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leukemia,ANLL)患者在化疗联合G-CSF动员自体外周血血干细胞失败后,分别于2004年11月和2005年7月采单一细胞因子(G-CSF)动员,获得足够数量造血干细胞,植后成功重建造血,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例1患者女性,60岁,于2004年6月29日血象三减少,骨髓象原幼单核细胞占54.8%,诊断为ANLL-M5。予HI方案(H2mg×5d,IDA10mg×2d)联合化疗2个期,复查骨髓象提示:原幼单核细胞比例明显下降。8月日予以IA方案(IDA10mg×2d,Ara-C1.0g×4d)化疗个周期,复查骨髓象:ANLL-M5(CR)。9月17日再次予IA方…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长短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G-CSF]、化疗联合短效G-CSF以及单用短效G-CSF动员方案在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移植后造血重建中的差异,以期获得更有效的动员方案。方法:收集2019年2月—2022年2月我院血液科71例恶性血液系统疾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前瞻性研究。将长短效G-CSF联合(PEG-rhG-CSF+G-CSF组,12例)、化疗联合短效G-CSF(化疗+G-CSF组,34例)以及单用短效G-CSF(单用G-CSF组,25例)3种动员方案对采集细胞数、成功率、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影响动员疗效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在采集CD34+细胞数、采集优良率、造血重建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rhG-CSF+G-CSF组采集CD34+细胞数[(15.77±5.44)×106/kg vs (4.30±0.59)×106  相似文献   

3.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化疗及放疗后的骨髓抑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干细胞研究的发展,G-CSF作为干细胞动员剂,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在我们就G-CSF在这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武升传 《山东医药》2004,44(34):51-52
2000年3月以来,我院应用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可危及人类生命,尽管目前对NHL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生存期取得了一定延长,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对一线化疗药物不敏感。经2个疗程化疗无效者称为难治性病例[1],而且已经获得完全缓解(CR)的患者仍有半数最终复发,复发后常规化疗常难于缓解,所以难治性及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成为淋巴瘤治疗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科自2002年先后对5例难治或复发性NHL患者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PB SCT,简称“移植”),采用大剂量阿糖胞苷加米托蒽醌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相似文献   

6.
利用细胞因子动员自体骨髓源干细胞(BMDCs)进入外周血,并迁移到心肌梗死部位,再生修复受损的心脏是干细胞治疗的新策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已广泛应用于放、化疗病人动员干/祖细胞支持造血功能恢复的细胞因子。近来研究发现G-CSF还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能动员BMDCs迁移到心肌梗死部位,修复受损的心脏。本文综述G-CSF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利用细胞因子动员自体骨髓源干细胞(BMDCs)进入外周血,并迁移到心肌梗死部位,再生修复受损的心脏是干细胞治疗的新策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已广泛应用于放、化疗病人动员干/祖细胞支持造血功能恢复的细胞因子.近来研究发现G-CSF还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能动员BMDCs迁移到心肌梗死部位,修复受损的心脏.本文综述G-CSF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干细胞及大鼠Thy1.1干细胞局部移植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评价干细胞移植对血管再狭窄的作用;探讨G-CSF与Thy1.1干细胞移植是否具有协同作用?G-CSF是否可以促进Thy1.1干细胞对动脉球囊损伤后的修复作用?方法: 将12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即G-CSF组:于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前7 d,开始皮下注射G-CSF 30 μg/(kg·d),连续注射7 d后进行球囊损伤;干细胞移植组:于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即刻,将约5×106 Thy1.1干细胞(来自4~6周SD大鼠)注入至损伤血管局部;联合移植组:按上述G-CSF组和干细胞移植物的要求,分别注射(入)G-CSF和Thy1.1干细胞;对照组:于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局部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于术后即刻、3 d、7 d、14 d、28 d,取损伤血管段,HE染色后光镜下检查其病理变化,观察细胞的增殖。