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了13例IMT的大体及光镜下形态学改变,同时进行免疫组化CK、SMA、结蛋白、CDmCD。S-100和ACK等检测。结果13例IMT中,肿瘤均无包膜、切面质中等或较软,主要为炎性细胞背景,由梭形瘤细胞组成,排列紊乱,部分呈编织席纹状,瘤细胞胶质丰富,嗜酸性,核质中呈卵圆形,可见小核仁。其中7例出现不同程度坏死和出血。肿瘤细胞Vimentin、SMA、ALK、P80均(+),5例CK(+),而CDmCDmS-100和ACK均(-)。结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主要是由梭形细胞和炎症细胞组成的肿瘤,诊断时需与其他梭形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NB)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21例NB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21例NB年龄2.5个月至10岁,平均3.25岁。光镜下,瘤组织由比较一致的小圆细胞构成,弥漫分布或呈巢状排列,可见神经纤维网基质及菊形团结构。神经内分泌标记均有不同程度阳性表达。结论NB伴有神经分化、节细胞及神经胶质分化。免疫组化染色在NB诊断、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 of the vulva,AMFB)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发生于外阴的AMFB进行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结合文献总结AMFB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肿瘤境界清楚,直径〈5cm,镜下显示在粘液样和胶原纤维的背景中肿瘤细胞呈围血管排列的细胞密集区和细胞稀疏区交替分布的特征,肿瘤内血管丰富,大多为小一中等大小的薄壁血管。免疫表型:2例瘤细胞Vimentin均强阳性,1例瘤细胞Desmin(+),1例Desmin(-);肿瘤血管成分SMA,CD34,FⅧ均阳性,1例MSA.阳性,1例而阴性;CK,CD31,S-100均阴性。结论AMFB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女性生殖道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可能起源于血管周围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向肌纤维母细胞方向分化。需与侵袭性的血管黏液瘤、富细胞性血管纤维瘤、浅表性的血管黏液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65岁。持续发热1月余,体温最高达38.7℃。无腹痛、腹泻、黑便、便秘史。患病期间未感特殊不适,后于外院查CT发现肝占位病变。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皮肤及巩膜无明显黄染。腹平坦,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胆囊无肿大,Murphy征(-)。  相似文献   

5.
王弘 《中国实用医药》2011,6(16):171-172
1临床资料患者,女,20岁,自感右上腹不适3个月,呈阵发性。常规体检时发现肝右叶占位病变,行肝穿活检。病理所见:肝细胞索大部分呈单层排列,肝窦扩张,可见六块汇管区,间质内单核细胞浸润,并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部分肝细胞胞浆内散在黄褐色色素颗粒,考虑炎性改变。未治疗。近来肿物增长迅速,3个月体积增大4倍,且无临床症状,诊断不除外恶性,  相似文献   

6.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近年来逐渐认识并于2002年被WHO 正式命名的一种少见而独特的间叶性肿瘤,最初报道发生于肺,以后肺外脏器和身体其他部位,泌尿生殖系统,特别是肾发生的 IMT 国外文献报道较少,国内更罕有报道,其生物学特征尚不甚清楚。为提高临床医师对 IMT 的认识,本文结合文献就其诊治体会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杨季红  马巍 《河北医药》2011,33(12):1918-1919
患者,女,72岁。主因右上腹间断性疼痛10余年,加重3d入院。缘于入院前10余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呈间断性钝痛,并向右侧肩背部放射,无发热、恶心,无黄疸等症状,曾于当地医院以“胃病”予以对症治疗(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治疗缓解,此后上述症状间断、反复发,每于对症治疗后缓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6例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39.2岁.6例患者尤临床症状,无肝炎及肝硬化病史.血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99(CA199)均正常.超声及CT均未提示此诊断,分别误诊为胆管细胞性肝痛或血管瘤,最后经过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结论: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无特异性临床症状,CT扫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有助于明确诊断.但是确诊应该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特点、治疗,提高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收集安徽省儿童医院2012~2016年收治的4例IMT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总结IM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结果 男性患儿2例、女性2例,年龄1~7岁,发生部位为右中下肺1例、左下肺1例、气管隆突1例、右上肺部广泛病变1例。临床症状主要以难以控制的咳嗽、发热等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可见胶原性基质中呈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伴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梭形细胞表达波形蛋白Vim(4/4),部分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2/4)和肌特异性蛋白MSA(1/4),ALK(1/4)。2例患儿行肿瘤完整切除,1例病变部位反复冷冻介入治疗,1例因病程长、病变范围广无法手术仅行活检。结论 肺部IMT是一种少见的发生在肺组织良性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预后较好,但此病早期易漏诊和延误诊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组织生化特征和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诊治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7 d拆线,临床症状消失,每3~6个月复查膀胱镜,随访3年,未见病灶复发或扩散,患者无瘤生存。结论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为低度恶性肿瘤,罕见。确诊依据病理学检查,治疗原则以切除肿瘤、保留膀胱功能为主,行膀胱部分切除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  相似文献   

