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妊娠晚期伴血小板减少的孕妇的凝血功能,评估其凝血功能,预测生产过程中出血的风险。方法血小板减少的孕妇42例、血小板正常孕妇30例应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R时间、K时间、Angle角、MA值以及CI值;72例标本均应用凝固法(磁珠法)测定凝血4项PT、APTT、TT、Fg及光散射法进行Plt计数检测。结果血小板减少组Ⅰ(Plt50×10~9/L)、Ⅱ[Plt(50~100)×10~9/L]与正常对照组Ⅲ[Plt(100~300)×10~9/L]TEG参数MA值Ⅰ/Ⅱ组和Ⅰ/Ⅲ组两两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K时间、Angle角及CI值Ⅰ/Ⅲ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R时间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MA值、K时间及CI值在失血量≥800 m L组与800 m L组比较,A/C组、B/C组之间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4项中PT、APTT、TT血小板减少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Fg血小板减少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结果中的MA值、CI指数、K时间是评估血小板减少孕妇生产过程中出血风险的主要指标,且各参数低至某一界限后出血量与死亡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深静脉血栓(DVT)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将DVT患者、高凝状态患者和普通人群分为A、B、C三组,检测三组TEG的反应时间(R时间)、凝固时间(K时间)、凝固角(a角)、最大振幅(MA)、凝血指数(CI)值等指标,并持续观察DVT组行治疗后各值参数变化。结果 A组与B组除MA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别;A组与C组TEG的R时间、K时间、a角,MA值和CI值均P0.05,差异显著;B组与C组MA值PO.05无统计学差别,R时间、K时间、a角和CI值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DVT组治疗前后TEG的R时间、K时间、a角,MA值和CI值均P0.05,差异显著。结论 TEG具有优越的凝血监测功能,及时地为临床提供血栓及血液高凝状态的诊断依据,将是一种检验准确度高、操作便捷且实际成本较低的全新诊断研究尝试,对于深静脉血栓早期的诊断和后期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吸毒患者谷丙转氨酶(ALT)与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的相关性。方法检测吸毒组(200例)和对照组(100例)的ALT、Plt(血小板)、MPV(血小板平均体积)、TEG,分别比较ALT与Plt、MPV的相关性以及ALT与TEG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吸毒组ALT、MPV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lt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A组[ALT:(278.6±120.7)IU/L]的吸毒患者R值、K值延长,α角减小,CI值缩短,与对照组和B组[ALT:(61.5±20.3)IU/L]的吸毒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LT与TEG的检测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临床了解吸毒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及判断出血倾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时以血栓弹力图(TEG)为指导的血小板输注指征。方法选取重症医学科2年零3个月收治的155例严重多发伤住院病例,收集患者入重症医学科时的临床资料,包括入科时间2 h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以及TEG的血块形成速率(K)、血块形成动力学(α角)、血块最大强度(MA)和凝血综合指数(CI);根据患者伤后90 d的预后分为生存组(n=143)和死亡组(n=12),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非参检验)比较2组间血常规和TEG相关指标的变化,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操作曲线(ROC)分析筛选最佳预后判断指标,并根据MA阈值分组,比较组间的Plt和死亡率。结果 1)严重创伤患者入科2 h Plt(×10~9/L):生存组及死亡组分别为79—170.75(121)、54—115.5(103)(P0.05);K(min):生存组及死亡组分别为2.1—4.2(2.9)、1.8—8(5.2)(P0.05),α角(°):生存组及死亡组分别为49.37±16.55、38.35±19.65(P0.05);MA(mm):生存组及死亡组分别为51.95±13.33、37.35±17.49(P0.05)。2)直线相关分析:Plt与MA、α角呈正相关,与K呈负相关(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MA与创伤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OR 0.892,95%CI 0.801—0.993;P0.05)。4)ROC分析:MA取43.1 mm时曲线下面积为0.756(P0.05)。严重创伤患者MA43.1 mm组和MA≥43.1 mm组入科2 h Plt(×10~9/L)分别为49—122(95)、90—180(127)(P0.05),MA43.1 mm组和MA≥43.1 mm组的死亡率分别为23.3%、1.8%(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即可出现血小板功能障碍,MA43.1 mm是严重创伤患者启动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健康足月单胎孕妇产前血栓弹力图(TEG)与凝血5项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参考区间,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产科住院并分娩的256名健康足月单胎孕妇,收集其产前TEG、凝血5项及Plt结果。