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在体单灌流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雅娜  栾立标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22):1719-1722
 目的研究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在大鼠体内的肠吸收情况。方法运用单向灌流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药物的质量浓度进行检测来研究药物在不同质量浓度、不同pH值下的吸收。结果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在大鼠4个肠段的Ka,Kapp大小顺序是结肠>回肠>十二指肠>空肠,且结肠、回肠与十二指肠、空肠的Ka,Kapp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61.93~165.14 mg·L-1内,Ka,K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pH 3.0至pH 5.0内,Ka,K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在各肠段均有吸收,其中结肠吸收最好;药物吸收不受质量浓度的影响,在较大质量浓度下(165.14 mg·L-1)也无饱和现象;在肠黏膜的转运为被动扩散过程;药物吸收无pH值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染料木素自微乳在大鼠的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回流装置,UV,HPLC分别测定酚红和染料木素的含量。考察药物浓度、pH、不同肠段及P-糖蛋白( 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对染料木素吸收的影响。结果:染料木素自微乳在药物浓度为0.05~0.5 g·L-1和pH为5.4~7.8时小肠吸收速率常数Ka均无统计差异;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结肠,空肠与其他肠段有统计差异(P<0.05);维拉帕米显著增加染料木素的肠吸收 (P<0.05)。结论:染料木素自微乳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在整个肠段都有吸收,最佳吸收部位在空肠。药物吸收受P-糖蛋白外排影响,而 pH对药物吸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HPLC测定灌流液中刺芒柄花素含量,分别考察刺芒柄花素质量浓度、不同肠段以及P-糖蛋白抑制剂对刺芒柄花素肠吸收的影响,得出丰城鸡血藤中刺芒柄花素在大鼠体内的肠吸收机制。实验结果显示灌流液中刺芒柄花素质量浓度对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无显著性影响;刺芒柄花素在小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KaPapp无显著性差异显著,但其Ka显著大于在结肠处的值(P<0.05),小肠段和结肠段的Papp无显著性差异;P-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对刺芒柄花素在各肠段的KaPapp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刺芒柄花素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不存在饱和吸收;其在全肠段的吸收较好,吸收窗主要在小肠,且小肠内无明显的特定吸收部位;刺芒柄花素可能是P-糖蛋白的底物。  相似文献   

4.
饶小勇  龚明  尹姗  罗晓健  简晖  冯育林  杨世林 《中草药》2013,44(24):3515-3520
目的 考察白头翁皂苷D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白头翁皂苷D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HPLC法测定肠灌流液中的白头翁皂苷D,以白头翁皂苷D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指标,考察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H值和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白头翁皂苷D吸收的影响。结果 白头翁皂苷D灌流液在各肠段的KaPapp值为结肠>回肠>空肠>十二指肠,且各肠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pH值不断增加,KaPapp值也随之增加,且KaPapp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质量浓度(0.30、0.15、0.08 mg/mL)的灌流液在结肠的吸收无显著差异;灌流液中含P-gp抑制剂与不含P-gp抑制剂的白头翁皂苷D的肠吸收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白头翁皂苷D在大鼠各肠段均能较好地被吸收,吸收窗主要在结肠;一定范围内的药物质量浓度对白头翁皂苷D的KaPapp无明显影响,初步确定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白头翁皂苷D是P-gp的底物,且存在转运蛋白饱和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洋川芎内酯I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方法 运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技术考察洋川芎内酯I在大鼠4个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灌流液中洋川芎内酯I的含量;从药物质量浓度、吸收部位、灌流介质3个方面对洋川芎内酯I的各肠段吸收特性进行考察;利用重量法计算动力学参数。