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方法:采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前后对照并随访一年,观察48例口服降糖药(OHA)治疗失败的2-DM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时间,IVGTT、C肽、胰岛素(P)、胰岛素原(PI)以及PI/P比值,HomaB、HomaIR等变化,血糖检测的远期疗效以及对HbA1c、体重、血脂等代谢的影响.结果:不同时程CSⅡ治疗血糖均能3~5天内达标,停止CSⅡ后25%的病人需联合胰岛素补充治疗,15%的病人仍需依靠胰岛素治疗,60%的病人恢复OHA有效,CSⅡ治疗前后对照及随访一年,部分病人胰岛素、C肽峰值、第一时相分泌尖峰,HomaB值均有提高,PI/P比值、HbA1c、血脂均有下降,以CSⅡ28天时程更为明显.结论:对OHA失效的2-DM患者,短期CSⅡ强化治疗具有快速稳定检测血糖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胰岛素泵联合马来酸罗格列酮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T2DM)以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246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CSⅡ)联合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组(CSⅡ+罗格列酮)组80例、单纯CSⅡ治疗组84例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MDⅠ)组82例,均连续2周。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血糖、HbA1c、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Fins、C肽(C—P)水平及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AI)。结果CSⅡ+罗格列酮和单纯CSⅡ均能显著降低患者血糖和HbA。c(P〈0.01);与MDI比达标时间短(P〈0.01),节省胰岛素用量(P〈0.01)。CSⅡ+罗格列酮组胰岛素用量更少(P〈0.05);与单纯CSⅡ和MDI比HOMA-IR明显降低、IAI明显增加(P〈0.05),且无心、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结论胰岛素泵联合马来酸罗格列酮强化治疗T2DM更能有效地控制血糖、节省胰岛素用量、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3.
将43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CSⅡ泵联合拜唐苹组23例,CSⅡ组20例,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HbA1c、体重、FINS、C—P、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等。结果CSⅡ联合拜唐苹组血糖达标时间更短,胰岛素用量更少,低血糖发生率低,体重增加不明显。结论CSⅡ联合拜唐苹治疗T2DM效果优于单纯CSⅡ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治疗(CSⅡ组,32例)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MSⅡ组,28例),观察比较两组空腹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的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显著降低血糖及改善病人症状。CSⅡ组与MSⅡ组比较,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的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均降低(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合并并发症病人较常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同降糖方案转换前后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方法在基线随访采用胰岛素治疗,后改用口服降糖药(OAD)治疗的为胰岛素改为OAD组(n=40);在基线随访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加用胰岛素治疗的称为OAD加用胰岛素组(n=100)。所有患者至少有3次随访(基线随访,转换随访和末次随访),每次随访均检测体质量、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及空腹C肽。结果 (1)胰岛素改为OAD组患者发病年龄较轻,糖尿病病程较短,HbA1c水平较高,与OAD加用胰岛素组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OAD加用胰岛素组中,患者转换随访与基线随访相比,FPG、2hPG、Hb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酰甘油(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P均<0.05);患者末次随访与转换随访相比,FPG、HbA1c、总胆固醇(TC)下降(P均<0.05)。2hPG较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意义。(3)胰岛素改为OAD组中,患者转换随访与基线随访相比,FPG、2h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A1c、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P均<0.05);患者末次随访与转换随访相比,体质量下降(P<0.05),FPG、2hPG、HbA1c、空腹C肽水平、TC、TG、HDL-C、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病年龄较轻且病程较短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后改OAD治疗仍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发病年龄较大且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OAD治疗控制不佳时加用胰岛素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短期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将64例初诊T2DM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CSⅡ组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MDI组予三餐前门冬胰岛素加睡前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2周后,两组门诊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PG 2 h)、空腹血清C-肽(C-P)、餐后2 h血清C-肽(C-P 2 h)、HbA1C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CSⅡ组治疗(4.19±1.14)d后血糖达标,达标时胰岛素用量为(40.26±8.15)IU;MDI组分别为(5.08±1.43)d、(50.04±7.06)IU,两组比较,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住院治疗2周、门诊治疗6个月后两组FBG、PG 2 h、HbA1C均下降(P均<0.01),空腹血清C-P、C-P 2 h均升高(P均<0.01);两组上述指标比较,P均<0.05。CSⅡ组治疗2周、门诊治疗6个月期间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6.1%、35.5%,低于MDI组的38.7%、61.3%(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住院治疗2周两组BMI均升高(P均<0.05)。出院6月后CSⅡ组未服口服降糖药物仅靠严格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血糖达标者占45.2%,高于MDI组的19.4%(P<0.05)。