参照《WS/T 402-2012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制定》的标准方法,建立TEG、凝血5项和Plt 95%参考区间,并对其各自参数做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 1)健康足月单胎孕妇TEG参考区间:反应时间(R值)4—8 min、凝血时间(K值)0.8—2 min、最大振幅(MA值)57—83 mm、最大切角(Angle角)60°—77°;凝血5项参考区间:凝血酶原时间(PT)9.3—11.7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4—30 s、凝血酶时间(TT)13.6—15.0 s、纤维蛋白原(Fib)(3—6)g/L、D-二聚体(D-D)(254—1 337)μg/L;Plt参考区间:(116—293)×10~9/L。2)相关性分析:R值与APTT正相关(P0.01),K值与Plt负相关(P0.01),MA值与Fib及Plt正相关(P0.01),Angle角与TT及Plt正相关(P0.01)、与D-D负相关(P0.05)。结论初步建立了针对健康足月单胎孕妇的TEG与凝血5项及Plt参考区间,为围产期孕妇凝血功能异常的判断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TEG反映凝血级联全过程,与常规凝血试验结合应用能更全面地反映孕妇的凝血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常规凝血五项评估肝硬化患者出血或血栓形成风险,用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51例为观察组,同时选择身体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TEG及凝血五项。依据临床表现、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及腹部CT血管造影(CTA)结果,统计患者出血及血栓形成情况及相应实验室参数。结果肝硬化出血及无出血患者TEG及凝血五项参数中,纤维蛋白原(FIG)、血小板计数(Plt)及TEG中的CI、MA、Angle低于对照组,而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以及TEG中的R值、K值高于对照组(P0.05)。与无出血的肝硬化患者相比,出血者Angle、MA、CI明显降低,K、R值升高(P0.05),提示低凝。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血栓形成及无血栓形成患者均表现为PT、INR、APTT延长,D-D水平升高,Plt、FIG水平下降。血栓形成组较无血栓形成组Plt、D-D上升更加显著(P0.05)。血栓形成组Plt、D-D高于无血栓形成组(P0.05)。肝硬化无血栓形成患者MA、CI均下降,K值、R值明显延长,而血栓形成患者MA、CI上升,K值、R值缩短(P0.05),提示高凝。结论常规凝血五项联合TEG可用于判断肝硬化患者凝血微环境失衡,是评估出血或血栓风险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技术探讨新鲜血小板、冰冻血小板及两者混合后的功能差异,为制定血小板输血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月于日照市中心血站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20袋5%二甲基亚砜(DMSO)制备,-80℃保存冰冻血小板,20袋采集后72 h内新鲜血小板。临床输注血小板前取样,配制成4组标本:A组新鲜血小板标本,B组新鲜与冰冻(2∶1)混合血小板标本,C组新鲜与冰冻(1∶1)混合血小板标本,D组冰冻血小板标本,分别检测TEG参数,包括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ɑ角(Ang)和最大振幅(MA),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P选择素(CD62p),综合评价血小板功能情况。结果 1)新鲜与冰冻(1∶1)混合血小板标本R值最短,与新鲜血小板、冰冻血小板、新鲜与冰冻(2∶1)混合标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2种比例混合血小板标本的K值、α角和M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与未混合血小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0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比较,Plt、MPV、PDW和CD62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2种比例混合血小板的Plt和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和CD62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鲜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按1∶1配合输注可以明显缩短血液凝固时间,对血块凝集强度影响不大,是一种理想的输血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38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及两组血栓弹力图指标(TGE)。结果观察组TBIL、R、K水平高于对照组,Plt、MA、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C级TBIL、R、K水平高于Child-Pugh A级且高于Child-Pugh B级,Child-Pugh C级MA、G水平低于Child-Pugh A级且低于Child-Pugh B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指标可有效评估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并能反映肝硬化病情程度,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凝血功能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于我院就诊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56例[按血小板计数<50×109/L、(50~79)×109/L、(80~99)×109/L分为A、B、C组]及同期健康孕妇226例,分别检测R值、K值、α值、MA值、CI值、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与纤维蛋白原(Fib)。 