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萍  谷云飞 《吉林中医药》2008,28(2):128-128
枳术丸源于<金匮要略>的枳术汤.枳术汤主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因"水饮所作"的证候,枳实、白术用量比为2:1,行气健脾,消痰逐水,用作汤剂,以取其见效迅速.  相似文献   

2.
枳术丸加味治疗小儿厌食症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柴胡桂枝汤合枳术丸治疗克罗恩病1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疾患,多为节段性病变,好发于小肠末端及邻近结肠,且可累及胃肠道多部位。本病曾先后被命名为末端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肉芽肿性小肠炎,1973年WHO将本病正式定名为克罗恩病。  相似文献   

4.
吴晓青 《中医杂志》1997,38(6):357-358
盛夏与初秋之季,易患暑温表实证,患者多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等症状。自1993年以来,我们用新加香薷饮加减对暑温证进行了临床观察,并与抗病毒口服液进行对照,各有关的数据根据需要进行卡方、Ridit、或t检验,结果如下。1 临床资料治疗组74例,其中男37例,女37例;年龄在14~60岁,病程1~2天,最短4小时,最长48小时,体温在38.0℃~39.9℃。对照组38例,其中男14例,女24例,年龄、病程、体温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脾胃湿热苦辛通降以分消,肺脾同病化湿除痰以泄热,肝胆湿热清利和中以疏泄,大肠湿热分消走泄以和中等几方面,介绍了刘弼臣教授治疗小儿脾胃湿热证的经验,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笔者自1998年至今,用藿香正气丸治疗湿困多寐,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43例患者中男18例,女26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53.1岁;病程最长1年,最短2d。2治疗方法口服藿香正气丸,每日3次,每次3g(前3d药量加倍,即每次6g),疗程5~20d,病情明显好转则再加服2~7d,疗程内无效则停药。  相似文献   

7.
龚皓 《陕西中医》2007,28(8):943-944
目的:探讨清肃肺热,养阴生津类中药治疗放射性肺炎的疗效。方法:采用生地清肺饮加减(生地、麦冬、桑白皮、姜黄、前胡、桔梗、赤茯苓、连翘、苏梗、黄芩等)治疗放射性肺炎58例,总有效率69%。提示:本方法对本病有清肃肺热,养阴生津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经前期综合症5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窦荣华 《国医论坛》2004,19(5):21-21
经前期综合症又称经前期紧张症,是妇科常见病,系指周期性的在经前14天内发生躯体症状(如乳房胀痛、头痛、腹痛及大便习惯改变等)和心理症状(如烦躁、紧张、瞌睡、失眠、焦虑等)的总称,一般经前发生,经后消失,以青壮年妇女最为常见,严重影响工作与学习。近年来,笔者以丹栀逍遥散为基本方,并随证加减治疗该症6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兹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阮豪骥  吴昆仑 《陕西中医》2010,31(7):797-798
目的:比较围绝经期肾阴虚证妇女经滋阴补肾法治疗前后血清E2、FSH、LH水平的变化,从而探讨滋阴补肾疗法治疗肾阴虚证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以及与血清E2、FSH、LH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检测58例围绝经期肾阴虚证妇女治疗前、后空腹外周血清E2、FSH、LH;比较病人治疗前后更年期综合征症状改善和血清E2、FSH、LH的变化并探讨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58例围绝经期肾阴虚证妇女经滋阴补肾法治疗后,总有效率达77.4%。血清E2、FSH变化显著,其中E2明显上升、FSH明显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LH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围绝经期肾阴虚证妇女血清E2下降、FSH上升是其肾阴虚证的表现,经滋阴补肾法治疗后,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并且血清E2、FSH较用药前变化明显(P<0.05),说明血清E2、FSH的变化水平与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开心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瘀阻证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迎来  朱慧之 《陕西中医》2006,27(11):1323-1325
目的:观察温阳益气、豁痰开结、祛痰通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AP)痰瘀证的疗效。方法:对照组30例以口服消心痛片、阿司匹林片等治疗;治疗组30例加服中药开心散(桂枝、瓜蒌、薤白、半夏、冰片、葛根、红参、黄芪等)治疗。结果:治疗组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6.67%,两组比较P<0.05;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两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0%,对照组为23.33%,两组比较P<0.01。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P<0.05。提示:本方可减少冠心病AP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  相似文献   

