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研究了七氟烷和地氟烷对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rSO2)的影响。22例经腹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在稳态条件下以随机交叉的方式间隔30分钟吸入七氟烷和地氟烷各15分钟,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为40~50。另一组接受同样手术和麻醉的22例患者维持BIS值为20—30。在每种麻醉药15分钟的维持期间,每3分钟记录一次稳态条件下的rSO2、BIS、麻醉药吸入浓度和呼气末浓度、呼气末二氧化碳、SpO2、舒张压和收缩压以及心率。当BIS值维持于40~50或20—30时,两种麻醉药的rSO2均无差异。维持BIS值为40~50和20—30所需地氟烷和七氟烷的MACBIS值分别为1.0和1.2(P=0.004)及1.6和1.8(P〈0.001)。吸入1.6MAC地氟烷的rSO,值(71±13)高于1MAC时的rSO2值(66±10,P〈0.001),吸入1.8MAC七氟烷的rSO2值(72±11)高于1.2MAC时的rSO2值(66±13,P〈0.001)。因此,BIS值等效浓度的地氟烷或七氟烷的rSO,值相似,而提高两种麻醉药的吸入浓度均可增加rSO2值。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利多卡因对异氟醚和地氟醚MAC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本研究以BIS>50作为指标来确定异氟醚和地氟醚的ED50值(MACBIS50),观察硬膜外利多卡因对异氟醚和地氟醚达到满意麻醉深度时用药量的影响。方法 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异氟醚组和地氟醚组,每组又随机分全麻复合硬膜外组和单纯全麻组(每组12例)。患者术前阿托品肌肉注射,全麻复合硬膜外组给予1.6%利多卡因10ml。全麻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和维库溴铵,诱导插管后吸入异氟醚和地氟醚,待呼气末浓度(ET%)达到预定值并且稳定10 min后,记录相应的BIS值。采用上下波动法分别计算异氟醚和地氟醚MACBIS50,BIS值和呼气末浓度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MACBIS50全麻复合硬膜外组(异氟醚组0.77%、地氟醚组3.87%)和单纯全麻组(异氟醚组1.16%、地氟醚组5.18%)比较显著降低(P<0.01)。四组BIS和ET%均呈直线相关。结论硬膜外利多卡因可显著降低异氟醚(34%)和地氟醚(53%)维持足够麻醉深度的呼气末浓度,并保持BIS值和呼气末浓度的直线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体感诱发电位、数量化脑电图与异氟醚吸入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和数量化脑电图监测异氟醚吸入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全麻患者30例,麻醉诱导后吸入异氟醚,依次增加呼气末异氟醚浓度为0.4、0.7、1.0、1.3和1.6 MAC,记录麻醉过程中MAP、HR、数量化脑电图(BIS、95%SEF和MF)和体感诱发电位(LP15、LN20、LN11和CCT),计算各监测指标与异氟醚吸入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HR、LN11与呼气末异氟醚浓度变化无直线相关关系;MAP、BIS、95%SEF和MF与呼气末异氟醚浓度变化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LP15、LN20和CCT与呼气末异氟醚浓度变化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BIS、95%SEF、MF、LN20和CCT是监测异氟醚吸入麻醉深度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4.
作者测定了55例脊柱手术患者术前仰卧位、俯卧位,麻醉后俯卧位和术毕仰卧位的呼吸频率、潮气量(VT)、每分通气量(MV)、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终末CO2分压(PetCO2)。结果发现,麻醉后俯卧位的VT、MV、SpO2明显低于术前仰卧位(P值〈0.05);f、PetCO2明显高于术前仰卧位(P值〈0.05)。若改为先将患者置于手术体位,再麻醉,其呼吸功能则比较平稳(P值〉0.05)。作者认为  相似文献   

5.
