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f波特点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从而预测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方法:56例持续性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分为两组:血栓栓塞阳性组(12例)和血栓栓塞阴性组(44例)。测量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振幅、时限和f-f间期,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血栓栓塞阳性组f波振幅明显低于血栓栓塞阴性组(0.08±0.04vs0.10±0.02,P<0.05),f-f间期短于血栓栓塞阴性组(0.10±0.02vs0.13±0.02,P<0.05),f波时限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0.09±0.02vs0.08±0.02,P>0.05),但房颤病程与f波时限之间有直线回归关系,随病程的延长,f波时限愈长。结论:临床上可利用体表心电图f波振幅和f-f间期的特点,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检测在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中的价值。方法 85例NVAF患者分为血栓栓塞事件组(26例)和无血栓栓塞事件组(59例)。所有患者均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测左心房内径(LAD);描记心电图V1导联,测量f波振幅,以f波振幅<0.1 mV为细颤、≥0.1 mV为粗颤;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TNF-α及IFN-γ水平。结果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细颤发生率为84.6%(22/26),显著高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的59.3%(3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f波振幅为(0.075±0.017)mV,明显低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的(0.096±0.038)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LAD为(46.77±6.72)mm,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LAD的(46.93±8.12)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血浆DD、TNF-α、IFN-γ水平分别为(0.69±1.36)mg·L-1、(33.12±23.53)、(32.62±11.22)μg·L-1,显著高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的(0.26±0.52)mg·L-1、(22.29±13.64)、(23.95±11.60)μ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电图细颤、血浆TNF-α水平是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TNF-α水平与心电图表现细颤有助于评估持续性NV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尿白蛋白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283例NVAF患者,根据出院后随访期间有无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分为事件组和无事件组,分析尿白蛋白对血栓栓塞事件的预测价值。 结果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2.72%。事件组高血压、CHA2DS2-VASc风险评分、左室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血清肌酐、尿白蛋白与无事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尿白蛋白预测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AUC为0.846。高尿白蛋白组(>68.6 mg/L)高血压、CHASDS2-VASc风险评分高危、肺动脉收缩压≥30 mmHg、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及尿酸与血清肌酐水平高于低尿白蛋白组(≤68.6 mg/L)(P<0.05)。高血压、肺动脉收缩压≥30 mmHg、CHA2DS2-VASc风险评分高危、尿白蛋白>68.6 mg/L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尿白蛋白对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基层医院观察探讨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入选患者80例,调整华法林剂量,INR目标值为2.0~3.0(≥75岁者INR为1.6~2.5);常规随访4~24个月,观察血栓栓塞事件与出血风险。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通过治疗观察调整随访,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例(2.50%),发生不同程度出血5例(6.25%)。结论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疗效肯定,副作用小、重复性好、易掌握,特别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基层医院观察探讨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入选患者80例,调整华法林剂量,INR目标值为2.0~3.0(≥75岁者INR为1.6~2.5);常规随访4~24个月,观察血栓栓塞事件与出血风险。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通过治疗观察调整随访,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例(2.50%),发生不同程度出血5例(6.25%)。结论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疗效肯定,副作用小、重复性好、易掌握,特别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华法林预防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治疗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给予阿司匹林(每日1次,每次0.1 g,睡前口服)治疗,观察组(44例)给予华法林(初始剂量2.5 mg/d,之后根据凝血功能调整,每次增减0.625 mg,口服给药)联合胺碘酮(初始剂量每次0.2 g,每日3次,治疗2周后每次0.2 g,每日1次,口服给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房内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华法林联合胺碘酮预防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效果可靠,可减少出血并发症发生,同时可以改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房内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预防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确诊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95例,随机分为2组。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组(联合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双嘧达莫(100 mg,3次/d);阿司匹林组给予(100 mg,1次/d)。观察2组血栓栓塞事件、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随访时间12~28(20±7)个月。2组均无严重出血。