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心肌酶谱对血停跳液心肌保护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52例复杂先心病心内矫正术中,应用血停跳液(BCP)加强心肌保护,与晶体停跳液(CCP)进行比较。记录术前、术后6、12、24、48、72小时内CPK、CK-MB、AST、LDH的变化。结果显示5:术后72小时内,BCP组CK-MB值均低于CCP组,其峰值只是CCP组的59.8%(P<0.05),酶的释出量大为减少,并于72小时降至正常,恢复比CCP组早;CPK、AST、LDH值均显示较CCP组低。血停跳液能增加心肌能量储备,提高心肌抗缺血的能力,减轻心肌损伤的程度,在加强复杂先心病的心肌保护中,显示出显著的效果。BCP心肌保护的效果优于CCP。  相似文献   

2.
室性心动过速的电消蚀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10例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阵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PSUVT)患者电消蚀治疗的结果。10例中,8例采用导管心内膜直流电消蚀(DCCA),其中4例先用射频导管消蚀(RFCA)未成功,而立即改用DCCA;1例采用直视心外膜直流电消蚀(DEA);1例仅采用RFCA。8例DCCA成功7例,不成功的1例与DEA1例术后仍发PSUVT,分别服用维拉帕米与美西律有效。RFCA共治疗5例,1例成功,4例不成功即刻改用DCCA而成功。DCCA成功的7例,术后随访3~26(13.3±6.7)个月,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6例无PSUVT发作,1例术后15个月复发而行第二次DCCA,其后再次随访10个月无PSUVT。DCCA与DEA未成功而服药的2例,分别随访7个月与15个月,1例发作减少;1例无PSUVT。仅用RFCA的1例,术后随访3个月无PSUVT。  相似文献   

3.
应用动态心电图仪,定量观察了60例健康人(其中青年及老年人各30例)、30例老年心衰患者、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结果显示:健康老年人24小时正常R-R间期标准差(STSD)为123.5±18.8ms,24小时内连续5分钟节段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SD)为45.4±11.3ms,24小时内连续5分钟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为112.3±18.3ms,24小时内每2个相邻R-R间期大于50ms的绝对数(RR_(50))为5666.6±6249.2,低频频域测量(LFPSD)544.2±286.4ms ̄2/Hz,高频频域测量(HFPSD)90.7±121.2ms ̄2/Hz,均明显低于青年人(P<0.001)。老年心衰患者的HRV明显低于健康人,两组间的STSD、SD、SDANN、LFPS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糖尿病患者STSD、SD,SDANN,LFPSD均明显低于健康人(P<0.01)。提示心率变异性可作为判断老年人糖尿病、心衰等预后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分析74例房室旁道(AP)射频消蚀术(RFCA)中阻抗(Im)监测情况。成功放电时Im值为108.8±20.9Ω,有效放电为111.0±13.9Ω,无效放电为113.3±24.7Ω。三种放电状态下Im值无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及放电部位间Im亦无显著差异。结果提示RFCA中Im值的理想范围为80~140Ω。  相似文献   

5.
