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建立中等城市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采集、质控模式,确保机采血小板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与及时。方法固定献血者作为自愿者实行一对一动员,并计自愿服务小时,实行星级管理;争取市政府支持,对献血次数达20次以上者进行表彰;根据献血者采血前血常规检查和献血者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判断能否捐献两个治疗量。以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的原招募模式和2011年7月与2012年12月实施新的招募模式的捐献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自愿捐献双份的比例和成品机采血小板作对照,分别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行新的招募模式后,捐献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自愿捐献双份的比例(χ2=413.48,P〈0.01)、机采血小板捐献成功率和成品机采血小板质量均大幅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行新的招募模式、采集、质控模式能够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捐献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保障机采血小板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及时。  相似文献   

2.
80例献血者机采血小板前后血液电解质及pH值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血液电解质及pH值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集前、采集后即刻取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作电解质及pH值检测,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集后献血者血液钾(K^+)、氯(Cl^-)、钙(Ca^2+)离子浓度降低(P值均〈0.01);钠(Na^+)离子和pH值未发生明显变化(P值均〉0.05)。结论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钾(K^+)、氯(Cl^-)、钙(Ca^2+)离子浓度降低,但仍然在生理范围内,捐献机采血小板是安全的,不会造成献血者血液电解质紊乱和pH值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名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达10~38次的献血者(每次间隔期为1~2个月),在首次和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分别进行外周血象的检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末次采集前外周血小板数(PLT)与首次采集前PLT、正常值均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的红细胞数(RBC)、白细胞数(WBC)、血红蛋白浓度(Hb)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增加,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大形血小板比例(P-LCR)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献血可以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对机体并无明显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固定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血细胞检测部分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 年6 月~ 2019年9 月期间,献血间隔期大于2 周,累计捐献单采血小板20 次及以上的固定献血者20 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无既往献血史,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20 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在献血前抽取静脉血3ml,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各献血者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比容(HCT)、淋巴细胞百分比(LYM%)、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网织红细胞百分率(RET%)、网织红细胞绝对值计数(RE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大血小板比率(P-LCR)等各项参数进行检测,并用GraphPad Prism 6.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固定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WBC,HCT,RDW,PDW,MPV,RBC,Hb,RET#,LYM%,PLT,P-LCR 和RET% 等参数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5~2.07,均P > 0.05)。结论 按规定献血间隔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由于机体自身及骨髓造血的代偿调节作用,其外周血血细胞检测大部分参数均无明显变化,对机体并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单采血小板间隔时间由4周缩短至2周,探讨频繁捐献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血常规的影响。间隔期缩短至2周,并且每年献血24次后对献血者血常规的影响。方法 2013年9月-2015年10月,间隔2周采集1次血小板,1年捐献血小板24次的献血者,观察分析每次捐献前外周血血常规参数。结果 58名献血者间隔2周捐献1次血小板,24次捐献前外周血血常规有一定的波动。Plt和RBC,第1次与第24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Hb和WBC,第1次与第24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短至2周后,献血者血常规值在正常范围内波动,需要增加观察的时间,以确保献血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4个月内献血者捐献机采血小板的频率与献血员外周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从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选取69名24个月内捐献机采血小板量为6~28个治疗量的献血者作为观察组(平均每个治疗量血小板计数≥2.5×1011个),采集献血员末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前的静脉血;选取71名未捐献过机采血小板的健康无偿献血员作为对照组,采集献血员全血样本.检测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比较两者血小板四项参数结果,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外周血PLT、MPV、PDW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P-L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为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体检时要结合PLT、MPV、PDW、P-LCR等血液学参数,综合考虑献血者机体的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南通市区无偿机采献血者分布,为无偿机采献血招募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3月~2009年3月南通市合格无偿机采献血者的性别、年龄、血型、文化程度、职业等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本市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男性多于女性,18~30岁年龄组占总无偿机采者51.39%;学生和工人是参加捐献的主流人群,分别占37.78%和30.76%;参加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中大学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最高(58.33%);捐献者血型分布特征为O〉A〉B〉AB,和本地区临床需求相符;但捐献1~2次者比例较高(50.71%)。结论了解此类人群分布状况,对发展固定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保证血液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单采血小板出现冲红现象的献血者血液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冲红现象的影响。方法以19例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出现冲红现象的为冲红组,随机选择20例血小板正常采集的为对照组,对采集前血常规主要参数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细胞平均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者体检时需关注红细胞平均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以减少捐献过程中出现冲红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山东省血液中,心2006。2010年机采成分血和机采献血者队伍状况进行分析,为今后的机采成分血采集及其献血者招募提供指导与参考。方法用唐山计算机软件中的统计模块统计2006.2010年的机采成分血和献血者资料.用EXCEL、SPSSl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机采血小板的采集量逐年增长,机采粒细胞的采集量逐年减少;机采血小板血型比例A型、B型、O型和AB型之间基本保持在3:3:3:l;除2006~2007年外,2007—2010年单次捐献双份成分血的比例逐年升高,各年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6年有机采成分献血者1512名,2007年达到2329名,2008—2009年献血者均在2100名以上。2010年又降为1624名;每年多次(≥3次)献成分血的献血者比例由2009年的31.75%(723/2277)上升到2010年46.06%(748/1624)。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6—2009年问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济南市省级医院临床机采成分血需求明显增加;机采无偿献血者队伍建设取得了部分成效,多次献血及单次双份献血比例增加,因而献血者队伍需求趋势明显.今后工作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0.