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514、257和128.5 μg·mL-1)洋川芎内酯I在相同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十二指肠段的表观吸收系数Papp与空肠、回肠和结肠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而空肠、回肠、结肠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洋川芎内酯I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在所选剂量范围内呈线性动力学过程,提示其吸收可能以被动转运为主;在大鼠各肠段均有较好吸收,其中十二指肠为其最佳吸收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别考察橙皮苷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及不同药物浓度、不同pH值灌流液对其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实验方法,用HPLC对灌流液中的橙皮苷进行分析。结果橙皮苷在肠道中的吸收按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其中在结肠中的吸收显著低于其他肠段(P<0.05);pH5.0、6.8的酸性条件下肠道对橙皮苷的吸收显著高于pH7.8弱碱条件(P<0.05);随着橙皮苷浓度的增加其KaPapp均逐渐下降,其中质量浓度为2mg·L-1的溶液Papp显著高于其他2个浓度(P<0.05)。结论橙皮苷在全肠段均有吸收,但在回肠中吸收较好;弱酸性环境易于橙皮苷吸收;橙皮苷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存在饱和现象,其在机体内的转运可能存在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异功散主要成分的肠吸收及动力学特征,判断其主要吸收成分。方法 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进行肠吸收实验,计算各成分的吸收参数。结果 6种主要成分甘草苷、橙皮苷、甘草酸、芸香柚皮苷、芹糖异甘草苷、人参皂苷Re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1×10–6~1×10–5 cm·s–1;除甘草酸和芹糖异甘草苷外其他成分的吸收速率常数(Ka)在不同质量浓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随质量浓度呈线性增加(r>0.97)。结论 异功散中6个主要成分的小肠吸收良好,且以被动转运为主,其中人参皂苷Re的吸收最好,其次为甘草苷、甘草酸、芸香柚皮苷、芹糖异甘草苷、橙皮苷。该结果可为确定异功散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黄芪甲苷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的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利用HPLC法测定黄芪甲苷的含量,分别研究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糖蛋白抑制剂对黄芪甲苷吸收的影响。结果: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20~80 mg·L-1内,小肠吸收速率常数和表观吸收系数无显著性差异;P-糖蛋白抑制剂对黄芪甲苷的肠吸收影响不大。结论:黄芪甲苷的肠吸收为典型的被动扩散吸收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胡黄连总苷中胡黄连苷Ⅰ、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Ⅳ、草夹竹桃苷共4个成分在大鼠体内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阐明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的肠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胡黄连总苷肠灌流液中4个成分的浓度,以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为评价指标,考察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分别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特性。[结果] 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在大鼠不同肠段均Ka>1.65×10-2/min,Peff>2.0×10-5cm/min,表明这4个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度及吸收能力均良好,但各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度及吸收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胡黄连苷Ⅰ在不同肠段的KaPe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胡黄连苷Ⅰ无主要吸收部位;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Ⅳ和草夹竹桃苷在不同肠段的KaPef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Ⅳ和草夹竹桃苷主要吸收部位分别为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此外,草夹竹桃苷与其他3个成分比较,KaPef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在不同肠段中吸收均最佳。[结论] 本研究阐明了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在不同肠段中吸收特性,为胡黄连总苷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温然  陆洋  杨冰  李慧云  赵雪姣  杜守颖 《中草药》2013,44(20):2894-2897
目的 比较醒脑静不同制剂给大鼠鼻单向灌流后其有效成分龙脑和麝香酮吸收特征。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鼻单向灌流模型,GC法测定灌流液中龙脑和麝香酮的量,比较醒脑静滴鼻液与醒脑静微乳中龙脑和麝香酮在大鼠鼻腔的吸收。结果醒脑静滴鼻液中龙脑吸收速率常数(Ka)为(1.00±0.02)min?1,醒脑静微乳中龙脑Ka为(0.76±0.03)min?1;醒脑静滴鼻液中麝香酮Ka为(0.76±0.02)min?1,醒脑静微乳中麝香酮Ka为(0.58±0.10)min?1结论 醒脑静滴鼻液中龙脑和麝香酮在鼻腔的吸收均较醒脑静微乳快。  相似文献   

11.