作者测定了55例脊柱手术患者术前仰卧位、俯卧位,麻醉后俯卧位和术毕仰卧位的呼吸频率(frequency,f)、潮气量(tidalvolume,VT)、每分通气量(minutevolume,MV)、血氧饱和度(pulseoxygensaturation,SpO2)和呼气终末CO2分压(endtidalPCO2,PetCO2)。结果发现,麻醉后俯卧位的VT、MV、SpO2明显低于术前仰卧位(P值<0.05);f、PetCO2明显高于术前仰卧位(P值<0.05)。若改为先将患者置于手术体位,再麻醉,其呼吸功能则比较平稳(P值>0.05)。作者认为,俯卧位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主要来自地心引力(重力)和机械干涉两方面因素。并提出:(1)此类手术应先将患者置于手术体位,再麻醉;(2)安置俯卧位时,应取髂前上棘、耻骨结节部和锁骨区为身体的负重点;(3)麻醉平面应控制在T6;(4)术中应常规吸氧;(5)慎用麻醉辅助药。  相似文献   

6.
背景肥胖患者的呼吸以及气体交换的生理改变可能导致麻醉气体作用的起效和消除延迟。本研究评估了肥胖对七氟醚及BIS值之间“滞后”效应的影响。因为呼气末正压(positiveend-expiratorypressure,PEEP)可改善肥胖患者的气体交换,所以我们也同时评估了PEEP对该“滞后”效应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了15例肥胖和15例体重正常的ASAI级和Ⅱ级、20-50岁、择期行全麻下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麻醉诱导使用丙泊酚,维持使用七氟醚和芬太尼。手术结束后将BIS值维持稳定在60~65,然后将七氟醚吸入浓度增加至5v01%,持续5分钟或至BIS〈40为止,然后降低吸入浓度。正常体重患者七氟醚浓度变换一次(无PEEP),肥胖患者浓度变换两次(一次无PEEP,一次PEEP=8cm H2O)。七氟醚浓度变换期间七氟醚呼末浓度和BIS之间的“滞后”效应通过抑制性Emax模型建模,使用的是NONEMN(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第VI版的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方法。对七氟醚吸入和呼出浓度、BIS值和达不同BIS终点的时间等指标的描述性分析也被用于比较PK和PD特征。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研究。数据完全符合PK/PD模型。体重指数或PEEP对“滞后”效应无影响(P〉0.05),“滞后”效应使用效应室消除率常数表示。肥胖和PEEP均未显示对PK/PD的相关指标有影响。结论结果未显示七氟醚(低血溶解度麻醉药)吸入麻醉90~120分钟后肥胖患者的诱导或恢复时间将延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呼气末浓度的七氟醚和异氟醚对熵、脑电双频指数(BIS)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40例ASA Ⅰ或Ⅱ级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Ⅰ组)和异氟醚组(Ⅱ组).麻醉诱导用丙泊酚1 mg/kg,1 min后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维持反应熵(RE)、状态熵(SE)、BIS45~55,6 min后置入喉罩.调节吸入浓度使两组患者呼气末浓度分别为0.4、0.6、0.8、1.0和1.3MAC时各维持10 min,记录RE、SE、BIS、HR和MAP.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呼气末浓度七氟醚和异氟醚RE、SE、BIS随浓度增加而逐渐下降(P<0.05),HR逐渐减慢、MAP逐渐降低(P<0.05).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E、SE、BIS间直线相关性随呼气末浓度增大相关系数有增加趋势.结论 熵和BIS均能有效监测七氟醚、异氟醚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流量地氟醚吸入麻醉时呼气末浓度和理论血药浓度与数量化脑电图的相关性及地氟醚吸入麻醉的药物摄取规律。方法 15例ASAI-Ⅱ级的病人,低流量地氟醚吸入麻醉,高流量期3min,6min,9min,12min,15min,低流量维持期呼气末地氟醚浓度为3%、4.5%、6%,分别记录双频指数(BIS),95%边缘频率(SEF95),90%边缘频率(SEF90),呼气末地氟醚浓度(Fa),吸入地氟醚浓度(Fi) 等。结果 高流量洗入平衡期,各时间点的水平与吸入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BIS9min以后,SEF95,SEF90 6min以后降至稳定水平(P>0.05)。高流量洗入平衡期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与BIS,SEF95,SEF90,相关系数分别为0.76,0.76,0.80,低流量维持期上述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72,0.67;高流量洗入平衡期理论血药浓度与BIS,SEF95,SEF90,相关系数分别为0.35,0.43,0.52,低流量维持期上述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46,0.43。结论 理论血药浓度与BIS,SEF相关系数明显低于与呼气末浓度的相关系数。高流量洗入平衡期BIS值9min以后麻醉达到平衡,SEF95,SEF90值6min以后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9.
