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山东省2011年、2016年成分血制备数量以及血液制备环节报废情况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血液制备环节血液报废的原因,以期加强血液制备环节质量控制措施,提高制备的血液质量。方法对山东省2011年、2016年成分血制备数量、成分制备环节报废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山东省成分血制备数量及血液制备环节报废率在不同年度下的变化情况。结果 2016年山东省成分血制备量高于2011年;2016年山东省去白细胞全血(4 695袋)和不滤白全血(7袋)明显减少,洗涤红细胞(12 636袋)、辐照类血液、冷沉淀制备量显著增多;从数量上2016年山东省血液制备环节血液离心破损(468袋)、冷沉淀原料血浆破损(78袋)渗漏数量高于2011年,而2016年山东省血液制备环节血液报废原因同期比上升比例较高者为冷沉淀原料血浆破损渗漏;从报废率上看,相比2011年,2016年溶血和热合破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2016年山东省成分血制备总量增加,针对血液制备环节报废原因和相应改进措施,需要加强相关培训,让无偿献血相关工作人员准确掌握血液制备环节报废原因和解决策略,从而有效降低血液制备环节报废率,提高本地区血液供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普通血袋常温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后保存24 h再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C)质量。方法将采集的400 mL全血50袋,保存在20-24℃的恒温保存箱内,采集后4 h经1次轻离心分离出PRP,容量(200±10)mL/份,再每份均分成2袋存放于普通血袋中,分别标识为实验组:将PRP放置20-24℃的恒温保存箱内过夜,次日2次重离心,分出上清血浆,制备成PC,从全血采集时间算起,24 h完成制备;对照组:将PRP立即2次重离心,分出上清血浆,制备成PC,从全血采集时间算起,6 h完成制备。采集后24和48 h,分别检测2组PC中血小板、红细胞含量和pH值。结果 2组PC中红细胞混入量和pH值差异甚小(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血小板含量(×1010/袋)分别为1.36±0.33和2.63±0.46(P0.05);对照组3项指标均合格,实验组只有红细胞混入量与pH值合格。结论分离PRP后,在普通血袋常温保存24 h再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达不到《全血与成分血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3.
一.成分疗法简介在输血中心全血可被分离为以下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冷沉淀及冷沉淀上清液。对缺乏某种血液成分的患者给予其所需的成分血比给予全血更能有效地利用血液,且疗效更佳。自无菌塑料联袋系统出现后,才能在完全无菌的系统中分离各种血成分。现采用一种四联袋系统可从一单位血中分离出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及冷沉淀上清液,进一步可制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但对白细胞的临床价值尚存疑虑。另一个重要进展是向红细胞浓缩物中加入“添加液”。添加液降低了红细胞浓缩物的粘滞度,减少了输注时阻塞的危险。另外添加液能更好地保存红细胞,使其保存期限延长至5周(无添加液的红细胞最多贮存3周)。再者,使用添加液能从每单位血中获取更多的血浆,增加了血浆蛋白(包括因子Ⅷ)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血经白细胞过滤前后红浆发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随机抽取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袋常规采集的全血960袋,无菌留取每袋全血滤白前后及成品血浆标本,测定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统计分析2006年9~2007年8月间不同季节的红浆报废情况。结果1.98%(19)袋血液滤白前全血、滤白后全血及成品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有不同程度增高;7.81%(75)袋血液滤白前全血游离血红蛋白正常,滤白后及成品血浆游离血红蛋白不同程度增高;夏季红浆的发生率较其他季节明显增高。绪论红浆的发生源于红细胞发生溶血,血液采集、储存、运输、滤白、离心等操作过程均可造成红细胞溶血而导致红浆发生。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保证完整的血液冷链系统,对血袋进行严格质控,尝试改变现有成分制备程序,可有效降低红浆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微球菌是革兰阳性菌,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水及人体皮肤和呼吸通道,是临床上常见的污染菌。本文通过对一袋因血浆部分颜色发生变化而报废的库存全血进行细菌学检查,证实为玫瑰微球菌污染所致。提示采供血机构现均采用传统型密闭式一次性血袋进行采血,减少了对血液的污染,但如果采血环境、相关操作及物品消毒不严,也可能对所采集的全血或成份血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理利用符合血液成分制备要求的非标准采集量血液,最大限度的减少血液浪费。方法选择400 ml血液采集袋采血量血袋目标值10%且≥250 ml血液,滤除白细胞并排除凝块血液后,离心分离出上清液,按国标要求计算出200 ml全血最大采集量标准所含红细胞量,根据红细胞平均比重计算红细胞重量,电子天平称重,留取1U红细胞重量,将MAP添加液50 ml加入红细胞内,制备成1 U去白细胞添加液红细胞。结果非标准采集量血液利用前后此项报废率有明显差异,从2003年3月~2010年12月,利用符合血液成分制备条件的非标准采集量血液制备1 U去白细胞添加液红细胞1 518 U,按200 ml/U全血计算,共节约血液303 600 ml。结论非标准采集量的再利用,为更合理的节约有限的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提高保存温度和延长保存时间后,对全血有效成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5月本中心从体检合格的l0例健康献血者采集的全血10袋200 mL作为研究对象.将每袋全血平均分成2份,分别于22℃保存8h和24 h,分别纳入对照组(n=10)和研究组(n=10).两组全血均分离血浆冰冻保存,并分离红细胞(RBC)悬液于4℃保存,检测冰冻血浆凝血因子含量和保存期内RBC悬液相关质量指标变化.结果 研究组分离的冰冻血浆较对照组凝血因子Ⅷ(FⅧ)含量显著降低(t=6.459,P<0.05);RBC悬液保存至第1和7天时,三磷酸腺苷(ATP)和pH值显著下降(P<0.05),第14天起K+浓度显著升高(P<0.05),游离血红蛋白(FHb)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血室温放置24 h不宜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对RBC质量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应适当缩其短保存期.  相似文献   

8.