末梢血CRP和WBC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末梢血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儿科275例感染性疾病患儿分别测定末梢血CRP和WBC计数,以5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结果:细菌感染组CRP、WBC计数均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感染组CRP、WBC计数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感染组CRP、WBC计数阳性率与病毒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CRP、WBC计数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血检测CRP、WBC计数联合检测有助于儿科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分析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自动采集程序(Auto PBSC程序)与半自动采集程序(MNC程序)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109例采集按对象不同分为自体患者组(患者)和异基因供者组(供者),通过对采集物中干细胞数量与质量及采集程序特点的比较,对两种采集程序在两组中的采集结果及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血处理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患者组和供者组两种程序采集物中MNC%与CD34^+%、CD34^+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MNC程序比较,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血小板混入少,采集物体积小,但抗凝剂用量多,采集时间长(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组两种程序采集物中MNC数(r=0.314,P=0.015)、CD34^+细胞数(r=0.922,P=0.000)与采集前对应参数呈正相关,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与WBC数(r=0.369,P=0.004)及MNC数(r=0.495,P=0.000)呈正相关;供者组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采集前呈正相关(r=0.896,P=0.000),MNC程序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与采集前呈正相关(r=0.666,P=0.000)。患者组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CD34^+细胞数在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在年龄40岁以下的患者显著高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P〈0.05),而MNC程序年龄在40岁以上患者采集的CD34^+细胞数显著高于年龄40岁以下患者(P〈0.05)。供者组仅MN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CD34^+细胞数在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结论:在全血处理量相同时,自体患者和异基因供者PBSC采集中两种程序收获的MNC纯度与CD34^+细胞纯度及浓度高度一致,但自体患者PBSC采集结果受年龄与性别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方法检测献血者献血前后血流变数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偿献血者献血后的血流变各项指标中,血浆粘度值、红细胞变形指数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红细胞压积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血粘度值等12项指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献血对献血者的血流变有直接影响,提示健康适龄公民定期适量献血可降低血液粘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在血小板减少症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sysmex XE-5000自动化分析仪测定137例血小板减少患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3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1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1例,慢性乙型肝炎36例,肝硬化33例,肝移植术后5例]和6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及网织血小板百分比(IPF%),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组患者外周血PLT绝对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1).ITP、MDS、肝硬化和肝移植患者外周血中IPF%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其中ITP组和肝移植组显著高于对照(P〈0.01).ITP、肝硬化和肝移植患者MPV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ITP、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移植患者P-LC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其中肝移植患者显著高于对照(P〈0.01).ITP、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移植患者PDW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其中ITP和肝硬化患者显著高于对照(P〈0.01).AA患者IP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MPV、P-LCR和PDW虽低于正常对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F%、MPV、PDW、P-LCR 检测的结果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观察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一种适用于佛山地区临床客观情况的免疫抗体致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策略与技术路线.方法 采用PCR-SSP法对佛山地区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者600人进行HLA-1 (A,B位点)基因分型,其中100人进行HPA-1~15基因分型,建立HLA、HPA供者库.使用3种不同输血策略(HLA/HPA供者库配合输注、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配合输注、随机输注血小板)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提供血小板,并比较其输血效果.结果 HLA/HPA供者库配合输注策略和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配合输注策略获得相合供者率分别为100.0%、8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HPA供者库配合输注策略、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配合输注策略和随机输注血小板策略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100.0%、62.5%、10.0%,前两者间及前两者分别与后者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HPA供者库配合输注策略和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配合输注策略的平均实验时间分别为(7.5&#177;1.6)h、(13.3&#177;6.1)h,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费用分别为(365&#177;47)元、(696&#177;343)元,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HPA供者库配合输注策略比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配合输注策略更易寻找到相合的供者,平均实验时间更短,平均费用更少,输注有效率更高,输血效果良好,是为佛山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寻找相合血小板较为理想的输注策略,建议在临床输血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宋静  刘宁  彭素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6):1310-1311,1313
目的探讨胆红素对血常规各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生化检测胆红素异常患者(实验组)56例,检测血常规;另选同期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常规结果 65例。比较分析两组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等参数的变化。将实验组标本分别放置0.5 h,1 h,2 h、4 h检测血常规,进一步分析胆红素作用时间对血常规的影响。结果胆红素对血细胞计数的影响表现为:实验组WBC、HG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LT计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细胞比容(HCT)、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红素作用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各时间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样本中胆红素异常增高会使血常规WBC、HGB假性增高,PLT计数假性减少,胆红素作用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没有进一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朱如月  柯敏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2):3000-3001,3003
