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局部和区域麻醉中的镇静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局部和区域阻滞中常需辅用镇静,镇痛药,以使病人遗忘,抗焦虑并达到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作用,合理地选择镇静镇痛药,掌握其剂量及配伍,可为局部和区域阻滞下的手术提供优良的条件,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咪唑安定和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麻醉镇静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硬膜外麻醉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麻醉方法之一,术中病人常处于清醒状态,要达到较满意的麻醉效果常需辅助其他药物,临床上常选用氟哌或哌异合剂,但往往不太理想.咪唑安定镇静、遗忘作用强,与芬太尼合用,心血管系统功能稳定.本研究对不同剂量咪唑安定加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麻醉镇静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并与传统的哌异合剂相比较,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平衡镇静在部位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效的镇静是部位麻醉病人术中麻醉处理的重要方面。平衡镇静方法利用不同麻醉药物的组合,达到镇静、抗焦虑和镇痛等效果,提高了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5.
椎管内麻醉具有镇静作用,并能减少镇静药的用量.产生这种镇静作用的机制还不十分明确.最被广为接受的是传入神经阻滞理论,但有无其他因素参与尚不明确.目前已有一定数量的对椎管内麻醉镇静监测手段、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临床合并用药的研究,通过对其分析总结,旨在引起临床工作中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局部和区域麻醉中的镇静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局部和区域阻滞中常需辅用镇静、镇痛药,以使病人遗忘、抗焦虑并达到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作用。合理地选择镇静镇痛药,掌握其剂量及配伍,可为局部和区域阻滞下的手术提供优良的条件,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硬膜外麻醉期间镇静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硬膜外麻醉目前仍因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同时也有无法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术中知晓及不良记忆等缺点.以往临床麻醉医师大多辅助以镇静镇痛药,但其效果难以确定.随着监测设备和给药方法的进步,产生了新的镇静方法,我们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不同的镇静方法进行了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整形外科局部麻醉手术中,比较病人自控镇静技术(PCS)与麻醉医师控制镇静技术(ACS)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择期整形个科手术,采用局部麻醉辅助镇静技术,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麻醉医师控制镇静技术,即在手术开始前分别给予镇静镇痛药,负荷剂量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0.05μg/kg和氯胺酮0.3mg/kg;根据镇静深度,按需逐步减量法间断使用上述三种药物。P组采用病人自控镇静技术,镇静药配方包括咪达唑仑、芬太尼和氯胺酮;负荷量1ml(含咪达唑仑0.4mg,芬太尼4μg和氯胺酮2mg),泵输速度200ml/h,病人自己按组给药以达到满意的镇静深度,初始锁定时间为0,待咪达唑仑用量达0.1mg/kg后,锁定时间设为2min。术中观察生命体征及镇静评分(SS),记录有无低氧血症、呼吸暂停以及术中、术后24h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术中镇静镇痛效果均满意,用药量基本相同。P组用药量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按组次数在3-438次之间。术中P组的镇静深度平均为3.5分,A组平均为4.5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P组术中呼吸抑制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结论:PCS与ACS用于整形外科局部麻醉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但PCS能实现个体化用药,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可有效减少和避免术中镇静过量或不足,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新型个体化给药模式。  相似文献   

9.
麻醉对患者而言是一种不得以才接受的伤害,这种伤害是有可逆性和可控制的,所以,从麻醉状态恢复至正常生理状态(麻醉苏醒恢复期)是麻醉期间处理关键的环节之一,也是患者围术期较危险的阶段。这一阶段占有围麻醉期一定的时间,因此,适当的镇静很有必要。适当的镇静可减少焦虑和躁动,减轻气管或其它不良刺激对患者的影响,使麻醉苏醒恢复期顺利完成,对麻醉的质量及患者的康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椎管内麻醉期间丙泊酚镇静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丙泊酚靶控输注应用日益广泛,临床实践中可能导致患者镇静不足或镇静过量,新型的听觉诱发电位(AEP)监护仪通过在AEP信号处理中加入脑电图(EEG),信息处理将两种不同世界(EEG和AEP)各自最好的方面联系起来,从而对镇静程度监测起了很大帮助。本研究旨在讨论利用听觉诱发电位指  相似文献   

11.
部位麻醉术中乙咪酯自控镇静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部位麻醉时应用乙咪酯自控镇静 (PCS)对患者的作用。方法 :选择ASAⅠ~Ⅱ部位麻醉患者 2 0例。术中采用乙咪酯PCS。使用Graseby镇痛泵静脉给药 ,每次给药量为 1mg ,2 0秒完成 ,无锁定时间 ,患者可根据需要按压给药按扭 ,直至满意。每 5分钟记录一次镇静程度、呼吸通畅程度、SpO2 、BP、HR、患者按压的次数和实际给药次数。结果 :乙咪酯PCS起效时间为 2 1± 1 3分钟。在 2 4 0次记录中无一镇静过度。所有患者SpO2 及呼吸道通畅度均未受影响。在PCS初 5分钟按压次数和实际给药次数均较多 (P <0 0 5 ) ,10分钟后明显减少并趋稳定。给药前后BP、HR无显著性改变。 95 %患者对此方法评价好。结论 :乙咪酯PCS具有安全可靠、呼吸循环影响小及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 ,可应用于部位麻醉患者术中镇静。  相似文献   

