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28例152椎,男36例,女92例;年龄58 ~89岁,中位数73.5岁.椎体受累节段:T63节,T74节,T84节,T95节,T106节,T1118节,T1237节,L141节,L223节,L36节,L45节.术后观察疼痛缓解及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结果:128例患者,均行脊椎双侧骨水泥灌注,单节椎体骨水泥灌注量为2.8~6.3 mL,中位数4.3 mL;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3月,中位数9.5个月.术后腰背部疼痛消失95例;腰背部持续钝痛,3~6d后消失28例;疼痛无明显缓解5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7~10分,中位数8.5分;术后0~4分,中位数2.5分.伤椎前缘高度术前13~ 17 mm,中位数15.5 mm;术后21 ~25 mm,中位数23.5mm;后凸角术前28°~30°,中位数29.5°;术后14°~17°,中位数15.5°.均无感染及其他组织损伤发生;骨水泥侧漏8例,但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具有可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可作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化学位移成像(CSI)对于鉴别骨质疏松与转移瘤所致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放射科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共112例,其中68例为骨质疏松所致,44例为转移瘤所致。观察骨质疏松和转移瘤所致压缩骨折在常规MRI(T1WI、T2WI)上的表现、DWI的表现、CSI的表现、ADC值和SIR值。结果骨质疏松和转移瘤所致椎体压缩骨折的T1WI和T2WI信号、DWI信号和CSI信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b=300 s/mm2时,骨质疏松所致椎体压缩骨折ADC值为(2.04±0.368)×10-3s/mm2,转移瘤所致椎体压缩骨折ADC值为(1.48±0.163)×10-3s/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b=500 s/mm2时,骨质疏松所致椎体压缩骨折ADC值为(1.83±0.291)×10-3s/mm2,转移瘤所致椎体压缩骨折ADC值为(1.12±0.238)×10-3s/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的灵敏度、特异度、精确度均显著高于SIR值的灵敏度、特异度、精确度(P均<0.05)。结论骨质疏松与转移瘤所致椎体压缩骨折的DWI的信号类型与CSI的信号类型之间无明显差异,不能根据信号类型鉴别两种疾病;DWI优于CSI鉴别骨质疏松与转移瘤所致椎体压缩骨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压缩性骨折”“椎体骨折”“腰椎骨折”“胸椎骨折”4个关键词与“中医疗法”““中药疗法”及“中医药疗法”3个关键词的任意组合为关键词,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1999年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收录的所有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出文献483篇,通过筛选最终共纳入11篇文献,涉及953例患者.在骨密度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Z =2.830,P=0.005),漏斗图对称,提示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在功能改善方面,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Z=2.580,P=0.010),敏感性分析显示,前后结果没有本质改变;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740,P=0.460).结论:中医药治疗可明显改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脊柱功能,提高骨密度,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院自2005年1月~2006年11月间采用三种椎体成形术分别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7例,共17个椎体,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1临床资料本组共7例:男1例,女6例;年龄58岁~89岁,平均年龄72.6岁。其中单椎体骨折4例,三椎体骨折1例,五椎体骨折2例。椎体骨折部位为T7~L4。累及节段:T7有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期后的老年妇女。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不少胸椎压缩骨折的患者除胸腰背部疼痛的症状外,常伴有双胁肋部疼痛。长期卧床的传统非手术疗法,并不能迅速的缓解胁肋部疼痛,且易出现褥疮、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樊良  金以军  何磊  吕佐  范宏辉 《中医正骨》2012,24(12):59-61,65
目的:探讨全麻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5月至2012年7月,采用全麻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36例(51椎),男7例,女29例.年龄65~ 90岁,中位数73.5岁.胸椎骨折13例21椎,腰椎骨折23例30椎.累及节段:T61例,T71例,T82例,T92例,T101例,T114例,T1213例,L110例,L27例,L36例,L42例,L52例.病程1d至2年,中位数2.5个月;均合并骨质疏松症;均无明显外伤史;腰背均有明显的酸痛、抽紧感,转侧翻身困难,不能长久站立,行走时疼痛加重,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影像检查均未见明显的椎管内占位影.术后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并观察患者疼痛缓解、伤椎高度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36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术中均未出现明显不适;手术时间40~80 min,中位数55.5 min;单椎骨水泥注入量2.5 ~6 mL,中位数4.1 mL.术后患者疼痛缓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7.6~10.6(中位数9.1)分下降至术后1.3~4.5(中位数2.9)分.伤椎高度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15 ~ 24(中位数19.5)mm增加至术后18 ~28(中位数24.5)mm.均无脊髓神经损伤和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发生骨水泥轻微渗漏2例,1例渗到椎间隙,1例渗到椎体前方,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未进行特殊处理.结论:全麻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明显缓解疼痛、恢复伤椎高度、患者痛苦小、术后下地活动早,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脊椎转移瘤的MRI诊断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任何恶性肿瘤 ,不论癌或肉瘤均可转移至骨 ,而脊椎是骨转移瘤的好发部位。随着MRI硬件及软件技术的改进和提高 ,对脊椎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为了总结经验 ,我们对自 2 0 0 2年 3月~ 2 0 0 3年 2月进行MRI检查的 6 8例脊椎转移瘤的临床、病理及MRI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8例 ,男 36例 ,女 32例。年龄 30~ 82岁 ,平均 6 1岁。取病椎 1~ 3个 ,在X线或CT引导下 ,从背部穿刺活检 ,病检结果原发肿瘤中前列腺癌 2 5例 ,乳腺癌 2 0例 ,甲状腺癌 12例 ,肺癌 6例 ,胃癌、肝癌及…  相似文献   

8.