2008-2009年血液非正常报废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堃  刘香云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3):3267-3267
目的掌握了解血液非正常报废现状,提出改进措施,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 2008-2009年血液采集、分离、制备和发放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非正常报废血液;采取自然沉降、离心和肉眼观察等方法,对血液质量判断、评估和报废。结果 2008年血液非正常报废率为0.44%,2009年血液非正常报废率为0.34%,2009年血液非正常报废率低于2008年。结论通过血液非正常报废原因分析,采取了相应措施,减少了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用过滤法去除白细胞全血分离制备常规储存年轻红细胞悬液的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30名健康献血者,应用一次性使用过滤去除白细胞血袋采集400ml全血,过滤去除白细胞后,再经过2次离心手工分离,取上层的红细胞,加入50ml含腺嘌呤的保存液,即得年轻红细胞悬液。对分离前红细胞、年轻红细胞、年老红细胞的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残余量、血红蛋白回收率6项质量指标进行测定比较,评估年轻红细胞的质量。结果3组红细胞的网织红细胞、AST、MCV、MCHc睑测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白细胞残余量(×10^6)平均为(1.63±0.64)/袋,血红蛋白回收率为(48.11±3.02)%。分离过程全部在密闭系统内进行,年轻和年老红细胞均以腺嘌呤的保存液制成悬液,可常规储存备用。结论此法是最新且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制备年轻红细胞悬液的方法。年轻红细胞悬液达到预期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使用甲壳素衍生物—羧化壳聚糖即刻分离制备血小板的可行性,寻找血液成分分离新方向。方法随机选取大连地区献血者40名,当日成功献血时同步采集全血10 m L,分成实验组,自然沉降对照组和离心对照组进行实验。从阿拉丁试剂公司购买水溶性壳聚糖,用血液保存液Ⅱ配制成(0.25~2.0)mg/m L不同浓度溶液,按1∶4比例加入到2 m L全血中,静置4 h,观察血液分离速度,计数血浆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观察血小板聚集现象及红细胞形态变化;在最适壳聚糖添加浓度的红细胞中加入适量红细胞保存液予以4℃保存,35 d保存期内检测溶血率。结果加入1.0~2.0 mg/m L浓度壳聚糖的实验组血液分离速度均明显快于自然沉降对照组,血浆中均仅存微量红细胞,富血小板,35d时无明显溶血,同离心对照组。结论壳聚糖可以用于采血后即刻分离富血小板血浆。  相似文献   

11.
采血袋微漏导致血液细菌污染1例报告541002桂林市中心血站赵斌1995年6月12日,本站血库同志发现当日入库的血袋号为8566的全血出现异常,同一人采的另一血袋号为8565全血及其它入库的血袋在3h后红细胞已下沉,与血浆层界限清楚。而此袋血红细胞未...  相似文献   

12.
红细胞深低温保存是现代临床输血中唯一能长期保存红细胞的方法 ,这一技术可以使稀有血型红细胞、自身输血者的红细胞得以长期保存 ,长沙血液中心于 2 0 0 1年 3月将该技术用于 Rh(D)阴性红细胞保存 ,至 2 0 0 2年 2月已有81.75单位 (5 4袋 )深低温保存的 Rh(D)阴性红细胞供应临床使用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制备冷冻红细胞 采用慢速冷冻法 ,将 Rh(D)阴性全血或悬浮红细胞离心去除血浆或添加剂 ,压积红细胞转移至三联血袋 (北京血液中心提供 ) ,使用 5 7.1%的甘油 (北京血液中心提供 )作为红细胞冷冻保护剂 ,将甘油加入红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传统和改进的滤白方法,探讨改进后的滤白方法在减少血袋破损,提高一次成浆率方面产生的效果。方法 将全血滤除白细胞后,由母袋排尽空气的方法改为滤白之前将空母袋内空气排入采血袋内,对两种滤白方法离心后血袋破损率和一次成浆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种滤白方法离心后的血袋破损率和一次成浆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本改进简单易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血液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去白悬浮红细胞在4℃储存不同时间下的红细胞溶血率、细菌生长、生化指标、能量代谢、膜损伤及氧化应激等指标,评价其质量随储存时间的变化.方法 10份志愿者全血于采集当天留取50 mL,用一次性白细胞过滤器滤白,尽可能去掉血浆层,根据200 mL全血对应红细胞保存液量等比例加入红细胞保存液,置4℃冰箱冷藏保存至终末...  相似文献   

15.