利用Langendorff方法灌注心脏,观察了离体大鼠心脏再灌注后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CardiacspecifictroponinT,TnT)、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过程及其与左室功能的关系。结果显示:(1)TnT呈双峰曲线,再理注后TnT迅速上升,5分钟后下降,然后又逐渐升高,4小时仍保持较高水平。CK、LDH呈单峰曲线,再灌注5分钟CK、LDH达高峰,其后逐渐下降,3~4h恢复至基线水平。(2)4小时内LDH、TnT的总释放量(ΣLDH、ΣTnT)与左室压力(LVP)呈负相关(t分别为-0.83、-0.71,P均<0.002),ΣCK与LVP无相关关系。(3)再灌注4小时,1分钟内TnT的释放量与LVP呈负相关(r=-0.68,P<0.002),而CK、LDH与LVP无相关关系。结果表明,TnT可以作为判定心肌细胞坏死程度及左室功能障碍的良好指标,优于传统心肌酶学测定。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白细胞变形能力和粘附功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白细胞变形能力(LD)和白细胞粘附功能(LAF)与冠心病(CHD)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和血栓血小板粘附两用仪,检测42例健康老年人和92例老年CHD患者白细胞滤过指数(IF)和白细胞粘附率(LAR)早晚动态变化。结果两组中,IF和LAR早晨较下午高(P<005及001);CHD患者IF和LAR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且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变化最明显。结论CHD发病早晨高发现象与LD和LAF动态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多项酶活性与间质性肺疾病(ILD)的关系。方法检测30例ILDs:包括特发性肺纤维化(IPF)18例和结节病(Sarc)12例与9例正常对照者的BALF中超氧化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并分类计数BALF细胞成份。结果(1)IPF组BALF中各项酶活性均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SOD和GSH-PX降低,ACE和LDH升高)(P<0.05);而Sarc组仅见ACE明显增高(P<0.05)。(2)BALF-ACE与Sarc组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有显著线性相关(P<0.05)。结论BALF中SOD、GSH-PX、ACE和LDH活性测定,有助于进一步探讨ILD发病机理和提供辅助诊断依据,BALF-ACE对判断Sarc活动性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报道50例正常人的心率变异分析。按参数间密切相关将6项频域、10项时域参数分成三组:总频成分(TOT)、超低频成分(ULF)极低频成分(VLF)、连续5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均值(ASD);高频成分(HF)、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超过50ms的百分比(PNN50)、RMSSD心率校正值(RMSDC)及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SD心率校正值(SDC)、连续5min正常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SDA的心率校正值(SDAC)。健康男性SD显著高于女性,女性RMSDC显著高于男性。各参数随年龄增长而变小,年龄与低频成分(LF)和ASDC(ASD的心率校正值)相关最密切(r分别为-0.65和-0.61),其次与RMSDC、PNN50、HF、VLF、RMSSD、TOT、ASD、SDC、SD等呈显著负相关(P<0.05)。心率与TOT、ULF、VLF、SD、ASD、RMSSD等呈负相关(P<0.05)。多项参数有明显昼夜规律。  相似文献   

9.
结扎大鼠冠状动脉,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模型,观察硒对缺血心肌溶酶体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心肌缺血1小时后,缺血区心肌溶酶体酸性磷酸酶(ACP)、组织蛋白酶D(CD)的游离酶活性(F)及游离酶活性/总酶活性比值(F/T)均明显升高,GSll-Px活性显著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含量(MDA)明显增加。硒预处理大鼠,心肌急性缺血后.F及F/T显著下降,GSH-Px明显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硒可能通过提高缺血心肌GSH-Px活性,阻止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增加溶酶体膜的稳定性,从而减轻心肌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人白细胞流变性与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白细胞流变性和细胞粘附分子(CAMS)表达与高血压发生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体外血栓血小板粘附两用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49例高血压病人和110例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变形能力(LD)、白细胞粘附功能(LAF)、白细胞CD18表达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浓度的变化。结果高血压病人白细胞滤过指数(LFI)、白细胞粘附率(LAR)、白细胞CD18表达和sICAM-1浓度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三期病人各指标之间比较差异也具有极显著性(P<0.001),且以第3期病人各指标增高最明显。高血压病人LAR与LFI呈正相关(r=0.579,P<0.001);LAR和LFI与白细胞CD18表达和sICAM-1浓度呈正相关(r=0.662~0.804,P<0.001)。