BIS用于指导小儿七氟醚麻醉用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BIS指导小儿七氟醚麻醉的临床意义.方法 48例1~12岁、行泌尿外科手术的小儿随机均分为两组.BIS组依据BIS值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目标BIS术中保持在40~60,术末15 min保持60~75);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调节七氟醚吸人浓度.记录术中和术末平均BIS值、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及MAC值.同时记录HR、MAP、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离开PACU时间.计算七氟醚用量.结果 BIS组术中及术末的平均呼气末七氟醚浓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BIS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BIS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离开PACU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小儿七氟醚麻醉中监测BIS能减少七氟醚用量和加快苏醒.  相似文献   

10.
单纯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单纯靶控输注(TCI)瑞芬太尼对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按不同的瑞芬太尼预计血浆浓度随机分为4组(R2 、R4、 R6组,、即2、4、4、8ng/ml)。首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待瑞芬太尼血浆与效应室浓度达平衡后,记录患者BIS值。随后持续呼唤患者一分钟,并记录呼唤一分钟后患者的BIS值。结果:与基础BIS值相比,R8组患者BIS值明显降低(P〈0.05),R6、R8组BIS值组间丝袜无统计学差异(P〉0.05)。R6、R8组组内患者对瑞芬太尼反应个体差异很大。结论:当单纯血浆单纯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时,血浆和效应室浓度小于4ng/ml时不会引起起BIS值下降,5-8ng/ml有镇静作用,可以引起BIS值明显下降,但个体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监测氧化亚氮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6例ASAI~Ⅱ级、在全身麻醉下择期手术的成年病人。监测AAI、双频指数(BIS)和95%边缘频率(95%SEF)。用面罩吸氧去氮,5min后吸入氧气与氧化亚氮的混合气体,总流量为10L·min-1。呼气末氧化亚氮浓度分别为0%、10%、20%、30%、40%、50%、60%和70%时,依据OAA/S评分法评估镇静程度。对比分析不同呼气末氧化亚氮浓度和OAA/S评分时AAI、BIS和95%SEF的变化。结果随着呼气末氧化亚氮浓度的增加,病人镇静程度逐渐加深。AAI与呼气末氧化亚氮浓度和 OAA/S评分值显著相关(Spearman’s等级相关系数r=-0.739和0.837,P<0.01)。BIS和95%SEF诱导期无明显变化。意识消失前AAI值与意识消失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AI可用于监测氧化亚氮的麻醉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患儿吸入七氟醚麻醉深度的准确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IS值广泛用于术中麻醉深度的监测.研究表明,1岁以上腹部手术患儿BIS值与七氟醚呼气末浓度(CETSev)呈负相关,可准确地监测吸入七氟醚麻醉深度[1].然而在没有伤害性刺激的条件下,BIS与CETSev是何关系,其是否还能准确监测七氟醚麻醉深度,有待探讨.本研究拟探讨BIS监测患儿吸入七氟醚麻醉深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脑电双频谱指数指导患儿七氟烷麻醉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指导患儿七氟烷麻醉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泌尿外科手术患儿48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12岁,随机分为2组(n=24):Ⅰ组和Ⅱ组,每组按年龄分为3个亚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和学龄儿组(分别为ⅠA组、ⅠB组、ⅠC组、ⅡA组、ⅡB组、ⅡC组),每个亚组8例.