11.
咳嗽证在内科临床是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近几年来,笔者应用自拟止咳散治疗效百例风热燥咳证并,取得较好效果。现将1994年7月~10月收集的门诊58例临床观察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共58例。其中,男23例,女35例;年龄,21~39岁19例,40~59岁23例,60~81岁16例;病程,3~7日27例,8日~1个月22例,1个月~3个月9例。临床表现,除均有干咳或呛咳阵作、气不顺外,伴有咽干或痒、夜咳较剧46例,咽喉红肿痛28例,胃冷、鼻塞、头疼21例,声音嘶哑5例,咳引胸肋痛23例,大便不畅或秘结31例。舌苔多为浊黄或薄白干,脉多细弦或滑。2 方剂及治疗方法 2.1 自拟止咳散配伍组成:蜜麻黄6g(或麻黄  相似文献   

12.
郭月平 《山西中医》2010,26(12):56-56
自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笔者采用枳术丸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2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探讨加味香砂枳术汤治疗运动障碍型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服用加味香砂枳术汤,对照组服用普瑞博思片。两组连续服药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对运动障碍型消化不良均有很好的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87.50%),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O.05);两组均能有效消除上腹痛、腹胀、脘腹胀满、嗳气、早饱、乏力、嘈杂、大便失调等症状,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O.05或P<O.01)。结论:加味香砂枳术汤对运动障碍型消化不良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疗效优于普瑞博思。  相似文献   

14.
枳术丸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枳术丸加减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3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以枳术丸加减方治疗,每日1剂,分2次服,每次100ml,餐前0.5h服;对照组以雷尼替丁片0.15g,每天2次,西沙比利片10mg,每天3次,均餐前服,疗程均为8周。分别检测和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内镜检查、食管压力测定、24hpH监测和胃动素,观察上述指标治疗前后两组间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其症状积分、食管压力测定、24hDH监测和血胃动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枳术丸加减方具有较好的治疗GERD效果。  相似文献   

15.
呕吐是一个症状,可见于临床多种疾病之中。本文所治皆是以呕吐为主症的一组病例。兹将笔者1978年至1988年间,应用五苓散加减治疗呕吐30例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门诊病员,其中男性9例,女性21例,男女之比为3:7。年龄12~54岁,其中12~20岁4例,21~30岁12例,31~40岁8例,40岁以上6例。病程最长12年,最短10天。其中慢性胃炎11例,感冒7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例,内耳眩晕病4例,慢性胆囊炎3例,原因不明者3例。全部病例均以呕吐为主症,多伴有恶心,仅有部分病例有低热或胃脘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笔者应用导赤散加减治疗口腔溃疡62例,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肋骨骨折6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胸肋损伤是当今临床上的常见病种,而且绝大部分是因外伤引起,尤以交通事故引发的多见。笔者近3年来,采用内服血府逐瘀汤化裁、外敷伤科止痛膏治疗肋骨骨折患者62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周芬敏 《陕西中医》2014,(2):176-178
目的:观察清热祛湿类中药配伍组方对湿阻的临床效果。方法:治疗组给予四妙化湿汤(牛膝、苍术、黄柏、薏苡仁、茯苓、山药、土茯苓等)加减,对照组予口服正气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72.22%,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MQSGA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妙化湿汤可以通畅湿阻患者气机,还可以化湿健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湿为六淫之一,为有形、重滞、弥漫的阴寒之邪。湿为长夏主气,五行分属土,因土旺于四季,故湿不受季节之限制,在一年四季均有温邪的存在。如冬季可病“寒湿”,春季可病“风湿”,夏季可病“湿热”,季夏、孟秋之月可病“暑湿”。由此可知,湿邪为病相当广泛,但究其病因不越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类,其外因多与季节主气有关,一年之中湿之主气为长夏,此时阴雨绵绵,当然湿病多发,加之暑气未消、湿热相混则病湿温。因此,凡对由湿邪引起的外感类病证的治疗,多参照湿温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0.
孙中德 《四川中医》1997,15(4):32-32
盗汗是指睡着汗出,临床上常见。尤其好发于结核病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该证多由阴虚内热所致。笔者数年来观察到部分病人属脾虚湿阻所致的盗汗,采用加减胃警汤化湿运中治疗该证16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观介绍如下:[一般资料]16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在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