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4年Cohn[1 ] 等首次将右室梗塞(RVAMI)做为心梗的一种特殊类型诊断后 ,RVAMI在临床上已被引起广泛的重视。但右室梗塞很少单独出现[2 ,3] ,常驻与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同时发生。[4 ] 文献报道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STv2 下降 STavF升高比值≤ 0 .5对RVAMI早期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5] 。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肌梗塞常为右冠状动脉近中段阻塞所致[6 ] 。本文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对照 ,探讨STv2 下降 STavF抬高比值对RVAMI的诊断意义。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2 4例患者 ,男 2 0例 ;女4例 ,…  相似文献   

2.
刘喜兰 《医学争鸣》2003,24(7):624-624
0 引言  2 0 0 1 0 3 / 2 0 0 2 0 6我院门诊及住院收治急性右室梗死 (ARMI)患者 3 6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 1979年WHO诊断标准 ,心电图以STV4R抬高≥ 0 .1mV[1] 作为急性ARMI的诊断标准 .其中 ,发现 5例ARMI时STavR抬高 .1 临床资料 例 1:男 ,68岁 ,胸痛 3d加重伴气短 8h .心肌酶谱 :AST 15 0U·L-1,LDH 640U·L-1,CPK 860U·L-1,CK MB980U·L-1.心电图 :心率 10 4次·min-1,STavR抬高 0 .2mV ,STⅢ ,AVF抬高 0 .2 5mV并呈QS型 ,STV1~V3抬高 0 .5~ 0 .2mV …  相似文献   

3.
由于急性右心室梗死 (ARVI)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不同于急性左心室梗死 (ALVI) ,故治疗原则有所不同[1] 。如治疗方法不当 ,可导致死亡。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 ,我院收治ARVI 6例 ,初期因误诊治疗不当 ,死亡 2例 ,现将经验教训结合文献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例中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5 2~ 89岁 ,平均 6 9.7岁。参照黄永麟等[2 ]提出的急性右室梗死诊断标准。梗死部位 :下后壁 3例 ,下壁 2例 ,下壁和前间壁 1例。临床表现 :均有程度不同的胸闷、气促、心前区疼痛、不适及大汗、晕厥等。颈静脉充盈、肝…  相似文献   

4.
尸检研究表明右室梗死实际上并不少见[1 ] ,但临床诊断极易漏诊 ,其主要原因是对RMI心电图的改变认识不足。本文将右室心肌梗死 8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为我院 1982年~ 1998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 15 6例 ,其中右心室心肌梗死 (RMI) 8例 ,首次心电图均未明确诊断。8例RMI入院后经多次常规心电图、双极导联、头胸导联及酶谱检查后明确诊断为RMI。典型病例 男 ,6 0岁。患者胸闷 12h ,无恶心呕吐 ,血压正常。心电图示 :Ⅱ、Ⅲ、aVF呈Qr型 ,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 0 .1mV ;V1 ~V6 呈rS型 ,ST段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右心室梗死 (ARVI)多并发下壁、后壁心肌梗死 ,基层医院由于受条件限制 ,不能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或有效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加上临床不重视右胸导联检查 ,易漏诊误诊。因而加强基层医院对ARVI的认识与诊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对 1997年以来我院收治的 30例ARVI病人进行总结分析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30例病人 ,男 2 3例 ,女 7例 ;年龄 4 4~ 81岁 ,平均5 6岁。诊断均符合 :①长时间剧烈胸痛持续时间 1h以上 ;②心电图V3R,V4RST段抬高≥ 1mm ,ST段抬高程度V4R>V3R>V1;③心肌酶增高并…  相似文献   

6.
右室梗死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以下称心梗)中可占19%~51%,其重要并发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单纯下壁心梗者。本文通过3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常规心电图测量、分析、统计学处理,就基层医院无高新诊断技术设备的情况下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初步探讨,提出ST升高Ⅲ/Ⅱ>1可作为急性下壁心梗时合并右室梗死的诊断依据之一;ST降低V2/ST升高aVF≤50%可作为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发房室传导阻滞 (A -VB)2 33例 ,在心电监护下 ,观察其动态变化 ,旨在了解AMI时发生A -VB的变化规律 ,为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1993— 2 0 0 0年 2月住院患者 2 33例 ,男 16 7例 ,年龄 35~ 79岁 ,女 6 6例 ,年龄 4 9~ 81岁。梗死部位 :单纯下壁 14 3例 (6 6 .7% ) ,下壁加右室 37例 (13.3% ) ,单纯前壁 37例 (13.3% ) ,广泛前壁加高侧壁 2 6例 (6 .7% )。1.2 方法 持续心电监测AMI后出现A -VB及其动态变化。AMI的诊断 :①典型的AMI症…  相似文献   

