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血清中类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出率及其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方法应用抗球蛋白和微柱凝胶技术,对2008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住院需要输血的196名AIHA患者,进行输血前相关血型血清学检测,并且利用谱细胞鉴定AIHA患者血清中和红细胞上的抗体,进一步选择合适的抗原细胞,通过吸收放散试验区分同种抗体与类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同时对检出抗体的患者红细胞进行相应抗原检测。结果 196例AIHA患者中,共检出自身抗体伴同种抗体86例占43.9%(86/196),单独自身抗体65例占33.2%(65/196),类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45例占23.0%(45/196)。其中,类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中,Rh血型系统抗原占77.8%(35/45),Kidd血型系统抗原占11.1%(5/45),Rh血型系统抗原混合Kidd血型系统抗体占6.7%(3/45),Duffy血型系统抗原占4.4%(2/45),MNSs血型系统抗原占2.2%(1/45)。此外,不同性别患者类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P0.05)。结论 AIHA患者类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相当常见,多见于抗Rh血型系统抗原,少数见于Kidd血型系统抗原和Duffy血型系统抗原。了解类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发生频率和分布规律,为其制订适宜的输血方案,可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1例同时检出抗-E、c及Jk~a同种抗体及"类同种自身抗体"患者的抗体鉴定,分析"类同种自身抗体"的血清学特征。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聚凝胺法以及PEG增强实验进行患者血清的抗体鉴定,采用微柱凝胶卡和经典抗球蛋白法进行患者放散液的抗体鉴定。采用O型Rh表型为CCee、Kidd表型为Jk(a-b+)的献血者红细胞进行吸收放散试验,对吸收后放散液进行抗体鉴定。结果患者血清及放散液中检出抗-E、c及Jk~a同种抗体及"类同种自身抗体"。结论患者在输血免疫刺激后产生抗-E、c及Jk~a同种抗体的过程中同时产生了特异性较差"类同种自身抗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输血病例资料,探讨AIHA患者中自身抗体的存在以及红细胞输注方式是否会对其输血疗效产生影响。方法检索本院2012—2017年出院诊断为AIHA的患者病例资料,共纳入年龄18岁且有红细胞输注史的病例资料60例,根据自身抗体鉴定结果将其分为自身抗体阳性组、自身抗体阴性组,并按1∶1比例随机挑选60例其他非AIHA疾病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患者基本资料,输血前、后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输注有效率等指标。结果 1) 60例AIHA患者中38例仅存在自身抗体,14例自身抗体合并同种抗体,8例为自身抗体阴性; 2)自身抗体阳性组和自身抗体阴性组间年龄、性别差异、红细胞用量、输血前RBC、Hb、Hct间差异、两组间RBC、Hb和Hct增加值(P0. 05);两组红细胞输注24 h后RBC[输注前(1. 35±0. 34)、(1. 38±0. 42),输注后(1. 38±0. 42)、(2. 09±0. 42)]、Hb[输注前(46. 12±8. 87)、(57. 88±10. 03),输注后(61. 24±9. 97)、(68. 97±9. 87)、Hct[输注前(0. 14±0. 06)、(0. 14±0. 02),输注后(0. 19±0. 05)、(0. 19±0. 03)均明显升高(P0. 05),自身抗体阳性组患者输血有效率(73. 07%)低于自身抗体阴性组(89. 71%)(P0. 05); 3)输悬浮红细胞组和输洗涤红细胞组红细胞用量,输血前RBC、Hb、Hct间差,两组间RBC、Hb和Hct增加值差异和两组红细胞输注有效率(P0. 05);两组红细胞输注24 h后RBC[输注前1. 31±0. 46、1. 37±0. 51,输注后1. 92±0. 53、2. 14±0. 41)]、Hb[(输注前(45. 21±9. 12)、(48. 11±10. 03),输注后(60. 87±9. 83)、(69. 12±10. 32)]、Hct[(输注前(0. 15±0. 03)、(0. 15±0. 04),输注后(0. 19±0. 04)、(0. 21±0. 03)]均明显升高(P0. 05)。结论AIHA患者红细胞输注是安全、有效的,但有自身抗体和(或)同种抗体存在时可降低输血有效率,不同红细胞输注方式对AIHA患者输血疗效可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患者的血型血清学特征,分析红细胞不相容输注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AIHA患者,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的血型血清学特征,根据患者自身抗体类型及接受不同红细胞成分对红细胞不相容输注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60例AIHA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均为阳性,且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也均为阳性,其中单独Ig M类冷自身抗体8例(13. 