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6 毫秒
1.
张秉刚  张岩  王鑫 《新疆医学》2002,32(5):60-61
婴儿骨皮质增厚症,是临床上十分罕见的病例,近年来有增多趋势。1954年Caffey首先报导与命名,也称之为CAFFEY氏病或婴儿骨皮质增厚症。本病常见于出生不久的婴儿,其特点为软组织肿胀,局部骨皮质变厚和患儿容易烦躁不安。本症是一种自愈的疾病。因发病率较低,一般医生对本症不熟悉,因而国内对本症的报导也很少。本组收集了1985~2001年的1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婴儿骨皮质增生症(infantilecorticalhyperostosis,ICH)又称Caffey病,是一种少见的婴儿时期的骨骼系统疾病,其特点为长管状骨和扁平骨有骨膜下新生骨形成,患处常伴有肿胀和疼痛,临床上易误诊为慢性骨髓炎。检索近10年来国内文献,共报道100余例,近年来有增多趋势。最近我院经X线诊断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婴儿骨皮质增生症(ICH)是Caffey氏等1945年详细报告4例后命名的,又称Caffey氏病。随后在世界各地均有报告,至今已报  相似文献   

4.
婴儿骨皮质增生症是一种少见病。本症由Caffey等在1945年首先报道,又称Caffey病。我院1985年收治双胎二例,同时发病,症状相似,现报道如下。例1 男,60天。因左大腿肿账,于1985年4月1日入院。检查体温37.5℃,心脏正常,  相似文献   

5.
婴儿骨皮质增生症4例报告儿科学院内科张蓉君徐酉华中图分类号R725.8婴儿骨皮质增生症(ICH)是Cafey氏1945年首先报告的,又叫Cafey氏病,属骨骼系统少见疾病,容易误诊,而近年来国内发病有增加趋势,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报告4例如下:1...  相似文献   

6.
<正>病例资料婴儿骨皮质增生症(infantile cortical hyperostosis)为一种不明原因侵犯骨骼及肌肉筋膜的疾病,多数病例在出生后9-10周内发病,生后5个月后发病者非常少见。男女发病比率无明显差异。此病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1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和x线平片。结幂本组31例共38个病灶,其中股骨远侧干骺端28例,胫骨近侧干骺端6例,腓骨近侧干骺端2例,肱骨近侧干骺端1例。桡骨远侧干骺端1例。双侧发病7例,单侧发病24例。其X线表现:1.好发于长骨干骺端的皮质;2.椭圆形透光区,界线清晰,与骨干长轴一致,并可见硬化缘或正常骨密度的边缘;3.病变内残留的骨嵴使病变呈多房样改变,其内无钙化。4.病灶周围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结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具有特征性的x线表现,结合,临床及典型发病部位,平片可以明确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长管状骨骨旁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长管状骨骨旁骨肉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分析11例长管状骨骨旁骨肉瘤,11例中8例发生在股骨,3例发生在胫骨。11例均拍X线平片,8例CT扫描,3例MRI扫描。结果发生在股骨的8例病例中X线表现为皮质旁放射状高密度影,边界欠清楚,局部软组织隆起。发生在胫骨的3例病例中X线表现为基底部附着于骨表面的骨性肿块,邻近骨皮质增生硬化,软组织内可见团状和菜花状不规则高密度瘤骨,其中1例与骨皮质关系密切病例可见到骨皮质与肿瘤骨之间有一透亮带。结论长管状骨骨旁骨肉瘤的影像学综合分析对临床诊断和手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婴儿骨皮质增生症中肩胛骨病变影像学分析刘东风,李亚兵郭欣宇(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沈阳医学院附属二院)刘哲黎伟(沈阳变压器厂职工医院)(本溪县医院)关键词肩胛骨,婴儿骨皮质增生症,影像学诊断婴儿骨皮质增生症(Infantilecorticalh...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搜集经临床追踪或手术病理证实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17例,17例全部摄平片,其中8例行CT检查,重点分析其X线、CT表现特征。结果17例共19个病灶,84.2%(16/19)位于股骨下于骺端。X线表现:长骨干骺端皮质内类圆形、椭圆形、泪滴状及不规则形皮质缺损区,切线位呈杯口状或碟状,病灶长轴均与骨干平行,边界多清晰(17/19,89.5%),髓腔侧可见骨性硬化边,病灶内为均匀低密度,周围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CT表现:10个病灶为皮质内囊状或不规则形、无膨胀性的骨质缺损区,外侧骨壳可完整或缺损,邻近骨质无骨膜反应,灶内为均匀软组织密度,未见钙化灶。17个病灶邻近软组织无肿胀,2个有轻微肿胀。16个病灶经随访观察,8个病灶有缩小,5个病灶无改变,3个病灶完全消失。结论X线和CT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能进行准确诊断,但CT比平片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29例经过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影像学分析,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CT和MRI扫描,观察病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结果 本组股骨远侧干骺端18例,胫骨近侧干骺端9例,胫骨远侧干骺端2例.双侧发病2例,单侧发病27例.结论 熟悉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形态特点,对于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将24月龄SD雄性大鼠饲养至30月龄.分别测定24月龄组和30月龄组大鼠股骨以松质骨为主的近段、远段以及以皮质骨为主的中段的骨密度,来定量研究老年雄性大鼠股骨皮质骨、松质骨骨量的增龄性丢失。结果表明:30月龄雄性大鼠股骨各段骨密度明显低于24月龄雄性大鼠。提示:大鼠增龄性骨量丢失模型复制成功。  相似文献   

