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讨袁金声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经验。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袁金声教授治疗胃脘痛门诊处方151首,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构建袁金声授治疗胃脘痛的数据库,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组方规律、新方分析。结果:筛选治疗胃脘痛的方剂151首,使用频次≥20的药物有30味,3~4味药的核心组合16个,形成新处方8个。结论:袁金声教授治疗胃脘痛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肝胃不和是胃脘痛发病的重要基础,常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归经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文献研究方法,对144种具有肝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中药中寒温性药物、苦辛甘味药物、归肝肺经药物居多,有肝毒性中药也有这种趋势,肝毒性中药与一般中药在四气五味归经方面分布趋势大致相同。结论:提示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归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傅青主女科》妊娠篇的用药规律与特点。方法 收集《傅青主女科》妊娠篇中治疗妊娠病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及Excel 2019软件,构建数据库,对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药物的分类、药物使用频次、药物核心组合、关联规则方面的统计分析,并基于此分析总结新处方。结果 共纳入12首方剂,涉及43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3次以上的中药有15味,前6味的依次是人参、白术、当归、白芍、茯苓、甘草。对43味药物进行药物分类统计,共得到11类药物,使用频次最多的为补虚药。四气:温性药物使用最多;五味:频次最高的为甘味药物;归经:居首位的是脾经。得到常用药对及组合21组,4首新处方。结论 傅青主治疗妊娠病重补益而轻攻伐,喜用人参、白术、当归等补益类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中医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组方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运用中药方剂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文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挖掘,统计用药频次及常用剂量、中药四气五味及归经频次。运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法,提取核心药物组合,并采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预测潜在新处方。结果:通过文献检索及筛选,最终录入210首方剂,通过“频次统计”共提取出181味中药,累计使用频次2 410次。其中,使用频次≥15次的中药共46味,根据功效主治,可大致包括理气药、安神药、补气药、清热药及补血药等。分析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归经规律可知,温性、甘味药物最为常用,多归于心经,肝经和脾经次之。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发现,在药物组合中,白芍-柴胡应用最多;枳壳和柴胡的关联度最强,高达90%;网络图则提示,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等药物为关联网络的核心。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组合,可得到24个药物核心组合。运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出核心药物组合12种,进一步聚类得到6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搜集医案,分析清代医家治疗不寐的用药规律。方法:将《中华医典》收集的医案方剂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借助其数据挖掘功能分析药物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功效归经分布,药物的关联及聚类规则。结果:共收集到符合条件的处方316个,共计363个药物,使用频次3 303次,药物频次≥30次的药味有27个,排名前5位的高频药物依次为酸枣仁、茯神、半夏、茯苓、首乌藤。四气分布以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功效主要集中于宁心,其次为养血安神、清热凉血。归经以肺、心、脾经为主。排名前3位关联药物组合位“首乌藤,茯神”、“茯神,酸枣仁”、“酸枣仁、龙眼肉”。对频次前20位的药味进行聚类分析,得到5个核心药物组合。结论:清代医家治疗不寐以滋阴宁心安神为本,兼顾清热、化痰、理气,标本同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张伯礼教授治疗中风病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对351首治疗中风的方剂进行药物名称标准化,通过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张教授治疗中风病中用药频次由高到低的前5味药物依次为丹参、郁金、天麻、桑枝和夏枯草;所选药物以寒、平、温,苦、甘、辛的四气五味为主;归经尤其以肝经为突...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有关文献中中药的消化系统毒性的报告及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文献研究方法 ,对 12 2种具有消化系统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及其有效成分与消化系统毒性有一定的相关性。消化系统的毒性主要集中在四气属性中寒、热两类药物 ;五味属性中苦、甘、辛三类药物 ;归经属性中归肝、脾、肺、胃四经的药和有效成分中含生物碱类及甙类成分的药物方面。结论 :中药药性理论及有效成份与其消化系统毒性之间有一定关系 ,应用文献统计归类分析的方法 ,分析研究已有资料中中药毒性是确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崩漏门》组方用药规律与特点。