33%),单独Ig G类温自身抗体49例(81. 67%),温冷双自身抗体3例(5. 00%),不规则体鉴定试验证实存在同种抗体17例(28. 33%)。60例AIHA患者中,34例接受了不相容红细胞输注共108次,输注次数的总有效率为57. 4%(62/108),总部分有效率为14. 81%(16/108),总无效率为27. 78%(30/108)。81次输注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中的有效率为58. 02%(47/81),部分有效率为12. 35%(10/81),无效率为29. 63%(24/81); 27次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中的有效率为55. 56%(15/27),部分有效率为22. 22%(6/27),无效率为22. 22%(6/27),2组治疗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抗体类型输注疗效比较显示,输注Ig M类冷自身抗体的有效率为41. 67%(5/12),部分有效率33. 33%(4/12),无效率25. 00%(3/12);输注Ig G类温自身抗体组的有效率58. 06%(54/93),部分有效率12. 90%(12/93),无效率29. 04%(27/93),2组治疗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温冷双自身抗体组的有效率为100%(3/3)。治疗过程中无患者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和O型洗涤红细胞输注应用于AIHA患者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可避免O型洗涤红细胞过度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期输血患者血清抗体测定和特异性分析。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卡方法,对354例长期定期输血的β-地中海贫血患者,进行血清抗体筛查和抗体鉴定。结果 354人中,28人抗体阳性(7.9%),其中13人检出同种抗体(1人无法确定抗体特异性),15人检出自身抗体。共检出特异性同种抗体19个,其中Rh血型抗体15个(78.9%),包括抗-c、抗-E、抗-C和抗-Cw;自身抗体中,1例具有特异性,为抗-C,5例血清与所有鉴定细胞强凝集,均报输血不良反应,其余9人血清与同种细胞弱反应,均未报输血反应。另外,观察到18人次侧配血凝集(5.1%),但血清不与同种细胞反应即主侧配血相合,或因多次输血异体血浆蛋白吸附或药物抗体等原因引起,均未报输血反应。结论长期定期输血的地中海贫血患者血清同种抗体和自身抗体的比率较高,同种抗体以Rh血型抗体为主,应进行Rh Cc Ee相合输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住院期间输血情况,评估不同血液制品输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入院的72名AIHA患者的血清学特征,按照接受交叉配血相合或者最小不相合的血制品、输注的血制品种类评估输注的疗效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72名患者中46名患者接受共计131次输血治疗,无1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其中输血疗效可评估的89次,总有效率56.2%,部分有效率37.1%,无效率6.7%。按照交叉配血结果分为相合输注组与最小不相合输注组,其中相合输注组有效率54.5%,部分有效率41%,无效率4.5%,最小不相合输注组有效率56.7%,部分有效率35.8%,无效率7.5%,2组的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按输注的红细胞成分分为洗涤与非洗涤组,洗涤组有效率62.5%,部分有效率31.3%,无效率6.2%,非洗涤组有效率54.8%,部分有效率38.4%,无效率6.8%,2组的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IHA患者出现严重贫血症状,在临床药物起效前,应及时进行输血治疗。采用同型非洗涤红细胞或同型洗涤细胞输注都是相对安全的,不需等待洗涤红细胞悬液耽误抢救。另外,在无法鉴定同种抗体但需要紧急输血的情况下,输注最小不相合的血制品也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红细胞温自身抗体的血清学特点分析及配血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红细胞温自身抗体的血清学特点,寻求简便有效的输血治疗对策。方法对患者血样同时做血清抗体检测、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乙醚放散试验(对单抗-IgG阳性红细胞)。如果接抗球蛋白试验或放散试验中检出特异性抗体,则使用不含该特异性抗原的红细胞进行吸收放散试验,以鉴别该抗体为类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还是同种特异性抗体。同时对检出的抗体进行抗体效价测定和患者红细胞相应抗原的鉴定。结果在直抗阳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样中,66.5%的血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其中大部分(69%)与谱红细胞反应未发现明显反应格局,其余检出各种抗体。包括同种抗体20例,类同种自身抗体22例,温盐水自身抗体5例,室温反应性冷自身抗体7例。另外有5例被确认为由某种药物引起直抗阳性。在存在类抗体的样本中,类抗体针对的红细胞特异性抗原可能存在于患者自身红细胞上。结论由于所有同种抗体和类同种抗体特异型大部分属于Rh系统,少数属于MNS和Kidd系统,因此通过提供Rh、MNS、Kidd血型系统抗原配合型红细胞的方法,可以替代传统的自身吸收法为患者提供相对安全的血液。  相似文献   

8.