单向灌流法评价芦荟大黄素大鼠体内肠吸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芦荟大黄素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以及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对芦荟大黄素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用HPLC测定灌流液中芦荟大黄素的含量,计算芦荟大黄素在大鼠各肠段及加入P-gp抑制剂和MRP2抑制剂后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结果:各实验组的Ka,Papp从大到小依次为十二指肠组、空肠组、结肠组和回肠组,十二指肠组与回肠组比较有明显增加(P<0.05),其他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含P-gp抑制剂组与不含抑制剂组比较,Ka,Papp均有极显著的增加(P<0.01).含MRP2抑制剂高、中浓度组与不含抑制剂组比较,Ka,Papp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芦荟大黄素在十二指肠段吸收相对较好,在回肠段的吸收相对较差;P-gp和MRP2的抑制剂均可促进芦荟大黄素的肠吸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考察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在小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并与非诺贝特原料药进行对比。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回流实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酚红浓度,HPLC同时测定非诺贝特及非诺贝酸的浓度。结果 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在整个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高于其原料药,两者在50~200 μg·mL-1内的Ka值均基本保持不变,在pH 6.0、6.5、7.4条件下的吸收速率亦无显著性差异,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Ka值分别为(0.373±0.002 1)h-1、(0.329±0.000 8)h-1、(0.362±0.001 4)h-1、(0.347±0.007 9)h-1。结论 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在整个肠道均有较好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3.
邢潇琳  范春雷  丛晓东  杨培培  蔡宝昌 《中草药》2015,46(11):1645-1648
目的比较姜黄素葡甲胺共晶(MGC,姜黄素与葡甲胺通过氢键连接的新共晶化合物)与姜黄素的肠吸收参数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单向灌流模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对药物的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分别计算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 MGC在十二指肠与结肠的Ka和Papp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其他各肠段间吸收特征相近(P0.05)。各肠段Ka数据排序: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Papp数据排序: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回肠,MGC的全肠段Ka为(9.966±0.030)×10-3 min-1,Papp为(6.871±0.013)×10-3 cm/min,较姜黄素分别提高了1.53和2.21倍。结论 MGC较姜黄素有更好的肠吸收特征,提示MGC生物利用度可能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天山花楸叶总黄酮提取物在大鼠肠道的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方法:运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HPLC测定灌流液中6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检测波长360 nm,流动相乙腈-0.4%磷酸梯度洗脱,利用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和药物表观吸收系数(Papp)分析天山花楸叶总黄酮提取物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天山花楸叶中6种黄酮类化合物在各肠段均有吸收,不同化合物在整个肠段的吸收程度存在差异,同一化合物在整个肠段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6种黄酮类化合物质量浓度20~80 mg·L-1时,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药物吸收不受质量浓度的影响。结论:天山花楸叶黄酮类化合物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6种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易于吸收。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运用HPLC测定灌流液中根皮苷的含量,研究根皮苷在小肠段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并考察药物浓度和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根皮苷吸收的影响,得出根皮苷在体大鼠肠吸收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根皮苷在大鼠全肠段均有吸收,在空肠段和结肠段吸收较完全,在十二指肠段和回肠段难以吸收;其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_(app))从大到小依次为空肠结肠十二指肠回肠;不同质量浓度的根皮苷(5.14,10.28,20.56 mg·L~(-1)),其Ka和P_(app)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根皮苷在大鼠全肠段的吸收没有浓度依赖性,吸收机制可能属于被动扩散;含P-gp抑制剂组和不含P-gp抑制剂组比较,根皮苷的Ka和P_(app)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根皮苷可能是P-gp底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叶黄素微囊在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模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在体肠灌流叶黄素微囊质量浓度的变化,研究不同肠段、不同质量浓度叶黄素微囊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制。结果:叶黄素微囊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有效渗透系数(Papp)是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肠,且各肠段的Ka,Papp值无显著性差异;灌流液中不同质量浓度叶黄素微囊的Ka,Papp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叶黄素微囊在大鼠肠道无特定吸收窗,药物质量浓度对叶黄素微囊的Ka,Papp值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7.
莱菔子提取液中萝卜苷的大鼠肠吸收特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莱菔子水提液中萝卜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不同药物质量浓度(0.02,0.05,0.1 g·mL-1)对萝卜苷肠吸收特性的影响,计算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采用HPLC测定萝卜苷含量,流动相0.1%磷酸溶液-乙腈(87∶13),检测波长225 nm。结果:萝卜苷在pH 5.12的K-R试液中稳定性最好。不同质量浓度的莱菔子水提液中萝卜苷在大鼠小肠的Ka分别为(7.750±1.744)×10-3,(7.204±1.045)×10-3,(7.148±0.837)×10-3min-1,Papp分别为(1.519±0.507)×10-3,(1.504±0.617)×10-3,(1.592±0.345)×10-3cm·min-1,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萝卜苷为易吸收成分,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