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残胃癌致病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残胃癌发病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30例残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化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残胃癌以腺癌为主,多见于胃空肠吻合口,距第一次手术时间平均为16.8年;原行Billroth-Ⅱ式胃手术25例;残胃过大23例;不吸收缝线残存及异物反应19例;幽门螺杆菌(HP)感染20例。结论残胃癌的发生与十二指肠胃返流、胃内细菌过度生长、胃粘膜细胞营养环境改变、HP感染、残胃过大、不吸收缝线残存及距第一次手术时间长等因素有关。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可望减少残胃癌的发病。  相似文献   

2.
残胃再发癌是指胃恶性肿瘤术后残胃上新发生的癌。残胃再发癌有别于残胃癌和胃癌术后复发 [1 ]。本文对 1990~2 0 0 0年长海医院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住院的 2 32 7例胃癌住院患者中发现的残胃再发癌 18例 (0 .77% )作一临床分析 ,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1 临床资料全组 18例 ,男 11例 ,女 7例。第 1次胃肿瘤手术年龄32~ 5 4岁 ,平均 4 5 .98岁 ;行远端胃癌根治术 +B- 式吻合13例 ,远端胃癌根治术 +B- 式吻合 2例 ,近端胃癌根治术3例。残胃再发癌手术年龄为 38~ 6 5岁 ,平均 5 2 .71岁 ,距上一次胃癌手术时间 5年内再发者 (术后 15个月…  相似文献   

3.
残胃癌是胃手术后一种少见而严重的晚期并发病 ,国内外已有报道。由于胃切除手术的广泛应用 ,及术后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病例的增加 ,残胃癌的发生率有日渐增高趋势。我院共收治残胃癌 6例 (均经病理证实 ) ,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 6例残胃癌均为男性 ,年龄 31~ 6 8岁 ,平均 5 4 8岁。其中胃原先疾病 :胃溃疡 5例 (1例伴穿孔 ) ,十二指肠溃疡伴穿孔 1例。首次手术方式 :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肠吻合术 5例 ,胃大部分切除胃十二指肠吻合术 1例。残胃癌发生时间 :从确诊距首次手术时间最长 2 0年 ,最短 6年 ,平均 12年。主要症状 :以上腹部闷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残胃发生癌变的关系。方法经胃镜取49例残胃癌患者和47例普通胃癌患者的组织标本,采用快速尿素酶法检测HP的感染情况,同时行病理检查。结果残胃癌组HP阳性率显著的低于普通胃癌组(P〈0.01);49例残胃癌患者的主要病理类型为低分化腺癌28例(57.14%),其他病理类型包括,乳头状腺癌3例(6.12%),管状腺癌6例(12.24%),中分化腺癌8例(16.33%),高分化腺癌2例(4.08%),印戒细胞癌1例(2.04%),未分化癌1例(2.04%)等;BillrothⅠ式手术残胃癌患者HP阳性率(41.67%)显著的高于BillrothⅡ式手术残胃癌患者的HP阳性率(10.81%)。结论残胃癌患者病理类型可能是以低分化腺癌为主要类型;HP的感染可能不是残胃癌的主要发病机制;BillrothⅡ式手术引起的胆汁反流可能是残胃癌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残胃HP感染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乃至胃癌的关系密切。本研究采用活检胃粘膜组织的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 HP感染情况 ,并就各种条件下残胃 HP感染及其意义作一分析。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院胃镜室 1997年 3月至 1998年 3月行电子胃镜检查并做胃粘膜 HP检测的 82例残胃患者 ,男 6 4例 ,女18例 ,年龄 32~ 76岁 ,均龄 (5 4.93± 12 .48)岁 ;毕 式残胃2 0例 ,毕 式残胃 6 2例 ;术后期 0 .5~ 32年 ;残胃长度 5~ 7cm2 8例 ,8~ 10 cm5 4例。1.2 仪器和诊断纸 胃镜 :Pentax EG- 30 0 0 ,日本 Pentax公司产品。胃幽…  相似文献   