11.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癌5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的适应证及其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1月采用TURBT治疗膀胱肿瘤患者55例。其中Ta期25例,T1期28例,T2期2例。单发38例,多发17例。男38例,女17例。年龄32~80岁,平均56岁。病程1~20个月。结果 5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肿瘤复发9例,其中原位复发6例,异位复发3例,复发肿瘤升级3例。结论 TURBT治疗膀胱肿瘤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少、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严志强  王强  宣枫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1):3248-3250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加术后膀胱灌注治疗膀胱肿瘤的疗效。方法:对112例膀胱肿瘤患者行TURBt加术后膀胱灌注丝裂霉素治疗,其中21例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者同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结果:112例患者成功实施TURBt 142台次。均获得随访6个月-9年,肿瘤复发27例,2例改行全膀胱切除术,22例再次行TURBt,3例死于广泛转移。结论:TURBt加术后膀胱灌注是治疗表浅性膀胱肿瘤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可靠、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王胜利 《淮海医药》2005,23(2):105-106
目的 总结应用经尿道钬激光和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疗效并进行临床比较。方法 分别采用经尿道钬激光或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 14例。男 9例 ,女 5例。平均年龄 5 9岁。肿瘤单发 10例 ,多发 4例 ,原发 12例 ,复发 2例 ,合并膀胱结石 2例。肿瘤直径 0 .3~ 3.8cm,分期 T1 ~ T2 病理分级 G1 ~G2 。结果  14例手术均一次成功 ,手术平均时间 2 5 min,平均出血量 <2 0 ml,术后均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 14例随访 3~ 9个月 ,平均 6 .5个月 ,复发 1例 ,复发率 7%。结论 经尿道钬激光切除膀胱肿瘤操作简单 ,几乎无并发症 ,而经尿道肿瘤电切术操作时间短 ,疗效确切 ,必要时两种手术方法可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4.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包括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ula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ula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目前临床上主要依赖膀胱镜检查和尿细胞学检查来诊断膀胱癌,随着临床实践需要和科研进步,如何通过尿液成分分析来实现膀胱癌的无创性诊断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现阶段已有一些尿液标志物被批准应用于临床,但因各种局限性均未得到临床指南的正式推荐,当然也包括很多尚处于研究阶段的尿液生物标志物,如DNA甲基化、微卫星分析、miRNA等。本文就目前的尿液膀胱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丰宇芳  严俊  徐蓉  倪蓉 《江苏医药》2008,34(4):363-36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观察36例GIST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34、CD117、vimentin、SMA、NSE、S-100蛋白在GIST中表达.结果 本组GIST镜下瘤细胞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或两种混合存在,成束状、栅栏状、旋涡状或巢状排列.36例中良性12例,交界性14例,恶性10例.免疫组织化学表型CD34和CD117阳性的阳性率分别为80.5%和94.4%,而vimentin、SMA、S-100蛋白在肿瘤向平滑肌或神经方向分化时阳性.结论 GIST由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构成,组织结构形态多变,但免疫表型完全一致;CD117及CD34阳性可作为GIST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宫颈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表型及基因检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肿瘤细胞弥漫分布,主要由成熟浆细胞构成,分裂象可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D79α、CD38、CD138和Kappa均阳性, Lambda、MUM-1、CD3、CD5、CD20和EBV均阴性。 WT1 mRNA和PRAME mRNA水平分别为0.073%和0.080%;IGH基因继裂重组阳性。结论发生于宫颈的髓外浆细胞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无特征性,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基因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肿瘤的肾盂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肾盂移行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1岁。肿物位于右侧肾盂内,约3.0cm×2.5cm×1.5cm,灰白色,蕈伞状。镜下:肿瘤组织由典型的Ⅱ级移行细胞癌及破骨细胞样肿瘤两种成分组成,混杂存在,未见移行。免疫组织化学:癌成分表达CK7、CK(AE1/AE3)及EMA阳性,灶性表达p53;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及单核肿瘤细胞成分表达波形蛋白,CD68,少数异型单核肿瘤细胞呈CK(AE1/AE3)及EMA阳性,而CK7及p53均阴性。结论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肿瘤的肾盂移行细胞癌应视为移行细胞癌的一个特殊组织学类型,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肿瘤成分的出现可能提示肿瘤更具侵袭性,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经尿道气化结合电切术治疗多发浅表性膀胱肿瘤4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气化术(TVBT)结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多发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TVBT结合TURBT治疗多发浅表性膀胱肿瘤47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平均41min,未发生大出血及膀胱穿孔。平均随访36个月,术后复发15例,复发率31.9%。结论TVBT结合TURBT具有出血少,手术视野清晰,操作简便,可多次重复,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灌注米托蒽醌(MTZ)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16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1周用MTZ10mg进行膀胱内定期灌注,并随访5~72月。结果116例患者均未见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仅7例出现轻微膀胱刺激症状;复发12例,复发率10.34%。结论膀胱灌注MTZ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10月间本院采用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治疗61例膀胱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9~13h,术中失血200—1200ml,平均650ml。术后未发现尿瘘肠瘘,肠粘连切口和盆腔感染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3个月无输尿管扩张及肾积水,新膀胱形态良好。3例混合性癌及1例鳞癌和腺癌患者,在术后8~17个月后因肿癌转移死亡,其余58例均无瘤生存。结论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手术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复发少,术后性功能的恢复良好,尿失禁少,代膀胱贮尿排尿功能良好,无全身电解质紊乱,患者的生活质量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