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燕  韩旭 《环球中医药》2012,(12):893-896
本文在循证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近年来有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中医证候学的相关报道进行总结,探讨了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血瘀、痰浊、气虚、阳虚、阴虚、内热、血虚、气滞与现代医学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标准化、疗效评价客观化提供初步理论基础,进一步提出现代冠心病中医证候研究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引入系统生物学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更新颖、更深层次以及更加具有综合性的研究,寻找到特异性更强的现代化客观指标,将之定量化、标准化,使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更加有理有据,最终阐明其辨证本质,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文献检索方式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方法:检索2010年1月-2020年4月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和贵州省数字图书馆中有关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的研究文献。结果:共纳入37篇临床研究文献,总病例数为6 506例。按证型出现频次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气阴两虚型、心血瘀阻型、痰浊内阻型、寒凝心脉型、心肾阴虚型、气滞心胸型、阳气虚衰型、痰瘀互结型、心肾阳虚型、心气亏虚型。按病例数排列为气阴两虚型、痰浊内阻型、心血瘀阻型、心肾阴虚型、气滞心胸型、寒凝心脉型、阳气虚衰型,其余证型的病例数都没有达到5.00%。结论:冠心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以气阴两虚型、心血瘀阻型、痰浊内阻型、寒凝心脉型、心肾阴虚型及气滞心胸型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证候要素的变化情况及变化规律。方法:对200例CHD患者进行证候要素辨证分型,比较PCI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证候要素分布情况。结果:CHD患者PCI术后不同时间点中医症候要素的变化规律是:术后1周:血瘀证气虚证痰浊证;术后1月、3个月:气虚证血瘀者痰浊证;术后6个月:血瘀证气虚证痰浊证。CHD患者PCI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证候要素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患者PCI术前与术后6个月证候要素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患者PCI术后患者证候要素的转化可能始于术后1周,在术后3个月、6个月时证候要素与术前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绞痛血尿酸水平及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方法:建立2 021例山东沿海和内陆地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证候数据库,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研究血尿酸水平与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结果:山东沿海地区心绞痛痰浊偏热型高于内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痰浊偏热、痰浊偏寒等有线性回归关系,且与痰浊偏热关联性最高。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痰浊偏热证型关联性最强。  相似文献   

5.
《陕西中医》2016,(6):643-645
目的:探讨中医现代文献冠心病证候及其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通过检索和选取2000年~2014年有关冠心病中医辨证文献,建立Epidata2.0数据库,应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总体症候类型频次出现在前10位依次为:心血瘀阻、痰阻心脉、心阴亏虚、寒凝心脉、气滞心脉、心气亏虚、心阳亏虚、气血不足、水饮凌心、心脾两虚。冠心病四种常见类型中,心绞痛、心律不齐、急性心肌梗死证候类型以实证为主;心力衰竭证候以实证和正虚多见。冠心病病位以心、脉络为主(频率≥10%),以血瘀、痰浊、阴虚、寒凝、气滞为主要致病因素(频率≥10%),常见证候类型体现出致病因素常单独或夹杂致病,发病体现出以实证为主,虚实夹杂,治疗在活血化瘀、豁痰、滋阴、散寒、益气的同时,不忘温阳、化饮、补血等治疗。结论:本病文献证候辨证复杂多样,而掌握冠心病中医证候及其演变规律,对治疗思路可以起到执简御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临床分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以期初步掌握该病中医证候的流行病学规律.方法 通过前期的大量文献工作,制定"冠心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运用此表对102例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流行病学预调查.结果 冠心病病位在心,主要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冠心病组5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通过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73例非冠心病对象(门诊体检者)做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中医证候评价。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91.4%,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74.1%;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71.2%,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是4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中92.5%有内中膜增厚,90.0%被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血瘀证组内中膜增厚占88.9%。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38.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二元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540,P=0.000,P〈0.01,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显著相关。结论 冠心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可能成为诊断冠心病血瘀证的依据之一。尽早在中医临床上干预治疗血瘀证,可能有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冠心病组5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通过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73例非冠心病对象(门诊体检者)做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中医证候评价.结果 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91.4%,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74.1%: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71.2%,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是4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中92.5%有内中膜增厚,90.0%被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血瘀证组内中膜增厚占88.9%,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38.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二元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peannan等级相关系数为0.5柏,P=0.000,P<0.01,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显著相关.结论 冠心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可能成为诊断冠心病血瘀证的依据之一.尽早在中医临床上干预治疗血瘀证,可能有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医证候要素诊断的进一步标准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证结合(西医疾病+中医证候要素)是一种新的模式.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西医的客观指标,不仅能更好地揭示证候本质,且有助于推动中西医结合的标准化.