8.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 (SPAMI)在常规 12导联缺乏心梗典型表现 ,且常与下壁、右室梗塞并存 ,易被误诊、漏诊。本文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 6例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和早期心电图特征不典型的SPAMI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以不典型胸痛为主要表现 本组 3例有此表现。例 1,患者男性 ,年龄 6 0岁 ,因反复胸前区闷痛 4天 ,加重半天入院。门诊常规 12导联心电图检查示 :急性前侧壁心肌缺血改变。次日复查心电图 :V1呈rS、V2 呈RS型 ,R S =1,TV1V2 高耸 ,V5V6呈 qRs型 ,ST压低 ,TV5V6倒置。加做V7V8V…  相似文献   

9.
右室心梗的心电图诊断 ,至今尚无满意标准 ,加上常规导联又不能直接反映右室面电位变化 ,临床往往造成右室心梗的漏诊。近年来 ,随着心电学研究的进展 ,右室心梗的诊断问题多有探讨 ,但意见不一 :(1)右室心梗时产生局部ST段抬高 ,但为时短暂 ,不易捕捉[1] ;(2 ) .右室心梗的诊断即使用影像学或病理检查都有一定难度[2 ] ,V3R~V6R导联可帮助反映右室心梗但不能盖全 ;(3)部分正常人右胸导联可见生理性Q波 ,与病理性Q波的鉴别无一定标准 ;(4 )左前壁心梗可表现右胸导联的Q波 ,右室心梗可表现的左前壁导联的Q波[3] 。本文对 6 0例正…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在 1992年~ 1999年 10月收治的 4 7例急性心肌梗塞中的 8例右室梗塞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我院内科收治心血管病人中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 ,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肯定的血清酶学改变 ,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4 7例 ,经心电图确诊为合并右室梗塞 8例 ,其中下壁合并右室梗塞3例 ,下壁、正后壁并右室梗塞 1例 ,前间壁合并右室梗塞 3例 ,广泛前壁合并右室梗塞 1例。1 2 心电图特征 右胸导联STV3R~V6R >0 1mV ,其中 1例STV4 R抬高 0 5mV ,1例于 1 5h则恢复正常 ,1例持继 10…  相似文献   

11.
常规导联心电图诊断右心室梗死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右室梗死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以下称心梗)中可占19% ̄51%,其重要并发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单纯下壁心梗者。本文通过3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常规心电图测量、分析、统计学处理,就基层医院无高新诊断技术设备的情况下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初步探讨,提出ST升高Ⅲ/Ⅱ〉1可作为急性下壁心梗时合并右室梗死的诊断依据之一;ST降低V2/ST升高aVF≤50%可作为重  相似文献   

12.
198 7年 6月~ 2 0 0 1年 6月 ,我院共完成了重症瓣膜病手术治疗 1 68例 ,现就麻醉处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6 8例中 :男 6 2例 ,女 1 0 6例 ;年龄 1 2~ 5 8岁 ,平均 39 5岁 ,单纯二瓣替换术 (MVR) 1 0 5例 ,占6 2 5 % ,单纯主动脉瓣替换术 (AVR) 9例占 5 % ,双瓣置换术 5 4例 (AMVR)占 32 5 % ,早期死亡 1 4例 ,死亡率 8%。诊断标准[1] :凡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即定为重症心脏瓣膜病 :LVEDD≥ 70mm ,C/T (心胸比率 )≥0 70 ,心功能Ⅳ级者 ,再次换瓣手术 ,双瓣替换术 ,感染性心内膜炎 ,小左室 (C/T≤ 0 5 ,…  相似文献   

13.
1 临床资料收治 10例 ,其中男性 7例 ,女性 3例。发病年龄在 4 1~ 50岁 2例 ,51~ 6 0岁 3例 ,6 1~ 70岁 5例。2 检查结果梗死部位在前间壁 5例、前壁 2例、下壁 2例、正后壁 1例。心电图检查都有Q波 ,ST段和T段均有异常。3 讨论无痛性心肌梗死是老年人心肌梗死的重要特征 ,据国内外报道约占 15%~ 75%。在收治 10例无痛性心肌梗死中 ,4 1~ 50岁占 2 0 % ,51~ 6 0岁占30 % ,6 1~ 70岁占 50 % ,表明年龄愈高 ,无痛性心肌梗死比例越大。部分老年人心梗不呈现疼痛的原因有 :(1)位于心脏上的冠状动脉突然闭塞 ,心肌尚未接触酸性代谢…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右室梗塞22例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右室梗塞 (RVI)由于其诊断和治疗的特殊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以往人们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往往只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 ,因此右室梗塞(RVI)经常被漏诊 ,5年来我们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病人和血压偏低的左室前壁心肌梗塞病人常规加做右胸6导联 (V3R -V8R)心电图 ,发现全部86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合并RVI22例 ,其中33例下壁心肌梗塞合并RVI14例 ,占42.4 %,53例左室前壁心肌梗塞病人合并RVI8例 ,占15.1 %。现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5年来在我院治疗的急性下壁…  相似文献   