结论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相比,短期应用胰岛素泵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初诊T2DM,能更快、更平稳地控制血糖,并能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院近几年来,对Ⅱ型-DM进行胰岛素释放试验,其结果分析显示,体重指数男性≤25,女性≤24的非肥胖型Ⅱ型-DM患者中,其胰岛素分泌释放曲线51.2%的病人表现为:基础水平正常或<10μu/ml,峰值水平不足基础值3倍或绝对值<45μm/ml,峰值时相点不一或后延,尾点下降或血糖变化不一致,故对该类251例非肥胖型Ⅱ型DM停用口服降糖药物而改用胰岛素治疗,并对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HbA1c、血脂水平等进行比较分析,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胰岛素皮下连续注射(CSⅡ)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感染中毒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T2DM合并感染中毒症组20例,T2DM不伴感染组20例,均进行CSⅡ强化治疗,比较两组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达标时胰岛素用量等指标,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合并感染中毒症组平均达标时间为(10.9±2.8)d,较不伴感染组(6.2±2.6)d明显延长(P<0.01);伴感染中毒症组达标时单位胰岛素用量为[0.9±0.5U/(kg·d)],较不伴感染组[0.7±0.3 U/(kg·d)]明显增加(P<0.01);而血糖达标时间和达标时胰岛素用量主要和基础血糖、HbA1c水平及感染状况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在糖尿病合并败血症的患者中用CSII治疗是一种灵活而有效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法,患者基础血糖控制情况和感染的严重程度是影响其血糖达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对50例新诊断T2DM病患者进行2周胰岛素强化治疗,然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一组改为口服降糖药强化治疗(OHA组),一组继续胰岛素强化治疗(Ins组),随访10周。结果治疗2周后,FPG、2hPG、HbA。c水平均有下降,而空腹C肽(FCP)及餐后2hC肽(2hCP)水平均升高。治疗12周后,FPG、2hPG、HbA1c水平进一步下降,而FCP及2hCP水平进一步升高;OHA组与Ins组之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尽快解除高糖毒性,显著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随访期间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达标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住院,行动态血糖监测的20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60岁≤年龄<70岁57例、70岁≤年龄<80岁51例、年龄≥80岁92例)、糖尿病病程(病程<10年57例、10年≤病程<20年89例、病程≥20年54例)、基线HbA1c(HbA1c<6.5%74例、6.5%≤HbA1c<7.5%72例、HbA1c≥7.5%54例)分别将患者分为3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长期随访期间HbA1c水平的差异。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方差分析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期间HbA1c控制达标的影响因素。结果 平均随访12.5年。不同年龄组随访期间HbA1c均值、HbA1c控制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糖尿病病程<10年组比较,糖尿病病程≥20年组随访期间HbA1c均值升高(P<0.01),HbA1c控制达标率降低(P<0.05);随着基线HbA1c增加,随访期间HbA1c均值逐渐增加(P<0.01),HbA1c控制达标率逐渐降低(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基线HbA1c、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波动、胰岛素治疗是随访期间HbA1c控制达标的影响因素(P<0.01)。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基线HbA1c(OR=5.73,95%CI 3.02~10.88,P<0.001)是随访期间HbA1c控制达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 糖尿病病程、基线HbA1c、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波动、胰岛素治疗是老年2型糖尿病随访期间HbA1c控制达标的影响因素,其中基线HbA1c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睡前中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5例单用口服降糖药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治疗,分别测定治疗3个月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餐后2小时C肽、血脂、体重、血压.结果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FPG、2hPG、HbA1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餐后2小时C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其差异性有显著性(P<0.01),而对血脂、体重指数、血压影响不大.结论对单用口服药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早期强化治疗对不同血糖水平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382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给予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及口服降糖药(OHA)短期强化治疗,治疗前后测血糖、血脂及游离脂肪酸(FFA)、空腹胰岛素原与空腹胰岛素比值(PI/I),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评价胰岛素急性分泌时相(AIR),计算稳态模型母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随访1年以上.根据入选时空腹血浆血糖(FPG)水平进行分层分析,A层:7.0 mmol/L≤FPG<11.1 mmol/L,B层:11.1 mmol/L≤ FPG≤16.7 mmol/L.结果 A层患者的治疗达标率更高(94.4%比89.8%),血糖达标时间更短,1年缓解率也更高(47.8%比35.7%,P<0.05);而B层患者治疗后血糖、血脂的改善和FFA的下降更明显,且HOMA-β增加更多,但A、B层患者间AIR、PI/I比值和HOMA-IR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无论A层或B层,胰岛素治疗(CSII、MDI)较OHA组有更高的1年缓解率(A层:57.1%,51.8%比32.8%,P<0.05;B层:44.4%,38.7%比18.6%,P<0.05).