Ⅰ组由资深的麻醉科医师根据临床经验来调整麻醉深度,而BIS由另一位独立观察员记录;Ⅱ组依据BIS调整麻醉深度,切皮即刻至手术结束前15 min时(术中)维持BIS 40~60,手术结束前15 min至术毕(术末)维持60~75.术中和术末每隔5 min记录1次BIS、七氟烷呼气末浓度、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取其平均值;记录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和七氟烷用量.结果 Ⅰ组和Ⅱ组术中和术末心率、平均动脉压均维持在正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中BIS为40~60;与Ⅰ组各亚组比较,ⅡA组术末BIS升高,ⅡB组和ⅡC组术中和术末BIS升高,Ⅱ组各亚组术中和术末七氟烷呼气末浓度降低,七氟烷用量降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缩短(P<0.05或0.01).结论 BIS可指导1岁以上各年龄段患儿七氟烷麻醉,且能减少麻醉用药和加快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国产麻醉深度检测仪与脑电双频谱指数在全身麻醉手术镇静深度监测中的相关性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40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患者入室后同时进行国产麻醉深度检测仪(记录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后3min(t1)、切皮即刻(t2)、切皮后30min(t3)、术毕(t4)、拔管时(t5)及出手术室时(t6)的CSI和BIS值(每个时点记录3组数据),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监测部位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各时点CSI和BIS变化一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麻醉深度检测仪与BIS具有良好相关性,能较好反映围术期麻醉深度变化,使用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分析围术期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监测对七氟烷用量及对术毕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的影响,并与传统以血流动力学指标来判断麻醉深度组相比较。方法:择期七氟烷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45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控制组(根据患者的血压来调节ETsevo。保持血压和心率波动在基础值的±15%)、AAI组(保持术中AAI值维持在15~20)、BIS组(保持术中BIS值维持在45~55),每组15例。氧流量2L/min。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T1.T2、T3,T4、T5和苏醒即刻(T6)记录MAP.HR.SPO2、AAI、BIS和ETsevo,并记录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术毕1小时内取3个时点行OAA/S评分。结果:与AAI组和BIS组相比较,控制组麻醉维持期ETsevo大于其它两组(P〈0.05)。AAI组与BIS组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较控制组短(p〈0.05)。但是术后1小时内各时点的OAA/S评分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同时.AAI和BIS两组之间无差异。结论:将脑电监测运用于吸入麻醉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七氟烷用量,缩短患者麻醉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更有预见性的使用吸入麻醉。  相似文献   

16.
