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分别见于《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和《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  相似文献   

2.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为柴胡汤证误下致病而设。“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后世诸医屡屡投用,常常收到很好的疗效,那么半夏泻心汤的适用症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名称半夏泻心汤。方剂组成法半夏10克,黄芩10克,干姜6克,党参10克,黄连6克,甘草6克,大枣6枚。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订,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公元219年)。《伤寒论》用于治疗小柴胡汤症误下而成的痞证,临床表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症具,而以他药  相似文献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载于《伤寒论》107条,曰:"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历代医家认为该证以表证误下,邪气内陷,少阳经腹失和,三焦不畅,阳明有热,心胆不宁,邪气弥漫虚实互见。方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在小柴胡汤方基础上去甘草,加龙骨、牡蛎、铅丹、大黄、茯苓、桂枝  相似文献   

5.
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首见于<伤寒论>146条,原文主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疼烦,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相似文献   

6.
<正>28解阳法临床上常见一个杂病,民间叫"胃病",主诉常说胸口闷、不舒服,伴随情绪低落、吃饭没味、坐卧不宁、吐长气也不能缓解等一系列症状,一般医生常开一些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丸,甚至木香顺气丸、藿香正气丸系列,患者吃完有效但就是不彻底,总觉得哪里不到位,有隔靴搔痒之感。这个病,实际上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的"痞"证~([1])。痞证,是阴阳气痞塞了引起的病证。其主方是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泻心汤针对的主证就是张仲景所说的"但满而不  相似文献   

7.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由人参、柴胡、黄芩、制半夏、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生姜组成,系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剂成方.原治伤寒病已入少阳而太阳证未解,症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此方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透表,兼有和解少阳、调和营卫之效.笔者在临床上用于虚人感冒,尤其是感冒发表汗多而余邪未尽者,以及有营卫不和之围绝经期综合征者,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胃炎、胆囊炎患者,均收到很好疗效.兹举病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小陷胸汤见于《伤寒论》。由黄连、半夏、瓜蒌三味组成。为治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痰结于心下,致成小结胸证而设。有清热涤痰、宽胸散结之功效。此方药味少、立意深,易变通、有其独到之处。笔者在治疗内科杂病时,遇有痰热交阻,胸脘痞满胀痛或咳吐粘黄痰,口苦,苔黄腻,脉弦滑等证,均可应用此方。随证加味,灵活化裁,每茯良效。现举病例如下:一、胃脘痛(慢性胃窦炎):张某,女,38岁,1989年4月25日就诊。患者胃脘部疼痛反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出目仲景之《伤寒论》,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人参、大枣组成,原方主治因小柴胡汤证误下伤中,少阳之邪乘虚内陷,寒热之气壅滞中焦而形成的痞证。半夏泻心汤的一般使用指征是:呕、利、痞三证俱在。笔者抓住本方辛开苦降,和中降逆消痞之特点,凡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枢机  相似文献   

10.
大柴胡汤方出《伤寒》,原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为少阳病兼里实的证治代表方剂,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组成,为和解少阳,通下里实之要方,然而笔者紧抓病机,脉证,经方新用,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颇丰,现小结予以报道,供读者及同仁商讨。  相似文献   

11.
张敏  吕冠华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11):1962-1964
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是痰热结胸证的常用方,不仅用于治疗伤寒误下,邪热陷里,凡临床因痰热互结而病者,均可使用。小陷胸汤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效果确切。论文对近年来小陷胸汤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107条,曰:"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功效为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用治伤寒误下,损伤正气,致使病邪内陷,弥漫全身,形成表里俱病、虚实互见、阴阳错杂而出现的诸多变症。现代医家对本方的运用非常广泛,涉及临床精神心理科、神经科、妇科、内分泌、心血管等各科诸多疾病,尤在治疗失眠一症上,疗效确切。随着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失眠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竞争能力[1]。现将近年来柴胡加龙  相似文献   

13.
旋覆代赭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原方由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甘草、法半夏、大枣7味药组成。方中旋覆花苦辛咸,微温,能下气消痰、降逆除噫;代赭石味苦寒体重沉降、善镇冲逆;半夏味辛,祛痰降逆,化饮和  相似文献   

14.
柴胡桂技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小柴胡汤与挂枝汤各取剂量之半组成。世称治疗太少并病,证见“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嗜、枝枝汤乃群方之冠,前人R:‘寸h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其所以然者,“健脾和胃,从中州以为治”也。因此,外感、内伤杂病皆可用之。小柴胡汤乃和剂之祖,运转枢机,以和表里;疏利肝胆,通畅三焦,以升清降浊,和胃降逆。故《伤寒论》云:服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两方相合,既可和营卫、调阴阳,又能疏肝朋、利枢机,斡旋中焦,导上宣下…  相似文献   

15.
有关“痞”的记载,早见于《内经》、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提出“心下(胃脘部)……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的概念。随着时代推移,“痞”渐至成为杂病中的一个病证名,称作“痞证”或“痞满”。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胃脘部自觉痞闷、胀满,但无疼痛,外亦无胀急之形。患者往往觉得胃脘部“好象有东西堵在那  相似文献   

16.
瓜蒌薤白半夏汤是《金匮要略》方,主治痰浊结聚较甚之胸痹证,胸背痛较剧,不能安卧者。方中薤白入心宣窍,行气活血而助胸阳;瓜蒌清热化痰,宽胸降气,且能润肠通便;半夏燥湿化痰,和中降逆。此方不仅应用于胸阳不振、痰浊结聚之胸痹证,内伤杂病中如胃脘痛、痞胀、痢疾等,随证加减使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半夏泻心汤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创,乃仲景辛开苦降、治“心下痞”之代表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组成。历代医家颇为推崇,用该方治疗疾病的验案报告甚多,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均有该方剂相关论述。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用该方加减治疗多种内科疾病,屡获良效。现举验案如下:1肾炎  相似文献   

18.
<正>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方由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组成,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效,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之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1]。  相似文献   

19.
大柴胡汤加减在急症中的临床应用陆益民大柴胡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其方由柴胡、黄芩、白芍、半夏、枳实、大黄、生姜,大枣组成,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而设,功能为和解少阳,泻下热结,系表里双解剂。在临证中,笔者常以本方进行加减,治疗急症取得显效,现报道数...  相似文献   

20.
小陷胸汤是<伤寒论>中主治太阳病表邪入里或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心下痰饮相结而成小结胸证之方.2年来,笔者用该方治疗胁痛、胃脘痛、肺部疾病患者,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