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收集近12年有关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文献,对其中医辨证、治法、用药进行统计分析,拟找出其中医辨证分型、治法及用药规律,从而为优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收集1995年1月~2007年12月生物医学期刊发表的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62篇,采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中医辨证分型、治法及用药规律.结果:①统计出血瘀型、气滞血瘀型、肾虚血瘀型、寒凝血瘀型、热瘀互结型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证型.②统计出行气化瘀法、补肾化瘀法、清热化瘀法、活血消癥法、温经化瘀法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治法.③统计出各主要治法的12味常用中药.结论: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能够总结出其中医辨证分型、治法及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2.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中医治法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晁恩祥 《首都医药》2003,10(20):47-49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大部分患者又来自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阻塞性肺疾患。近年来中西医防治肺心病的经验不断得到充实提高,为了进一步总结探讨中医防治肺心病的经验,提高防治水平,现从治法运用方面加以整理,并以治法选用为依据,将常用治法及治法运用举例加以讨论。 1.中医在防治肺心病中治法选用的依据 在中医学中如何立法,如何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中医治则治法概念体系的深入分析,尝试构建试验性中医治则治法本体。方法:借鉴斯坦福大学构建本体的七步法,整理中医治则治法概念体系,利用本体开发软件Protégé构建中医治则治法本体。结果:初步构建了中医治则治法本体,并实现简单查询。结论:中医治则治法本体对中医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为中医实用性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和示例。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大量中医内治法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的相关临床研究资料,分析小儿过敏性鼻炎的中医病机,并从解表散邪、益肺通窍、健脾通窍、温阳益气4个方面综述了内治法的治疗研究进展,为完善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徐列波 《中国药业》2008,17(2):58-59
目的探讨中医乳腺病治法与用药分析。方法分析各种不同乳腺病的病因及对应的5种治法,列举同一治法临床用药的常见品种,并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用药的注意事项、配伍特点以及代表性处方。结果与结论中医药对乳腺疾病治疗的治法对症、药理明确、标本兼治、用药灵活,具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内治法、中医外治法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认为应当规范中医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改革中药剂型,深入开展新领域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朱佳琪 《北方药学》2012,9(7):98-98
中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渗透。中医的"中和观"和中庸思想相得益彰。本文通过儒家中庸思想在中医阴阳五行,治则治法,养生等方面的体现以及中庸"和而不同"的论述,以期能够对儒家思想在中医后世理论和实践中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西医相对地着重局部的病理变化,而中医则比较更着眼于整体。因此,从西医的病理和病理生理,结合中医的辨证,重视疾病的局部和整体的统一,也是中西医结合途径之一。二年来我们运用这种治法,治疗各型肝炎病200余例,取得病情较快恢复的效果,在这里谈一些对肝炎的治法和组方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9.
从中医内治法及中医外治法两方面对近10年来中医药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通过分析并总结现阶段中医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方法,以期为更加深入地探讨中医药的作用机制、拓展中医思维及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小儿哮喘是儿童期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发病率不断升高,如不及时控制,将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从中医内治法、中医外治法方面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狭窄与脑缺血病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颈内动脉狭窄与不具颈内动脉狭窄、不同程度颈内动脉狭窄以及有侧支循环和不具侧支循环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血管病变的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具有颈内动脉狭窄较之不具颈内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狭窄程度高较之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相对较低,以及不具侧支循环较之具有侧支循环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血管病变的概率均明显要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内动脉狭窄与脑缺血病变的发生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应对出现动脉狭窄的患者及早干预,以降低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据病灶部位的不同对64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不同的入路及内固定方法进行手术治疗。随访18个月,观察对比手术前后患者病灶、植骨融合、内固定、后凸畸形及骨髓损害情况。结果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钢板内固定35例,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后路经弓根钉棒内固定21例,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前路钢板后路钉棒联合内固定8例。治疗后X线检查显示病灶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内固定情况、后凸畸形情况、合并脊髓损害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均取得较满意效果,3种入路及内固定方法间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能明显缓解脊柱结核的症状,有效清除病灶,改善神经功能,并且术后植骨融合良好,内固定稳定,治疗效果明显,但应注意据患者的病灶部位等选择合适的入路和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imics软件在基于CT增强扫描数据集重建颈内动脉三维数字化模型中的应用及颈内动脉的分段。方法 1例经CT增强连续扫描数据集,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0.01软件,运用阈值选取技术、蒙板编辑技术、区域增长方法对颈内动脉进行三维重建。