联合治疗组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8.3%比18.2%,P<0.05),轻微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6%比8.1%,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预防老年非瓣膜性房颤血栓栓塞事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方法 华法林组给药初始剂量为2.0mg/d,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在2.0~3.0;阿司匹林组给药剂量为150 mg/d.常规门诊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出血.结果 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林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3.3%比10.7%,P<0.05),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下降69.5%,总血栓栓塞事件相对危险下降71.3%(3.3%比11.5%,P<0.05).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9.8%比2.5%,P<0.05).结论 华法林能更有效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虽然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严密监测INR,华法林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进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测左心房和(或)左心耳血栓,并结合心电图f波特点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指标,从而筛选出血栓栓塞的高危患者,为临床进行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84例NVAF患者均行TEE检查,根据检查时有无血栓及有无血栓前状态分为血栓阳性组(13例)、血栓前状态阳性组(15例)和血栓阴性组(56例).所有患者均描记心电图V1长导联,顺序测量20个f波振幅,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受检者f波振幅值;所有患者同时行TEE测定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上述各参数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其相互关系.结果 血栓阳性组和血栓前状态阳性组患者细颤发生率分别为84.6%、66.7%,均高于血栓阴性组的57.1%,但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阳性组、血栓前状态阳性组、血栓阴性组患者f波振幅分别为(0.058±0.038)、(0.089 ±0.043)、(0.097±0.039) mV.血栓阳性组患者f波振幅显著低于血栓阴性组(P<0.05);血栓前状态阳性组患者f波振幅略低于血栓阴性组,血栓阳性组患者f波振幅低于血栓前状态阳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阳性组和血栓前状态阳性组患者LAD高于血栓阴性组(P<0.05),血栓阳性组LAD稍高于血栓前状态阳性组(P>0.05);3组患者LVEDD和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f波振幅有助于血栓栓塞风险性预测,经胸超声心动图指标中LAD对预测血栓栓塞风险性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可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左房血栓(Left atrial thrombus, LAT)/自发显影(Spontaneous echo contrast, SEC)的相关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探索模型对于LAT/SEC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4月—2022年4月于本院住院的294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血栓/自发显影分为阴性组(209例)和阳性组(85例)两组。对比两组相关数据,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得出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组成新的模型,使用ROC曲线评价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阳性组患者的年龄、尿酸、LAVI、PT、FIB显著高于阴性组,而高血压比例、LVEF、TAPSE显著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尿酸、左房容积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 LAVI)、TAPSE、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均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LAT/SEC的独立危险因素;尿酸、LAVI、TAPSE、FIB组成的模型判断非瓣膜性...  相似文献   

11.
122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测量心电图(ECG)平均房颤波振幅,了解其与病因诊断和超声心动图(UCG)测量左房内径(LAD)大小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慢性房颤和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房颤的平均房颤波振相及左房大小比阵发性房颤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房颤大得多(P<0.01),平均房颤波振幅与UCG测量的左房内径大小呈正相关(r=0.482,P<0.01)。且风心病以粗房颤波为主,多数呈慢性房颤伴左房大;冠心病及其他疾患以细房颤波及阵发性房颤居多,并且左房大小正常。  相似文献   

12.
总结调查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出血风险以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9月在北京市8家三级综合医院心内科、老年医学科门诊或住院的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666例,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合并疾病、抗栓治疗情况等资料,依据CHADS2、CHA2DS2-VASc评分评估血栓栓塞风险,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比较不同栓塞危险分层的抗凝治疗情况.结果入选患者男416例,女250例,平均年龄(79.9±8.0)岁,其中≥80岁的高龄患者363例(54.5%).合并高血压513例(77.0%),合并冠心病266例(39.9%),合并缺血性卒中病史患者243例(36.5%).CHADS2评分平均为3.4±1.5,≥2分者581例(87.2%).CHA2DS2-VASc评分平均为5.5±1.9,2分及以上者647例(97.1%).HAS-BLED评分平均1.7±0.9,≥3分者113例(17.0%).CHADS2≥2分的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中,21.5%(125/581)接受抗凝治疗,55.1%(320/581)接受抗血小板治疗,23.4%(136/581)未接受任何抗栓治疗.CHA2DS2-VASc≥2分的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中,23.3%(151/647)接受抗凝治疗,54.3%(351/647)接受抗血小板治疗,22.4%(145/647)未接受任何抗栓治疗.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合并疾病较多,且多处于血栓栓塞高风险状态.但接受抗凝治疗比例低,仍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左心房(LA)/左心耳(LAA)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试验共纳入非瓣膜性AF患者188例,根据HDL-C水平分为低HDL-C组44例(23.4%),正常HDL-C组144例(76.6%);根据LA/LAA血栓分为血栓组(n=39例)和非血栓组(n=139例)。