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查移植细胞的定植、分化情况;并通过RT-PCR方法分析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mRNA的表达。结果: G-CSF组及干细胞移植组内膜增生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eNOS 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联合移植组内膜增生的程度低于其他组(P<0.05,P<0.01),eNOS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P<0.01)。结论: G-CSF动员自体干细胞及Thy1.1干细胞局部移植可促进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再内皮化的进程,抑制内膜增生过程,对球囊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可预防血管成形术后的再狭窄。G-CSF与Thy1.1干细胞移植具有协同作用,G-CSF可促进Thy1.1干细胞对动脉球囊损伤后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否可以促进肠道干细胞增殖。方法应用吲哚美辛诱导大鼠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G-CSF治疗组,于治疗后第21天处死大鼠,并对其进行免疫荧光及肠道功能学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CSF治疗组的肠道功能评分显著降低,且肠道隐窝干细胞明显增多,并增殖分化为肠道组织。结论 G-CSF治疗可促进肠道内源性干细胞的增殖并修复损伤的肠道组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剂量环磷酰胺(HD-CTX)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多发性骨髓瘤(MM)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0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36例MM患者,全部患者接受HD-CTX联合G-CSF动员,CTX 3~5 g/m2,第1天,G-CSF300μg/d第2天起直到干细胞采集结束。结果 35例(97.2%)动员成功,其中31例第一次动员即成功,4例第二次动员成功。干细胞采集的中位时间为第11(9~13)天,22例(62.9%)患者采集1次,13例(37.1%)患者采集2次。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NC)数为(4.49±1.71)×108/kg,CD34+细胞数为(3.21±1.87)×106/kg。7例疗效在动员后得到进一步提高。动员的非血液系统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11例(26.8%)、腹痛腹泻5例(12.2%)、发热7例(17.1%)、骨痛4例(9.8%)等。只有1例因感染影响干细胞采集。结论 HD-CTX联合G-CSF是MM造血干细胞动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化疗是中晚期癌症患者综合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1〕,但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主要是粒细胞减少)较为常见,感染现象增多,导致化疗中断。近年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防治,取得了肯定的临床疗效,但化疗后何时开始使用G-CSF则说法不一〔2〕。本文比较肿瘤患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G-CSF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可行性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共入选AMI患者45例,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CSF或分泌型G-CSF(商品名惠尔血,金磊赛强),300~6μg/d皮下注射,连用5天.第6日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悬液57毫升,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未做任何处理,常规经皮经腔导管技术建立梗死相关动脉(IRA)通道,利用OVERTHEWIRE球囊封闭IRA,并将分离的PBSC经PBSC经over the wire导管中心腔注入IRA.术前、术后6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全心动能及局部心肌节段运动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病例13例显示移植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D)分别为0.44、0.60,(P=0.008);移植前后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ISM)分别为1.23、1.11,(P=0.100);移植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DD)分别为52.42、52.00,(P=0.591)结论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可行,能显著改善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13.
