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蓄血证”治验(321000)浙江省金华卫校门诊部郑海文“蓄血证”之证治源于《伤寒论:太阳篇》,原文并无“蓄血”二字,乃后世医家根据其病机特点而命名,其发病机理为太阳表邪随经入里,热与血互结于下焦而成。其证有轻重缓急之分,轻者少腹结,其人如狂,小便自...  相似文献   

2.
蓄血证,始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外感热病伤寒发病过程中邪热乘袭于血分的特殊证候,以血行障碍及一定的精神神志改变症状为主证。临床以女性患者多见。蓄血证见于《伤寒论》太阳篇及阳明篇,故有太阳蓄血与阳明蓄血之称。太阳蓄血证属太阳腑证之一。病因寒邪乘袭...  相似文献   

3.
桃核承气汤出自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胧,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该方由桃仁、桂枝、大黄、炙甘草、芒硝五味药组成,是为表邪内传、热与血结于下焦所致下焦蓄血证而设.妇女有经、带、胎、产的生理特征,其病变常导致气血、阴阳、冲任的失调,且病位在下焦肝肾,气滞血瘀之证为多,其病机与下焦蓄血颇有类近.所以在治疗妇产科疾病属实证者,可秉桃仁承气汤之义.  相似文献   

4.
桃核承气汤出自<伤寒论>,太阳蓄血证篇载"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可治之,当先解其外,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治之,宜桃核承气汤主之."笔者从事精神科工作十余载,观其临床症状,以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癫狂,收效颇佳,兹举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历代医家对太阳蓄血证的部位·一直持有争议。本人反复学习.思虑再三,对此问题也提出一点粗浅看法.望同道指正。仲景《伤寒论》论述太阳蓄血证的条文有四。其中109条目:“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给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28条曰:“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以此二条为例.如顺文衍义,可以认为仲景所指太阳蓄…  相似文献   

6.
通过《伤寒论》中太阳病关于蓄血证条文,列举医家对于太阳蓄血证病位在膀胱的看法和理由,通过自己对条文的体会和分析,指出太阳蓄血证的病位在大肠和胞中,涉及膀胱。  相似文献   

7.
桃仁承气汤方出《伤寒论》。由大黄、桃仁(核)、桂枝、芒硝、甘草五药组成。立方要旨在于攻逐下焦蓄血。原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是一首既能逐瘀、又有泻热作用之方。  相似文献   

8.
蓄水与蓄血乃是《伤寒论》太阳病篇二种证型,古代学者据《内经》足太阳经与膀胱相连之理,以及《伤寒论》原文中“热结膀胱”之词,将蓄水蓄血二证释其为“太阳府证”如金·成无己蓄血证条文注曰:“太阳经也,膀胱府也,此太阳随经入府者也。  相似文献   

9.
抵当汤(丸)证的病位及药物作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抵当汤(丸)首见于<伤寒论>,分列该书第124、125、126、237、257条中,是治疗太阳、阳明蓄血证的方剂.但后世对蓄血的具体部位,尤其是太阳蓄血的部位,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太阳蓄血证的病位在于下焦小肠,而对该方药物治疗作用机理的认识,则过于粗略,尤应详加剖析.现对这两个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桃仁承气汤     
<正>桃仁承气汤载于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方由桃仁12克、大黄12克、桂枝6克、芒硝6克、甘草6克组成,以水7升,煮前四味,取2升半,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空腹时温服5合,日三服。《伤寒论》指出:"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下,宜桃仁承气汤。本方具有活血、逐瘀、泻热的功能。主治下焦蓄血,伤寒外证不解,热结膀皖,少腹胀满,大便黑,小便自利,谵语烦渴,发热如狂,及血瘀经或产后恶露不下,少腹胀满疼痛或蓄血痢疾症。《医方考》指出:桃仁,润物也,能泽肠  相似文献   

11.
根据《伤寒论》太阳病蓄血证的原文,分析了蓄血证的蓄血部位,下血途径、病证性质,并提出蓄血证为外邪引起的血瘀阻滞冲脉胞宫的病证,相当现今部分急性盆腔炎或盆腔肿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根据<伤寒论>太阳病蓄血证的原文,分析了蓄血证的蓄血部位、下血途径、病证性质,并提出蓄血证为外邪引起的血瘀阻滞冲脉胞宫的病证,相当于现今部分急性盆腔炎或盆腔脓肿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伤寒论》蓄血证理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跟师学习,结合《伤寒论》中蓄血证相关理论,从病机、证候、治疗几方面阐述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蓄血证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列举验案加以分析佐证。[结果]从临床角度看,蓄血证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相似之处,离经之血瘀滞,瘀热互结下焦是其病因病机,以少腹硬满胀痛、血下则缓为主要临床表现。破结逐瘀是其治疗大法,以抵当汤为治疗主方。临证施治时,根据月经周期、患者体质,在破结逐瘀泻热基础上,佐以补肾、健脾、温经、解痉,并配合针灸治疗。文中所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案,皆为瘀热互结下焦,从蓄血证论治,以水蛭、地鳖虫祛瘀消散离经之血,以大黄、猫爪草等泻热解毒,并防止病灶的异常出血,取得较好疗效。[结论]以《伤寒论》蓄血证理论治疗下焦瘀热互结的一类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温病治疗中运用通下法,具有“开门逐邪”、“祛邪存正”之意。是“釜底抽薪”以求“急下存阴”的应急措施。目的在于驱逐邪热、泄下燥屎、保存津液。是通导里实、攻下肠道郁热、逐邪下泄、通瘀破积的重要治疗方法。凡热结肠腑、肠道传导失司、下焦蓄血等有形实邪内结的证候均可使用。柳宝诒说:“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位居中土,最善容纳,邪热入胃,则不复它传,故温热病热结胃腑,得  相似文献   

