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背景肌间沟镇痛是一种公认的肩部大手术的术后镇痛方法,但最有效的局麻药浓度仍有争议。本研究比较术后48小时肌间沟导管连续输注0.2%和0.3%的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80例择期开放肩袖修复术患者随机分入两组中,通过肌间沟导管以14ml/h速率连续输注0.2%或0.3%罗哌卡因,所有患者术前给予0.5%的罗哌卡因40ml作为负荷量。由对分组盲态的麻醉医师进行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0-100)、运动阻滞强度、术后首夜睡眠质量、吗啡用量和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估。结果0.3%罗哌卡因组中吗啡用量明显减少(12mg和30mg)、睡眠质量更佳(术后首夜觉醒率4%和27%),握力、视觉模拟评分以及不良反应两组间相似。结论开放式肩袖手术术后48小时,通过肌间沟导管输注0.3%罗哌卡因不增加运动阻滞强度和不良反应,且吗啡用量明显减少,术后首夜睡眠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2.
氯胺酮治疗幻肢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肢病人术后往往仍有幻肢感觉并持续数月。文献报道幻肢痛的发生率最少2%,最高可达98%,而且治疗这种疼痛极其困难。其机理可能是由于患肢疼痛的躯体感觉输入的强度和时间过氏可造成中枢神经结构的变化。所以即使截肢,仍遗有痕迹作用而形成幻肢痛。作者报告3例经用氯胺酮治疗证明对幻肢痛有效。例1,男,31岁,交通事故后小腿多处骨折,因肿胀感染近两年而行右小腿膝上截肢术,术后残端触痛,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盐酸罗哌卡因肌注于膝关节周围组织对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76例膝关节骨关节炎行TKA术后随机分为2组:注射组(A组),非注射组(B组)。A组缝合切口前给予0.375%盐酸罗哌卡因肌注,B组不注射盐酸罗哌卡因。观察患者术后第1、3、7、14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术后第1天平均VAS评分A组4.50分,B组6.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VAS评分A组4.52分,B组6.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VAS评分A组3.84分,B组4.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平均VAS评分A组3.81分,B组3.8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7天A组术后疼痛明显轻于B组。结论盐酸罗哌卡因局部注射对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疼痛的减轻及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尚不明确局部麻醉药浓度或药物总剂量是否是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效果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此前仅有一项关于胭窝坐骨神经阻滞的研究,该研究报道了使用高容量较低浓度罗哌卡因发生肢体感觉完全阻滞的概率远远高于低容量较高浓度罗哌卡因,但上述现象是否仅限于腘窝处的坐骨神经,或者说是否因解剖部位变化而异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检验假设定为:在连续锁骨下臂丛阻滞中,以不同的浓度和速率注射总量相等的罗哌卡因,可以产生相似的阻滞效果。方法选择拟行肘关节远端、中等疼痛骨科手术患者,经喙突入路放置锁骨下臂丛阻滞导管。患者经随机分组确定手术后第2天应用罗哌卡因神经周围镇痛的方法:浓度0.2%组(背景剂量8ml/h,单次追加量4ml)或0.4%组(背景剂量4ml/h,单次追加量2ml)。两组患者每小时持续注入罗哌卡因的总量均为16mg,每30分钟可能还有患者自控的追加剂量8mg。主要观察指标为自手术后次日早晨开始的24小时内患侧肢体完全无感觉的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是镇痛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给予0.4%罗哌卡因(n=27)的患者发生肢体无感觉的平均次数(标准差)为1.8(1.6)次,而给予0.2%罗哌卡因(n=23)的患者为0.6(0.9),评估差异为1.2次,95%可信区间0.5~1.9次(P=0.001)。手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0—10分,10分为最高分)在0.2%罗哌卡因组得分的中位数(25%~75%百分位数)为10.0分(8.0~10.0),0.4%罗哌卡因组为7.0分(5.3~8.9)。镇痛效果两组相近。结论在连续锁骨下神经阻滞时,除了注射局麻药物总量之外,药物的浓度和容量是另两种影响神经周围镇痛辫果的因素。容量偏小而浓度略高的罗哌卡因产生肢体完全无感觉的概率较高,这一结果与此前关于连续胭窝坐骨神经阻滞的研究结果相反。局麻药浓度与容量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且随置管部位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术患者氯普鲁卡因混合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拟行子宫切除术患者印例,随机分为R、C1-R、C1-R,、C2-R,四组(n=15),硬膜外分别给予0,75%罗哌卡因、1%氯普鲁卡因+0.75%罗哌卡因、1%氯普鲁卡因+0,5%罗哌卡因、1.5%氯普鲁卡因+0.5%罗哌卡因。记录感觉阻滞最高平面、运动阻滞分级及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术中辅助用药及不良反应。