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妈妈从那个窗户消失了,年幼的我一直都隐隐地感觉她离我远去了。长大之后,我觉得自己的心情有些异样……”在经历亲人死亡时,家人是不是应该告诉孩子事情的真相?该怎样传达死亡的信息?能让孩子参与哀悼的过程吗?请看心理咨询师赵静对这类问题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爱应有分寸     
赵红 《心理与健康》2014,(11):61-61
“妈妈,抱抱”,这是多么熟悉的声音,估计每一位做了父母的人都会在孩子小时候遇到过这种情况。 前些日子,在公园游玩的时候见到了这样一幕:一个大约二三岁的孩子走路累了想让妈妈抱,他同所有孩子一样拦在了妈妈的面前,昂着小脸,要求妈妈抱。而这位妈妈的反应是:生气地看了他一眼,严肃地说“不抱,自己走”。  相似文献   

3.
<正>妈妈的烦恼走进咨询室,妈妈伸手就拽下来孩子的口罩,“别戴着了,别戴着了,不是给你说了吗?你嗓子上火了,别捂着了。”孩子没有答话,不自然地抹了抹鼻子。“哎呀,把手拿下来,多脏啊,都多大了还抠鼻子……”进来的是一对母子,妈妈四十多岁,儿子小右大约十三四岁,坐下来妈妈就开始诉说起自己的烦恼,“我这孩子这学习真让我头疼啊,课也补了,作业也盯着,就是没点起色。老师,您说他这是怎么回事啊?”妈妈的眉头揪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4.
幽默与漫画     
<正>同一时候半夜里,刺耳的电话铃响了。约翰迷迷糊糊地拿起话筒。“哦,妈妈,是您。出什么事了?”“没什么,”妈妈在笑,“我的孩子,今天是你的生日。”“您深夜把我从床上叫起来,就是为告诉我这件事吗?”  相似文献   

5.
强强越来越不爱说话了已经5岁的强强最喜欢坐公共汽车了,有一次在车站等了很久,车终于来了,可妈妈还在50米外的报摊旁看报,真叫强强着急呀!他急忙喊妈妈:“妈……妈!快快快来,车车车来来了。”妈妈听到强强口吃,大吃一惊,呵斥他:“好好说!重复一遍!”强强眼看车开走了,心里更急,重复一遍还是口吃。严格的妈妈于是更大声了:“怎么说话呢?这是口吃,人家会笑话你的。”接着又逼着强强练习刚才说的话。强强还是说得结结巴巴的。  相似文献   

6.
Q老师,您好!我是一名15岁男孩的妈妈,孩子今年开学上高一。有一天晚上,我半夜起床去卫生间,发现孩子的房间还亮着灯,当我走过去的时候,发现孩子正在手淫,当时我吓了一跳,没敢言声,悄悄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当天我一夜没睡翻来覆去地想了很多。自那天之后,我越想越焦虑,感觉天要塌下来了,不知道该和谁说,不知道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7.
几乎每个孩子,一听到继父母这个称呼。即刻在头脑中闪现出来的就是白雪公主那妖魔般的后妈,很坏很坏……不论那后爸后妈是谁,心底涌起的总会是拒绝、对立,甚至仇恨。 我在学校“心语屋”就接待了这样一个孩子。 “老师,我早就想告诉您我的家事……”一个个子不高,衣着相当“朴实”的小女孩刚在我对面坐下,话还没说完就泣不成声了。我任她哭了一会儿,递了张纸巾给她,她擦干了伤心的泪水。 “还想哭吗?”她摇摇头。“那就说吧,什么事让你这么伤心?”我看着她轻声问道。 “老师,您一定要帮我,我真的不知怎么办。” “心里有什么不开心的事知道来找老师,这很好,老师一定会尽力而为,但是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的。”她点了点头。我接着说:“你说吧,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8.
孩子长到三、四岁或稍大一点时,就会问妈妈,“我是怎么来的?”更多的妈妈告诉孩子:你是马路边捡来的;是从妈妈肚脐里钻出来的;是从医院里抱来的等等。天真的孩子又会问:“我能在马路边捡一个小弟弟吗?”、“我的肚脐里会钻出一个小妹妹来吗?”此时的妈妈感到无言以对,就随便敷衍过去了。 每到这时,家长与孩子讨论最基本的性问题,坦然地告诉孩子的真实情况是重要的。用孩子能够听懂的语言告诉他们实际情况。如你是爸爸妈妈爱情的结晶,  相似文献   

9.
“妈妈,小明今天打我了。”“爸爸,丽丽抢小朋友的玩具。” 孩子“告状”,这差不多是每位家长都会遇到的事儿。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孩子的“告状”呢? 我们只要认真地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孩子的告状一种是和自身有关的,如“××骂我了”;另一种是和自身无关的,如“××欺负小朋友了”。 有的家长在遇到第一种情况时,会因觉得自己孩子吃了亏而不问青红皂白拉起孩子就去找人  相似文献   