结论LD降低、LAF及白细胞CD18表达和sICAM-1浓度增高参与高血压的发生,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术(RFCA)患术后不同时间血清心肌酶浓度变化及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与RFCA诸因素的关系。探讨RFCA对心肌的损伤程度。方法:采用酶连续检测法,分别测定4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丁)患RFCA术前及术后即刻,6、12、24小时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及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丁)的浓度。结果:RFCA患CK,CK—MB,AS丁均于术后即刻升高,术后6小时达到峰值.12小时下降,24小时除CK外,均恢复正常(P均<0.05)。经相关分析表明CK。MB活性变化的峰值升高程度与消融时间,平均功率及累计能量均无线性关系(r=0.14,r=0.19,r=0.27,P均>0.05),而与消融靶点个数高度正相关(r=0.84,P<0.001),与消融次数也有显关系(r=0.52,P<0.01)。结论:RFCA对心肌组织确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持续时间短,损伤轻,恢复快。这提示RFCA系安全有效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射频消融治疗对局部心肌组织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射频消融术 (RFCA)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 ,肌酸激酶 (CK) ,肌酸肌酶同功酶 (CK MB)及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浓度变化及与RFCA诸因素的关系。探讨RFCA对心肌组织损伤程度。方法 采用ELISA一步夹心免疫测定法 ,分别测定 4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患者RFCA术前及术后即刻 ,6h ,12h ,2 4h血清cTnT以及上述心肌酶浓度。结果 RFCA患者cTnT ,CK ,CK MB ,AST均于术后即刻升高 ,术后 6h达到峰值 ,12h下降 ,2 4h除CK外 ,其余均恢复正常 (P均 <0 0 5 )。经相关分析表明cTnT活性变化的峰值升高程度与消融时间 ,平均功率及累计能量均无线性关系 (r=0 .33 ,r =0 .2 5 ,r=0 .2 9,P均 >0 0 5 ) ,而与消融靶点个数高度正相关(r=0 .81,P <0 0 0 1) ,与消融次数也有显著关系 (r=0 .5 1,P <0 0 1)。结论 RFCA对心肌组织确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但持续时间短 ,损伤轻 ,恢复快。提示RFCA系安全有效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方法。测定cTnT可作为临床判断RF CA对心肌损伤的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肌红蛋白与心肌酶谱在反映心肌损伤中的敏感性,探讨心肌损伤与射频消融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7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患者分别在血管穿刺术后、心内电生理检查后,射频消融术后即刻和术后第3天检测心肌酶学指标与肌红蛋白,计算各个亚组的消融总能量。结果:射频肖融术后,AST、LDH、HBDH和Mb浓度升高,且以Mb的升高幅度最大,LDH次之,而CK及CK-MB在整体上没有差别。术后第3天,所有指标均恢复到基线水平。LDH、HB-DH和Mb的升高主要表现在右侧旁路组和AVNRT组中,而且血浆水平与各个亚组的射频消融总能量成正比,结论:心肌酶学指标可以反映射频肖融产生的心肌损伤,早期反映射频消融后心肌损伤的指标以肌红蛋白最敏感,LDH次之,然后为HBDH和AST,而CK和CK-MB变化不大;心肌酶学指标的升高程度与消频消融总量成正比,右心消融(右侧旁道和AVNRT)的心肌损伤程度重于左心消融(左侧旁道)。  相似文献   

14.
射频消融术前后血清心肌酶学变化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RFCA)对心肌损伤程度及血清cTnI、CK-MB、MYO的变化.方法测定20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RFCA术治疗前、后12小时,24小时的血清cTnI、CK-MB、MYO.结果消融后各观察时间点中,20例患者中有3例(15%)MYO超过正常值(P>0.05),5例(25%)CK-MB超过正常值(P<0.05),4例(20%)cTnI超过正常值(P<0.05),其中CK-MB、cTnI均超过正常值3例(15%)(P<0.05).左侧较右侧消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肌损伤程度与消融部位(心肌是否直接受损)关系最为密切,与放电时间、消融功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射频消融术前后血浆心肌酶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动态观察射频消融术患者血浆心肌酶的变化,评价射频消融术对心肌的损伤。方法 60例患者,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6 ̄67岁,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其中,房室结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16例,房室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37例(左侧旁路22例,右侧旁路15例),房性心动过速1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心房扑动4例。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即刻及术后1d采血3ml,测定血浆心肌酶的水平。结果  相似文献   

16.