结果与R组比较,其它三组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达最高平面的时间、BromageI、Ⅱ级的起效时间均缩短,C1-R1、C1-R1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的持续时伺缩短,C1-R组Bromage Ⅲ级的起效时间缩短,C1-R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升高,内脏牵拉痛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子宫切除术患者1%或1.5%氯普鲁卡因可增强0.5%%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硬膜外罗哌卡因麻醉在上、下腹部,左右腰部,臀部等大面积多部位脂肪抽吸术中的应用及特点。方法将100例施行大面积多部位脂肪抽吸术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应用罗哌卡因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应用罗哌卡因组给予1%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注射液进行麻醉;对照组只给予相同剂量的1%利多卡因注射液进行麻醉。观察两组的术区疼痛情况和运动神经阻滞情况。结果两组手术过程中术区均没有疼痛感觉。应用罗哌卡因组受术者运动自如,能主动改变体位;对照组受术者腹部以下不能运动,不能主动改变体位。结论在多部位大面积脂肪抽吸术中应用0.5%罗哌卡因麻醉,可以满足受术者术区无疼痛的要求,同时术中保留运动功能,术中能主动改变体位,减少医师体力消耗,也有利于受术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股神经导管不同给药方式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持续给药组(A组,0.20%罗哌卡因)和间断给药组(B组,0.33%罗哌卡因).观察患者术后48 h内VAS评分及拔管后24 h股神经感觉功能和改良Bromage评分.结果 术后24hB组静息和运动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P<0.05或P<0.01).术后48 hB组运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B组罗哌卡因用量明显低于A组(P<0.01).B组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A组(P<0.05).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均未出现延迟.结论 经股神经导管持续或间断给予罗哌卡因均能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对股神经功能均没有明显影响;0.33%罗哌卡因间断给药可减少镇痛药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或羟考酮复合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90例,男19例,女71例,年龄60~75岁,体重45~80 kg,ASAⅠ—Ⅲ级。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术后行连续股神经阻滞。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12μg/ml组(RS组)、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2μg/ml组(RD组)和罗哌卡因复合羟考酮0.1 mg/ml组(RO组)。记录术后第1、2、3天及出院当天静息时、运动时VAS评分和患肢股四头肌肌力;记录术后第1、2、3天及出院当天患者运动能力和术后恶心呕吐、心动过缓、下肢麻木、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及镇痛失败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1、2天和出院当天三组静息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天RS组和RO组静息VAS评分明显高于RD组(P0.05)。术后第1天RS组和RO组运动VAS评分明显低于RD组(P0.05),其余时点三组运动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天和出院当天三组股四头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当天三组股四头肌肌力均明显高于术后第1、2天(P0.05)。术后第3天和出院当天三组下肢活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R组和RO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连续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静息痛镇痛效果较好,且持续时间较长。罗哌卡因复合羟考酮连续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镇痛效果相当。两种药物复和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均能够有效维持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和正常活动能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预先输注不同脂肪乳(lipid emulsion,LE)对下肢手术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后血浆浓度与药效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下肢手术的成年患者29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 Ⅰ~Ⅱ级.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NS组,n=11)、中/长链LE组(MLE组,n=8)、长链LE组(LLE组,n=10).分别以2ml· kg-1· h-1速度泵注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E、20%LLE,持续30 min.硬膜外腔注射1%罗哌卡因2 mg/kg后1(N1)、5(N2)、10(N3)、15(N4)、30(N5)、45(N6)、60(N7)、90(N8)、120 min(N9)时动脉采血检测血浆罗哌卡因浓度.