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谭黄圣  邓鹏伟  何升华 《中国针灸》2024,(5):537-538+545
目的:观察针刺手三阳经输穴配合颈夹脊穴治疗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6例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刺手三阳经输穴配合颈夹脊穴治疗,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7 d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表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以及简易生活质量量表(SF-12)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表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总分及NDI评分降低(P<0.05),SF-12评分升高(P<0.05),总有效率为91.1%(51/56)。结论:针刺手三阳经输穴配合颈夹脊穴能缓解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脊神经定位诊断结合手三阳经循经取穴法"与常规针刺法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评价本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采用脊神经定位诊断结合手三阳经循经取穴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评价及第1、3个月随访。结果:在第二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1个月、3个月随访,两组维持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的综合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种针刺取穴方法在短期内均能较好的维持针刺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正常人与神经根型颈椎病人神经阈值的差别并观察曲垣穴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予曲垣穴穴位注射,对照组予常规华佗夹脊穴穴位注射。采用简化Mc Gill疼痛问卷表(MPQ),从疼痛分级指数(PRI)感觉分S、情绪分A、总分T、视觉模拟量表(VAS)及现有疼痛强度(PPI)等指标综合评定治疗前后疼痛缓解情况以量化疗效,并以其神经阈值(VPT)的变化作为参考。并采用国内华西康复中心制定的颈椎病功能评价量表对治疗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c Gill疼痛问卷表(MPQ)、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神经阈值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结论曲垣穴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较常规华佗夹脊穴有更佳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普通针刺法联合恢刺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普通针刺法联合恢刺针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普通针刺法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M-JOA下腰痛评分和简化Mc Gill疼痛量表(SF-MPQ)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治疗后M-JOA下腰痛评分、SF-MPQ的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评分(PPI)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M-JOA下腰痛评分、SF-MPQ的PRI、VAS和PPI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针刺法联合恢刺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法,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传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与传统针刺配合TDP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传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配合TDP治疗。治疗前后通过对Mc Gill疼痛量表分值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同时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1%(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1%(P<0.01),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PRI、VAS、PP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PRI、VAS、PP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RI、VAS、PPI数值明显减小。结论传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可以改善痛经的症状,减少患者痛苦,疗效优于传统针刺配合TDP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远近取穴针刺治疗急性头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急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远端取穴针刺治疗,B组采用局部取穴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Mc Gill疼痛询问表中的VAS评分和PPI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PP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和PPI评分差值与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总有效率为90.0%,B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远端取穴针刺治疗急性头痛疗效优于局部取穴。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陆氏针灸"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2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平补平泻手法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VAS、PPI及PR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VAS、PPI及PR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VAS、PPI及PRI评分与同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为7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陆氏针灸"烧山火针刺手法是一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及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平针法与普通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肾虚督寒证)的差别。方法收集肾虚督寒型神经根颈椎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平针法治疗组(治疗组)40例和普通针刺法组(对照组)40例,观察治疗前后Mc Gill疼痛询问量表积分以及20分CSR评分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疼痛强度(PPI)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愈率40.00%,总有效率为97.50%,均高于对照组的12.50%、85.00%(P0.05)。结论平针法治疗肾虚督寒型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好,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配合简易牵引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使用南少林理筋及整脊手法配合颈椎简易牵引器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配合颈椎简易牵引器治疗。两组治疗均以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c Gill疼痛问卷中的PRI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的PRI及VA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比较,治疗组在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后3个月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南少林手法配合简易牵引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经络电测定诊断技术,观察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治疗组根据经络电测定诊断技术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以及McGill疼痛问卷表[疼痛评级指数评估(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现有疼痛强度评分法(PPI)]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7%,对照组为7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及Mc Gill疼痛问卷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基于经络电测定诊断技术进行针刺治疗是一种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快刺法和留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快刺组和留针组,每组30例。两组均取风池、颈夹脊穴(C2、C4、C6)、肩井、肩井一穴、肩井二穴,快刺组针刺得气后即出针,留针组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周治疗3次,隔日1次,1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 neck pain questionnaire,NPQ)、简式Mc Gill疼痛量表(short-form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NPQ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1),且快刺组优于留针组(P0.01);治疗后两组SF-MPQ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其中快刺组PRI感觉评分、PRI总分均优于留针组(均P0.05),PRI情感评分、VAS评分、PP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快刺组总有效率为83.3%(25/30),留针组总有效率为76.7%(2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刺法和留针法均可有效治疗颈型颈椎病,明显改善颈型颈椎病临床症状,快刺法优于留针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火针烙刺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西药组20例。治疗组予电针结合火针烙刺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简化Mc Gill量表和踝-后足评分系统测评,统计疗效和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0%,总复发率为2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3%,总复发率为56.25%。两组患者简化Mc Gill量表和踝-后足评分系统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的简化Mc Gill量表测评在PRI感觉分、PRI总分、VAS评分和PPI评分方面改善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踝-后足评分系统测评在疼痛、最大步行距离、地面步行和反常步态评分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火针烙刺治疗足跟痛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足功能,降低复发率,疗效优于布洛芬缓释胶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椎针配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探索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配到椎针配合针刺组(简称为试验组)和单纯针刺组(简称为对照组).2组各35例,每日1次,10天一疗程,共治疗1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定级法(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PRI、VAS、P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结束后试验组PRI、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PI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显愈率为50.00%,对照组显愈率为23.3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针配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4.