结果: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组与健康孕妇对照组比较,R值、K值、PT值、APTT值升高(t分别为2.28、5.80、3.05、3.87,P均<0.05),α值、MA值、CI值降低(t分别为-6.67、-6.37、-6.30,P均<0.01)。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组中B、C组K值低于A组(P均<0.05),α值、MA值与CI值高于A组(P均<0.05)。R值、K值、α值、MA 值、CI值与PLT值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13、-0.56、0.61、0.64、0.59,P均<0.05;PT、APTT、TT、Fib值与PLT值间均无相关性。 结论:TEG较传统凝血四项更能反映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凝血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分析仪检测并评价妊娠不同时期的正常孕妇凝血功能。方法选择153例正常妊娠妇女(早孕26例、中孕59例、晚孕68例)及23例未孕妇女进行TEG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妊娠组的R、K值与未孕组比较明显缩短,Angel、MA值以及CI指数明显升高(P均<0.05)。早孕组的Angle值较未孕组明显增大(P<0.05);中、晚孕组的K值、Angel、MA值以及CI指数较早孕组明显升高(P<0.05);晚孕组的MA值较中孕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TEG分析仪可用于妊娠不同时期孕妇凝血功能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估HAART吸毒人群艾滋病患者的凝血功能。方法选取70例戒毒所在押的吸毒人群艾滋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按照是否HAART分为治疗组(29例)和未治疗组(41例),同时选取46例未感染艾滋病的吸毒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调查问卷收集患者基础资料。所有受试者统一进行TEG、传统凝血功能检测(CCT)、Plt、HCV-IgG检测。结果 1)治疗组MA值明显高于未治疗组[(54.80±6.11)mm vs(50.82±8.52)mm,P<0.05];2)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比较R值、K值、a角、CI值;CCT7项指标(PT、INR、APTT、TT、FIB、D-D、AT)及Plt[(176.66±70.04)×10~9/L vs(170.59±60.58)×10~9/L]无差异(P>0.05);3)治疗组和未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R值缩短[(5.99±2.28)min、(6.55±1.54)min vs(7.51±1.30) min]、MA值降低[(54.80±6.11)mm、(50.82±8.52)mm vs(58.38±4.31)mm];PT、INR、TT延长,AT降低;Plt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TEG可有效地揭示HAART吸毒人群艾滋病患者凝血功能的细微变化,且比CCT更具优势。HAART可显著提升患者的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不同稀释状态下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1-6月于我科行血栓弹力图检测且结果正常的患者30例,进一步应用0.9%Na Cl溶液以20%,40%,60%,80%的稀释度进行稀释,测定在不同稀释度下TEG各个指标[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的时间(K),α角(α),最大振幅(MA)]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稀释度20%时,R值缩小,与基础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K值、α角、MA值与基础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稀释度40%时,R值与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值增大、α角缩小、MA值缩小均与基础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稀释度60%时,R值与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值增大、α角缩小、MA值缩小均与基础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稀释度80%时,R值增大,与基础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K值增大,甚至测不出数值,α角缩小、MA值缩小与基础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液稀释至残余量40%时,凝血功能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与常规凝血试验指标的相关性,评价2种方法在检测乳腺癌患者凝血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7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乳腺良性疾病患者210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进行TEG与常规凝血试验,将TEG检测的各参数结果与凝血四项和血小板计数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评价TEG与常规凝血试验指标对诊断乳腺癌患者高凝状态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相比,乳腺癌患者PT(10.61±0.83)s vs(11.02±0.91)s和APTT(30.37±4.60)s vs(32.70±5.07)s,明显缩短;FIB(2.75±0.55)g/L vs(2.50±0.47)g/L及Plt(250.33±65.34)×109L-1vs(233.74±51.83)×109L-1明显升高,P均0.05;乳腺癌组R值(3.69±0.92)min vs(4.30±1.00)min和K值(1.47±0.50)min vs(1.70±0.39)min明显缩短,Angle角(69.54±5.38)deg vs(66.55±4.37)deg、MA值(64.29±4.37)mm vs(62.24±3.58)mm和CI值(2.39±1.35)vs(1.42±1.18)明显增大,P均0.05,表明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R值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呈正相关性,与Plt呈负相关性(P0.05);K值与APTT、TT呈正相关性,与FIB、Plt呈负相关性(P0.05);Angle角与APTT、TT呈负相关性,与FIB、Plt呈正相关性(P0.05);MA与PT、APTT、TT呈负相关性,与FIB、Plt呈正相关性(P0.05);CI与APTT、TT呈负相关,与FIB、Plt呈正相关性(P0.05)。