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统计《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崩漏门》中所用方剂及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以及方剂的功能、主治、归类等所出现的频次、频率;运用文献学方法分析其组方用药规律与特色。结果《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崩漏门》共用方15首,其中补益方使用频次最高,占73.33%。15首方剂共用药物49味,其四气五味应用频次前三为温寒平,甘苦辛,分别为61.24%、20.16%及14.73%和32.18%、29.21%及29.21%。归经上,归肝经药物应用最多,占22.14%,脾肺经次之为18.32%、12.21%;功效分类上,补益药应用频次最高,其次为风类药、祛湿药,占50.00%、16.66%、15.15%。结论《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崩漏门》认为虚、热、瘀是崩漏发生的主要病机,其治崩漏,不在固涩,而在治本,即补脾、调肝、清热、化瘀。其组方用药特点体现在崇古不泥,灵活务实;重视温补,慎用涩止;崇尚调肝,注重清热化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查询《中华医典》癫痫方剂的载录情况,总结癫痫的选方用药特点。方法 电子检索《中华医典》中关于历代中医著作治疗癫痫的方剂,使用Excel Office 2019建立数据库,分析方药频次、功效、性味、归经。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治疗癫痫的组方规律、核心药对、新处方。结果 共涉及中药150味,频次≥8次药物22味,四气以温、平、寒为主,五味以辛、苦、甘为主,归肝、脾、心、肺经,高频中药类别为平肝息风药、解表药、补虚药,获得高频药物组合22组,核心药物8组,新方4个。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对治疗癫痫用药规律和新处方分析,能够为癫痫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第一版)中含地龙方剂组方规律,为地龙现代临床应用和产品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地龙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配伍药物频次、性味归经频次、主治病证频次;使用平台软件内置的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地龙方剂的核心药物组合。选择频次较高的病证“痹证”和“跌打损伤”进行用药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和新方组合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含地龙方剂281首,包含药物287味,常用组合药物组合29种(频次≥20);配伍药物药性四气以温、寒频次为多,二者共占总频次的73.5%;五味以辛味频次最高,苦、甘、咸频次各次之,此四者共占总频次的95.9%;归经频次以肝、脾、心、胃、膀胱、肾、肺经居多前7位(频次均≥400),占总频次的91.8%。含地龙方剂主治病证共103种,其中频次≥6的病证有18种,常用配伍药物29组(频次≥20),核心药物组合(支持度20%)为制川乌、乳香、没药、当归、麝香。分析“痹证”和“跌打损伤”用药规律,得到治疗“痹证”病证关联药物15组(置信度为1),核心药物组合(支持度31.8%)为制川乌、制草乌、乳香、没药、威灵仙、五灵脂,新方组合8组;得到治疗“跌打损伤”病证关联药物2520组(置信度为0.9),核心药物组合(支持度31.5%)为制川乌、乳香、没药、自然铜、苏木、当归、血竭,新方组合6组。结论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地龙多与活血化瘀类、祛风湿类药物配伍,组方用药法度清晰。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含地龙方剂能够科学、直观体现地龙的组方规律。;分析主治病证所得的核心用药能反映疾病的基本治法,符合临床应用实际。研究所获得的核心药物组合和新方组合可能为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统计《临证指南医案》中便秘的医案,分析叶天士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整理全书以便秘为主症的医案,将医案处方经过规范化处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处方中药物、药性药味、归经的频次,并对高频药味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75首处方,涉及中药127味.用药频次较高(≥10次)的依次为苦杏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太平圣惠方》含丹参方的用药规律,为现代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太平圣惠方》收载的含丹参方剂,利用Excel 2013、Clementine 12.0、SPSS Statistics 20软件,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统计、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有效方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太平圣惠方》含丹参方方剂127首...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庄礼兴教授诊治慢性胃炎之临证经验。【方法】收集庄礼兴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门诊有效病案的资料及处方,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网络构建方法等探讨庄礼兴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157首处方132味药物。药物频次居前的药物依次为白芍、枳壳、柴胡、陈皮、法半夏、甘草、川楝子等;药物分类主要分为理气药、补虚药、清热药等;归脾经或胃经药物最多,其次是肝、胆经。聚类分析将高频药物聚为3类,即C1类:枳壳、柴胡、白芍、陈皮、法半夏;C2类:川楝子、延胡索、甘草;C3类:白术、熟党参、茯苓、炙甘草、砂仁、厚朴。关联及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海螵蛸-枳壳、竹茹-法半夏、柿蒂-枳壳、川楝子-枳壳-白芍-柴胡、白芍-枳壳-法半夏-陈皮-柴胡等药物组合。