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纲领,又是各种辨证的基础~([1])。从西医临床诊断认识中医"八纲辨证"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内涵,可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物质和功能是一个阴阳整体阴阳是古代哲学用语,古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赋于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上升的、外向的为阳的  相似文献   

2.
王红 《当代护士》2003,(9):31-32
《伤寒论》是由医圣张仲景撰写的医学巨著 ,他所创立的辨证论治法则不仅注重论治 ,而且十分注重施护。笔者试就《伤寒论》辨证施护的方法分析归纳 ,予以讨论。1 把握病机 ,观察证候1 1 《伤寒论》按照疾病的病位、病机、证候和发展规律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证候群。六经证候 ,以阴阳为纲领 ,以寒热辨疾病的性质 ,以表里辨疾病的部位 ,以虚实辨邪正的盛衰。1 2 六淫之邪 ,是通过三阳之表渐次传入三阴之里的。在病理变化上 ,表证病位浅 ,病势轻 ,这时要掌握服药的方法和出汗的程度。《伤寒论》桂枝汤方下有“………  相似文献   

3.
中医传统诊断方法在治未病方面凸显出诸多缺陷,已无法完全满足中医临床需求.为此文中提出有无辨证体系.该体系是以道家经典<老子>有无辩证观和<内经>治未病思想以及有无说为理论基础,将中医宏观诊断和现代微观检查技术相结合,在八纲辨证辨已病的同时强调辨识人体的未病状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皆属已病之"有证"范畴;而健康、亚健康、潜病、前病、传变均归属于未病之"无证";有无、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十纲共为中医辨证的纲领,有无则为十纲辨证的总纲.既是对八纲辨证的补充,同时又涵盖了八纲辨证;这就填补了目前辨证论治方法的缺陷,又丰富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是近年来中医学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亮点和突破.  相似文献   

4.
<正>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中最基本的辨证纲领,近代医家祝味菊在历代中医学者的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于《伤寒质难》中明确将其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首次提出"八纲"的概念,是中医的基本辨证方法。气血津液辨证,是运用气血律液理论辨别证候的属性与特点。《灵枢·本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  相似文献   

5.
八纲辩证     
<正>八纲辩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并将之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对纲领,分成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八类基本证候。(摘自《中华护理学辞典》)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为汉代张仲景作。它是祖国医学经典医籍之一,也是治疗杂病的最早专著。全书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并在《内经》脏腑分证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施治体系,为内伤杂病的证治及其发展奠定了基础。此书是学习和研究内伤杂病的基础书籍。  相似文献   

7.
寒热是辨别疾病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张景岳“寒热乃阴阳之化也”即是此意。寒热辨证,不能孤立的根据  相似文献   

8.
<正>下利证是一常见的临床症状,在中医临床中属于"泄泻""痢疾""霍乱"范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其进行详细的论述,虽以六经辨证立论,但八纲辨证具体应用于其中,可以说八纲辨证的具体应用实始于《伤寒论》,我们从八纲辨证的角度对《伤寒论》下利证作一论述,希望对进一步学习掌握《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方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小儿肺炎辨证分型的临床探讨刘春芬161800黑龙江省克东县人民医院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及脏腑辨证为依据,对小儿肺炎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以下6种证型。1内热外感(支气管肺炎)病因:外感时邪,肺胃都热,清肃失常。...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辨证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辨证特点。方法采用5 级记分法对124 例2 型糖尿病伴常见慢性并发症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分,按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湿5个证候类型判定证型归属。结果各证候频次顺序为阴虚证>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痰湿证,其中阴虚、血瘀>50%。辨证分型以虚实夹杂证居多(80.5%),位于前3 位的证型是阴阳两虚血瘀(17.7%)、气阴两虚血瘀(16.9%)、阴虚血瘀(16.9%)。不同病程组间辨证分型构成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病程<5年以下组以典型症状起病者明显减少(39.1%),但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增高(分别为63.0%和87.0%)。结论现阶段2型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的辨证分型以虚实夹杂证为主,阴虚、血瘀证候贯穿于病程始终。  相似文献   

11.
正新安医家精于"察色按脉",清代叶天士创立温病舌诊辨证,发明舌诊燥湿诊法,辨分受邪轻重、病位浅深、证候属性、预后转归并确定治法方药,还补充了验齿、辨斑疹、辨白等法,独具匠心,发挥出了舌诊的真正作用,被后世奉为准绳;汪宏编著《望诊遵经》,系统归纳总结望诊内容,发明"相气十法",作为纲领而与"五色主病"合参,已成为现代《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新安医家尤重脉诊,视脉为医之关键,诊治上分析病机、判断证候、确定治法、遣方用药均以脉为据,形成了"温补重脉诊"、"辨顺逆、辨证情总切于脉"、"推崇张仲景平脉辨证"、"脉证无有不应"及"不失古法"等独特的学术经  相似文献   