自身抗体Rh血型特异性4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某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间接抗球蛋白试验(IAT)阳性,血清中有游离的自身抗体.游离的自身抗体如果具有血型特异性,在输血时未选择避开其血型特异性的血液输注,则可能影响血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1].现将我们遇到的4例AIHA自身抗体血型特异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为患者多次输血提供相容性血液以改善其贫血状况。方法对1名55岁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AIHA的重度贫血(Hb 31 g/L)男性患者作输血前血清学分析:采用试管法、微柱凝胶法做ABO及RhD血型鉴定;采用试管法、间接抗球蛋白法对患者做抗体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根据抗体鉴定结果选择相应抗原阴性的供者红细胞输注。结果患者血型为B型、RhD阳性;从血清中检出了冷抗体型类抗-Ce;为其筛选2名B、RhccDEE型献血者的红细胞3.5 U输注,输血后患者Hb(g/L)由31升至45,次日患者贫血症状缓解并离院。结论对于类抗体导致AIHA患者交叉配血不合时需明确患者血清中存在的抗体特异性,再选择对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输注,可为患者输血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an resonance,SPR)技术对红细胞血型同种抗体筛选与鉴定的可行性,为红细胞输注相容性检测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采用氨基偶联法在SPR芯片表面固定红细胞抗原谱,优化芯片分析条件,检测红细胞血型抗体阳性对照血清,分析SPR芯片技术的检测性能;对比研究SPR芯片技术与微柱凝集法检测129例长期输血的地中海贫血患者临床样本的一致性;同时运用SPR芯片技术对7例血型抗体阳性患者输血前进行血型抗体鉴定,选择红细胞抗原相容性血液输注;跟踪评价红细胞输注效果。结果:SPR芯片技术检测血型同种抗体的重复性、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好;SPR技术与微柱凝集法对129例临床样本血型同种抗体筛查结果显示,2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χ2=0.333, P 0.05),总体一致性为97.2%;SPR技术对7例血型同种抗体阳性患者鉴定结果为:抗-E 3例、抗-M 1例、抗-C 1例、抗-Jka 1例、自身抗体1例,与微柱凝集法鉴定结果基本一致;SPR技术选择配合性输血后,6例患者红细胞输注有效,1例患者存在自身抗体输注无效。结论:SPR芯片技术筛检与鉴定红细胞血型抗体的性能与微柱凝集法总体一致,而SPR技术操作更简便快速、高通量且非标记,可满足批量红细胞输注前血型同种抗体快速筛查和鉴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WARM试剂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中的应用,提高对需要输血的AIHA患者标本快速的处理能力。方法用WARM试剂放散患者红细胞后进行自身吸收,通过对放散液、未处理血清和吸收后血清进行抗体筛查与鉴定及放散后的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实验,了解WARM试剂吸收和去除自身抗体的效果。结果该患者放散后的红细胞DAT为±;放散液中未检出抗体特异性;经过自身吸收后的患者血清中检出有意义的IgG抗S抗体。结论 WARM试剂对于温自身抗体的放散及放散后红细胞对自身抗体的吸收效果好,可用于AIHA患者自身抗体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同种抗体检测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系体内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RBC)表面,导致RBC破坏增速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患者在多次输血、妊娠等免疫刺激后还可以产生同种免疫抗体,但由于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的自身抗体的掩盖作用,此类抗体不易被发现,致使再次输血时可加重溶血性输血反应.据报道,在AIHA患者中,大约有32%同时存在同种抗体[1],为此对AIHA患者进行同种抗体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AIHA可分为温型AIHA与冷性AIHA(包括冷凝集素病及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目前有若干种检测同种抗体的方法,但首先要确定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其次尚需考虑到检测时间和费用,现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直抗阳性血样的血清学特点,探讨不同的简化配血方案的安全性。(常见的简化方法包括盲配后挑选反应较弱血液的供血;主侧配血与自身对照比较后的供血;ABO、Rh同型供血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3年11月-2015年6月直抗阳性患者101名和历年输血不良反应患者17例,其血清或放散液均经过同种或类同种抗体鉴定。通过分析其自身对照,抗体筛选,鉴定试验,配血试验的反应结果,判断不同简化的配血方法可能存在的风险。结果统计未检出特异性抗体占59.32%(70/118);检出同种抗体及/或自身抗体占37.29%(44/118);检出类同种特异性抗体占3.39%(4/118);其中确定为Rh抗体占89.58%(43/48)、确定为Rh以外的其它抗体占10.41%(5/48);118例DAT阳性患者在聚凝胺及抗人球反应介质下配血时,主侧配血管反应强度大于自身对照管占28.57%(28/98)、主侧配血管小于自身对照管占71.43%(70/98)。结论对于DAT阳性患者,各种简化配血方法中,ABO、Rh同型输血风险较低,主侧配血与自身对照比较后的供血方法以及盲配方法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淋巴瘤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进行分析,为患者多次输血提供相容性血液,以改善其当前贫血状况。