结果获得了颈内动脉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进行了分段及注释。结论通过Mimics软件建立起了颈内动脉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在人体解剖学教学、断层解剖学教学、临床脑外科和颈内动脉病变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精索内动脉的分离与保护在腹腔镜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2006-10~2008-02行腹腔镜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8例患者成功分离出精索内动脉64例,60例患者成功保留精索内动脉。精索内动脉经常缠绕精索内静脉,通常位于其外侧,自外侧转向内侧。结论保留精索内动脉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药饮片小包装调配内部差错情况,寻找造成内部差错的原因。方法:对医院5个月内出现的内部差错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后,饮片小包装调配内部差错有所下降。结论:采取的降低饮片小包装调配内部差错的措施有效.为使用中药饮片小包装的中药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正在对卫生服务产生巨大影响。我们的目的是提供关于COVID-19对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儿内科门诊量及比例影响的数据。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20年1—4月COVID-19疫情对总门诊量、儿内科部门诊量、儿内科部门诊量排名前3位的儿内科普通门诊、呼吸门诊、消化门诊量和比例的影响,与2019年1—4月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 与2019年同期对比,2020年2—4月总门诊量、儿内科部门诊量及儿内科普通门诊、呼吸门诊、消化门诊月门诊量和比例均显著降低(均P<0.05);儿内科部门诊量比例由2019年的47.92%~52.27%下降为2020年的20.74%~30.56%(P<0.01)。结论 COVID-19疫情下总门诊量、儿内科部门诊量及儿内科普通门诊、呼吸门诊、消化门诊量和比例均下降,这些结果可能与提倡少聚集、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少出门、出门戴口罩、勤洗手有关。  相似文献   

17.
吴振  武林松  官双双  蔡宁  许卫兵 《安徽医药》2015,36(9):1116-1118
目的 超声下比较两种路径颈内静脉置管方法的准确性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寻找更安全、可靠的颈内静脉穿刺路径。方法 选择需行颈内静脉穿刺患者60例,随机分为传统中路法穿刺组(A组,n=30)与颈内静脉搏动点法穿刺组(B组,n=30)。观察颈总动脉直径(D1)、颈内静脉直径(D2)、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重叠覆盖率、穿刺路径距颈内静脉中心距离(D3)、穿刺路径距颈总动脉外侧距离(D4)及可能触及颈总动脉例数。结果 与A组比较,B组D3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D4明显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静脉搏动点法行颈内静脉穿刺更准确,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8.
杨荣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6):2439-2440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内静脉扩张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9例颈内静脉扩张症患者行二维超声检查,测平静呼吸时的内径与做Valsalva动作时比较,并与健侧比较,再行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患侧与对侧同水平正常节段颈内静脉相比,管径增加到1.8~2.5倍,病变处的血流为涡流.结论:超声是诊断颈内静脉扩张症最为简便、快捷、无创、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A stable isotopically labeled (SIL) analogue is believed to be the most appropriate internal standard in a quantitative bioanalytical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 assay. It is assumed that a SIL internal standard always compensates for variability in chemical derivatization, sample extraction and LC/MS/MS analysis due to its nearly identical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to the unlabeled analyte. Hence, the analyte to internal standard peak area ratio should be constant despite any variations in sample processing or analysis. However, in our laboratories, a deuterium labeled internal standard of carvedilol demonstrated an unexpected behavior-the analyte to internal standard peak area ratio changed with two specific lots of commercially supplied human plasma. Several experiments, including dilution of the extract with LC mobile phase and post-column infusion of the carvedilol solution followed by the injection of extracted blank plasma, have indicated that a high level of matrix suppression affected the ionization of the carvedilol-S enantiomer and its deuterated internal standard differently in these two lots of plasma. For the first time, it was clearly demonstrated that a slight difference in retention time between the analyte and the SIL internal standard, caused by deuterium isotope effect, has resulted in a different degree of ion suppression between these two analogues. This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enough to change the analyte to internal standard peak area ratio and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he method.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伴移位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96例跟骨关节内骨折伴移位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96例患者术中采取钢板固定75例,采取螺钉固定16例,采取髂骨植骨2例.所有患者跟骨关节内骨折均愈合良好,外观正常,无畸形.对96例患者102足行Maryland评分,其中优51足、良35足,优良率为84.3%.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作为跟骨关节内骨折并移位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