结论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较口服药治疗不仅使FPG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更高的1年缓解率,在FPG轻中度增高的患者中获益也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连续皮下胰岛素泵输注(CSⅡ)与一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SⅡ)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将80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CSⅡ和MSⅡ进行短期强化达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多时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GSP)、血糖达标天数、达标时胰岛素剂量、有无低血糖发作和其他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7个时点指血血糖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SⅡ组血糖达标时间(3.45±1.36)d显著短于MSⅡ组(5.62±1.84)d(P<0.05).CSⅡ组在达标时和第7天胰岛素剂量分别是(41.36±6.89)U/d和(34.79±8.65)U/d,显著少于MSⅡ组(48.62±18.69)U/d和(47.42±12.83)U/d(P均<0.05).CSⅡ组发生低血糖9例次,MSⅡ组发生低血糖17例次,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泵能有效、安全地控制血糖,并能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50例需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人分为2组,一组用传统的多次皮下注射法(MSⅡ),另一组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法(CSⅡ),用强生血糖仪测定末梢血血糖值.结果整个治疗期的血糖中位数不同(P<0.01);CSⅡ组血糖达标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MSⅡ组(P<0.01);CSⅡ组胰岛素用量少于MSⅡ组(P<0.01);且低血糖发生率CSⅡ组明显低于MSⅡ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是目前最符合生理状态的胰岛素输注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T2DM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后HbA1c衰减动力学. 方法 选取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达标并可持续控制血糖患者41例,随访3个月血糖和HbA1c水平,建立HbA1c衰减动力学模型. 结果 血糖达标后,HbA1c于1周后开始下降,其后下降基本呈线性,衷减速率0.071(0.062,0.077)%/d,半衰期39.4(31.7,44.6)d,衰减方程y=-0.0706×(x-7)+治疗前HbA1c. 结论 T2DM患者经胰岛素强化治疗达标后,根据HbA1c衰减方程计算结果,与相应时间点HbA1c检测值比较,可初步判断HbA1c是否能达标,并指导治疗措施调整.  相似文献   

16.
57例SUF患者随机分为CSII组,MSII组,观察血糖、HbA1c、血脂、血糖达标所需时间、胰岛素剂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种方法均可使血糖达标(P<0.01),但CSII组血糖达标、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均优于MSII组(P<0.01),血糖达标所需时间及胰岛素剂量、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少于MSII组(P<0.01).结论CSII更能有效模拟人生理胰岛素分泌,使用胰岛素剂量更小、更安全,更快、更有效控制高血糖,是治疗SUF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CSⅡ)联合自我血糖监测(SMBG)对新诊断T2DM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分析影响T2DM近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于我院内分泌科治疗的新诊断T2DM患者16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CSⅡ,n=81)和对照组(Con,n=81)。CSⅡ组应用CSⅡ28d后,予口服降糖药物维持治疗并进行院外SMBG指导,Con组仅进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两组均保持随访1年。比较治疗前、治疗1年后HbA1c、血糖控制达标率、HOMA-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分析影响T2DM的近期疗效相关指标。结果与Con组比较,CSⅡ组治疗1年后FPG、2hPG、FIns、2hIns、HbA1c降低(P0.05),CSⅡ组治疗1年后TG、TC、LDL-C、HDL-C、HOMA-IR及HOMA-β较治疗前及Con组降低(P0.05),CSⅡ组血糖控制达标率高于Con组(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HbA1c、HOMA-IR、血糖监测频率是T2DM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联合长期SMBG可提高新诊断T2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8.
对比53例胰岛素补充疗法(治疗组)与56例更换口服降糖药物(OHA)、加大原有剂量(对照组)两组对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体重指数(BMI)等代谢指标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除BMI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外,其余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0.05);而对照组除BMI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外,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善(P>0.05);一般控制医疗经费治疗组平均每月需人民币165.79±20.84元,对照组平均每月需人民币279.53±46.22元.结论治疗组代谢指标制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医疗费用低.  相似文献   

19.
T2DM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发展,需及时调整控制血糖的治疗措施。HbA1c是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主要指标,当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治疗3个月后HbA1c仍未达标时,应尽早开始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为首选。本文对国内基础胰岛素治疗现状及新型治疗方案基础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固定比例复方制剂,包括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固定比例复方制剂和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固定比例复方制剂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的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炎症及单核细胞自噬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120例HbA1c达标的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连续72 h动态血糖监测(CGMS),计算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外周血检测血脂、HbA1c、空腹胰岛素(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