方法:采用试管法对患者进行常规ABO血型鉴定、Rh分型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采用盐水法、微柱凝胶卡对患者进行抗体鉴定;采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和抗人球蛋白法对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该患者血清中检出了自身抗体,在放散液中检出类抗-Ce抗体;输注相应抗原阴性的血液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结论:只有首先准确鉴定出患者血清及放散液中存在的抗体,筛选出相应抗原阴性的血液,才能够保证输血的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同种抗体伴有自身抗体一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抗体检查中,较难鉴定的是患者血清中同时含有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自身抗体的存在往往会妨碍同种抗体的检出。临床输血中最危险的是同种抗体被漏检。本文报道1例白血病患者,经多次输血后产生同种抗体又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贪血而产生自身抗体,并对其血清学的检查及交叉配血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6.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IHA )由于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又因反复输血可产生同种抗体.笔者发现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 AIHA 患者伴抗-E同种抗体,报告如下. 1 病例简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该院不规则抗体产生的频率及其特异性,探讨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时的分析处理方法和临床意义,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 对2005年11月至2010年7月在该院拟输血或手术备血的10 479例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阳性的标本送北京市血液中心进行抗体鉴定,分析抗体特异性.结果 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70例,阳性率为0.67%,其中有临床意义的抗体49例,包括血液病22例、恶性肿瘤12例、良性肿瘤5例、肾病4例、其他疾病6例,血液病和肿瘤患者占79.6%,抗体鉴定确定自身抗体10例;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4例;确定同种特异性抗体35例.结论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十分必要,发现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一定要做进一步的抗体鉴定,并选择无相应抗原的配血相合的血液输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确定患儿血清中存在的不规则抗体的性质及效价,配合型输血,以评估其输血疗效。方法应用试管法检测ABO及RhD血型,使用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抗球蛋白法对患儿血清及放散液中的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鉴定,并测定血清中抗体的效价。结果患儿血型为"O"CcDEe,血清及放散液中存在类同种抗-D,其血清中抗体效价为8。随着给予患儿输注RhD阴性红细胞输注剂量与次数增加,患儿血红蛋白值逐渐增高,类同种抗-D效价逐渐减低。结论应根据类同种自身抗体特异性,选择输注其对应抗原阴性红细胞,才能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1例同时产生了类同种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患者的抗体分析及鉴定,了解Rh血型系统中同种抗体、简单特异性自身抗体和类同种自身抗体的血清学特征,从血清学上对三者进行区分,以便采取更适合的红细胞成分输血策略。方法采用筛选细胞和谱细胞、以不同方法对患者血清进行抗体筛查及鉴定。采用患者Rh抗体类似特异性对应抗原阴性的O型RhccDEE的献血者细胞、添加低离子液(LISS)的吸收方法,对患者吸收后的血清、红细胞放散液进行抗体鉴定。对以往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患者Rh分型ccDEE,直抗阳性。血清抗体鉴定为IgM类的抗-C、抗-e和IgG类的抗-e(不排除抗-Ce可能性)。吸收后血清抗体鉴定为IgM类的抗-C、抗-e(不排除抗-Ce可能性)和IgG类的抗-e。放散液抗体鉴定为IgG类的抗-e。结论对患者红细胞Rh表型、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以及分别对患者血清、吸收后血清及放散液抗体特异性进行综合分析,可区分出同种抗体或类同种抗体。而采用添加低离子液(LISS)的方法可更好的吸收低亲和力抗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产生多种抗体的Evans综合征(Evans syndrome,ES)患者血型血清学特点及解决方法。方法对我院1例因血清产生多种抗体致配血困难的ES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岁女性,因渐进性皮肤黄染1个月、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低,以贫血原因待查收入院。因贫血严重需要输血,但发现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不相符和交叉配血困难,经查患者血型为O型,Rh阳性,表型为Cc DEE,血清中除了含有温冷混合型自身抗体和血小板抗体外,同时还产生了类同种抗-E抗体。后经筛选O型Cc Dee表型的洗涤红细胞适当加温输注,未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结论 ES患者血清可产生多种抗体,造成临床输血前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很难获得完全相合的血液进行输注;对于此类患者应尽量避免输血,如必需输血则应选择避开类同种抗体的洗涤红细胞输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