TEG和常规凝血试验指标对乳腺癌高凝患者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一致性差。结论 TEG不仅能较全面地反映乳腺癌患者体内的凝血状况,而且与常规凝血试验具有相关性,二者结合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反映患者的凝血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兰州地区健康妊娠妇女不同妊娠阶段血栓弹力图(TEG)参数参考区间。方法选取健康妊娠妇女468名,其中早孕123名、中孕158名、晚孕187名。另选取健康非妊娠体检妇女122名,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TEG参数(R值、K值、α角、MA值、CI值)、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计数检测,建立TEG参数参考区间,并对凝血四项及PLT计数与TEG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妊娠的进展,R值、K值逐渐降低,α角、MA值、CI值逐渐升高。早孕组各TEG参数虽较对照组有高凝状态的变化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孕组与对照组比较,除MA值外,R值、K值、α角及CI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现为R值、K值降低,α角及CI值升高。晚孕组与对照组比较,各TEG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现为R值、K值降低,α角、MA值及CI值升高。中孕组、晚孕组与早孕组比较,除α角显著升高(P0.05)之外,R值、K值、MA值、CI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孕组与晚孕组比较各TEG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APTT、TT外,R值、α角、MA值与传统凝血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建立适合本地区妊娠妇女TEG参数参考区间可提高TEG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体外大剂量失血/输血模型,评价其凝血功能指标与血栓弹力图(TEG)拟合性,为临床大剂量输血救治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2017年3月2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输血医学科参加无偿献血的健康献血者中,选择8名采集静脉血,根据之前研究基础建立大量失血体外稀释模型,模拟大剂量输血策略输血和延迟补充血浆、血小板输血2种临床情况,建立输血模型M_1和M_(2,)检测每个模型的血常规、常规凝血功能、凝血因子活性、TEG,统计并分析相关数据。结果 M_1与M_2比较,血小板计数(Plt)(×10~9/L):61.00±10.24 vs 28.83±10.36(P0.01);TEG检测MA值(mm)为29.35±2.37 vs 20.53±2.76(P0.01);各主要凝血因子活性约为40%vs 30%;TEG检测R值(min)为6.32±0.85 vs 7.27±0.63(相对基线值4.97±1.04);纤维蛋白原(Fib)(g/L)为1.10±0.08 vs 0.81±0.10(P0.01),TEG检测Alpha角(°)25.65±4.95 vs 16.63±3.94。结论体外实验显示,采用及时补充输注血小板及冷沉淀等成分血的MTP,有效改善了体外大剂量失血/输血模型的Plt和Fib。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血栓弹力图仪(TEG)评估定期血小板单采对献血者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7月本中心定期单采血小板捐献者105例作为单采组(既往1年内献血次数≥6次的献血者),并根据单采频次分为3个亚组:6—11次组,12—17次组,18—24次组。另随机选取初次血小板捐献者32例作为对照组。血液标本在血小板单采前采集,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分析采用Haemonetics公司血栓弹力图仪,血小板常规采用SYSMEX公司XS-800i血细胞分析仪。结果单采组R时间、K时间、α角、MA值、Plt、MPV和PDW均在正常范围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单采频次亚组间TEG参数(R时间、K时间、α角、MA)和血小板常规检测指标(Plt、MPV和PDW)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采血小板频次与R、K、α、MA、PLT、MPV、PDW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仪可以系统、准确、全面地评估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定期血小板单采对献血者凝血和血小板功能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Baver Advia 2120仪器两种进样模式对血小板重度减少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的差别及影响.方法 用BayerAdvia 212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自动进样模式和手动进样两种模式分别检测183例血凝障碍病样本,以自动进样检测结果为参照,手动进样检测结果与之比较.A组:61例.