脊柱转移瘤是脊柱最常见病变之一。MRI是目前诊断该病的最可靠检查法。以往采用SE序列扫描虽对其诊断敏感性较高,但对较小病变或等信号病变的诊断仍有一定困难。笔者近期对临床可疑脊柱转移瘤患者同时采用SE序列和STIR脂肪抑制序列扫描,发现后者可明显提高脊柱转移瘤诊断敏感性和精确性。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单发脊柱转移瘤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3例单发脊柱转移瘤MR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MRI的表现特点。结果13例脊椎病变中,6例椎体病灶呈类圆形,5节位于椎体中后部,1节累及椎体前中部;2节脊椎附件破坏,6例椎旁见软组织占位影。结论脊柱单发转移瘤好发于椎体的中后部,MRI示脊椎附件破坏少见,椎体骨质破坏和软组织形成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0.
椎体压缩性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VCF)目前是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北京50岁以上妇女脊椎骨折的患病率是15%,骨折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到80岁以后增加至37%[。1]因此对此病的治疗现在犹为迫切,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  相似文献   

11.
隐性骨折是指凭借常规X线片和临床表现不能确诊,但实际存在的骨折。X线片甚至CT检查不能显示隐性骨折的异常征象,在临床容易漏诊,延误治疗。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平面成像,在诊断隐性骨折中具有明显的优势。2007年10月至2010年11月,笔者采用MRI检查准确诊断45例椎体隐性骨折,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李永革 《中医正骨》2019,(7):21-26,33
目的:比较过伸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与单纯PKP治疗椎体后壁破裂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椎体后壁破裂的OVCF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过伸复位联合PKP治疗38例(联合组),采用PKP治疗32例(PKP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40~80岁,中位数60岁。均为单节段骨折,其中T 11 28例、T 12 22例、L 111例、L 29例。骨质疏松症病程6个月至7年,中位数3年。骨折至就诊时间1~21 d,中位数11 d。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2 h、24 h、48 h的胸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复位前、复位后即刻、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术前、术后6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分。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一般情况。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2.7±5.8)min,(53.1±4.9)min, t=0.308,P =0.759;(7.4±1.0)mL,(7.2±1.1)mL, t=0.796,P =0.429;(9.7±1.3)d,(9.5±1.2)d, t=0.664,P =0.509]。②胸腰背部疼痛VAS评分。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 F=78.973,P =0.000);2组患者胸腰背部疼痛VAS评分总体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 F=5.945, P =0.000 );术后不同时间点胸腰背部疼痛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 F=61.974,P =0.000);2组患者胸腰背部疼痛VAS评分随时间变化均呈下降趋势,但2组的下降趋势不完全一致[(6.8±1.0)分,(5.1±0.9)分,(4.2±0.7)分, F=56.134 ,P =0.000;(7.5±1.2)分,(6.7±1.0)分,(5.9±0.8)分, F=13.878,P =0.000];术后12 h、24 h、48 h,联合组的胸腰背部疼痛VAS评分均低于PKP组( t=2.777,P=0.007;t=7.016,P=0.000;t=9.060,P =0.000)。③伤椎后凸Cobb角。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 F=56.075,P =0.000);2组患者伤椎后凸Cobb角总体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 F=11.289,P =0.000);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伤椎后凸Cobb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 F=45.201,P = 0.000 );2组患者伤椎后凸Cobb角随时间变化均呈减小趋势,但2组的减小趋势不完全一致(18.7°±2.4°,6.3°±1.2°,6.1°± 1.3°,6.2°±1.3°,6.4°±1.2°, F=22.397,P =0.000;18.6°±2.2°,7.9°±1.3°,7.8°±1.2°,7.9°±1.3°,7.8°±1.3°, F=15.986,P= 0.000);复位前,2组患者伤椎后凸Cobb角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80,P =0.857);复位后即刻、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联合组的伤椎后凸Cobb角均小于PKP组( t=5.350,P=0.000;t=5.644,P=0.000;t=5.450,P=0.000;t= 4.681 ,P =0.000)。④伤椎前缘高度。