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追溯浙派中医儿科源流,梳理古今传承脉络,总结浙派中医儿科学术特色与传承发展。[方法]通过史料考证、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名家走访等方法,从探究古今医家儿科学术思想的传承脉络,并结合浙江地域特点,归纳总结浙派中医儿科的学术特色,并探讨其传承方式及发展模式。[结果]浙派中医儿科受钱乙、金元各家尤其是朱丹溪学术的影响,同时结合浙江湿热地理环境因素特点,通过家传以及师带徒的传统方式和院校教育、名中医工作室建设等现代传承模式,形成了“因人因地制宜,擅长滋阴清热;重视后天之本,强调健运脾胃;详辨虚实夹杂,巧用和解之法;注重风邪为病,善用祛风之药”的临床诊疗学术特色。[结论]浙派中医儿科的四大学术特色,为流派学术思想的凝练及流派优势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在传统师带徒方式的基础上结合院校教育并开展名医工作室建设的传承模式,更有利于浙派中医儿科的学术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草新编》的学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草新编》又名《本草秘录》,为清代名医陈士铎所著。《本草新编》是其今尚存世的著作之一。该书与其他本草著作相比 ,具有鲜明的特色 ,其对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的论述 ,亦有独到的见解 ,颇有研究的价值。今对其学术特点探讨如下。1 卷前附录 ,体例详明卷前附录 ,是指正卷内容之前的部分 ,它是古书的一种特殊体例。《本草新编》全书共五卷 ,卷一之前设有卷前附录 ,内容包括 :凡便十六则、劝医六则、七方论、十剂论、辟陶隐居十剂内增入寒热二剂论、辟缪仲醇十剂内增入升降二剂论。其中“凡例十六则”中 ,陈氏对该书的编写目的、编…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介绍浙派针灸流派灸法的学术发展脉络及技法特色。[方法] 通过研究浙江灸法发展史料,整理各流派传承家谱,探寻基于不同学术及地域特点,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派针灸流派灸法学术分支。[结果] 浙派针灸流派灸法以严氏、施氏、高氏、罗氏传承脉络相对清晰完整,以化脓灸、温针灸、铺灸为特色,具有一脉相承、代有传人、法从典出、理源于经、融会贯通、守正创新的特点。[结论] 挖掘浙派针灸中的灸法分支,整理其理论来源、发展创新、技法要点、后世影响等,对扩大浙派针灸的治疗范围,推广浙江特色灸法的临床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著作结合现代相关文献研究成果,考证野菊花的品种来源和药用历史.野菊名可溯源于《礼记·月令》、《埠雅》,称作“菊”、“蘜”,迄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入药最早的本草记载则见于《神农本草经》,有二千年的历史.现代野菊花的药用范围更加广泛,在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诸多领域值得大力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著作结合现代相关文献研究成果,考证野菊花的品种来源和药用历史。野菊名可溯源于《礼记·月令》、《埠雅》,称作"菊"、"蘜",迄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入药最早的本草记载则见于《神农本草经》,有二千年的历史。现代野菊花的药用范围更加广泛,在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诸多领域值得大力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得配本草》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由严西亭、施澹宁、洪缉庵合著,是全面系统论述药物配伍的专著。该书共记载中药647种,首先详细论述各药主治,然后根据药物配伍的不同作用,将药物配伍分为得、配、佐、使、合、和、君等类别,并在药后列举雷公炮炙法。同时还介绍了诸多实用的临床经验教训,对临床用药大有启发。  相似文献   

7.
中医现代化与中医现代学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在江苏历代众多医药文献中,本草文献著作占很大比例,在各历史时期均有较高学术和文献价值的本草著作问世。从三国时期至宋代代表性的本草文献有《吴普本草》《本草经集经》《本草图注》等,明清至民国出现了大量的实用本草和包含现代医学内涵的新本草,当代更是产生了代表国家级研究水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型本草著作《中药大辞典》和《中华本草》。可见江苏省医家在本草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我国中药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赤芍白芍划分的本草学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分赤芍与白芍,始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均来源于多种芍药属野生植物。宋代以根的颜色划分赤芍与白芍,元朝至清代以花的颜色为划分依据,近代则以是否栽培以及加工方法等为依据。宋代至明代时期,赤芍与白芍均多为栽培观赏芍药,由于医家对野生芍药的推崇,最终选育了单瓣花的药用栽培芍药。当前的芍药类药材的划分方法形成于20世纪。  相似文献   

10.
论中医现代学派与中医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医现代学派与中医现代化唐仕勇贵州省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550008)在中国医学史上,曾存在着许多的学派,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有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热、汇通等七大医学流派。新中国成立,继汇通学派之后,出现了中西医结合学派。祖国医学发展到今天...  相似文献   