15.
古今医家对《伤寒论》蓄血部位的看法,各持己见,争议甚多。有认为在膀胱者,亦有认为在大肠、小肠、血室等等、孰是孰非,至今尚无定论,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就此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溯本求源其义方明蓄血部位,在《伤寒论》第128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  相似文献   

16.
从"少阳、厥阴为枢"的枢机理论出发,阐析"热入血室"的含义。"血室"虽指为经期的胞宫,但"热入血室"只是病名,并不能用"邪伏居于血室"来解释病机。其病因病机应为妇人经水适来或适断,血气亏虚,外邪乘虚扰动少阳、厥阴阴阳出入之枢位,气血阴阳转枢不利所致。和解枢机为"热入血室"的正治之法,在治疗上应当针对病情深浅运用和解之法:邪扰少阳则透邪外达,邪陷厥阴则透热转气。灵活运用小柴胡汤或针刺期门之和解法以治之。  相似文献   

17.
1四逆散证的四逆,是由于少阴气机不利,枢转不力,不能发挥其枢转阴阳的功能,而致阴阳之气敷布异常,阳气不能达于四肢;由于气机的不畅,水道亦因之失常,肺气不降则咳,心气不布则悸,水道不畅则小便不利,气滞不通则腹痛、泄利下重。2第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本证既非"热结旁流",更非阳明腑实。是由于少阴心与手太阳小肠互为表里,心火亢盛,下移小肠,小肠不能泌别清浊,致使正常走入肠道的胆汁也随之而下,所以自利清水色纯青;由于泌别清浊失职,水分不能化生津液,自利清水同时而见口干燥;热伤气滞,气机窒塞而心下疼痛。其总的病机是热邪亢盛,火移小肠,泌别失职,气机窒塞。3少阴三急下证,则是邪从少阴本而热化的实热证,邪热鸱张,火势愈旺,伤津损气的结果会越来越严重,故用大承气汤急除邪热,釜底抽薪。其病机重在热,是热极而津伤。"急下之"就是要及早、快速地泻下热邪,与病情的性质有关,与燥屎有无无关,所以不能因为用大承气汤,就非和阳明拉上关系,这里的"急下之"正是后世温病学家"温病下不厌早"的理论渊源,"少阴三急下证"是与伤寒、中风截然不同的温病。  相似文献   

18.
潘辰 《开卷有益》2014,(4):45-45
<正>抵当汤载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方由水蛭(熬)4克、虻虫(去翅足,熬)4克、桃仁9克、大黄9克组成。上药四味,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每服100毫升。该方具有下瘀血、攻逐蓄血的功能,主治伤寒蓄血所致的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善忘、大便色黑且易解、脉沉结及妇女经闭、少腹硬满、拒按者。"抵当"的方名意义说法不一:一谓非大毒生猛之剂不足以抵挡其热结蓄血之证;一谓抵  相似文献   

19.
桃仁承气汤临证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桃仁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炙甘草)原方出自仲景《伤寒论》,为治疗太阳病热结膀胱的下焦蓄血证而设。后世不少医家视为活血化瘀的主方,许多活血化瘀的方剂是在此方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方中桃仁破血祛瘀,滑肠通结;大黄既入阳明之府,通泻实热,又兼入血分,活血化瘀;芒硝软坚散结,可助大黄攻下积热;桂枝温通血脉,既可助桃仁活血祛瘀,又可引硝黄入血脉发挥清热逐瘀之功,共起相辅相成之用;炙甘草调和诸药,使急中寓缓,并能兼顾中气。五味药配伍精当、佐制严谨,共奏破瘀血、清积热之效。在桃仁承气汤运用中,笔者认…  相似文献   

20.
桃核承气汤活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核承气汤方出《伤寒论》,为荡热逐瘀之缓下剂,其药物组成为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具有活血化瘀、通下瘀热之功效,主治太阳表邪不解,邪热随经入府,热与离经之血结于下焦小腹部位,证见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舌质紫,或有隐青,或有瘀斑,脉沉涩或沉结等。笔者以此方化裁加减治疗紫癜症、热淋,取得较好效果,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