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质量评分、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等.结果 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麻醉质量评分、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血浆罗哌卡因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先输注不同LE对下肢手术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后的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微,亦不影响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效果及血浆罗哌卡因浓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对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后早期切口疼痛的影响,寻找影响早期切口疼痛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腹股沟疝日间手术,且在术毕接受罗哌卡因浸润麻醉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后4、8、12、24、48 h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寻找术后早期切口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721例患者进入研究,患者术后4、8、12、24、48 h VAS评分分别为(2.52±1.47)分、(2.80±1.54)分、(1.72±0.89)分、(1.33±1.01)分、(0.46±0.25)分。WHO疼痛分级>Ⅰ级患者比例分别为11.8%(85/721)、15.9%(115/721)、8.5%(61/721)、5.1%(36/721)、1.2%(9/721)。116例(16.1%)患者需要额外口服NSAIDs类止疼药,9例(1.2%)需要弱阿片类药物。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及BMI是术后早期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罗哌卡因能使疝日间手术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患者年龄及BMI指数与术后早期疼痛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本研究中,我们探讨了微创髋关节成形术后创口持续输注0.3%罗哌卡因对疼痛和吗啡用量的影响。方法在这项双盲研究中,前瞻性纳入连续67例在蛛网膜下隙麻醉下择期行微创髋关节成形术的患者。外科医师将15cm长的有孔导管放入关节囊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关闭切口前,创口内单次注入20ml的0.3%罗哌卡因(R-组)或0.9%生理盐水(P-组)。随后用弹性泵以8ml/h的速度分别持续泵入0.3%的罗哌卡因或者安慰剂至术后48小时。所有患者均给予静脉吗啡自控镇痛。记录48小时内患者吗啡用量、静息和运动时疼痛以及血浆罗哌卡因总浓度和游离浓度。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两组-般资料和手术数据相似。术后第一个48小时期间,R-组平均吗啡用量显著低于P组:45.4±9.5VS69.7±9.6(P〈0.001)。R-组吗啡用量在术后第一个24小时期间平均减少14.4mg[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2.6~16.1],在术后第二个24小时期间平均减少20.8mg(95%CI为19.1~22.4)。R组患者静息和运动时疼痛评分均较低(P〈0.0001)。R-组患者平均满意度较基线增加了22.7%(95%CI为15.9~16.1)。R-组血浆罗哌卡因总浓度和游离浓度均低于中毒浓度。R-组在第24小时和第48小时时血浆罗哌卡因游离浓度分别是0.141μmol/ml和0.11μmol/ml。在术后3个月时,两组臀部疼痛和镇痛药用量相似,但是R.组患者创口接触(31.2;95%CI27.7~34.7)不适感和压迫不适感(24;95%CI为20.1-27.9)明显减轻(P〈0.0001)。结论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囊外创口持续输注0.3%罗哌卡因是-种减少吗啡用量,改善术后镇痛质量的有效方法,术后3个月时该方法依然具有-定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65~84岁,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术后均接受连续腰丛神经阻滞镇痛,背景剂量8ml/h,冲击剂量4ml/30min。D组配方为1μg/ml右美托咪定+0.1%罗哌卡因,C组配方为0.2%罗哌卡因。所有患者同时接吗啡静脉镇痛泵(1 mg/ml吗啡50 ml)作为爆发疼痛时的解救药,冲击剂量1ml/5min,无背景输注。观察吗啡用量、术后6、12、24和48h的静息及运动VAS疼痛评分、患肢肌力、髋关节最大屈曲和外展活动度。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于术前1d、术后第1、7天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价睡眠质量。结果 D组吗啡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两组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12、24和48h,D组患肢肌力评分明显高于C组,髋关节最大外展活动度和最大屈曲度明显大于C组(P0.05)。与术前1d比较,术后第1天和第7天两组的PSQI评分明显增高,且D组明显低于C组(P0.05)。