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 F=36.975,P= 0.000);2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总体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 F=15.302,P =0.000);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伤椎前缘高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 F=22.041,P= 0.000);2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随时间变化均呈增高趋势,但2组的增高趋势不完全一致[(12.3±2.0)mm,(20.6±2.2)mm,(20.4±2.1)mm,(20.5±2.1)mm,(20.7±2.0)mm, F=18.957,P= 0.000;(12.5± 2.2)mm ,(18.7±2.0)mm,(18.9±2.2)mm,(18.8±2.1)mm,(18.9±2.0)mm, F=16.093,P =0.000];复位前,2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98,P= 0.692);复位后即刻、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联合组的伤椎前缘高度均高于PKP组( t=3.751,P=0.000;t=2.913,P=0.005;t=3.374,P=0.001;t=3.751,P =0.000)。⑤ODI。术前2组患者的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78,P =0.860);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ODI均较术前降低[(64.3±4.6)%,(19.7± 2.3)%, t=53.458,P= 0.000;(64.1±4.8)%,(23.6±2.9)%, t=40.853,P =0.000],联合组的ODI低于PKP组( t=6.274,P =0.000)。⑥ADL评分。术前2组患者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35,P =0.815);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ADL评分均较术前增高[(41.6±3.5)分,(71.8±5.0)分, t=30.503,P =0.000;(41.4±3.6)分,(66.2±5.2)分, t=22.182,P = 0.000 ],联合组的ADL评分高于PKP组( t=4.584,P= 0.000)。⑦安全性。联合组1例出现骨水泥渗漏,PKP组1例出现骨水泥渗漏、1例出现骨折畸形愈合。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23,P =0.879)。结论:过伸复位联合PKP与单纯PKP治疗椎体后壁破裂的OVCF,二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前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膨胀式椎体成形术(SKY)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近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PVP(63例)、PKP(26例)和SKY(23例)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3组术后即刻及术后6,18个月的脊柱后凸Cobb角,疼痛缓解指数评分(VSA评分)。结果所有患者中有26例发生骨水泥渗漏,PVP组21例,PKP组2例,SKY组3例。3组术后6个月内疼痛缓解指数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18个月时,SKY组、PKP组疼痛缓解指数差于PVP组,PVP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方面明显差于PKP和SKY;术后18个月,PKP和SKY的矫正效果降低。结论PVP、PKP、SKY疼痛缓解近期效果相近,远期PVP较好;椎体后突角矫正,近期PKP、SKY较好,远期效果降低;PKP与SKY相对PVP可大大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或亚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椎体内真空裂隙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确诊的急性或亚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且存在椎体内真空裂隙患者的多层螺旋CT和MRI资料.男16例,女28例.年龄54~90岁,中位数72.5岁.多层螺旋CT与MRI检查的时间间隔0~14 d,中位数4.5 d.骨折椎体按照压缩程度分为轻度压缩、中度压缩和重度压缩;在多层螺旋CT上,根据气体的形态和大小将椎体内真空裂隙分为线性、局限性和弥漫性;在MRI上,椎体内真空裂隙分为未见气体和液体性、气体性、液体性、气体液体混合性.分析多层螺旋CT表现与MRI表现的关联性,以及多层螺旋CT表现与椎体塌陷程度的关联性.结果:①影像学检查结果.本组44例急性或亚急性椎体骨折共涉及57椎,35例为单发,9例为多发.44椎内可见真空裂隙,其中T11椎体3椎、T12椎体18椎、L1椎体18椎、L2椎体3椎、L3椎体1椎、L4椎体1椎.②影像学分型结果.按照椎体压缩程度,可见椎体内真空裂隙的椎体轻度压缩10椎、中度压缩13椎、重度压缩21椎;按照多层螺旋CT表现分型,线性17椎、局限性17椎、弥漫性10椎;按照MRI表现分型,未见气体和液体性5椎、气体性23椎、液体性11椎、气体液体混合性5椎.急性或亚急性椎体骨折的压缩程度与椎体内真空裂隙的多层螺旋CT表现无关联(P=0.661);椎体内真空裂隙的多层螺旋CT表现和MRI表现有关联(P=0.000),椎体内真空裂隙在MRI上主要表现为气体和(或)液体积聚.结论:在急性或亚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椎体内真空裂隙在MRI上主要表现为气体和(或)液体积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场MR I在脊柱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48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MR I表现。结果 48例共196个椎体受累,单椎体受累病例9例,多椎体受累39例。162个受累椎体呈长T1长T2信号;26个呈长T1短T2信号;8个椎体T1W I为低信号,T2W I为混杂信号。合并椎旁软组织肿块11例,椎管受累9例,合并压缩骨折12例,无一例出现椎间盘受累征象。26例行增强扫描时,受累椎体、附件及相邻的软组织肿块均见轻至中度强化。结论低场MR I对评价脊柱转移瘤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6.
