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冷冻血小板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观察常温血小板与冷冻血小板输注对各类患者的有效率,冷冻血小板输注的有效人次占输注人次的比例,输注后血小板提升的人次占输注人次的比例,输注后血小板提升的中位值,输注后24 h实际血小板增高指数(CCI)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输注常温法及冷冻法保存的血小板分别为68人131人份和103人187人份,有效率分别为95.59%(65/68)、85.50%(112/131)与88.35%(91/103)、88.77%(166/187);非血液病患者输注常温法与冷冻法保存的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提升的中位值差异有显著性.冷冻血小板对所观察到的血液病、恶性肿瘤及其他疾病的输注疗效差异无显著性,输注后24 h CCI的中位数为4.95,过敏反应2人份占1.07%.结论冷冻血小板适用于输注血小板的各类患者,疗效肯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单采血小板与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需行血小板输注的住院患者50例,按输注血小板种类不同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单采血小板输注,观察组采用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比较两组血小板制品治疗指标及两组患者输注疗效。结果两组血小板计数、pH及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注有效率(88.0%)与对照组(9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和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合格率和疗效均无明显差异,可增加患者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常温保存与深低温保存机采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8-2008年.纳入比较常温保存与深低温保存机采血小板临床输注的2个随机对照研究和5个临床对照研究,共1151例,所纳入的研究质量较低.应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etoOR值为1.41,95%CI(1.06,1.87),常温组与深低温保存组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9,P=0.02).结论 根据目前证据,可认为常温保存机采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高于深低温保存组.-142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分析单采血小板与手工分离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方便选择于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血液病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根据其血小板分离方式的异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手工分离血小板,观察组予以单采分血小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输注有效率(73.33%)较观察组(96.6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30.00%)较观察组(20.00%)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论是单采还是手工分离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而言均具有提高患者血小板指数的作用,但相较而言,单采输注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7月濮阳市三级甲等医院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予以单采血小板输注,观察组予以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统计对比两组患者输注前后出血症状评分、输注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输注前两组患者出血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两组患者出血症状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两组出血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输注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的输注效果显著,均可改善患者出血症状,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液病反复输血(≥3次)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85例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小板抗体阴性率;根据观察组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输注无效率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血小板抗体均为阴性,观察组阴性率为55.3%(47/8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和阳性组输注1h后、24h后的CCI以及输注无效率、NHTR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反复输血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会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7.
新鲜血小板输注和深低温保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用新鲜和深低温保存的浓缩血小板悬液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方法:42例患者用新鲜浓缩血小板悬液输注,另外49例用深低温保存血小板输注。结果:输注新鲜血小板组共接受血小板输注79次,平均每例输注1.88次,CCI值有效率35.4%,临床疗效有效率88.09%;输注深低温保存血小板组共131次.平均每例2.67次,CCI值有效率16.79%,临床疗效有效率81.63%;两组间比较CCI值及输注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注新鲜血小板疗效优于输注深低温保存的血小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赖诺普利和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赖诺普利组和左旋氨氯地平组,分别接受赖诺普利和左旋氧氯地平治疗.结果 两组血压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赖诺普利组总有效率为87.50%,左旋氨氯地平组为85.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氧氯地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赖诺普利组为7.50%,两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赖诺普利和左旋氨氯地平均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赖诺普利和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赖诺普利组和左旋氨氯地平组,分别接受赖诺普利和左旋氧氯地平治疗.结果 两组血压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赖诺普利组总有效率为87.50%,左旋氨氯地平组为85.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氧氯地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赖诺普利组为7.50%,两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赖诺普利和左旋氨氯地平均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4):70-72
目的探究血液病患者采用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4年8月~2016年2月来我院的血液病患者共10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分析血小板输注疗效与病因、体重、输注次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病因导致的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临床效果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共51例,25例有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共32例,25例有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共12例,10例有效;再生障碍性贫血共5例,2例有效。不同体重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60 kg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最高为87.5%,而40 kg组患者有效率最低为37.5%。不同输注次数之间输注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次数越多有效率越低。结论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应结合疾病原因和体重具体分析,并且减少输注次数,提高血小板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合理的管理策略,提高血小板有效输注.