去白悬浮红细胞的pH值、K~+、Na~+、游离血红蛋白及血浆溶血率。结果 d0制备组和d2制备组的滤白时间分别为(7.67±1.95)min和(11.55±2.43)min,2组去白悬浮红细胞的容量分别为(305.21±21.95)mL和(311.11±21.08)mL(P0.05),滤器损失血量和去白悬浮红细胞的白细胞残留量无差异(P0.05),全血冷藏储存不同时间Hct、RBC和Hb的数值变化均无差异(P0.05),采血后即刻、d0制备前及d2制备前MCV值分别为:(89.37±2.57) fL、(89.68±2.74)fL、(90.30±3.25) fL(P0.05),2组去白悬浮红细胞的K~+、Na~+、pH值以及游离血红蛋白的数据无差异(P0.05),d0制备组血浆溶血率低于d2制备组(P0.05)。结论随着全血冷藏时间的延长,全血中红细胞体积增大,造成去白悬浮红细胞的容量差异和血浆溶血率的增加。建议全血采集后冷藏储存10 h内完成去白悬浮红细胞的制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抗氧化剂虾青素(ASTA)对悬浮红细胞储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所采集的6名无偿献血者血液(400 m L/袋),制备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简称悬浮红细胞)400 m L×6袋,每袋随机均分为4组,含3个实验组:分别在去白悬浮红细胞的MAP保存液内加入ASTA使其终浓度(μmol/L)分别为5(A组)、10(B组)和20(C组);1个对照组:只加入作为ASTA溶解液的DMSO(D组)。4组悬浮红细胞于2-6℃保存至d7、d14和d35时,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悬浮红细胞内活性氧族ROS的表达状况,以荧光酶标仪测定红细胞内ROS含量,以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红细胞内MDA含量,以化学比色法测定ATP含量。结果悬浮红细胞保存至d7、d14和d35时,B组ROS含量(荧光强度/mg Hb)分别为148.13±5.49、156.02±13.79、196.98±23.53,与D组相同时间点的204.26±28.69、245.17±15.81、287.52±29.02相比明显降低(P0.05);B组MDA含量(μmol/mg Hb)分别为7.32±2.56、15.53±3.24、29.48±4.71,与D组相同时间点的23.55±5.08、33.01±4.42、50.76±7.59相比明显降低(P0.05);B组ATP含量(μmol/g Hb)分别为7.37±1.36、5.72±0.77、4.05±0.66,与D组相同时间点的3.81±0.40、3.14±0.45、2.36±0.47相比明显升高(P0.05)。A组和C组的ROS含量、MDA含量、ATP含量与相同时间点的D组相比,也均获得了与B组相同的结果,但其效果要逊于B组。结论 ASTA可通过抑制储存悬浮红细胞内的氧化应激水平,延缓ATP含量的降低,来改善保存质量。ASTA终浓度10μmol/L可能是保存红细胞的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悬浮红细胞储存时间对妇科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妇科住院输注悬浮红细胞的患者,将患者输注红细胞储存时间均≤14 d者纳入新鲜组,输注红细胞储存时间均14 d者纳入陈旧组,分析2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输血后血液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陈旧组不良反应率(2.45%),新鲜组不良反应率(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陈旧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率(1.42%),新鲜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率(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陈旧组过敏性输血反应率(1.03%),新鲜组过敏性输血反应率(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后2组的电解质、血凝分析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陈旧组总胆红素明显高于新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悬浮红细胞的储存时间对于妇科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有明显影响:输入储存时间长的悬浮红细胞(14 d)使得患者更容易发生FNHTR,输入储存时间长的悬浮红细胞(14 d)会增加患者溶血的风险并降低红细胞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7.
