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暴魁教授善于运用生黄芪治疗膜性肾病,他认为肾气不足和肾风内扰是膜性肾病的常见病因。生黄芪可以补益肾气、祛除肾风、利水消肿,是一味治疗膜性肾病的重要中药。王暴魁教授在临床上广泛运用大剂量生黄芪治疗膜性肾病,与他药配伍使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介绍王暴魁治疗IgA肾病经验。王暴魁教授认为风热扰肾、气阴亏虚为IgA肾病的基本病机。本病患者素体多热,存在肺、肾气阴不足,风邪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病的治疗以祛风清热、益气养阴为大法,不同阶段治疗侧重有所不同,同时注意顾护脾胃。本病临床表现与病理严重程度常不相符,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可抓住本病证候本质,取得显著疗效。并举医案体现诊治思路及临床效验。  相似文献   

3.
正导师王暴魁教授善用经方治疗疑难病,疗效显著。笔者作为北京市朝阳区第四批名中医专家学术继承人,跟随王暴魁教授临证学习,受益匪浅。现择顽固性眩晕验案2则介绍如下,以期对探究疑难病诊治思路有所裨益。1验案举隅例1:韩某某,女性,64岁,2017年8月24日初诊。眩晕10余年,加重1年。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时有视物旋转,恶心干呕,持续时间短,一般持续在2~3h,血压平稳,维持在120/80 mmHg左右,无明显波动。1年前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王暴魁教授提出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机是"血热",应用中西结合进行辨析,临证应首辨"血热",治疗需谨守病机,分期论治,才能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总结王暴魁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经验。王暴魁认为阴火与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气虚与虚火为构成阴火的基本要素,两者在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等方面与本病相通。气虚化火、阴火内生,耗气伤阴、损及肾络,致肾脏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故王暴魁在论治本病时,多在散泄阴火的基础上,采用补脾益肾、活血化瘀之法,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应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治疗,使阴阳调和、脾肾得固、肾络得通,临床疗效显著。附病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王暴魁教授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病性本虚标实,肾虚、风邪是本病的病机核心,治疗以补肾祛风为大法,临床中常选用黄芪、山茱萸、穿山龙等药物,在疾病缓解期特别注意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临床证实疗效显著,丰富了本病的辨证论治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肾内科王暴魁主任医师,学验俱丰,早年曾师从张琪、李辅仁等国医大师,除擅长治疗肾脏疾病外,对内科疑难杂症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笔者师从王暴魁老师,受益颇多,现整理介绍其验案3则如下。1皮肤瘙痒案张某,女,70岁。2009年11月9日初诊。患者约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瘙痒,曾在皮肤科就诊,诊断为皮肤瘙痒症。现全身皮肤瘙痒,伴燥热,可见因搔抓引起的出血点,无皮疹及癣  相似文献   

8.
王暴魁教授认为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脾肾亏虚,标实主要是风邪和热邪,可兼有湿浊和瘀血。临床辨证辨病相结合,强调不拘泥基本病机,根据不同临床表现、不同病理类型和病期细化病机。其临证思路是健脾补肾,祛风清热。风分浅深,热风三焦。用药特色方面分析了生黄芪、山茱萸、青风藤等重要药物以及顾护中焦、除湿祛瘀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9.
根据古今文献,结合肾脏病理特点探讨王暴魁教授糖尿病肾病"消渴热"病机理论形成的渊源,初步总结糖尿病肾病"消渴热"病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先天与伏邪是主要成因,饮食不节是重要条件;"消渴热"贯穿糖尿病肾病始终,早期消渴热盛、肾络未伤,中早期热盛生风、食气伤阴,中后期肾阳衰败,湿浊泛溢;基于"消渴热"病机的诊治有利于早期干预糖尿病肾病,对延缓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在现代中医称之为“消渴肾病”,因其多继发于消渴,存在阴虚燥热,津液耗伤的病机基础,为清热法的应用提供了条件。“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糖尿病肾病因其燥热、津伤等病机基础,会兼夹产生不同程度风邪,并往往并发症较多。王暴魁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病性本虚标实,消渴热盛,热盛生风是本病的病机核心,治疗以清热祛风为大法,自拟消渴肾方治疗,临床证实疗效显著,丰富了本病的辨证论治思路。  相似文献   