方法 选择2015-2018年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首次在我院输注单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198例,应用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评估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性,分析发热、脾大及化疗等非免疫因素以及血小板HLA-Ⅰ类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血液病患者反复输注血小板时合理有效的输注管理策略.结果 198例患者共输注血小板1823次,有效输注l 040次,总体输注有效率为57.0%.血小板输注有效性随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而降低(x2=45.840,P=0.000);发热、脾大、免疫抑制、化疗和移植因素可显著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P<0.05).患者血小板HLA-Ⅰ类抗体阳性率为22.2%.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在HLA-Ⅰ类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之间比较(62.3%比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281,P=0.000),抗体阳性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明显降低.HLA-Ⅰ类抗体产生在不同输注次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8.015,P=0.091),抗体的产生未伴随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并且HLA-Ⅰ类抗体的产生在不同年龄、性别及血液病种类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病患者在反复输注血小板的管理过程中,加强非免疫性因素监测及处理的同时,应在血小板输注前常规开展血小板HLA-Ⅰ类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表达和输血次数对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该院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322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至少输血3次,统计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发生率,并比较不同血小板抗体表达情况及输血次数患者的PTR发生率。结果:322例血液病患者PTR发生率为41.61%(134/322),血小板抗体阴性156例,阳性166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PTR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计输注次数>6次患者PTR发生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累计输注次数3~6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及输血次数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在对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时应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PT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曹琰 《血栓与止血学》2016,(4):386-388,391
目的探析血小板输注治疗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于2012年1月到2015年8月来我院进行血小板输注的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血小板输注治疗,比较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的PPR(血小板回收率)、CCI(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围绕性别、年龄、合并感染、脾肿大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以上因素是否对血小板输注有效性造成影响。结果患者血小板输注后,1 h的CCI及PPR与24 h的CCI及PPR均分别高于输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类型患者中,ITP的血小板输注失效率最高,达51.22%,分别高于AL、A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MDS,同样高于AL、A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对血小板输注的疗效无明显影响,但合并感染、脾肿大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血小板输注输注失效率明显高于未合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治疗血液病患者具有较好疗效,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有效性,需消除感染、脾肿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长时间输注异丙酚对兔肝脏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18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异丙酚组和脂肪乳组.空白对照组持续输注0.9%生理盐水,异丙酚组持续输注1%异丙酚,脂肪乳组持续输注10%脂肪乳.用差速离心法分离肝脏线粒体.用酶活性分析试剂盒测量肉碱脂酰转移酶(CPT)活性,定磷试剂法测量H+-ATP酶的分解活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线粒体内三磷酸腺苷酸(ATP)含量.结果 异丙酚组CPT活性较空白组降低(P<0.05),脂肪乳组和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丙酚组H+-ATP酶的分解活性较空白组升高(P<0.05),脂肪乳组和空白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乳组和异丙酚组线粒体内ATP含量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可能通过干扰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影响细胞的能量代谢;脂肪乳作为异丙酚的脂质溶媒对线粒体呼吸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7):79-81
目的观察血液病与泌尿外科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低均采用滤白机采血小板输注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恶性血液病经化疗治疗后的患者28例为血液科组,患泌尿外科肿瘤经化疗治疗后收治的28例患者为泌尿外组,均采用滤白机采输注血小板的方法对患者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低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的血小板活化率及输注效果。结果疗程结束后血液科组有效率为92.86%,泌尿外组为71.43%,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826,P0.05)。血液科组血小板活化率明显高于泌尿外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9583,P0.05)。结论血液科收治的恶性血液病经化疗治疗后与患泌尿外科肿瘤经化疗治疗比较,使用输注滤白机采血小板治疗的方式治疗,可提高有效率、明显升高输注后体内血小板活化率,临床效果明显,有在临床上普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及导致无效输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4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6例需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76例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并分析比较血小板输注前后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同时对比有效输注组与无效输注组患者在血小板输注次数、输注原因、基础疾病等方面有无差别,探讨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入组的76例血液病患者共输注血小板悬液276例次,其中有效血小板输注共163例次,有输注率为59.1%;无效输注113例次,无效输注率为40.9%。输注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4.11±6.88)×10^9/L和(34.69±12.46)×10^9/L,血小板输注后较输注前计数显著上升,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4.03,P〈0.05);多次输注患者无效输注率显著高于单次输注患者(P〈0.05)且输注次数越多输注效果越差(P〈0.05),相关性检验发现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呈负相关(rspearson=-0.68,P〈0.05);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不同,且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7.43,P〈0.05),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输注有效率最高,为87.2%,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注有效率最低,为48.8%。结论临床输注血小板悬液应根据疾病类型选择性输注,减少重复输注,提高血小板输注效率。  相似文献   

17.