随着血液成分分离机的不断发展,成分制备技术也不断更新,血液成分制备也越来越趋向于自动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随着成分输血的不断推广,成分输血也因其疗效好、纯度高、输血不良反应少、可充分利用血液资源、减少血液不必要的浪费及科学合理用血等优点,越来越被临床医生所认可。悬浮红细胞作为目前国内外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红细胞制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悬浮红细胞储存时间对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的钾离子(K+)浓度和游离血红蛋白(FHb)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全自动离心制备法将储存0~7 d(0~7 d组,n=10)、8~15 d(8~15 d组,n=10)、16~23 d(16~23 d组,n=10),24~31 d(24~31 d组,n=9)的悬浮红细胞制备成洗涤红细胞,分别于制备前、制备后0、12、24 h取样测定其K+浓度和FHb含量,比较不同储存时间的洗涤红细胞的K+浓度和FHb含量.[结果]制备前,不同储存时间的悬浮红细胞的K+和FHb含量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储存时间越长,K+和FHb含量越高.制备后24 h,0~7 d组、8~15 d组、16~23 d组、24~31 d组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的K+浓度分别为(3.23±0.52)、(3.31±0.87)、(2.98±0.63)和(3.21±0.86) mmol/L,均低于人体正常K+参考值上限.制备后12 h、24 h,各组FHb含量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储存时间越长,FHb含量越高.制备后24 h,四组FHb含量分别为(0.26±0.11)、(0.41±0.20)、(0.72±0.37)、(1.05±0.37)g/L,24~31 d组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均<0.05).[结论]悬浮红细胞的储存时间对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的K+浓度影响不大,在制备后24 h的保存期内K+浓度均低于人体正常参考值上限,但对FHb的影响较大,建议避免使用接近储存期末的悬浮红细胞进行洗涤红细胞的制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长途运输后的滤白悬浮红细胞质量指标的差异。方法选取从云南省地州血站采集并检测合格的悬浮红细胞(1.5 U)200份,留取血液标本作为对照组Ⅰ,这200份悬浮红细胞在当地滤白处理后,经8-10h的长途运输送达本院输血科,再留取此200份作为检测组Ⅰ;同时选取从云南省地州血站同一时间采集并检测合格的,同一批次悬浮红细胞(1.5 U)160份,留取血液标本作为对照组Ⅱ,这160份悬浮红细胞与Ⅰ组一起经8-10 h长途运输送达本院,在输血科滤白处理后,留取标本作为检测组Ⅱ。分别检测这4组血液标本的游离血红蛋白(FHb)、红细胞比容(Hct)、总血红蛋白(Hb)、K+、乳酸脱氢酶和红细胞变形指数(EI),计算各组红细胞溶血率,并进行各检测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检测组Ⅰ与对照组Ⅰ比较,红细胞溶血率明显上升(P0.05),K+、乳酸脱氢酶上升(P0.05),EI下降(P0.05);检测组Ⅱ与对照组Ⅱ比较,红细胞溶血率、K+、乳酸脱氢酶及EI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未滤白的悬浮红细胞经长途运输后,输注前再进行滤白的红细胞检测质量相对较好,为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经长途运输血液时,应尽量选用未滤白的悬浮红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采集量和不同的制备时间对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为不足量血制备的悬浮红细胞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全血采血量和制备前全血不同保存时间作为标本分组依据将标本分为4个不足量血实验组和2个足量采血对照组,每组10袋,制备成悬浮红细胞。在制备d0、d7、d14、d21、d28、d35分别取样,检测红细胞计数及形态指标、常规质量控制指标和红细胞代谢及功能指标。结果与d0相比,各组标本各储存时间点的红细胞计数及形态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容量、Hct和Hb 3个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2组储存期末溶血率高于C1组(P0.05);S4组储存期末溶血率高于C2组(P0.05)。4个实验组ATP、Glucose、2,3-DPG各个储存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2组LDH和LA储存d28起显著高于C1组(P0.05)。S4组LDH、LA从储存d21起显著高于C2组(P0.05)。S3组LDH、LA从储存d35显著高于C2组(P0.05)。结论当全血采集量在50%—65%标识量时,在全血储存8 h内制备成悬浮红细胞,并在储存21 d内使用;全血采集量在66%—89%标识量时,可在全血储存8h内或8h后制备成悬浮红细胞,并在储存28 d内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运输振动对悬浮红细胞质量影响的模型及开发血液质量可视监测系统。方法选取采集后储存7 d的悬浮红细胞(2 U/袋) 7袋,使用电磁振动实验系统组合轮式车振动环境,模拟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振动方向选择垂直方向,累积振动6 h。分别在振动前、振动20—360 min共取样13次(180 min及以前每隔20 min取样1次、以后为每隔60 min取样1次),检测血常规、Hb,计算FHb、溶血率,分析比较振动前、振动不同时间各指标的变化。利用振动监测仪监测不同振动时间的振动情况,通过加速度均方根计算振动能量,最终通过不同振动时间的振动能量和FHb浓度,建立振动对悬浮红细胞质量影响的模型曲线。利用传感技术设计血液质量监测系统,包括无线温湿度、加速度传感器,实时采集、分析血液运输过程中的温湿度及振动情况。