12.
施今墨在继承、活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研究、临床总结,对八纲辨证作了发挥和补充,指出应将阴阳作为总纲,补充气血辨证的内容,而成“十纲”辨证,以指导对杂证的分析、治疗;对于外感病应根据病人的病证特点,“详查表里比重”而用药。施氏的发挥,无论是在对传统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上,还是拓宽临床辨证方法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方法概括起来有汗、吐、下、(?)、温、清、补、消等八种主要治疗方法,总称治疗八法。现从汗法又称解表发汗法来试谈表证的辨证护理。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之一,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表里这纲主要是指病位的深浅。外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下抑郁症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为抑郁症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查阅医藉,整理历代医家观点,从虚、实、虚实夹杂三方面入手,探讨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对于抑郁症发病及其治疗的影响。结果:抑郁症初期多实,以气滞、痰证、血瘀多见,日久可见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结论:抑郁症病机复杂,实则气滞、痰凝、血瘀,虚则气血阴阳耗损,病久虚实夹杂,治疗上需辨证审因,但顺气开郁为其总则。  相似文献   

15.
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非近世才提出来的,而是源渊于《内经》,创立于《伤寒杂病论》。以《内经》而言,仅从《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论病机十九条即可发现,其中虽侧重于"掉眩"、"收引"、"郁"、"肿满"、"瞀"、"鼓栗"等证的辨别,也作了"疮"、"瘘"、"痉"等病的诊断,可见已有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萌芽,而汉代张仲景则确立了辨证与辨病的诊疗体系,如《金匮要略》中,绝大多数篇名皆冠以"病脉证并治"。  相似文献   

16.
<正>余国珮,字振行,号春山,清代婺源沱川人。中年弃儒就医,悟《参同契》而得岐黄三昧,著有《医理》、《婺源余先生医案》《痘疹辨证》等医书。余氏学术思想核心内容是将燥、湿理论完备的贯穿于理、法、方、药之中,发明了独具特色的"燥湿为纲"学说。《婺源余先生医案》载案70余则,所列诸病,多从"燥湿"论治,而案中燥证之条又占十之八九,辨治思想独到。现撷取医案三则,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八纲系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对性质相反的证候。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通过八纲辨证确定疾病的性质,为临床护理指明方向,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护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笔者仅从八纲辨证在临床护理中的运用谈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18.
<正>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历代医学有从"三消"辨证,有从脏腑辨证,有从气血阴阳辨证,有从痰湿瘀毒辨证,还有分期辨证,各具特色。近年来从脾胰论治者越来越多,尤以"脾虚致消"的观点,被众多医家所接纳。本文参阅了古代、现代中医典籍,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探讨从脾胰论治糖尿病的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晚期肺癌辨证分型与血脂、血糖的关系。方法:纳入60例肺癌患者,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分为阴虚内热组、阴阳两虚组、气滞血瘀组、气阴两虚组和脾虚痰湿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记录患者血糖,血脂(Tg、Chol、Ldl-C、Hdl-C、Apo A1、Apo B)等数据。结果:在血Glu方面,阴阳两虚阴虚内热气滞血瘀,脾虚痰湿气阴两虚,与阴阳两虚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文献研究和本组临床研究表明,阴虚内热、阴阳两虚是临床症状比较重的肺癌辨证类型,而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脾虚痰湿比阴虚内热、阴阳两虚稍好;血脂、血糖的检查有利于对肺癌证型本质的认识,临床常用的可及检查就相当于中医"整体观"的一部分,有助于我们观察整个机体的状态;目前的血脂、血糖检测尚无足够敏感性去确定肺癌具体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心肌炎属祖国医学心系病证中的"心悸"怔忡"和"胸痹"范畴,乃由肺卫气虚,卫表不固,湿热邪毒乘虚而入,累及于心,宿于心脉而出现的一系列心系病证的临床表现,湿热之邪易于伤阴耗液,损伤心气,使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血脉损伤,虽病位在心,通常却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临床分有虚实2证.虚证因气血阴阳亏虚,致使心失所养,心气不足.实证则由痰湿瘀血为患,导致心血不畅,脉络瘀阻.临床上虚实夹杂互见,并非单一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