11.
慢性尿酸性肾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常不突出,早期亦无肾损害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难以引起重视,易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最终导致尿毒症,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王暴魁教授认为慢性尿酸性肾病以肾气阴两虚,湿浊痰瘀痹阻肾络为主要病机,强调风邪在本病中的重要性;治疗上以补气养阴为主,兼以祛湿化痰、活血通络,祛风贯穿始终;主张分期论治,急性加重期以邪盛正虚为主,从痰热湿瘀夹风论治,兼以固本;稳定期以正虚邪恋为主,从气阴两虚论治,兼以祛邪。  相似文献   

12.
王暴魁教授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以热为最主要病机。本病患者素体多热,但热象并不典型,多从舌、脉甄别,治疗以清热为总法。风邪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活动期风象外化易辨,治以宣散外风,兼清热、解毒、散瘀;维持期外风潜伏肾中,痹阻肾络,治以祛风通络,兼顾补肾;缓解期易复感外风,引动内风,通过预防感冒可减少复发。针对激素及免疫抑制药物导致的证型转换进行防治:激素冲击及足量使用时加强清热透散,避免苦寒伤中;激素撤减时温补脾肾需谨慎,同时滋补肾阴;针对细胞毒类药物的骨髓抑制、肝损害、出血性膀胱炎等不良反应,从养血、调肝、凉血论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0,20(3):144-144
<正>由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导师彭清华教授任主编,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导师余杨桂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博士导师唐罗生教授、夏门大学大学医学院博士导师刘祖国教授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导师谢学军教授任副主编,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眼科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唐由之教授和原中华中医药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台湾中西整合医学会联合主办,扬州大学医学院承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13-16日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两岸三地的7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教授,台湾中西整合学会秘书长李春兴教授,台湾台南市立医院黄中一教授,台湾秀传纪念医院陈明丰教授,香港大学党毅教授,香港中西医结合学会秦鸿教授,扬州大学副校长封超年教授,扬州大学医学院院长卜平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陈可冀院士致开幕词,李春兴教授,封超年副校长、卜平教授、秦鸿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讲话.  相似文献   

15.
<正>为庆祝《中医文献杂志》主办单位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建馆60周年,本刊即将出版增刊——"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经验专辑(二)"。增刊主要汇集了上海市中医文献馆32位馆员,以及原聘的3位馆员和2014年新聘的3位名誉馆员各具特色的学术经验。32位馆员分别是(排名不分先后):国医大师石仰山教授、严世芸教授、柏连松教授、蔡淦教授、石印玉教授、施杞教授、严隽陶教授、王翘楚教授、李鼎教授、唐汉钧教授、吴银根教授、陈以平教授、沈自尹教授、蔡小荪教授、张云鹏教授、段逸山教  相似文献   

16.
<正>为庆祝《中医文献杂志》主办单位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建馆60周年,本刊即将于2015年11月出版增刊——"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经验专辑(二)"。增刊主要汇集了上海市中医文献馆32位馆员,以及原聘的3位馆员和2014年新聘的3位名誉馆员各具特色的学术经验。32位馆员分别是(排名不分先后):国医大师石仰山教授、严世芸教授、柏连松教授、蔡淦教授、石印玉教授、施杞教授、严隽陶教授、王翘楚教授、李鼎教授、唐汉钧教授、吴银根教授、陈以平教授、沈自尹教授、蔡小荪教授、张云鹏  相似文献   

17.
<正>为庆祝《中医文献杂志》主办单位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建馆60周年,本刊即将于2015年11月出版增刊——"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经验专辑(二)"。增刊主要汇集了上海市中医文献馆32位馆员,以及原聘的3位馆员和2014年新聘的3位名誉馆员各具特色的学术经验。32位馆员分别是(排名不分先后):国医大师石仰山教授、严世芸教授、柏连松教授、蔡淦教授、石印玉教授、施杞教授、严隽陶教授、王翘楚教授、李鼎教授、唐汉钧教授、吴银根教授、陈以平教授、沈自尹教授、蔡小荪教授、张云鹏  相似文献   

18.
从孟和教授个人的科研、学术和临床等几方面成果叙述孟和教授的学术成就,深入陈述孟和教授的人格魅力和育人理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成长历程、学术成就及高尚品德。方法:从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首届国医大师,全国脾胃病大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徐景藩教授继承家学、临床经验、科研成就、临证心法等方面,讲述徐景藩教授成长之路,评述其学术思想、临证心法和科研成就。结果和结论:徐景藩教授在临床、教学、科研方面成就斐然,堪称中医临床大家,其治学精神和崇高医德应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赵莉 《河北中医》2013,(11):1605-1606
刘德山教授,师从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王新陆教授、陈克忠教授和张继东教授,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老年病防治工作,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治。刘老师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齐鲁内科时病流派第三代主要传承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