15.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易导致右心力衰竭和血液动力学异常 ,病死率较高。临床上对下壁合并右室梗死的治疗与单纯下壁心肌梗死的治疗不同。如果诊断及时、尽早地治疗与护理 ,可挽救大部分病人的生命。为了做好此病的观察与护理 ,协助右室梗死患者及早准确地诊断与治疗 ,特将我院自1998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收治的 2 6例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病人的临床观察护理经验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我院心内科自 1998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共收治急性下壁并右室梗死病人 2 6例 ,其中男性 2 0例 ,女性 6例 ,年龄 4 5岁~ 85岁 ,其中治愈…  相似文献   

16.
我院神经内科 1990~ 2 0 0 0年共收治急性脑血管疾病 (ACVD)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MOF) 5 0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33例 ,女 17例 ,年龄 30~85岁 ,6 0岁以上 4 3例 (占 89% ) ,平均 6 7岁 ,病程 2~ 12 5 (平均 17)天 ,发病后 2~ 7天出现MOF 39例 ,>7天的 11例。既往有慢性疾病史者 37例 (占74 % ) ,其中高血压病 36例 ,糖尿病 2 9例 ,冠心病 2 7例 ,慢支炎肺气肿 31例 ,中风史 17例。1 2 诊断标准 MOF的诊断按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1] 1988年提出的诊断标准并且均排除了直接死于脑疝及病前…  相似文献   

17.
右心室心肌梗塞 (RVI)常与下壁或和后壁心肌梗塞同时存在 ,很少单独发生。近年来 ,对RVI的诊断、治疗有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对我们收治的 18例RVI病人进行临床分析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按WHO1979年诊断标准 ,收集 1994年至 1999年 12月住院的资料完整的急性心肌梗塞 (AMI)病人116例 ,RVI18例 (占 15 5% )。其中 ,男性 14例 ,女性4例 ,年龄 36~ 86岁 ,平均 64 2岁 ,RVI合并下壁梗塞 12例 ,正后壁梗塞 2例 ,前间壁 下壁 1例 ,下壁 正后壁 3例。临床表现为持久性胸痛来诊者 11例、胸闷 4例、腹胀 1例、浮…  相似文献   

18.
钟丽珍 《广东医学》1999,20(10):797-798
目的 探讨右胸导联心电图对急性右室梗死诊断的价值。方法 13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合并下壁或正后壁心肌梗死的63例加做V3R-V5R导联,分析急性右室梗死的心电图表现,探索其心电图诊断依据。结果 63例下壁或正后壁心肌梗死病人中有16例合并有右室心肌梗死。结论 右胸导联心电图是诊断右室梗死的重要方法,在右室梗死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 (AMI)是内科常见急重症 ,多是在冠脉硬化的基础上合并血栓形成造成急性管腔堵塞引起心肌坏死 ,溶栓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就AMI溶栓治疗的护理与观察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收集 1996年 10月~ 1999年 2月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溶栓治疗病例 5 0例 ,男 38例 ,女 12例 ;年龄最大 75岁 ,最小 2 8岁 ,平均年龄 5 2岁。其中前壁心梗 2 1例 ,侧壁心梗 5例 ,下壁心梗 15例 ,下壁合并右室心梗 9例。2 溶栓前的护理与观察选择年龄 70岁以下 ,发生梗塞 6小时以内或刚超过 6小时 ,ECG示至少有 2个相邻导联出现S -T段抬高 ,…  相似文献   

20.
本文 130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 2 5例 ,就其发生率、梗死发生部位、AVB的转归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男 98例 ,女 32例 ,平均年龄 5 8岁 ,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据心电图定位梗死部位及AVB程度进行分析。2 结果13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AVB发生率为 19.2 % ,Ⅱ度以上AVB占全部AVB的 84%。前壁心肌梗死 5例 ,单纯下壁3例 ,复合下壁 17例。 2 5例中 ,前壁死亡 2例 ,复合下壁死亡6例 ,AVB除下壁 前壁 1例转为慢性外 ,其余均于 2周内消失。AMI并发AVB 2 5例 ,死亡 32 % ,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