根据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建立血液振动能量关联模型,进一步实时处理并在无线终端上可视化实时显示血液质量。结果悬浮红细胞FHb(g/L)/溶血率(%):模拟运输振动前与振动20、80、240 min时,分别为0.11/0.02 vs 0.35/0.07 vs 1.39/0.28 vs 4.35/0.86(P0.05)。无线温湿度、加速度传感器可实时采集运输过程中的血液温湿度及振动情况,无线终端可实时显示血液质量。结论建立了能够反映不同振动时间及其对应振动能量和悬浮红细胞质量(FHb)的关系曲线模型,开发出运输过程中血液质量可视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不同制备工艺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结果的影响。方法使用同一厂家的一次性使用滤除白细胞型血袋,分别对全血采集后室温2h内和2~6℃冷藏2h后的全血进行过滤,比较过滤时间、过滤损失血量、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容量、白细胞残留量、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溶血率等指标。结果采集后室温2h内及在2~6℃冷藏2h后对全血进行过滤,过滤时间、过滤损失血量、红细胞容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t、白细胞残留量、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溶血率的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选用室温2h内的血液进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制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客机运输对不同保存期悬浮红细胞质量及保存期限的影响。方法保存了10、21、32 d的保养液为MAP配方的悬浮红细胞各6袋,每袋红细胞制备时均分为2袋,分别进入实验组和对照组。保存了10、21、32d的红细胞依次分3批次进行实验。实验组血液分别搭乘播音-737客机往返飞行3 h,期间经历2次起降。对照组血液到达机场后直接返回医院,放置于本科室储血专用冰箱保存。前2批血液分别在飞行结束后及红细胞保存d28、d 35无菌取样15 mL进行血细胞计数、红细胞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悬浮红细胞上清游离血红蛋白(free hemoglobin,FHb)、钾离子(potassium,K~+)和乳酸(lactic acid,LA)浓度检测。第3批血液分别在保存d21、28、35无菌取样进行上述指标检测。结果每批次实验结果均显示随着悬浮红细胞保存时间的延长,其上清中FHb、钾离子和乳酸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红细胞ATP水平随保存时间延长显著降低;红细胞计数结果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保存10、21、32 d后经历3 h大型飞机运输的悬浮红细胞在各个检测时间点各项检测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客机运输3 h,期间起飞降落均为2次,对保存10、21、32 d的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及保存期限均未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压力对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为研制加压输血装置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将25袋悬浮红细胞随机等分成5组,分别施加10、20、30、40和50Kpa压力,实时记录血流速度;施压前后分别留取部分血样测定红细胞相关指标(RBC、HGB、HCT、MCV、MCH、MCHC)变化情况,测定血浆中钾离子、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检测红细胞渗透脆性并用电镜观察红细胞形态变化,从而评价不同压力对血液质量的影响。结果 加压可显著提高输血速度。在不同压力下红细胞相关指标变化与K+、IBIL、LDH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游离血红蛋白与溶血率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电镜下观察随着压力升高出现少量异形红细胞,胞膜电子密度有差异,网状结构破坏,网眼不均匀。结论 在50Kpa范围内加压对红细胞损伤影响不大,血液质量符合我国相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对悬浮红细胞质量控制的方法及意义.材料与方法:回顾2009年11月~2010年8月随机选取40例对全血与悬浮红细胞的保存前与保存期末的游离血红蛋白的含量进行测定,同时也对保存期末的全血与悬浮红细胞中游离血红蛋白总量的测定.