呼气终末正压通气对麻醉中和术后肺血分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对全麻中及术后肺分流(Qs/Qt)的影响。选择20例无心肺疾患行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P组)和对照组(Z组),在全麻诱导后分别行PEEP和呼气终末平压(ZEEP)机械通气。并在麻醉前、麻醉后30分钟、麻醉后1.5小时、麻醉后2.5小时和术后1小时取动脉和右心室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分流量。结果表明,全麻期间 P组Qs/Qt逐渐减少,术后 1小时恢复至术前水平。 Z组在麻醉中Qs/Qt持续升高,术后1小时仍显著高于术前。两组间各不同时期Qs/Qt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麻可导致肺分流增加,并可持续至术后。全麻后即应用 PEEP通气可减少肺分流,对术后低氧血症和肺部并发症的发生起到预防作用,为患者呼吸功能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手术体位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体位倾斜程度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患者均采用床头向下倾斜的头低臀高位施术,体位分别倾斜20度(T20组)、30度(T30组)、40度(T40组),记录3组患者调整体位30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气道峰值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观察患者术后肩痛、下肢麻木疼痛、恶心呕吐症状,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T20组与T40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头低臀高倾斜角度的增加,患者循环、呼吸指标及术后不良反应有升高趋势,20度体位在妇科腹腔镜术中及术后对患者的影响相对较小,更适合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值45~55作为麻醉深度监测指标,观察不同靶浓度异丙酚对腹部手术病人异氟醚呼气末有效浓度的影响,并初步探讨额肌电(EMG)作为麻醉深度监测指标的意义.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Ⅰ组(n=20)麻醉诱导后单纯吸入异氟醚;Ⅱ组(n=20)吸入异氟醚的同时输注靶浓度为1μg/ml的异丙酚;Ⅲ组(n=20)吸入异氟醚的同时输注靶浓度为2μg/ml的异丙酚.全麻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维库溴铵,气管插管后启动靶控输注异丙酚.根据BIS值的变化调节异氟醚吸入浓度,维持BIS值在45~55范围.麻醉中连续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BIS及EMG的变化,并持续监测异氟醚的吸入和呼气末浓度.结果三组病人年龄、性别、体重、麻醉时间、术中芬太尼用量、MAP、HR及SpO2的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组、Ⅲ组插管后和切皮后异氟醚呼气末浓度均低于Ⅰ组(P<0.01),Ⅱ组、Ⅲ组呼气末异氟醚有效浓度分别为0.43%±0.08%、0.21%±0.06%,较Ⅰ组分别降低43.4%、72.3%(P<0.05).入室后麻醉用药前EMG为46~53(BIS值91~96).麻醉诱导后及术中EMG维持在26~29(BIS值45~55),麻醉恢复期EMG逐渐升高,当大于40时(相应BIS值80~85),大部分病人能够呼之睁眼.结论随异丙酚靶浓度的增加,维持BIS值为45~55时的异氟醚的呼气末浓度随之降低.EMG作为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为麻醉镇静深度指标,探讨右美托咪定(Dex)的不同输注速率对下腹部手术患者异氟醚呼气末有效浓度的影响。方法妇科剖腹手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Dex 0.4μg/kg组(D1组):Dex负荷量0.4μg/kg+维持量0.4μg·kg-1·h-1,Dex 0.8μg/kg组(D2组):Dex负荷量0.8μg/kg+维持量0.8μg·kg-1·h-1。三组负荷量药物均以微量泵于麻醉诱导前在10 min内泵注完毕。麻醉诱导:静注丙泊酚1~3mg/kg、芬太尼3μg/kg、维库溴铵0.12 mg/kg,当BIS<55时行气管插管。术中根据BIS值变化调节异氟醚吸入浓度维持BIS在40~55。术中持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异氟醚吸入和呼气末浓度。结果术中及术毕D1、D2组异氟醚呼气末浓度均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且D2组明显低于D1组(P<0.05)。与C组比较,气管插管及拔管时D1组及D2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结论以BIS值为监测标准,Dex能有效降低异氟醚呼气末浓度,提高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静吸复合麻醉不同镇静深度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90例,年龄20~ 64岁,BMI 19~ 3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n=30).术中吸入七氟醚(呼气末浓度1.0%~1.5%)、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和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维持麻醉,调控瑞芬太尼静脉输注速率维持BIS值水平,Ⅰ组:30< BIS值≤40、Ⅱ组:40< BIS值≤50和Ⅲ组:50< BIS值≤60.麻醉前1d及术后1d,记录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及连线试验(TMT)完成时间.结果 3组患者麻醉前1d和术后1d MMSE评分均>24分,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前ld相比,Ⅰ组和Ⅲ组患者术后1dTMT完成时间延长,Ⅱ组缩短(P<0.05);与Ⅰ组和Ⅲ组比较,Ⅱ组术后1 d TMT完成时间缩短(P<0.05).结论 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维持40< BIS值≤50镇静深度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