薛素民 《中医正骨》2010,22(2):79-80
2007年5月至2008年6月,笔者对64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e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e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232例(266椎),T6骨折2椎、T7骨折10椎、T8骨折6椎、T9骨折7椎、T10骨折11椎、T11骨折27椎、T12骨折69椎、L1骨折82椎、L2骨折33椎、L3骨折12椎、L4骨折6椎、L5骨折1椎.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术后和随访时常规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水泥灌注及邻椎骨折发生情况.并于术后1周内进行伤椎CT薄层扫描及二维重建,按照倪文飞等的标准将骨水泥渗漏分为椎体周围渗漏、椎管内渗漏、椎间孔内渗漏、椎间隙渗漏、椎旁软组织内渗漏及混合型渗漏,分析椎间隙渗漏与邻椎骨折的关系.结果:①骨水泥渗漏情况.29椎发生骨水泥渗漏,T7渗漏1椎、T10渗漏1椎、T11渗漏3椎、T12渗漏9椎、L1渗漏11椎、L2渗漏4椎.椎体周围渗漏11椎、椎管内渗漏3椎、椎间孔内渗漏1椎、椎间隙渗漏7椎、椎旁软组织内渗漏2椎、混合型渗漏5椎(椎体周围渗漏合并椎管内渗漏2椎,椎体周围渗漏合并椎间隙渗漏3椎).发生椎管内渗漏的3例患者出现胸背痛伴束带感等临床症状;其中2例症状较重,急诊行椎板减压术治疗;1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缓解.1例患者发生硬膜外血肿压迫脊髓,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缓解.②邻椎骨折情况.术后7椎并发邻椎骨折,其中3椎有椎间隙渗漏;11椎并发非邻椎骨折.并发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椎体的邻椎骨折发生率高于未并发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椎体(x2=20.290,P=0.000).③其他并发症.5例后期并发股骨颈骨折;3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呼吸费力,肺部CT未见明显骨水泥栓塞;24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发热,体温均低于38.5℃,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骨水泥渗漏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主要并发症,大多数骨水泥渗漏无需处理.椎管内渗漏和椎间孔渗漏可压迫脊髓和神经根,需急诊行椎板减压术治疗;邻椎继发骨折可能与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有关.  相似文献   

18.
核素骨显像与MRI对脊柱转移瘤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核素骨显像与MRI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经病理证实其原发病灶为恶性肿瘤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行骨显像与MRI检查,以椎体数为单位,比较2种方法对病变的检出情况。结果核素骨显像与MRI诊断脊柱转移瘤的灵敏度分别为96%(46/48)和92%(44/48)(P>0.0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141/149)和91%(135/149)(P>0.05),两者结合使用诊断脊柱转移瘤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均达到100%。结论核素骨显像和MRI是有效的诊断脊柱转移瘤的方法,两者结合使用能提高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9月至2009年2月,采用单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52例134椎,观察术后疼痛缓解、脊柱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5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16个月,中位数11个月;术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术前疼痛强度视觉模拟评分5.9 ~8.5(中位数7.2)分,术后2d降至0.4 ~5(中位数2.8)分;术后1周,患者均可下床行走,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术后出现骨水泥渗漏3例7椎,渗漏至椎体前方1例2椎,从椎体侧方外溢1例2椎,渗漏至椎间隙1例3椎,但患者均未出现不适症状;无椎管内渗漏及肺栓塞发生;术后2个月邻近椎体骨折1例,经卧床休息、药物治疗后骨折愈合.结论:影像检查指导下单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损伤小、手术时间短、穿刺安全、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脊髓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MRI表现的特点,为两者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室管膜瘤和16星形细胞瘤的MR影像资料.结果:在T1WI两者主要表现为低或者等低信号,T2WI两者主要表现为高或者等高信号.16例室管膜中7例有瘤内囊变,9例在肿瘤一端或者两端继发囊腔形成.16例星形细胞瘤中3例出现瘤内囊变,6例有继发囊腔.16例室管膜瘤中,14例位于脊髓中央,2例位于脊髓一侧.16例星形细胞瘤中,6例位于脊髓中央,10例位于脊髓一侧.增强扫描后,16例室管膜瘤中7例边界清楚,9例边界不清.6例轻度强化,9例明显强化,1例不强化.其中2例强化均匀,13例强化不均,强化方式2例呈结节状、1例环状、2例斑片状及8例不规则强化.16例星形细胞瘤中,2例边界清楚,14例边界不清.8例轻度强化,4例明显强化,4例无强化.其中1例强化均匀,11例强化不均.强化方式5例片状,1例小点状,1例环状,4例不规则强化.结论: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脊髓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两者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