6.
28例残胃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以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残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BillrothⅡ式术后残胃癌发生率为75%;肿瘤平均发生距胃切除时间为14.1年;1次性胃镜检查对残胃癌的捡出率为87%;肿瘤发生在吻合口14例,胃底贲门部12例,全残胃2例;采取根治术预后好、结论:残胃癌多在Billroth Ⅱ式术后发生,定期胃镜检查可以早发现,积极的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136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Hp检出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快速尿毒酶试验、PCR法、组织切片Warthin-stary银染及血清ELISA法检测重庆地区136例残胃病患者Hp感染情况,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36例残胃病患者Hp感染检出率为43.4%,与年龄、性别以及术后时间无关;毕I式术后残胃Hp检出率(65.8%)明显高于毕Ⅱ式术后残胃Hp检出率(34.0%),而伴有胆汁返流的残胃Hp感染阳性率(21.3%)明显低于不伴胆汁返流的残胃阳性率(56.0%)。同时,因溃疡、穿孔、出血行手术的残胃Hp检出率(47.7%)高于因胃癌手术的检出率(24.2%);不同病理学残胃中,残胃溃疡和残胃癌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残胃炎及吻合口炎Hp感染率。结论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与Hp感染密切相关,尤其是残胃癌,应及早进行Hp治疗,可减轻肠胃病变,减少残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残胃癌(gastric stump carcinoma)即胃手术后胃癌,于1922年由Balfour首次提出.其定义至今尚无统一的意见.争论的焦点在于残胃的范围是指胃因各种良性病变行切除术后抑或还包括因恶性疾病(主要是胃癌)而行根治术后所保留下来的部分胃及其发生时间应定在术后3年、5年、10年还是15年[1].可分为狭义残胃癌和广义残胃癌.前者是指良性病变,因胃病变行胃空肠吻合术或胃切除术后10或15年残胃内发生的癌.必须排除第一次手术胃癌的遗漏和误诊等.广义的残胃癌指凡行过胃切除术若干年后,无论胃良性、恶性,残胃又发生的癌[2].  相似文献   

9.
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残胃癌临床特点及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本院收治的19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残胃癌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与转归.结果 残胃癌平均潜伏期24.3年.全组19例患者均接受了剖腹探查,手术切除9例(47.4%).根治性切除7例(36.8%),包括残胃全切除3例,行联合器官切除术4例:残胃加左半肝切除1例,残胃加横结肠切除1例,残胃加脾切除1例,残胃加脾、胰尾切除1例;姑息性残胃切除、残胃空肠吻合2例,空肠造瘘5例; 4例剖腹探查加置化疗泵;1例诊断性探查与活检.消化道重建术式均为Roux-en-Y吻合术.本组无住院死亡病例.14例患者获得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4.3%、42.9%、21.4%; 7例根治性切除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5.7%、42.9%.姑息性切除患者生存时间平均为20(15~25)个月.残胃病灶未切除者生存时间平均为6.8(3~11)个月.结论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要定期进行内镜检查,可早期发现残胃癌,及时行残胃癌根治术或联合脏器切除术,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桂欣  吴烨 《中外医疗》2008,27(28):71-71
目的 分析探讨残胃癌的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对我院1992年2月~2008年2月共21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探讨.结果 残胃癌占同期胃癌1.3%,施行根治性手术13例(61.9%),姑息性手术7例(33.3%),由于广泛转移未行手术或仅行剖腹探查术1例(0.047%).根治性手术病人1、3、5年生存率86.7%、52%、36.9%.结论 良性溃疡胃次全切除术5年后定期胃镜检查是残胃癌早期诊断的关键.残胃全切除手术是治疗残胃癌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76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的治疗及预后,分析其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693例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残胃癌的发生、治疗及其预后;同时就与残胃癌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93例胃大部切除术中,发生残胃癌76例.51例行手术治疗,其中36例行根治手术,15例行姑息性切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两种术式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7月和14.2月.未行手术切除的25例残胃癌患者,于发病后3~11 月内死亡.76例残胃癌中,原溃疡位于胃部59例(22.3%,59/259),十二指肠球部17例(3.9%,17/434),两部位的残胃癌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Billroth Ⅱ式和Billroth Ⅰ式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残胃癌发生率分别为12.7%和7.1%,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本组残胃癌发病距首次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5年.结论 手术在残胃癌的治疗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残胃癌多发生于Billroth 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且原发溃疡位于胃部的患者,术后10年以上者发生癌变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残胃贲门癌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手术治疗18例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及残胃贲门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除2例切口感染,1例肺不张外,余均一期痊愈出院.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残胃贲门癌的手术治疗需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手术方式:中上段食管癌宜用结肠代食管,下段食管癌宜用空肠或残胃代食管,残胃癌、残胃贲门宜用空肠代食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观察不同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12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不同的肿瘤分期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结果:胃镜对残胃癌的确诊率为83.3%。本组残胃癌发病距首次手术的平均时间为22年。在12例残胃癌中11例行根治性手术,1例行姑息性胃切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5年生存率为27.3%。结论:纤维胃镜及病理活检是诊断残胃癌的主要手段,残胃联合脏器切除是治疗残胃癌的主要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5例残胃癌的诊治。患者原发疾病为胃溃疡2例,十二指肠溃疡3例、均行毕罗Ⅱ式胃大部分切除。病灶位于吻合口者4例,贲门部1例;全部由胃镜检查获得诊断,原手术至残胃癌确诊时间平均24年。本组病例进行残胃次全切除4例和全胃切除1例,术后生存6~18个月。作者认为:残胃癌与原发  相似文献   