D组术后恶心呕吐、瘙痒、谵妄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相对于0.2%罗哌卡因,1μg/ml右美托咪定复合0.1%罗哌卡因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可以为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提供更好的镇痛,提高术后睡眠质量,有利于患者关节功能锻炼和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联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50例,年龄41 ~ 63岁,体重55~87 kg,ASA分级Ⅰ级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50):帕瑞昔布钠+0.9%生理盐水组(A组)、帕瑞昔布钠+0.5%罗哌卡因组(B组)和帕瑞昔布钠+0.75%罗哌卡因组(C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采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双通道靶控输注麻醉.于缝皮前即刻,A组给予生理盐水12 ml,B组和C组分别给予0.5%和0.75%罗哌卡因12 ml行切口周围、皮下、肌肉、腹膜4点浸润麻醉.术后维持VAS评分≤3分,当VAS评分>3分时,肌肉注射哌替啶75 mg.于术毕、术后2、4、8、12、24h时记录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术后24h内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过敏、呼吸抑制等)的发生情况、哌替啶使用情况、疼痛部位(切口痛、上腹痛、右肩牵涉痛)、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与A组相比,B组和C组Ramsay镇静评分、恶心和呕吐发生率、哌替啶使用率和总用量及切口痛发生率降低(P<0.05或0.01);与B组相比,C组哌替啶使用率和总用量及切口痛发生率降低(P< 0.05或0.01),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切口愈合情况、上腹痛和右肩部牵涉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可优化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的效果,且采用0.75%罗哌卡因时可产生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背景如果能够消除局部麻醉时针刺所导致的疼痛,将是牙科学的一个重大进步。方法在本交叉双盲研究中,我们评估了脂质体包裹罗哌卡因用于表面麻醉的效果。30例健康志愿者接受了各60mg的表面麻醉药:1%脂质体包裹罗哌卡因,1%普通罗哌卡因,2.5%利多卡因和2.5%丙胺卡因混合物(EMLA),以及20%苯佐卡因凝胶。麻醉位置在右上犬齿处的颊皱褶,各种药物于不同时间应用,每种使用2分钟。当30G针头刺入后,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用针刺试验测定表面麻醉的维持时间,用电子牙髓刺激器评估牙髓反应。结果在脂质体包裹罗哌卡因组、罗哌卡因组、EMLA组及苯佐卡因组中,VAS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以cm计)分别为0.8(0.4~1.5),1.6(0.8~2.6),1.1(0.3~2.7),2.2(0.9~2.9)。脂质体包裹罗哌卡因组较苯佐卡因组的VAS评分均数更低(P=0.0205)。在脂质体包裹罗哌卡因组、罗哌卡因组、EMLA组及苯佐卡因组中,软组织麻醉持续时间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1(7~14),6.5(4~11),14(11~16),7(6~9)分钟。EMLA和脂质体包裹罗哌卡因的镇痛效能相当,与其他麻醉药相比,软组织麻醉持续时间更长(P=0.0001)。结论1%脂质体包裹罗哌卡因凝胶在减轻针刺疼痛和软组织麻醉维持时间上与EMLA相当。以上所有表面麻醉药均不能产生牙髓麻醉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伤口单次局部浸润罗哌卡因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镇痛的效果及术后早期膝关节康复训练的影响。方法选择腰麻下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50例,根据镇痛方式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25例):术毕切口浸润0.25%罗哌卡因20 ml,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照组(25例):术毕切口浸润生理盐水20 ml,术后行PCIA。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不同时间点的镇痛效果,不同时间评定术后康复训练依从性、膝关节主动活动度(ROM)、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4、6、8、12 h VAS评分:罗哌卡因组分别为1.28分±1.03分、2.17分±1.67分、2.13分±1.76分、2.38分±0.34分,对照组分别为2.75分±1.09分、3.25分±1.29分、4.50分±1.51分、4.62分±1.6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48 h VAS评分:罗哌卡因组分别为3.20分±1.21分、3.17分±0.84分,对照组分别为3.28分±1.21分、3.56分±1.19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卡因组与对照组术后康复训练依从性、膝关节ROM及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PCIA用于TKA术后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有利于膝关节术后功能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肾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及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肾患者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20~6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组(D组)和单纯罗哌卡因组(C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术毕在超声引导下行手术侧TAP阻滞。