【结论】庄礼兴教授诊治慢性胃炎的思路为:把握病因病机,辨清标本虚实与轻重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重视理气,强调中焦气机与少阳枢机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聂惠民治疗月经后期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1999~2005年聂惠民治疗月经后期的病案,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及复杂系统熵聚类法等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以及关联规则,总结聂惠民治疗月经后期的用药规律及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137个处方进行分析,处方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有当归、柴胡、川芎、赤芍、熟地黄、生地黄、炒白芍、牡蛎、党参、龙骨等,药物四气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居多,主要归肝、脾、心、肾经,常用的药物组合有川芎、当归,当归、柴胡,赤芍、川芎,赤芍、当归,熟地黄、当归等。依据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蝉蜕、桑叶、桑白皮等5组核心组合及由此构成的5首新处方。结论:聂惠民尤善于从郁论治,解郁调经法为治疗月经后期的基本方法,灵活运用经方,常用经方合方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古今名医论治淋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选方提供借鉴.方法 整理《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历代名医论治淋证的有效经验方,将复方录入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进行单味中药的频次分析、中药属性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5.0进行因子分析.结果 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安医家王仲奇治疗时邪病的处方用药特色。方法:从《王仲奇医案》中选取王仲奇治疗时邪病的有效处方74首,利用Office 2010处理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应用数据分析软件IBM SPSS Modeler 14.1和SPSS 22.0,分别对所用药物的用药频数、性味归经、药物类别、聚类规则及关联规则等进行分析。结果:用药频数前五位分别是茯苓、苦杏仁、佩兰、通草、半夏。药类及性味归经频数分析显示清热药、化痰药、补虚药和解表药位居前四位;以苦寒之药佐甘温之药,寒温并用;药物以入脾胃经为主,兼顾肺气的功能,脾肺同调。聚类规则分析显示处方含金银花、天花粉、石斛等9类药物。关联分析得出二项配伍药对前3位为苦杏仁、前胡,茯苓、黄芩,苦杏仁、黄芩;三项配伍前3位为苦杏仁、枳壳、茯苓,茯苓、青蒿、苦杏仁,茯苓、薏苡仁、佩兰。结论:王仲奇辨证论治时邪病时,以三焦为本,多从湿热入手,治疗以苦寒药与甘温药并用,驱温热,化湿浊,时邪亦解矣。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发表于1990年1月至2017年11月之间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进行分析,以挖掘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组方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文献资料,根据制定的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相关的文献数据,将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软件内置程序分析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包括四气五味归经、药物使用频次、组方配伍规律及潜在的新方组合。【结果】筛选得到文献197篇,涉及药物228味,药性以温、寒、平为多,药味以苦、甘、辛为主,药物归经主要归脾、胃、肺、肝经。使用药物频次最多的5味药物是白术、甘草、白芍、茯苓和党参,居前5位的药物配伍组合为"白术,甘草""白术,茯苓""党参,白术""甘草,白芍"和"白术,白芍",挖掘出核心药物组合28个,新方4首。【结论】从文献数据挖掘得到的用药规律结果显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以健脾益气、清热化湿、疏肝理气药物为主,并常配伍温阳补虚、养血活血类中药。  相似文献   

18.
摘 要: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筛选抗丝裂霉素C遗传毒性的植物提取物的体系和方法。方法 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 TA1535/pSK1002以及小鼠急性毒性实验,通过SOS/umu测试评价菊花、大蒜、生姜、银杏叶、人参、葡萄籽、绿茶、灵芝、刺五加、大豆10种植物提取物及部分提取物组合对丝裂霉素C遗传毒性的影响。结果 大蒜、葡萄籽、绿茶、刺五加、大豆提取物有较强的抗突变能力,刺五加提取物1.5 g/L对丝裂霉素C遗传毒性的抑制率达67.12%;这5种植物提取物两两组合的抗细胞畸变能力明显优于单个提取物,尤以刺五加-绿茶和刺五加-葡萄籽两种组合的作用最强,其中刺五加-绿茶组合物对丝裂霉素C遗传毒性的抑制率最高达83.2%。小鼠体内实验显示,刺五加-绿茶显著降低经丝裂霉素C作用的小鼠微核率和精子畸变率,明显提高小鼠胸腺指数。结论 SOS/umu测试不仅是一种快速评价植物提取物的抗突变能力的有效方法,还可作为一种细胞保护剂快速筛选模型对候选植物提取物或化合物进行高通量筛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运用复杂系统熵网络方法对徐蓉娟教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用药经验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徐蓉娟教授辨证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门诊资料和处方,借助Netdraw 2.0软件进行复杂网络构建及可视化,用于"基础方"的数据挖掘分析,采用MATLAB编程方法进行网络信息统计及分析,采用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Apriori关联规则探讨治疗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中药复方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集治疗CRS的中药复方,采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中的高频次中药、药物配伍及归经规律.结果 检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