血小板数≤20×109>/L;B组:61例,血小板数为20~40×109/L;C组:61例,血小板数为40~60×109/L.结果 A组自动进:13.88±4.73×109/L;手动进样:15.96±7.41×109/L;B组自动进样:29.65±5.72×109/L;手动进样:32.87±6.94×109/L:C组自动进样:49.13±5.8×109/L;手动进样:48.5±6.79×109/L;经过统计学处理,A组: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B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C组:P>0.05,无差异.结论 当检测血小板≤40×109/L标本,特别是在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应尽量使用自动进样模式,以提高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如用手动进样模式,应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最好检测两次取均值,以减少误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血栓弹力图、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观察脓毒症患者凝血状态的变化。方法:将92例脓毒症患者分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组3组,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常规凝血功能和血栓弹力图(TEG)等指标在各组间的变化。同时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TEG指标在2组间的变化。结果:13组间住院天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RP、P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白细胞、血小板分布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白细胞在3组间呈逐渐增高趋势;23组间PT、APTT、TT、FIB、INR、D-Dime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脓毒症休克组D-Dimer较前2组增高;33组TEG指标(R、K、α角、MA、血小板功能值及C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休克组K、α角、MA、血小板功能、CI值均低于脓毒症组及严重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R值均低于脓毒症组及脓毒症休克组,α角、MA、血小板功能值及CI均高于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存活组与死亡组R、K、α角、MA、血小板功能值、CI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呈凝血紊乱状态,进行TEG检测利于凝血状态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的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各项参数的变化及其与常规凝血检测指标的关联性,比较二者在检测脑血管疾病患者凝血功能和状态方面的长短。方法收集本院神经外科从2018年1月1日~2019年3月26日同时做TEG和常规凝血试验的34例脑梗死(组)和102脑出血(组)的检测指标数据,以同期也做TEG和常规凝血检测的5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对象TEG和常规凝血检测结果,并对TEG和常规凝血结果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2个脑血管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TEG及常规凝血试验结果比较,脑梗死组R值明显降低,Angle角、MA距、CI值及Fib、D-D水平皆明显升高(P0.05);脑出血组K值、Fib、TT、D-D均明显升高,Angle角、MA距则明显降低(P0.05)。脑梗死与脑出血组的R值为5.06±1.71 vs 6.95±4.34、K时(min)为1.19±0.68 vs 3.43±1.46、TT(s)为13.89±1.05 vs 18.63±1.25、D-D(mg/L)为1.93±0.25 vs 2.63±0.45,Angle角(°)为69.34±10.37 vs56.54±10.48、MA(mm)距为68.34±9.37 vs 54.35±7.48;CI值为2.20±0.31 vs 0.78±0.41、Fib(mmg/L)为380±70.02vs 354±71.56(P0.05)。脑梗死组的R值与APTT及Angle角,MA、CI值均与Fib呈正相关(P0.05);K时与Fib, MA距与PT、TT,CI值与PT、APTT皆呈负相关(P0.05)。脑出血组的R值与PT、APTT,K时与TT,Angle角与Fib呈正相关(P0.05);R值、K时均与Fib, Angle与TT,CI值与PT呈负相关(P0.05)。结论脑血管疾病患者TEG各个指标与常规凝血试验的D-D水平无相关性,Angle角与其升高的Fib呈正性相关性;MA距对于诊断脑梗死比脑出血更有意义。TEG与常规凝血试验具有互补作用,可作为评估脑血管病病情程度有益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献血者捐献机采血小板前后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ghy,TEG)和血常规、Fib含量、FⅧ含量等参数的变化,研究捐献机采血小板是否会对献血者的凝血功能造成影响。方法以云南省德宏州中心血站78例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其采前和采后10 min的TEG参数(R值、K值、a角、MA值、CI值)和血常规、Fib含量、FⅧ含量等参数,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采血后R值延长、K值延长、a角降低、MA值降低、CI值降低,Plt、Fib含量降低,与采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前后WBC、RBC、Hb、Hct、MCV、FⅧ含量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捐献机采血小板后会导致献血者的凝血因子、Fib、Plt数量及功能降低,但结果仍在正常范围内。捐献机采血小板不会对献血者的凝血功能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