基于此背景,本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气滞血瘀证客观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气滞血瘀证的临...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医证候研究认为气虚血瘀证已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证候要素,其致病因素主要为气虚及血瘀,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致病,加重疾病的发展.根据冠心病发病的标本虚实,将痰浊证、气滞证、阴虚证、阳虚证等的轻重加以辨证施治.文章对冠心病本证气虚血瘀证以及兼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临...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讨并分析中医药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发挥中医药的简、便、廉、验优势,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PRO疗效评价量表理论结构模型构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患者报告的结局指标(PRO)研究内容的回顾和对冠心病心绞痛有关中医理论的探讨,认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PRO疗效评价量表,应结合中医理论,包括以心为主,五脏相关、内伤七情、神形合一、天人相应等学说,并参照国际PRO量表的研制规范,具体包括生理、心理、独立、社会关系、社会环境领域,作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的专用PRO量表。冠心病心绞痛中医PRO疗效评价量表在生理领域,以心为主,五脏相关理论为主线,分设各个项目(方面),体现引起患者自我不适感觉的各个环节,最终形成了胸痛、胸闷、心悸、胁痛、少寐、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纳差、倦怠乏力、自汗、气短、个人能力、日常生活、积极感受、消极感受、个人关系、所需社会支持的程度、社会服务、社交与经济、卫生医疗保健等19个方面,构成了量表的理论结构模型,为量表的进一步研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随访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出院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分析其与中医药治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选择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08-01-01—2013-12-31收治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定义应用口服中成药或中药汤剂≥28 d为暴露组,电话随访出院后口服中成药及中药汤剂应用情况和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药治疗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纳入386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完成随访313例,失访率18.91%。暴露组194例,非暴露组119例。发生终点事件依次为心血管病再入院123例、急性心力衰竭36例、脑卒中31例、全因死亡16例、心肌梗死13例等;随访时间≥6个月阶段显示应用中医药能减少心血管病再入院、急性心力衰竭及脑卒中的风险。心血管病再入院、脑卒中事件的发生与中医药治疗强度构成相关。结论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出院后终点事件主要为全因死亡、心血管病再入院、急性心力衰竭、脑卒中等,长期应用中医药可减少随访期间心血管病再入院、脑卒中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胸痹)痰瘀辨证与炎症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aCD40L)表达的关系.方法:入选6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非痰非瘀组(n=20),痰凝心脉组(n=20),痰瘀互结组(n=20).另选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n=20),免疫透射比浊法测hsCRP,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血清aCD40L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非痰非瘀组、痰凝心脉组和痰瘀互结组患者血清ha-CRP和sCD40L水平均升高(P<0.05或P<0.01);与非痰非瘀组比较,痰凝心脉组及痰瘀互结组患者血清ha-CRP水平逐渐升高(P<0.05或P<0.01),且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sCD40L水平略高于非痰非瘀组(P>0.05),且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可见,血清hs-CRP水平与冠心病痰瘀辨证之间有相关性(P<0.05或P<0.01).结论:血清炎症标志物ha-CRP水平可为冠心病痰瘀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科学用药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所接收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38例为观察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服用氨氯地平,1次/d,5mg/次;常规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及其他汀类调脂药物;辅以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连续服药6个月,每周复查1次。结果:患者经过1个月用药治疗,显效23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84.21%。患者血压与治疗前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用药,并给予患者健康指导,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病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并痛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胜  刘汉芳 《河北中医》2004,26(9):700-702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并痛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 7例冠心病并痛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治疗组 )与单纯西药治疗组 (对照组 )。对照组在规范治疗冠心病的基础上常规服用别嘌呤醇、秋水仙碱 ,必要时静脉滴注抗生素或激素。治疗组除以上方法外还加用中药制剂川芎嗪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痛风总有效率为 85 .7% (36 4 2 ) ,与对照组总有效率 6 0 .0 % (15 2 5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治疗组疼痛缓解时间均值为 (36 .5± 5 .8)h ,对照组为 (4 2 .5± 6 .5 )h ,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治疗组 3年内复发率为 19.0 % (8 4 2 ) ,对照组复发率为 4 4 .0 % (11 2 5 ) ,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心绞痛改善率 ,治疗组为 88.1% (37 4 2 ) ,对照组为 6 4 .0 (16 2 5 )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组血流变学指标、心电图改善率、消化道反应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并痛风可作为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的应用效果。方法:100例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分别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与单独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68.0%(P0.05)。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LDL-C值基本可降至正常。结论:首乌泽泻白术汤结合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08年9月冠心病患者7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口服硝酸甘油的同时加用自制中药,对照组单纯口服西药,1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效果。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药联合应用,治标治本,显著优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hs-CRP的影响。方法: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予参麦注射液静脉注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为78.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及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