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6例接受了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ICD成功终止了18例(38.3%)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共146次。7例(16.3%)发生不恰当治疗,调整ICD参数及药物治疗方案后好转。结论:ICD可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时代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非缺血性心脏病、遗传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衰)的主要致死原因,现代有效防治措施为置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由此在这ICD时代,如何选用ICD、明确药物治疗地位、药物治疗与ICD或ICD与消融治疗的相互关系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已经成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的主要治疗模式。尽管它能够有效终止室性心律失常 ,但对于有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患者 ,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重要的辅助治疗 ,对于频繁发作的有症状的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更是如此。为达到最大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常需合用ICD和药物治疗。本文根据临床试验的结果 ,综述了抗心律失常药物在ICD患者中使用的趋势、用药的指征、有益和有害的相互作用和用药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报道 2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经验。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ICD ,并进行随访观察 ,从心电储存器中了解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结果 :1例发生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由于ICD放电过迟 ,导致患者心源性晕厥。另 1例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 ,导致ICD误感知。 2例均经过重新调试 ,设置ICD工作参数 ,并联合足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随访至今未再有类似情况发生。结论 :术后严密随访 ,合理设置工作参数 ,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提高ICD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心肌梗死(MI)并发心律失常十分常见。MI急性期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下壁MI,大多能自愈,少数需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急性MI(AMI)早期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复杂,再灌注治疗和β受体阻滞剂应用可改善预后,不推荐除β受体阻滞剂以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性治疗。MI急性期过后的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室重构、梗死区疤痕折返、低左室射血分数等有关,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及抗心力衰竭措施等能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ICD作为MI后心功能受损患者心脏猝死的Ⅰ级预防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背景:虽然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已有效地处理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但50%置入了ICD的病人最后始终需要同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防止症状性心律失常复发.并减少ICD电击的次数。  相似文献   

7.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其表现形式差异很大,可为良性、无症状,也可导致明显不适、头晕或黑蒙,甚至心脏性猝死。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本文回顾了我国应用药物、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与导管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发展历史,并结合目前现状,对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远景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符合ICD一级预防标准并植入ICD的患者进行随访。ICD的诊断设置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两个工作区,治疗设置抗-tk,动过速起搏(ATP)、低能量同步转复(CV)和高能量除颤(DF)。术后患者常规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每3~6个月随访1次,利用程控仪获取ICD储存资料,了解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情况以及ICD的诊断和治疗是否准确,及时调整相关参数并处理ICD故障。结果共随访了22例患者,平均随访(12.8±8.6)个月。共有10例患者记录到ICD治疗事件。10例患者ICD记录到持续性VT事件,其中由ATP终止6例,CV终止4例。4例患者有VF事件,均1次DF成功。2例ICD将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AF)识别为VF并进行放电治疗并转复房颤。结论IC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ICD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9.
评价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所起的作用。 4例因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VT VF)住院患者 ,采用ICD和药物治疗 ,并随访 2 1~ 36个月。结果 :4例患者均有室性心律失常再发 ,复发率 10 0 %。在复发心律失常时全部经ICD治疗成功转复窦性心律 ,有效率 10 0 %。对 4例ICD患者随访发现 ,共有 34次持续性VT VF发作 ,相对集中在 8个不同时间段 ,而每个时段都与患者全身状态改变有关。 2例非心律失常源性死亡。结论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有较高的复发率 ,且多数于再次发作时危及生命。服用抗心律失常药能减少VT VF发作 ,但不能完全控制其发作 ,尤其当患者处于各种应激状下时易反复发作。ICD治疗效果肯定 ,对这类高危患者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能有效减少心律失常源性死亡  相似文献   

10.
心律失常治疗的现代进展(3)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续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心律失常(VA)包括室性早博(VPB),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心室颤动和快室率的VT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心脏性猝死.VA的治疗目的为终止严重的VA发作,预防心脏性猝死.VA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前者为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者包括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和导管消融等治疗.本文就VA的治疗策略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 12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结果。 10例为单腔ICD ,2例为双腔ICD ,通过ICD程控仪调出ICD内储存的资料 ,了解ICD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 ,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2例随访 16 .8± 9.9个月 ,有 8例接受成功的ICD治疗 ,占全部患者的 72 .7% ;2例 5次将快速心房颤动误识别为室性心动过速 (VT) ,1例误将窦性心动过速识别为VT ,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后 1例VT加快 ,ICD识别为心室颤动 ;调整VT识别参数及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进一步随访 ,未再发生类似情况。结论 :ICD能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提高患者生存率 ;随访过程中要及时调整相应参数。  相似文献   