详细记录患者既往病史、实验室检验结果、经胸心脏彩超及经食管心脏超声(TEE)结果,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LA或LAA血栓等。进一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A/LAA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入选的188例患者中男108例、女80例,年龄(60.88±9.63) ( 29~78) 岁。低HDL-C组男性、糖尿病、LA/LAA血栓比例及体质量指数、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左心房内径(LAD)大小、CHADS2评分高于正常HDL-C组(P<0.01或0.05)。(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DL-C水平与LA/LAA血栓形成负相关(r=-0.231,P=0.001)。(3)与非血栓组患者比较,LA/LAA血栓组患者既往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周围血管病史、持续性或永久性AF、低HDL-C血症比例、CHADS2评分较高,LAD较大,HDL- C水平比非血栓组显著偏低(P<0.01或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L-C(OR=0.046,95%CI :0.007~0.300,P=0.001)、持续性或永久性AF(OR =0.306,95% CI:0.116~0.808,P=0.017)、脑卒中或TIA(OR =15.657,95% CI:2.525~97.069,P=0.003)、周围血管病(OR =5.817,95% CI:1.123~30.145,P=0.036)与AF患者LA/LAA血栓形成独立相关。结论:HDL-C水平与LA/LAA血栓形成负相关,低HDL-C血症是LA/LAA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多因素分析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对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以探讨其对评估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 5 4例房颤患者分为两组 :血栓阳性组 (2 6例 )和血栓阴性组 (2 8例 ) ;另选 3 5例无房颤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非房颤组。用心脏彩超测定其LA内径 ,用ELISA法测定其TAT、GMP_14 0、vWF、D_D水平 ,对结果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LA内径增大 (OR =1.3 74,P =0 .0 42 )、vWF(OR =1.0 3 1,P =0 .0 3 0 )和D_D浓度增高 (OR =7.5 65P =0 .0 15 )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单个危险因素中 ,诊断房颤血栓栓塞的灵敏度较高的是LA内径 ,特异度较高的是D_D。随着独立危险因素的增多 ,诊断血栓栓塞的特异度增高 ,但灵敏度下降。结论 :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是LA内径增大、vWF和D_D浓度增高 ,且D_D浓度增高的评估价值优于其他因素。结合多个危险因素 ,可提高诊断房颤血栓栓塞的特异性 ,更可靠地评估血栓栓塞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对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1年1月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收治的174例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伐沙班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58例。利伐沙班高剂量组口服利伐沙班20 mg/d,中剂量组口服利伐沙班15 mg/d,低剂量组口服利伐沙班10 mg/d,自治疗起随访12个月观察效果。记录随访期间3组的栓塞、出血发生情况,比较3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变化,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总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总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不同时间点间的PT、APTT、TT、INR有差异(P <0.05),3组的PT、APTT、TT、INR无差异(P>0.05),3组的PT、APTT、TT、INR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3组...  相似文献   

16.
林梅瑟  方志高  周野  冯湘君 《浙江医学》2006,28(11):889-891
目的观察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预防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老年患者脑栓塞的效果及出血不良事件。方法264例非瓣膜病房颤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7-2.2(低强度组,152例)和INR2.3—3.0(中强度组,112例)抗凝治疗。观察两组脑栓塞并发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低强度组患者脑栓塞年发生率为2.2%,与中强度组患者的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15,P〉0.05)。低强度组患者的严重出血事件年发生率为0.7%,与中强度组患者的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4。P〉0.05),但低强度组患者轻微出血事件印发生率3.6%明显低于中强度组患者10.7%(x^2=4.086,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INR1.7-2.2能明显降低老年非瓣膜病房颤脑栓塞发生率,INR2.3—3.0时轻微出血事件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CHADS2、CHA2DS2-VASc和自行改良的CHA2DS2-VASc-LA2评分对经食管超声(TEE)检出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LAT)的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科拟行射频消融术且术前TEE检查、心脏多层CT扫描等相关临床资料完整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共203例,其中TEE提示LAT者39例(血栓组),未检出LAT者164例(对照组)。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入院时检查、CHADS2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将独立预测因素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32 mL/m2记为2分,加入CHA2DS2-VASc评分中组合成新的评分方案CHA2DS2-VASc-LA2。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CHADS2、CHA2DS2-VASc和CHA2DS2-VASc-LA2评分方案对NVAF患者LAT形成的预测价值。 结果 对CHADS2、CHA2DS2-VASc及CHA2DS2-VASc-LA2三种评分进行ROC曲线检测,发现CHADS2诊断价值偏低(AUC=0.661,P=0.002),CHA2DS2-VASc和CHA2DS2-VASc-LA2诊断价值中等(AUC=0.731,P<0.001;AUC=0.771,P<0.001)。使用CHA2DS2-VASc-LA2评分后血栓组CHADS2评分为0分的3例低危患者分值均有上升,血栓组中无CHA2DS2-VASc-LA2评分为0分者。 结论 CHA2DS2-VASc-LA2评分较CHADS2、CHA2DS2-VASc评分系统能更好地预测NVAF低危人群的LAT形成,CHA2DS2-VASc-LA2评分为0分者可避免常规的TEE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