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由离心引起的血袋破损是导致血液报废的一个重要因素.本中心使用SOVALL公司12BP大容量离心机进行红细胞和血浆制备,虽然实行离心参数实时网络监控,但仍时有破袋情况发生.有报道认为血袋的质量、血袋装入离心罐方式和填充物不同的填充方法等因素可能影响血袋的破损[1,2].我们分析了本中心2008年1-5月的血液破损情况,考察血浆转移袋离心(即二次离心)时的各种因素对血袋破损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余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0):1186-1187
目的探讨血液非正常报废的原因,为更有利地利用血液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全部统计资料均来源于本血站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出不同项目的百分比及不同品种的数量。结果2010年全年在本地区献血人群中,血液制备中常见的5个品种,35858袋的血液。非正常报废率占0.36%,按报废的时间、品种及原因分类整理。统计非正常报废血比例并分析。报废的血液产品中血浆数量最多,而脂肪血是非正常报废的主要原因。结论为减少血液的浪费,主要做好献血前宣教及咨询指导工作,严把体检质量关,同时完善改进骚潮模式,减少不必要的报废,确保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7.
2000年发布的<血站基本标准>对采供血机构提供临床膊的血液质量做了明确规定.标准规定每一袋血液质量要符合要求,但有的指标(如全血的Na+、K+含量,冷沉淀的Ⅷ因子含量等)检测要从血袋中抽取一定量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易造成细菌污染、血袋中血量不足、血浆和冷沉淀融化后不能再使用等,从而导致一部分被抽取样本做检测的血液需做报废处理,因此不可能对每袋血液做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厌氧保存条件减少悬浮少白红细胞溶血的效果。方法采用200 mL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袋常规采集和制备悬浮少白红细胞10(人份)袋,每袋红细胞采用无菌接驳机接驳均分为2袋,一半归入厌氧保存组:血(液)袋通过0.22μm滤器完成与氮气无菌交换、排气,共交换3次后常规保存;另一半归为对照组:常规保存。2组血液(袋)均以4℃常规冷藏保存,但厌氧组以垛叠方式放置,于保存0、7、14、21、28和35 d分别取样,采用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检测溶血率(H50%)。结果随着保存时间延长厌氧组和对照组的H50%都呈递增趋势,但在相同保存时间下厌氧组的H50%低于常规保存组:保存28和35 d分别为0.489±0.008 vs 0.528±0.008和0.545±0.007 vs0.578±0.009(P0.05)。结论厌氧保存方法对于改善氧化应激损伤造成的红细胞溶血有效,有助于延长红细胞保存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非正常血液报废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合格血液的采集,并有效地利用血液资源,以减少血液报废。方法对常州市2008~2012年非正常血液报废产生的因素及报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正常报废血液率从高到低的原因为脂肪血、过期报废、非标示量、破袋渗漏、凝块、不规则抗体、收回血液、纤维蛋白析出、溶血、黄疸、保密性弃血。报废血液产品中血浆数量最多,而脂肪浆是非正常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结论根据不同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在体检征询、初筛、采血、成分制备、血液成品贮存、运输和发放等环节加以控制,可有效降低非正常报废率,减少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摸索鞋套加海绵充填式的血袋装杯方法,以提高一次成浆效率和减少血液报废量。方法通过采用鞋套加海绵充填式血袋装杯方法和常规装杯方法,对使用压沿型血袋和吹塑型血袋采集的400 m L或200 m L全血,在当日或隔日完成离心分离,并对两种装杯方法的一次成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种血袋装杯方法离心后的一次成浆率效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离心后血袋破损情况为,两种方法中200 m L压沿血袋一次成浆情况下的破袋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200 m L吹塑血袋一次成浆情况下的破袋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00 m L压沿及吹塑血袋一次成浆情况下的破袋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次成浆情况下不同容量的两种血袋的破袋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鞋套加海绵充填式血袋装杯方法,在保证离心后血浆的一次成浆上效果明显,在防止离心破袋上亦有一定作用,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血液装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