颈三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贺君  庄礼兴 《新中医》2008,40(11):67-68
目的:观察颈三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例患者分为2组,2组均以电针治疗为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颈三针(天柱、百劳、大杼),对照组单纯使用传统电针法,针刺为隔天治疗1次,15次为1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2组疼痛指数(PRI)积分差值比较,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法(VAS),现在疼痛状况(PPI).结果: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颈三针组临床疗效优于针刺组.PRI感觉分、PRI情绪分、PRI总分、VAS、PPI颈三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颈三针组配合针刺治疗其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颈三针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远端配合局部取穴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纳入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循经远端取穴加局部压痛点针刺,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取穴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式麦-吉疼痛问卷(PPI)等观察指标进行科学评价,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远端取穴配合局部压痛点针刺与传统针刺取穴治疗对偏头痛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前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后者,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本研究结果对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挑刺拔罐配合针刺治疗C5-6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C5-6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仅常规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首日及后期每隔10 d均在常规针刺前先给予挑刺拔罐。采用Mc Gill疼痛问卷表(MPQ)记录疼痛评分,并观察肱二头肌和斜方肌上支等长收缩下的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及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随访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4%和71.4%,治疗组和对照组复发例数分别为0例和14例,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PQ的PRI、VAS、PPI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随访时治疗组各项评分仍保持平稳或下降趋势。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患侧肱二头肌和斜方肌上支MF值均有所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患侧肱二头肌和斜方肌上支MF值上升更显著(P0.05)。结论挑刺拔罐配合常规针刺治疗C5-6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降低复发率、改善肌肉疲劳方面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腕踝针疗法对肩周炎的即时镇痛效应。方法: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取患侧上4、上5、上6区行腕踝针治疗;对照组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肩前、臂臑、天宗、阿是穴,并依据疼痛部位进行适当循经取穴,进行电针治疗。两组均留针30 min,观察治疗前及治疗5 min后疼痛程度,采用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SF-MPQ)中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现时疼痛强度评分(PPI),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VAS及PP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min后实验组VAS及PPI评分显著下降(P0.01),而对照组VAS及PPI评分无明显下降(P0.05),且实验组VAS及PP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腕踝针疗法对肩周炎的即时镇痛效应良好,明显优于电针疗法。  相似文献   

18.
闫改霞  孟燕  刘正楠  邢文堂 《光明中医》2016,(20):2982-2984
目的用简化McGill量化表评定"面痛三针"结合中药对PTN的影响。方法 7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中药组、针刺组、针药组,每小组25例。中药组辨证选方、针刺组"面痛三针"加循经取穴、针药组前两种治法均用。每周6次,1周为一疗程,观察并收集治疗4周前后患者痛阈值和简化McGill量化表中PRI感觉项、PRI情感项、PRI总分、VAS以及PPI项评分。结果三组在治疗后痛阈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而量化表中PRI感觉项、PRI情感项、PRI总分、VAS以及PP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明显,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针药组痛阈值较中药组、针刺组升高最显著,具有显著差异(P0.05);针药组量化表中PRI感觉项、PRI情感项、PRI总分、VAS以及PPI评分降低最明显,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三组中,"面痛三针"结合中药治疗减轻PTN患者的疼痛程度最显著,并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其效果优于单纯的中药或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简化McGill量表评定“项八针”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的影响。方法: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项八针”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治疗,两组每周均治疗3次,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及治疗2个疗程后运用简化McGill疼痛量表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的PRI感觉项、PRI情感项、PRI总分、VAS以及P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具有高度显著差异( P<0.01);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的PRI情感项及PPI评分改善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显著差异( P<0.05),治疗组的PRI感觉项、PRI总分及VAS改善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高度显著差异(P<0.01);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的PPI评分改善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的PRI感觉项、PRI情感项、PRI总分及VAS改善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高度显著差异( P<0.01)。结论:“项八针”能明显减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痛程度,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临床治疗作用优于牵引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芒针速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芒针速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疗法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麦吉尔疼痛问卷评分[疼痛评定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时疼痛强度(PPI)]、日本骨科学会腰痛疾患量表(JOA)评分及改善率变化,评定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PRI、VAS、PPI、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各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体疗效中优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芒针速刺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改善率和缓解疼痛方面优于普通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