动态心电图检测射频消融术前、后过早搏动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0例病人分别于射频导管消融(RFCA)前、后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用计算机自动检测房性早搏(简称房早)及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并作定量分析,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RFCA前、后过早搏动的临床意义。结果显示各组RFCA前、后室早数量均无明显改变。在心房侧放电消融,当消融靶点数≥5处、放电时间≥200s时,RFCA后房早数有所增加(47.65±53.15次/24小时vs40.25±51.60次/24小时),但无统计学意义(转换为对数后进行统计处理,P>0.05)。提示射频电流对心肌的损伤作用轻微,一般不会形成新的心律失常病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心肌肌钙蛋白 I(c Tn I)、肌红蛋白 (Mb)检测 ,对射频消融术 (RF-CA)所致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 3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分别于 RFCA前、电生理检查后、术后即刻、术后 1d、2 d采外周静脉血 ,采用美国德普公司自动免疫化学发光分析仪分别测定血清 CK- MB、 c Tn I、Mb。结果  CK- MB术后 1d较术前增高 (P<0 .0 1) ;c Tn I与术前相比术后 1d、2 d明显增高 (P<0 .0 5 ) ;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 Mb明显增高 (P<0 .0 1)。结论  RFCA所造成心肌损伤属微小心肌损伤 ,可使血清心肌损害标志物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CK- MB、c Tn I、Mb可用于 RFCA对心肌损伤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盐酸曲美他嗪干预组及非干预组射频消融术前后肌钙蛋白Ⅰ(cTnI)的变化,分析盐酸曲美他嗪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对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术的77例病人进行cTnI监测,其中男47例,女30例,平均年龄46±10岁,随机分为盐酸曲美他嗪干预组与盐酸曲美他嗪非干预组。77例患者分别于射频消融术前、射频消融术后即刻、3h、6h、12h、24h、48h各采静脉血检测cTnI水平。结果应用盐酸曲美他嗪干预方法使射频消融术后cTnI均有所降低,6h(0.165±0.004ng/mlVS.0.144±0.003ng/ml,P<0.01)和12h(0.136±0.002ng/mlVS.0.132±0.002ng/ml,P<0.05)CTnI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盐酸曲美他嗪对射频消融心肌损伤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心脏射频消融后心肌生化标志物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后心脏肌钙蛋白(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红蛋白(MYO)的变化。方法测定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1、3、24小时的cTNI值、CK-MB值及MYO值,并观察三者的变化。结果术后1小时MYO较术前明显升高,其升高持续至术后3小时,术后24小时基本降至术前水平;术后1小时cTNI值无明显变化,术后3小时明显升高,且持续至术后24小时;术后3小时及24小时的CK-MB值较术前升高。结论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增加心肌生化标志物的释放;MYO早期增高,CK-MB及cTNI术后3小时升高,cTNI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根据心肌酶变化计算射频消融术 (RFCA)后心肌受损量 ,探讨RFCA对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上速 )并存冠心病患者心肌的影响。 方法  90例行RFCA的患者 ,分为冠心病、老年、青年组 ,每组 30例 ,根据其RFCA术前和术后 72h内血清磷酸肌酸激酶 (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动态变化计算心肌受损量。 结果 冠心病组CK、CK MB恢复正常时间为 (5 2 2 6± 13 35 )h、(36 40± 12 2 0 )h ;CK、CK MB峰值均数为 (2 35 45± 35 2 5 )、(2 3 32± 6 34 )IU/L ;心肌受损量为 (3 6 7±2 13)CK g、(3 41± 2 2 1)CK MB g。冠心病组CK、CK MB恢复正常时间、峰值及心肌受损量均高于老年组及青年组 (P <0 0 5 )。 结论 室上速并存冠心病患者行RFCA时 ,心肌损伤的程度较非冠心病者为重 ,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