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0.375%罗哌卡因20ml,C组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术后2、4、8、24、48h静息、活动时VAS评分和Ramsay评分,记录手术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术后首次镇痛泵按压时间、术后24h内有效按压次数、需使用氟比洛芬酯或咪达唑仑例数、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2天的尿量、首次排气时间。测定患者术前、术后第2天和术后第5天血清中尿素氮(BUN)和肌酐(Cr)的浓度。结果术后4、8h静息和活动时D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术后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C组、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明显长于C组、术后24h内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C组(P0.05);D组使用氟比洛芬酯、咪达唑仑例数少于C组。术后第1天D组尿量明显多于C组、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术后第2天D组BUN、Cr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TAP阻滞能增强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延长阻滞时间,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7.
新型局麻药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新型局麻药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其不良反应,并以1%利多卡因加0.2%地卡因作为对照。方法 选择60例腹部手术病人,硬膜外麻醉时随机分别接受0.75%罗哌卡因(罗哌组,n=30)或1%利多卡因加0.2%地卡因(利地组,n=30),观察感觉阻滞(针刺法)、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镇痛和腹壁肌质量、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等反应。结果 罗哌组麻醉后手术开始前和术中感觉阻滞平面达胸6病例的百分比高于利地组,罗哌组首剂10min后出现运动阻滞病例的百分比低于利地组,而30min时无显著差异;罗哌组对循环的影响低于利地组;观察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0.75%罗哌卡因用于腹部手术硬膜外麻醉,能取得比利地组满意的镇痛肌松效果,比1%利多卡因加0.2%地卡因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更小,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胸外科手术后应用罗哌卡因切口周围浸润麻醉联合舒芬太尼静脉镇痛对术后疼痛的缓解作用.方法:4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2组,Ⅰ组术后使用舒芬太尼,Ⅱ组在Ⅰ组的基础上,于缝皮前切口周围0.375%罗哌卡因浸润麻醉.记录术后VAS评分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0min、30min、1h、6h,Ⅱ组患者VAS评分低于Ⅰ组,术后Ⅱ组患者要求追加镇痛药的数量低于Ⅰ组,Ⅱ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Ⅰ组.结论: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舒芬太尼术后静脉镇痛可显著减轻胸外科皇者术后疼痛,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0.75%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手术硬膜外麻醉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评价0.75%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效果和耐受性,并以0.5%丁哌卡因作为对照组。方法 择期剖宫产手术病人61例,硬膜外麻醉时随机分别接受0.75%罗哌卡因或0.5%丁哌卡因,观察感觉阻滞,运动阻滞,术中疼痛,镇痛和腹壁肌松质量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芬太尼对肛门直肠手术患者小剂量罗哌卡因腰麻效果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肛门直肠手术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20 ~ 55岁,BMI 18~ 28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20):0.5%罗哌卡因7.5 mg组(R组)和0.3%罗哌卡因6.0 mg+芬太尼10 μg组(RF组).L3,4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穿刺针斜面朝向骶尾部,R组注射重比重0.5%罗哌卡因1.5 ml,RF组注射重比重0.3%罗哌卡因6.0 mg+芬太尼10 μg混合液2.0 ml.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记录术毕时改良Bromage评分.结果 与R组比较,RF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缩短,术毕时改良Bromage评分降低(P<0.05或0.01);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 μg芬太尼混合0.3%罗哌卡因6mg腰麻可满足肛门直肠手术要求,运动神经的阻滞轻,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