结果:全血保存前(30.1±5.3)mg/L与保存期末(137.5±16.2)mg/L存在显著性差异;悬殊浮红细胞保存前(96.3±19.2)与保存期末(395.1±52.4)也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而全血保存期末游离血红蛋白总量(20.66±2.89) mg/袋与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的游离血红蛋白总量(21.06±2.82) mg/袋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游离血红蛋白测定对悬浮红细胞质量控制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不同储存时间的悬浮红细胞(悬红)制备的洗涤红细胞中钾离子浓度([K+])和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方法 将储存3 d(3 d组,n=6)、16 d(16 d组,n=6)及31 ~35 d(31 ~35 d组,n=7)的悬红,手工制备成洗涤红细胞,分别于制备前、制备后0、16和24h取样测定其[K+]和FHb.结果 3d组、16 d组和31 ~35d组悬红制备的洗涤红细胞24h时[K+]分别为(3.26 +0.57)、(3.39±1.12)及(2.97 +0.95) mmol/L(P >0.05),且均低于人体正常[K+]上限;3组制备的洗涤红细胞24 h时的FHb分别为(0.29±0.18)、(0.63±0.40)及(1.06±0.55)g/L,其中31 ~35 d组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的FHb明显高于3d组(P<0.01).结论 悬红储存时间对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的[K+]影响不大,制备的洗涤红细胞24h保存期内的[K+]均低于人体正常参考值上限,但对FHb含量有较大影响.建议尽量避免使用接近储存期末的悬红制备洗涤红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本中心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红细胞输注评估指标、合理输注红细胞剂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方法收集100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量检测结果,分析其血容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和储存期末溶血率。结果 50袋1.5 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容量为(198±22)ml/袋,与理论值相比合格率为78%;血红蛋白含量(35.04±6.24)g,合格率92%;红细胞压积0.52±0.06,合格率92%;白细胞残留量(2.15±0.80)×10~6个/袋,合格率96%;储存期末溶血率(0.13±0.12)%,合格率100%。50袋2 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容量(272±26)ml/袋,与理论值相比合格率为75%;血红蛋白含量(51.23±6.38)g,合格率96%;红细胞压积0.55±0.04,合格率100%;白细胞残留量(3.00±1.23)×10~6个/袋,合格率94%;储存期末溶血率(0.27±0.15)%,合格率100%。结论本中心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液制品无论是1.5 U还是2 U,其质量指标均符合2012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能满足临床输血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去白悬浮红细胞在4℃储存不同时间下的红细胞溶血率、细菌生长、生化指标、能量代谢、膜损伤及氧化应激等指标,评价其质量随储存时间的变化.方法 10份志愿者全血于采集当天留取50 mL,用一次性白细胞过滤器滤白,尽可能去掉血浆层,根据200 mL全血对应红细胞保存液量等比例加入红细胞保存液,置4℃冰箱冷藏保存至终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白细胞过滤对血液质量及保存效果的影响.方法 抽取本中心制备的合格悬浮红细胞60袋(400 mL/袋),随机分为过滤组和对照组,每组30袋.分别取2组保存1、7、14、21、28和35 d的血液标本(取10mL/次)测定血常规、pH值、Na+、K+、Cl-浓度、葡萄糖和游离Hb含量.结果 过滤组Plt和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14 d Ph和WBC计数开始下降,过滤组则在保存期间没有明显变化.2组pH值在保存期间均持续下降,过滤组7 d~21的pH值高于对照组(P<0.05).2组保存期间的Na+浓度持续下降,但没有统计学差异.2组K+浓度均持续上升,7d开始过滤组K+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2组葡萄糖持续下降,且过滤组比对照组高(P<0.05).2组游离Hb在1~28 d没有统计学差异,35 d过滤组的游离Hb更低.结论 悬浮红细胞在24h内滤白能对其保存质量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0.
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质量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过滤过程中对悬浮红细胞质量影响。方法对去白细胞过滤前后的悬浮红细胞检测红细胞回收率、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K+、血游离血红蛋白、红细胞渗透脆性。结果红细胞回收率89.9%,白细胞去除率99.993%,血小板去除率>99.76%,其它指标去白细胞过滤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采用去白细胞滤器去除白细胞质量可靠,白细胞去除率高,能使输血更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