夏琳静  唐玉清 《中外医疗》2010,29(27):96-96
目的探讨常温法和深低温法保存的机采血小板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的住院输注血小板患者348例,根据输注血小板保存方法不同分为输注深低温法保存血小板患者190例(低温组),输注常温法保存血小板患者158例(常温组),血小板输注完毕后l、24h血小板计数,进行CCI计算并进行输注有效、输注无效判断并进行比较有效率、无效率。结果 2组输注有效率、输注无效率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性。结论临床上应用深低温法保存血小板和输注常温法保存血小板临床效果无明显的差异性,在功能上深低温法保存血小板少次于常温法保存血小板但无较大的差异。但深低温法保存血小板具有可以长时间保存以及能够解决临床急危病例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输注羟乙基淀粉(HES)溶液130/0.4和200/0.5(33mL/kg)后对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连续硬膜外阻滞下腹部手术患者45例,分别以10~15 mL·kg-1·h-1速度从颈内静脉输注HES 130/0.4、HES 200/0.5和0.9%生理盐水(NS)33mL/kg,分为 HES 130/0.4组、HES 200/0.5组和NS组,每组各15例.输注前、输注后30min和4h从肘静脉抽血,测定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Ⅷ因子和假性血友病因子(VWF),Sonoclot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玻璃珠激活全血凝固时间(gbACT)、凝血速率和血小板功能.结果 三组患者输注后Hct与Plt均明显下降(P<0.01);HES 130/0.4组输注前后APTT无明显变化(P>0.05),输注后30min和4h明显短于HES 200/0.5组(P<0.05);HES 200/0.5组输注后30min和4 h较输注前和NS组均明显延长(P<0.05);三组间输注前后PT与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S 130/0.4组和HES 200/0.5组输注后30min较输注前和NS组血浆Ⅷ因子、VWF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HES 130/0.4组下降明显少于HES 200/0.5组(P<0.05).HES 130/0.4组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输注后30 min与HES 200/0.5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S 200/0.5组输注后30 min与输注前和NS组比较,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注HES130/0.4和HES200/0.5(33mL/kg)均可引起血浆Ⅷ因子和VWF显著下降,但后者更明显.HES130/0.4对内外源性凝血和血小板功能无影响,HES200/0.5则有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注射用兰索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进行治疗,治疗组给予兰索拉唑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腹痛和出血停止时间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痛和出血停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兰索拉唑疗效与奥美拉唑相似,能明显患者临床症状,应用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输注羟乙基淀粉(HES)溶液130/0.4和200/0.5(33mL/kg)后对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连续硬膜外阻滞下腹部手术患者45例,分别以10~15 mL·kg-1·h-1速度从颈内静脉输注HES 130/0.4、HES 200/0.5和0.9%生理盐水(NS)33mL/kg,分为 HES 130/0.4组、HES 200/0.5组和NS组,每组各15例.输注前、输注后30min和4h从肘静脉抽血,测定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Ⅷ因子和假性血友病因子(VWF),Sonoclot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玻璃珠激活全血凝固时间(gbACT)、凝血速率和血小板功能.结果 三组患者输注后Hct与Plt均明显下降(P<0.01);HES 130/0.4组输注前后APTT无明显变化(P>0.05),输注后30min和4h明显短于HES 200/0.5组(P<0.05);HES 200/0.5组输注后30min和4 h较输注前和NS组均明显延长(P<0.05);三组间输注前后PT与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S 130/0.4组和HES 200/0.5组输注后30min较输注前和NS组血浆Ⅷ因子、VWF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HES 130/0.4组下降明显少于HES 200/0.5组(P<0.05).HES 130/0.4组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输注后30 min与HES 200/0.5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S 200/0.5组输注后30 min与输注前和NS组比较,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注HES130/0.4和HES200/0.5(33mL/kg)均可引起血浆Ⅷ因子和VWF显著下降,但后者更明显.HES130/0.4对内外源性凝血和血小板功能无影响,HES200/0.5则有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