12.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室性心律失常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但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使得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胺碘酮是近年来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首选用药,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优点,我们应用胺碘酮治疗CHF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对于器质性心脏病伴自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均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的I类适应证,但植入ICD后室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引起的电风暴可导致猝死,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导管消融已开始用于治疗ICD植入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报道1例ICD植入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电风暴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单中心4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患者接受ICD治疗,男性3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9±15)岁,成功随访35例,应用体外程控仪获得ICD储存资料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ICD;35例患者平均随访25个月,其中26例患者共记录室速和室颤事件763阵,ICD成功除颤224阵(成功率99.1%),抗心动过速起搏1次成功终止室速375阵(成功率71.8%),低能量同步转复22阵(成功率100%);2例患者因窦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发生误放电4次。术后大多数患者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随访期末,死亡4例,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1例死于肺栓塞。结论ICD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4例患者中共置入6台ICD,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程控分析仪进行随访,对患者情况及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合理调整起搏参数,心律失常药物,及时处理ICD故障。结果6台ICD共检出心律失常事件272次,启动治疗程序64次,其中包括低能量复律和高能量除颤转复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19次(占29.7%,19/64),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治疗室性心动过速35次(占54.7%,35/64),误放电治疗10次(占15.6%,10/64)。误放电原因包括:感知窦性心动过速3次,电磁干扰2次,电极导线绝缘层破损干扰5次。其余208次心律失常事件均在ICD启动诊断识别过程中自行终止,ICD未继续实施治疗程序。结论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肯定,但应加强随访,警惕误放电。  相似文献   

16.
观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与药物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 ,探讨其对心源性猝死的预防。94例患者 ,均有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和 /或心室颤动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史 ,其中冠心病 68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2 6例。根据电生理心室程序刺激结果将患者分为药物治疗组 (A组 )、ICD组 (B组 )和慢频率室速药物治疗组 (C组 )。分别给予胺碘酮和 /或阿替洛尔药物治疗和ICD治疗。观察随访 1 ,2 ,5年的总生存率 ,不同左室射血分数 (EF)值亚组的生存率和心律失常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显示 ,随访 5年的总生存率C组明显低于A、B两组(P <0 .0 5 ) ,B组的低EF(≤ 0 .40 )值亚组的 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A、C两组的低EF值亚组 (P <0 .0 5 )。B组随访期间无心律失常死亡者 ,其心律失常性死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C两组 (P <0 .0 5 )。结论 :ICD对于合并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脏病人预防猝死的总体效果优于 β 阻断剂和胺碘酮等药物治疗。这尤其见于长期随访 (≥ 5年 )和伴有心功能不全 (EF值≤ 0 .40 )的病人。对于有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史的患者 ,若心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室速 ,在没有条件安装ICD时 ,胺碘酮与 β 阻断剂联合应用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心脏性猝死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引起者占82%以上.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已经证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病人死亡率的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ICD术后辅以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少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结果,心衰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比例高达30%。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心衰患者生存率较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低。心衰与室性心律失常互相恶化,恶性循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心衰患者,需根据指南推荐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对左室射血分数减小的心衰患者,建议植入ICD,导管消融治疗植入ICD的患者需早期干预。必要时可进行去交感神经节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胺碘酮与卡维地洛(达利全)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33例无严重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无支气管哮喘,无甲状腺疾病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同时给予口服胺碘酮抗心律失常,并联合达利全治疗,观察控制心律失常的疗效、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不良反应。结果33倒病人经治疗后心律失常有效控制,心功能得到改善,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胺碘酮与达利全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自上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引起心脏骤停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以及Brugada综合征、长Q—T间期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等一些可发生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遗传性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正确认识ICD工作模式的心电图对心电工作者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