13.
曹瑛  王忠  付兵  彭竹琴  黄凌波 《西部医学》2011,23(8):1572-1573,1575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32例经随访观察1~4年(26例)、临床病理证实(6例)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进行分析,并加以鉴别诊断。结果 32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中,位于股骨远侧干骺端16例,股骨骨干下段3例,股骨近侧干骺端3例,胫骨近侧干骺端8例,胫骨骨干上段2例;右侧17例,左侧15例;且病灶大多位于病骨后侧份,内侧份皮质区;病灶大多呈类圆形、椭圆形,边界清楚,周围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病灶大小约0.5~2.6cm,多呈稍长T1稍长T2、稍短T2信号,并周围见低信号线样改变,11例增强扫描均有不同程度强化,多为轻~中度。14例经随访观察,其中7例病灶无改变,5例病灶稍有缩小,2例发展为非骨化性纤维瘤。结论纤维骨皮质缺损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并能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2岁,因摔伤后右大腿疼痛、肿胀、畸形5 h入院.查体:右大腿中上段轻度肿胀、压痛、轴向叩击痛阳性,可触及骨擦感.辅助检查:双股骨正侧位片示双侧股骨发育畸形,向外侧弯曲畸形,骨干皮质增厚,可见套筒状影,髓腔闭锁.  相似文献   

15.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ibrous cortical defect ,FCD )又称干骺端纤维性缺损,是一种非肿瘤性纤维性病变,系局部骨化障碍、纤维组织增生或骨膜下纤维组织侵入皮质所致[1、2].最早于1941年由Sontag和Pyle发现,1955年由Caffey正式命名,采用至今.现认为本病可能是儿童发育期中的正常变异,大多能自行消失,男性消失时间约4.4a,女性约2a.如不消失并继续扩大,膨入髓腔,则可能成为非骨化性纤维瘤.本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有局部疼痛和轻微的肿胀及压痛.如果对本病认识不足,往往诊断为骨结核或良性骨肿瘤等.为了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笔者搜集1999~2004年经临床追踪诊断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并有X线和/或CT检查资料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18例,重点进行影像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长期、间断使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对大鼠骨骼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Dex组和NC组,Dex组肌注Dex,0.25ms/100g,NC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1周2次,共给药90d。取胫骨分析皮质骨及松质骨的形态变化,股骨行骨生物力学检测。结果:Dex组皮质骨骨量明显低于NC组,骨髓腔增大(P〈0.05);Dex降低骨内、外膜骨形成及矿化,但促进了骨内膜的骨吸收;Dex没有弱化股骨的力学性能。结论:长期、间断使用Dex,仅使皮质骨丢失,其几何形状的变化并不改变生物力学的性能,提示长期、间断使用Dex可以减轻该药对骨骼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微孔涂层植人物与骨组织界面的生物力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华  叶军  邹宏恩  唐农轩  蔡和平 《医学争鸣》1999,20(12):1081-1084
目的:探讨两种弹性模量不同的钛、钴合金微孔支植入物,对界面损伤的影响和裂纹扩展的规律,比较微孔涂层植入物在松质骨和皮质骨内的生物学固定界面的差异,方法:将标准钛、钴俣金材料的微孔涂层试件,分别植入犬股骨大粗隆左右侧,24WK后取村,测定静态剪切强度极限和观察裂纹扩展规律。将标准的钛合金孔涂层试件植入犬股骨上段,试件上1/2端位于粗隆部的松质骨同内,下1/2位于股骨的皮质骨内。不同时间取村后,测定松  相似文献   

18.
刘广杰  崔宝陵 《上海医学》1989,12(3):175-175
自1981~1987年,我院采用骨水泥填充瘤腔的方法治疗骨巨细胞瘤共58例。其中获3年以上随访的共30例。现将随访结果报道于下。临床资料 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21~49岁,平均36岁。胫骨上端11例,股骨下端9例,股骨上端3例,肱骨上端3例,桡骨下端2例,腓骨上端和距骨各1例。肿瘤经病理检查为Ⅰ~Ⅱ级,骨皮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补肾壮骨胶囊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骨代谢及股骨生物力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设正常组,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及西药对照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用四氧嘧啶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各组予相应药物及生理盐水灌胃7周,并以二甲双胍作为基础用药。灌胃7周后处死大鼠,测定各组大鼠骨皮质、骨小梁积分光密度,计数骨母细胞、破骨细胞及成骨细胞,测定股骨生物力学各项指标。结果中药各剂量组及西药对照组骨皮质、骨小梁积分光密度,每视野下骨母细胞数、成骨细胞数及股骨生物力学各项指标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升高,每视野下破骨细胞数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改善骨代谢及股骨生物力学可能是补肾壮骨胶囊防治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保留髓内钉辅助单皮质锁定板固定加植骨治疗股骨下段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0年间共19例股骨下段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采取保留髓内钉辅助单皮质锁定板固定加植骨治疗。通过术后1、2、3、6、9、12个月及以后每半年1次影像学和临床功能随访,观察骨痂生长情况。结果:19例随访12-24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结论:保留髓内钉辅助单皮质锁定板固定加植骨治疗具有矫正旋转不稳定,增加骨折断端间接触、广泛充分植骨等优点,适用于股骨下段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