目的探讨稀释液置换法在HmX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脂血标本时的应用。方法收集30例无溶血、黄疸、脂血标本设为对照组;将30例标本去除上层血浆成分,加入同体积的脂肪乳制备成乳糜血,设为脂血组;再用相同的方法加入稀释液进行乳糜置换,设为稀释液组。3组标本用HmX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常规,对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RC)、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8个项目以及WBC分类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在人工显微镜下对WBC分类计数。结果3组之间RBC、WBC、MCV、HCT4个项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4个项目中,脂血组与对照组相比,Hb、MCH、MCHC升高(P〈0.05),PLT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稀释液组与对照组相比,除PLT明显降低(P〈0.01)外,其余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mX的WBC分类结果,脂血组和稀释液组结果相似,83.3%(25/30)无结果,同时散点图呈现不分群异常,显示完全堵塞(PC2)的报警;16.7%(5/30)虽有分类结果,但提示结果不可信,需要人工复片;而人工WBC分类结果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稀释液置换法处理脂血标本后行HmX检测,除需人工计数PLT和WBC分类外,其余结果较为准确,是一种快速排除脂血干扰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互助献血者与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为无偿献血招募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 665人次互助献血者和32 108人次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结果 互助组总不合格率高于自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ALT不合格率互助组高于自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HBV不合格率互助组略低于自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V、HIV、TP不合格率互助组低于自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5,P<0.05,P<0.005).结论 互助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要高于自愿无偿献血者,要加强献血前筛查和管理,使之向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长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的改变及其对献血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按性别构成比为1∶1,选择2015年10月7日至2015年12月5日于烟台市中心血站行单采血小板捐献的30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n=30).研究组纳入标准:①献血品种为单采血小板;②捐献单采血小板5年以上,且每年捐献单采血小板次数≥10次;③献血前相关体检和血液学检查结果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排除标准:①献血者献血前相关体检和血液学检查结果中,任何一项不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②不愿意参加试验者.按性别、年龄匹配后,随机选择同期于本站首次捐献全血的献血者30例纳入对照组(n=30).对照组纳入标准:①首次献血;②献血品种为全血;③献血前相关体检和血液学检查结果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排除标准:①献血者献血前相关体检和血液学检查结果中,任何一项不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②不愿意参加试验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前,献血后1、24 h及7d,以及对照组献血者献血前的血浆PTH水平和免疫球蛋白(Ig)M、IgG、IgA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前,献血后1、24 h及7d,以及对照组献血者献血前的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 CD8+T细胞等T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并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上述各指标水平变化情况.两组献血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者本人认可对献血与健康相关性进行研究的必要性,自愿配合本项研究,并与之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 ①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前PTH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水平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IgM、IgG、IgA水平,以及CD3+T细胞绝对数、CD4+T细胞绝对数、CD8+T细胞绝对数、CD4+ CD8+T细胞绝对数、CD4+T细胞百分比、CD8+T细胞百分比、CD4+ CD8+T细胞百分比、CD3+CD4+T细胞/CD3+ CD8+T细胞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后1 h PTH水平为(72.47±7.25)ng/L,较采集前的(54.70±6.59)ng/L和对照组的(51.90±7.62)ng/L均显著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37、10.712,P<0.01);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后24 h及7 d PTH水平与采集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后1、24 h和7d的IgM、IgG、IgA水平与采集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后1、24 h和7d的CD3+T细胞绝对数、CD4+T细胞绝对数、CD8+T细胞绝对数、CD4+ CD8+T细胞绝对数、CD4+T细胞百分比、CD8+T细胞百分比、CD4+ CD8+T细胞百分比、CD3+CD4+T细胞/CD3+ CD8+T细胞比值,与采集前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PTH水平有短暂升高,但未发现其对献血者机体免疫功能产生影响,我国目前的单采血小板捐献模式不会影响无偿献血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影响献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于东营市中心血站献血的45 628例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献血者一般资料,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无偿献血人群之间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本组45 628例无偿献血者中,共954例发生献血反应,总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09%.男性与女性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5%(525/25 548)和2.15%(431/20 08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4,P>0.05);不同年龄段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8.99,P<0.01),其中18~25岁年龄段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最高,达3.58%(545/15 209);不同职业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46.20,P<0.01),其中学生献血反应发生率最高,达5.87%(520/8 854),军人献血反应发生率最低,为0.24%(10/4 120);不同学历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43,P<0.01),其中低学历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最高,达3.75%(92/2 454).结论 18~25岁年龄段、学生、低学历无偿献血人群发生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采血时应引起注意,给予减慢采血速度、心理疏导、口服葡萄糖酸钙、创造良好的采血环境等干预措施,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