10.
女儿的宽慰     
多少年来,我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磨难从不感到孤独和畏惧。然而面对下岗的打击我难以承受,终于看到自已脆弱的一面,我真的需要一种力量的支撑。我的父母患有重病,孩子正值学业的关口,兄弟姊妹也都下岗了,今后的出路在哪里?该不该把这严峻的现实告诉在外地求学的孩子,会不会影响她的学习?我在忧虑中自问。当今的独生子女,是百般呵护下生长的温室花朵,能有搏击世间风雨的勇气吗?在这种复杂心态下,我抄起了电话:“阳阳,妈妈下岗了!”“啊?……您、您别激动,千万别着急,爸不在家我会马上赶回去。明天是周六,早上就能到家,您可等着给我开门那!”“哎……” 女儿终于回来了,依然像小鸟一样不停地围着我转,刷碗、拖地,和我一起整理家务。她给我讲在大学里,同学之间生病时相互照顾的友谊,课堂上的难题抢答,实  相似文献   

11.
日前看到一则趣闻,说是有一个人,进入冷藏室后被无意地关在了里头,顿时他极度紧张,越想越怕,越怕越冷,最后被“冻”得缩成一团,竟在惊恐中死去。可是,当时冷冻机压根儿就没有打开,冷藏室的温度并没有冷到冻死人的程度。那么这个人是怎么被“冻”死的呢?这就是“心里暗示”、精神作用的结果。他老想着“我快要冻死了”,一遍一遍地进行“自我暗示”,结果导致死亡。 所谓“自我暗示”,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认知、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这种自我暗示,  相似文献   

12.
看了上面的故事,我顿时想起女儿来。有一段时间,6岁的女儿妞妞一回家,嘴就撅起来。“妈妈,小朋友又说我不漂亮”,“妈妈,我是不是真的很丑,不漂亮?”……对女儿的这种烦恼我思索了很久,并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我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通常的错误,说“它”通常,是因为一般有女孩的家庭都会如此。比如,我们好像不经意地对孩子说:“哟,穿上花裙子,妞妞真漂亮。”“带上这个小红帽,看妞妞多神气、多漂亮!”我的女儿就是受这些赞誉的影响,久而久之,她一直认为自己是漂亮的。其实,小朋友对她的评价是对的,女儿确实长相一般,算不上漂亮。怎么办呢?我思…  相似文献   

13.
爱的回音壁     
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对子女的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到莫大的幸福呢?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得谁爱我们。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孩子们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我怔住了。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庭的水箱,在社会上,他不爱  相似文献   

14.
“妈妈,你别问了行吗?”“不要动我的抽屉”“不能说,因为这是秘密!……”当孩子有了秘密,就像噙虫在嘴的一只小鸟,警觉地张开羽翼以防他人的掠夺。  相似文献   

15.
恋母的男孩     
一位面带愁容的母亲急切切地来到咨询室,人未坐定就开口了:“我的孩子会不会成同性恋?他竟然要变妈妈这样,不要小鸡鸡!” “别着急下结论,先谈谈您孩子的情况好吗?” 那位母亲调整了一下情绪,接着说:“我儿子今年5  相似文献   

16.
李玲 《心理与健康》2014,(10):14-15
生完孩子,品尝了做母亲的最初喜悦后,心里开始渐渐涌现出没着没落的感觉,我知道,这缘于我对脱离社会的恐慌。不过,我是真心不希望自己就因为带孩子而变得封闭,我更知道,我不能让委屈和失落情绪影响我育儿的心态,要想培养出乐观开朗的孩子,妈妈的好心态是第一位的,而这需要妈妈能源源不断地得到各种滋养。我的心中有了一个坚定的声音——决不能封闭自我。  相似文献   

17.
Sirius 《校园心理》2007,5(9):8-9
早晨,宿舍.   随着“砰“的一声关门声,我从梦中醒来.   我揉揉惺忪的睡眼,环顾四周:宿舍只剩老六和我两个人了.心里不禁暗骂:“这帮兔崽子,走就走呗,整这么大动静干吗?生怕别人不知道你们刻苦是咋的?“倒头还想再睡,却怎么也睡不着.……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东方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颇引人注目,体现其主题的“父母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和“孩子该为父母做些什么”这两个内涵课题的提问,使很多人都陷入了思考,也使我不由地想起了这样一幕: 在去年的感恩节,我问学生们:有谁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学生们仔细再仔细地想了想,最终都摇起了头。我说,是感恩节啊!当即,很多同学哑然失笑,明显地表现出“原来如  相似文献   

19.
正Q您好:我的儿子是个初二的学生,一个月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现在住院治疗,我和孩子的妈妈都很难过。我们不明白孩子怎么就得了这个病,就通过网络、书报等各种形式查询相关知识,可是越看越害怕,觉得可能是我和他妈妈的问题导致了孩子生病,担心孩子再也恢复不到以前了,很自责。我们每天来医院,就在病房外面等着,就想多跟主治医师聊聊孩子  相似文献   

20.
排忧解难     
“排忧解难”是我刊的保留栏目。在这个传递爱心的栏目中,每期请一位主持人答疑解惑。希望我们的复信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深刻的分析,多一些通俗的解释,多一些轻松的提示……我们愿与读者朋友们心心相通,努力成为您的心灵之友。?孩子为何“人来疯”Q:我儿子今年四岁,聪明伶俐,平时挺讨人喜欢的,可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越是有客人来,他就越是不听话,典型的“人来疯”。请问,孩子为何“人来疯”?A:孩子“人来疯”让不少父母感到头疼,所谓人来疯,就是越有客人,越不听大人话,以致影响了大人间的交流。这种现象多发生于2—7岁的儿童。在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