15.
复发性胃癌患者再手术的治疗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复发性胃癌再手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85例复发性胃癌再次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及生存资料.结果 本组85例中,复发局限于残胃46例,复发时间<2年58例.全组再手术切除45例,其中根治性切除34例,姑息性残胃切除11例,联合行脏器切除19例.根治性残胃切除术后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57%和21%,中位生存期56个月;姑息性手术及其他综合治疗者的生存时间为6~26个月,中位生存期16个月;未切除患者均于半年内死亡.结论 术后定期复查有助于复发性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复发性胃癌以残胃复发多见,具有较高切除率,应积极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对 1 44例胃切除病人术后进行胃镜检查及 HP检测 ,探讨残胃炎中 HP感染情况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 1 44例 ,男 1 0 6例 ,女 38例 ,年龄 2 8~81岁 ,平均 5 1岁。其中十二指肠溃疡术后 2 7例 ,胃溃疡术后 5 3例 ,复合溃疡术后 1例 ,胃癌术后 6 3例。同期检出的慢性浅表性胃炎 1 2 0例作为对照组 ,男 76例 ,女 44例 ,年龄 1 8~ 76岁 ,平均 49岁。 HP检测 ,残胃炎组在吻合口取标本 2块、胃体及胃底各取标本 1块 ;对照组在胃窦部大小弯侧取标本 2块。除 1块送病理切片及病理 HP外 ,其余行快速 HP尿素酶检测。残胃者胃镜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的治疗及预后,分析其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回顾693例接受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残胃癌的发生、治疗及其预后;同时就与残胃癌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93例胃大部切除术中,发生残胃癌76例。51例行手术治疗,其中36例行根治手术,15例行姑息性切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两种术式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7月和14.2月。未行手术切除的25例残胃癌患者,于发病后3~11月内死亡。76例残胃癌中,原溃疡位于胃部59例(22.3%,59/259),十二指肠球部17例(3.9%,17/434),两部位的残胃癌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B illrothⅡ式和B illrothⅠ式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残胃癌发生率分别为12.7%和7.1%,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本组残胃癌发病距首次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5年。结论手术在残胃癌的治疗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残胃癌多发生于B 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且原发溃疡位于胃部的患者,术后10年以上者发生癌变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相关性胃疾病、端粒酶活性与胃癌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TRAP ELISA方法 ,检测 94例胃粘膜活检标本 ,其中正常胃粘膜 10例 ,浅表性胃炎 2 1例 ,萎缩性胃炎 33例 ,不典型增生7例 ,胃癌 2 3例。胃粘膜病变中HP阳性 4 1例 ,HP阴性 2 0例。结果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与正常胃粘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最强 ;HP阳性胃粘膜病变组与HP阴性胃粘膜病变组比较有十分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HP感染可使端粒酶活性表达增强 ,促进细胞增殖。HP相关性胃疾病增殖特性与胃癌的增殖特性相似。  相似文献   

19.
探讨因良性疾病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的残胃癌患者,应用3D全腹腔镜残胃癌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2015年5月至2018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9例行3D高清全腹腔镜残胃癌手术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既往因胃良性疾病而行胃大部切除术,本次入院术前均经胃镜和病理活检确诊为胃癌。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对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病理情况、住院费用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随访其生存及复发情况。 结果 (1)手术情况:19例残胃癌患者中,行3D高清全腹腔镜根治性残胃切除术18例,行3D高清全腹腔镜姑息性残胃切除术1例。19例行3D高清全腹腔镜残胃切除术患者,手术时间为(223.63±53.47)min,术中出血量为(136.32±82.95)mL,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6.05±6.84)枚。(2)术后情况:术后离床活动时间(1.39±0.46)d,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2.08±0.92)d,术后进流食时间(4.45±2.39)d,拔除引流管时间(9.95±5.28)d,术后住院时间为(13.74±9.69)d。总费用(80271.69±22536.91)元。患者术后出现食管空肠吻合口漏1例,十二指肠残端漏1例,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3)随访情况:对19例行3D高清全腹腔镜残胃切除术患者随访,随访时间3~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随访期间死亡7例,存活12例。 结论 对于因良性疾病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的残胃癌,应用3D全腹腔镜行残胃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残胃癌29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29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男26例(89.7%),首次手术行BillrothⅡ吻合22例(75.9%),首次手术距诊断残胃癌平均间隔时间11.6年,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本组29例全部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接受手术27例,其中根治性切除术18例(66.7%),胃空肠吻合术3例,姑息性肿瘤切除1例,行剖腹探查5例。发生并发症9例(33.3%),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获得随访25例,随访时间3个月~5年,未行手术2例及仅行剖腹探查或胃空肠吻合或姑息性肿瘤切除者,术后生存时间3~7个月;行根治性切除者术后生存1~3年12例(41.4%),3~5年5例(17.2%),超过5年1例(3.4%)。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超过5年的高危人群应定期行纤维胃镜检查,可早期发现残胃癌,手术是治疗残胃癌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