11.
中医“六郁”之说学术源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震亨以人身诸病多起于郁,气郁然后湿、热、痰、血、食相因为病,创立六郁之说,制越鞠丸通治六郁病证。戴原礼在其论治六郁的基础上,提出"六郁责诸中焦"之说,辨治六郁,须分中外风、寒、湿、热四气之不同;王纶在继承其医学思想的基础上,发挥了杂病以气、血、痰、郁论治的观点;龚廷贤在丹溪治郁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补充证治方药,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三因制宜”角度阐述浙派中医儿科的学术特色。[方法]运用史料考证、文献分析、名家走访等方法,以“因地、因人、因时制宜”为切入点,探究浙派中医儿科根据地理环境、人文形质、时令季节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治法,由此形成的学术特色。[结果]浙派中医儿科从浙江地域环境及疾病发病特点出发,对温热疾病多有发挥,善用清热;围绕浙江人群形质特点,注重阴虚形质,继承发扬先贤的滋阴理论,擅长滋阴;以《时病论》为代表,开启时病诊治研究,并创新使用四时穴位贴敷、冬令膏方等,内外合治,充分发挥治未病理念。[结论]浙派中医儿科因地制宜,重视温热疾病,善用清热之法;因人制宜,注重人群形质,擅长益气养阴;因时制宜,强调未病先防,运用内外合治。  相似文献   

13.
费兆馥,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诊断学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工程“费兆馥名师研究室”名师,长期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在脉诊现代化研究中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所著《中国脉诊研究》、观代中医脉诊学》已成为该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著作。2005年7月,上海中医药大学提出“名师传承工程”这一中医学术传承探索模式,首批名师工程共成立了16个名师工作室和名师研究室,费兆馥名师研究室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宋以后浙派中医发展历程及学术渊源,并从中分析对浙江儿科流派现状的影响。[方法]运用史料考证、文献分析的方法,从历史背景、医学流派、医家生平、社会关系、地理环境等方面,总结浙派中医的发展过程。归纳浙江中医儿科流派现状特点,并剖析浙派中医对浙派中医儿科现状形成的影响。[结果]宋室南渡是浙派中医发展的转折点,钱乙、金元各家学派与浙派中医存在源流关系,易水、河间、丹溪、永嘉、钱塘、温病、温补、绍派伤寒等学派在浙江广为传播。浙江中医儿科植根于浙派中医,在其影响下,中医儿科临床偏于滋阴清热,略于应用麻桂等辛温之剂。[结论]浙派中医的形成是众多学派不断融合的过程,其中钱乙、河间、丹溪、温病等学派对浙江近代儿科医家影响深远,形成以滋阴、清热为主导的儿科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1911年前浙派中医治疗痛经的经验,探究其特色。[方法]对浙派中医古籍文献中有关痛经的论述、病案等进行摘录整理,总结痛经病机及治疗特色。[结果]浙派中医治疗痛经以“气血失调”为主要病机,提倡以寒热虚实为纲的气血辨证法,从月经有无先后失期、经血色量如何、痛在经行前后三方面进行辨证。文献所记载的痛经证型共8种,分别为血气虚证、血虚有滞证、血虚有寒证、血虚有热证、冲任不足证、肝气郁滞证、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以“温通清化、调和血气”为治则。浙派中医发扬命门学说,擅用温药,记载痛经要药10味,分别为凌霄花、白芍、马鞭草、玄胡、京三棱、鹿角、阳起石、白头翁根、莲房、荷叶。[结论]浙派中医治疗痛经从“气血”立论“,温补“”清化”以治本“,调畅气血”为根本,以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为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浙派针灸传承历史及代表性针灸法源流。[方法] 采用传统医史文献整理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浙派针灸历史文献,梳理了浙派针灸传承历史,并整理考订了具有代表性的针灸法及其源流。[结果] 中医学至今已发展了数千年,根据不同学术特点或地域形成了许多流派,浙派中医自古以来在中医史上就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浙派针灸在理论和针法灸法上均有重大贡献。从时间发展上看,从古代到现代,不断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这些都没有因为历史原因而受影响。从针法灸法的源流来看,浙派针灸以浙北和浙中为发展中心,有名的医家大多集中于此,如凌氏、严氏、施氏、盛氏等。浙派各医家均有各自的特色,有的善用针法,有的善用灸法,有的擅长针药结合,这些形成了浙派针灸百花齐放的优势。[结论] 研究浙派针灸传承历史及针灸法源流对浙派针灸后世医家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对发展浙派针灸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医疫病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代医家防疫治疫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促进了中医疫病的发展,使疫病在病因病机、发病传变规律、预防治疗等方面日臻完善,为后世的疫病防治积累了经验,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为中医疫病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鉴往知来,通过对往事的规律性认识,可以帮助人们深刻地理解现实,科学地预测未来。医史学就是按照时序对客观存在的医学史实进行考察的学问,它向人们提供医学发展的普遍法则,使我们从源流和因果关联中把握医学发展的趋势,通过对发展史的查考、验证、联想,进而对未来进行预测。为此我们记录漳州市中医院骨伤学科发展源流与特色,为促进医院骨伤学科的发展提供借鉴。1骨伤科形成漳州市中医院骨伤科现发展成为卫生部指定的  相似文献   

19.
《本草纂要》为明代医家方谷所著,目前仅存两个版本,且以明·隆庆六年刻本为善。该书反映了方谷讲究辨证用药,重视药物配伍,详查用药宜忌和注意药物炮制等学术特色,可为临床医生遣方用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草品汇精要》系明孝宗敕命太医院院判刘文泰等人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编修的宫定本草。由于历史原因,书成以后秘藏内府未获刊行。本文鉴于目前尚少见对其专门研究报道。拟就其版本源流、内容特色及药物品种三个方面作一较系统的考察。1 版本及其源流考察1.1 版本考察虽然《本草品汇精要》弘治原本藏于明清两朝内府近四个多世纪未获刊行。但目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