12.
将具有各种功能的导管,经外周血管插至心腔或大血管,以检测心脏生理状况、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施行心血管造影和某些先心病介入治疗,称为心导管术。心导管和心血管造影曾被称为先心病诊断的“金标准”,是确定复杂性先心病的最后方法。近年来,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在器材和工艺方面已有大量研究和改进,临床上也广泛采用,由此可避免剖胸手术的损伤和危险、显着缩短住院时间,故是一项极有发展前途的治疗方法。但是,心导管术属于有创技术,能引起患儿疼痛、焦虑不安和不合作。为取得患儿合作和操作顺利,在心导管术前及操作过程中都需要使用一定的镇静药或施行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3.
咪唑安定辅助区域麻醉合适镇静深度及用量的探讨   总被引:46,自引:6,他引:40  
目的 探讨咪唑安定辅助区域麻醉的合适镇静深度及用量。方法 150例区域麻醉病 人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在区域麻醉后,使用咪唑安定至OAA/S镇静深度Ⅱ、Ⅲ、Ⅳ级,观察用 药前后病人血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对病人术中烦躁的发生率及术中事件的遗 忘率进行评估,并统计各组病人咪唑安定的平均用量。结果 使用咪唑安定后镇静深度与遗忘效果 有一致的变化。A组病人近事遗忘率为84%,B组98%,C组100%。与用药前相比,三组病人的血 压在用药后5、10min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超过20%的病人A组4例、B组5例、C组5例 C组SpO2在用药后3、5min有明显下降,共有8例降至93%以下,与A、B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P<0.01)。C组烦躁发生率为22%,与A、B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 0.01)。A、B、C三组达到相应镇静深度咪唑安定用量分别为(0.04±0.02)、(0.06±0.03)、(0.11± 0.05)mg/kg。结论 咪唑安定辅助区域麻醉的合适镇静深度为OAA/SⅢ级,用量为(0.06±0.03) mg/kg。  相似文献   

14.
脑电熵指数和双频指数与丙泊酚镇静深度的相关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脑电双频指数(BIS)能较好地监测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已成为麻醉镇静深度监测的重要指标。熵指数是近年来Datex-Ohmeda公司研究开发的监测麻醉镇静深度的新产品,包括反应熵(responseentropy,RE)和状态熵(stateentropy,SE)两个参数。本观察旨在比较RE、SE和BIS与丙泊酚镇静深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麻醉镇静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硬联合麻醉是我国目前较适合于妇科手术的麻醉方法之一[1],但术中病人常处于清醒状态,要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常需辅助其他药物。咪唑安定的镇静、遗忘作用强,与芬太尼合用,心血管系统稳定。我们对不同剂量的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镇静效果进行临床观察,并与传统的氟哌合剂相比较,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120例妇科择期手术病人,年龄20~65岁,体重48~75kg,ASAⅠ~Ⅱ级,无长期服用镇静镇痛药,无呼吸循环及精神系统病史。全组病人不用术前药,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Ⅰ组,咪唑安定0.03mg/kg 芬太尼1.…  相似文献   

16.
围麻醉期音乐疗法对病人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在围麻醉期对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6例ASAⅠ~Ⅱ级,择期椎管内麻醉下妇产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A)和观察组(B),每组23例。两组病人术前均不注射镇静药,术中静注咪达唑仑1.0~3.5mg。B组病人入室后即播放预先筛选的轻音乐至术毕,B组病人术中不用镇痛药。密切观察病人的镇静程度,记录术中镇静药、镇痛药的用量及血流动力学指标(SBP、DBP和HR)。结果:B组病人术中情绪稳定,镇静药、镇痛药的用量显著低于A组,且B组病人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术中音乐疗法可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减少术中镇静药、镇痛药的用量;术中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起到辅助、增强麻醉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咪唑安定用于辅助区域麻醉的适宜镇静深度及用量。方法随机将180例区域麻醉患者分成A、B、C 3组,各60例。分别在麻醉后应用咪唑安定使OAA/S镇静深度达到Ⅳ、Ⅲ、Ⅱ级,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烦躁发生率、遗忘率,以及药物平均用量。结果随着咪唑安定的镇静深度加强,完全遗忘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加深镇静深度时,血压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在用药5min后SpO2有明显下降,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烦躁发生率C组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深度达到Ⅳ、Ⅲ、Ⅱ级时A、B、C组的咪唑安定用量分别为(0.035±0.018)、(0.055±0.032)、(0.108±0.052)mg/kg。结论区域麻醉时辅助应用咪唑安定达到的适宜镇静深度应为OAA/SⅢ级,用量建议为(0.055±0.032)mg/kg。  相似文献   

18.
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   总被引:47,自引:5,他引:42  
目的探讨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及所需靶控血药浓度.方法5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病人,以血浆室为靶控目标,予以异丙酚TCI清醒镇静.靶控血药浓度最初设定为0.5μg/ml,在与效应室异丙酚浓度达平衡后3min以0.1μg/ml递增,直至OAA/S评分降至3分,并抽取病人各时点静脉血3mi,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异丙酚血药浓度,确定不同OAA/S评分时对应靶控血药浓度及其与BIS相关性,评估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结果预期误差的中位数MDPE=-23.1%,预期误差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27.6%6,清醒镇静深度(OAA/S评分3分)时所需的异丙酚靶控血药浓度为(1.74±0.13)μg/ml.BIS与TCI血药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0,P<0.05).结论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具有可控性良好,病人镇静深度适宜,血液动力学影响小,适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脑电双频谱指数用于麻醉中监测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频谱指数在监测麻醉深度和镇静程度上客观、连续、简单,效果较好,且与多种麻醉药之间线性关系明确,可指导合理用药和正确预测麻醉效果,但其预测效果与所用的麻醉剂和麻醉方法相关。  相似文献   

20.
脑电双频谱指数用于麻醉中监测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频谱指数在监测麻醉深度和镇静程度上客观、连续、简单,效果较好,且与多种麻醉药之间线性关系明确,可指导合理用药和正确预测麻醉效果,但其预测效果与所用的麻醉剂和麻醉方法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