陈娟  黄玉瑛 《山东医药》2012,52(11):53-54
目的分析国内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辅助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期刊网和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手工检索近期与G-CSF治疗急性白血病相关的6种中文杂志,其中观察组为G-CSF+常规化疗、对照组为常规化疗,对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A)、WBC恢复正常时间及治疗后ANA、WBC水平变化、感染情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收集8个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显示观察组化疗后ANA和WBC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ANA和WB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G-CSF辅助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有效、安全,但仍需要随机设计更完善、方法学质量更高、随访期更长的对照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商品名:惠尔血)10μg/(kg·day),连续5天。观察外周血干细胞动员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其中低热为18.2%,骨痛为13.6%,高热为0.09%,1例因支架内血栓形成退出试验。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注射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与DVCLP方案联用治疗初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方法40例患者接受DVCLP方案诱导化疗。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在化疗前3天至化疗的第7天给予G-CSF;对照组(20例)则在化疗时ANC<1.5×109/L中给予G-CSF。结果患者ANC<1.5×109/L的天数试验组要明显短于对照组[16天±7天,21天±5天(P<0.05)]。完全缓解率、复发率、生存中位数时间、一年生存率试验组依次为85%、22%、11个月、45%;对照组依次为75%、55%、6个月、19%(P>0.05)。结论成人ALL诱导化疗早期应用G-CSF可明显缩短粒细胞减少时间,但对提高完全缓解率、减少复发率和改善长期生存的影响未达到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环磷酰胺(Cy)联合足叶乙苷(VP-16)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干细胞动员效果及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方法:8例MM患者给予Cy联合VP-16化疗加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Cy 1 000-1 200 mg/(m2·d)×2 d,VP-16 500 mg/d×2 d,白细胞(WBC)<1.0×109/L后给G-CSF 300μg/d×6-9 d。当WBC>4.0×109/L,血小板>50×109/L后采集APBSC。采用2种预处理方案,马法兰200 mg/m2或140 mg/m2联合VP-16 1 000 mg及司莫司汀200 mg。结果:动员后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NC)为6.23(4.27-12.78)×108/kg;CD34 细胞为4.75(1.69-23.15)×106/kg;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集落为84.5(5.4-300.4)个/104细胞。APBSCT后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的中位时间 9.5 d。在8例患者中,6例获得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例未缓解。中位生存期46(23-54)个月,中位无病生存期12(0-39)个月。结论:Cy联合VP-16加G-CSF作为动员方案,能够采集足够量的APBSC;APBCST治疗MM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动物实验已经证实移植胚胎干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等能使坏死心肌再生,还有研究使用细胞因子动员造血干细胞(HSC),发现也能修复受损的心肌,由于该方法无创、操作简单,被认为最有应用前景,而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很少。本研究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干细胞因子(SCF),观察其对心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血液病,目前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仍以干细胞移植及多疗程的化疗为主。治疗过程常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其中感染和出血为此类患者最常见的死因。成人中性粒细胞0.5×109/L,称重度粒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具有极高的感染风险。有报道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 G-CSF)预防肿瘤治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效果理想,但是尚无报道PEG-rh G-CSF用于治疗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治  相似文献   

19.
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和冻存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后造血系统重建与采集和冻存自体的外周血干细胞(APBSC)数量及质量的关系。方法:用大剂量化疗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法对拟行APBSCT的18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进行动员,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APBSC,经程序降温仪处理保存于-196℃液氮中,37~40℃水浴解冻后迅速回输,检测冻存前及解冻后APBSC的锥虫蓝染色拒染率、单个核细胞(MNC)计数、粒-单集落形成单位(CFU-GM)集落数及CD34 细胞百分率。结果:APBSC的采集时间为化疗后12.6(9~19)d,采集次数2.4(1~3)次,MNC采集率为(138.6±52.32)%。解冻后MNC、CD34 及CFU-GM的回收率分别为(91.96±1.37)%,(85.94±0.64)%,(87.69±4.53)%。冻存前及解冻后APBSC的锥虫蓝染色拒染率分别为(96.26±1.33)%,(92.75±2.04)%,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瘤患者CFU-GM集落数、MNC采集率及CD34 细胞百分率较低;化疗疗程>10次的5例患者MNC采集率较低及CFU-GM生长不良,其中3例出现APBSCT后造血重建延迟。结论:rhG-CSF与大剂量化疗联合的动员方案可缩短采集时间,提高MNC采集率;APBSC的质量和数量有显著的个体差异,与疾病的类型和化疗方案有密切关系,移植前化疗次数增多可影响APBSC的数量和质量,导致APBSCT后造血重建延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异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已增加到571例,呈迅猛发展的趋势。1996年我国就有4家医院allo-PBSCT获得成功。这是继骨髓移植(BMT),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后的一种前途较好的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方法。由于attto—P13SCT时移植物中尚存在肿瘤细胞,同时机体又缺乏抗肿瘤细胞能力,因此移植后肿瘤复发率高。而allo-PBSCT是从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素(G-CSF)等造血因子动员造血干细胞后,造血功能良好的健康供体的外周血管中,用连续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