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中药组术后当天1次,以后每天2次服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连服7 d。对照组于术后当天及以后每天1次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并记录引流量;术前及术后第7天行下肢多普勒彩色超声观察股静脉血流速度,并探测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均较术前减慢,中药组股静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快。中药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引流量较对照组减少。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能很好地预防THR术后DVT形成,其临床效果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膝骨关节炎(OA)患者术前血清瘦素水平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深静脉血栓(DVT)风险之间的关系,为DVT早期筛查工作提供新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280例因严重原发性膝OA而接受TKA治疗的患者的血清样本,根据术后5 d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观察采用利伐沙班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未用药组和用药组,其中未用药组30例,未预防性使用任何药物;用药组30例,术后服用利伐沙班。分别于第7、14天,对两组患者行患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DVT形成情况及两组术后DVT发生率。结果未用药组30例中,2周内8例DVT阳性,DVT发生率26.7%;用药组30例中,1例DVT阳性,发生率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无利伐沙班不良反应。结论利伐沙班可显著降低THA、TKA围手术期及术后DVT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足底静脉泵在预防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效果。方法将140例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实验组常规方法 +足底静脉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发生DVT1例,对照组发生DVT3例,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应用足底静脉泵可以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张会平  朱素梅 《吉林医学》2010,(33):6138-613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发生率。方法:通过对2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精心护理,总结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经验。结果:全膝关节置换术26例中,仅有1例发生了DVT,发生率为3.8%。结论:针对病因,采取有效地护理干预,可大幅度地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找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最佳预防方案,评价围手术期抗凝并早期持续被动活动(CPM)对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对接受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者280例(均为单侧关节置换)根据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的不同,采用分层随机化的方法前瞻性地分成空白对照组(对照组,n=70)、单纯抗凝组(抗凝组,n=70)、单纯早期被动活动组(CPM组,n=70)和抗凝+CPM锻炼治疗组(观察组,n=70)。手术后第4天观察各组患者下肢的肿胀情况,并行术侧下肢彩色多普勒血管检查,诊断DVT。统计各组中DVT的发生率。结果:抗凝组术后DVT发生率25.7%,CPM组30.0%,观察组12.9%,对照组45.7%,经统计学检验,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抗凝并早期被动活动对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 TXA)对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术后出血量、术后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因骨性关节炎( OA)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 A组,23例),对照组( B组,23例),A组于手术缝皮结束后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2.0 g氨甲环酸溶入20 mL生理盐水),B组注射20 mL生理盐水,均夹闭引流管2 h。比较两组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术后6周随访膝关节HSS评分及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或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术后Hb及H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两组术中、术后3小时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术后2周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DVT形成,术后6周随访未发现下肢DVT或肺栓塞发生。结论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并且没有增加下肢DVT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为护理工作提供相关依据,以便能够为患者提供预见性护理.方法 196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均在术前及术后48~72 h内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查,若在此范围外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症状、体征,即刻行超声多普勒检查,调查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该组患者术后发生DVT患者39例,发生率为19.9%(39/196),其中无症状DVT患者占74.4%(29/39);术后3 d内发生DVT32例,占发生率的82.1%(32/39);该组发生DVT均为远端血栓.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多发生在术后早期,症状常常隐匿,应及早发现并采取预防措施,针对存在高危风险的患者给予重点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药佛手通瘀汤防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符合研究标准的21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8例给予佛手通瘀汤治疗,对照组110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术后14 d下肢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指标变化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39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其中全髋关节置换(THA)315例325髋;全膝关节置换(TKA)24例31膝。患者入院后均常规检测凝血纤溶情况,术后1、3、5 d监测D-二聚体(D-D)。对于可疑DVT患者,均首选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必要时行静脉造影以明确诊断。全部患者均接受物理治疗和预防性抗凝治疗。结果:共诊断19例DVT(25侧肢体),其中中心型或混合型6例,周围型13例。经预防性抗凝之后,非DVT的患者的D-D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而DVT患者在监测的第1天和第3天甚至更长时间D-D仍维持在高水平状态。周围型DVT患者术后抗凝6个月,中心型或混合型DVT患者骨科手术后放置了临时腔静脉滤器,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未出现肺栓塞情况。结论:对高危老年病人应做到术前充分评估,早期功能锻炼联合抗凝治疗预防DVT的发生安全有效,D-二聚体可作为老年DVT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照研究连续硬膜外麻醉(CEA)和全身麻醉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并探析其各自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3年4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入选者随机分成 CEA 组和全麻组两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术后的相关指标以及术前凝血、血小板相关指标以及 DVT 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相关指标间差异均不明显。两组患者术前凝血与血小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DVT 的总发生率为19.1%(13/68),其中单纯远端血栓有12例,近端血栓有1例,无肺栓塞及髂静脉血栓患者。CEA 组的 DVT 发生率明显低于全麻组。结论:CEA 可以显著降低 TKA 后 DVT 的发生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脉活血汤对动脉硬化闭塞症(ASO)Ⅱ期踝肱指数(ABI)和跛行距离的影响.方法:54例患者均口服通脉活血汤,记录治疗前后ABI值和跛行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脉活血汤为主方治疗ASOⅡ期,治疗后ABI值升高、跛行距离延长,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脉活血汤作为治疗ASO的通用方,根据中医证型变化加减,能较快减轻或消除间歇性跛行症状,延长跛行距离;升高ABI值,对改善疾病转归,逆转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行置管溶栓(CDT)过程中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静脉通畅度评分的变化,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被确诊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3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抗凝、置管溶栓等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测量并记录术前1 d、术后每天监测2次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至术后7 d,计算置管溶栓术前1 d、术后3 d、术后7 d的静脉通畅度评分。  结果  37例患者在行置管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呼吸困难、咯血、胸痛等肺栓塞症状。本治疗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腘窝穿刺点出血,1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未予特殊处理,均未出现严重出血等并发症。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行置管溶栓过程中,D-二聚体平均值在DVT溶栓过程中先呈升高趋势,在术后2 d达最高水平,最高值为77.4 mg/L,此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纤维蛋白原平均值在置管溶栓过程中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术后3 d静脉通畅度评分为(3.7±0.9)分,术后7 d通畅度评分为(2.4±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过程中,D-二聚体可以作为监测溶栓时间及治疗效果的指标,纤维蛋白原可以作为监测停止溶栓和出血情况的指标,静脉通畅度评分的变化可以作为血栓清除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谱勒血流成像技术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中的应用,为临床观察诊治病变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0月所做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肢肿胀明显的患者30例共38肢体行彩超和ECT检查.结果30例患者38例肢体中ECT检出33例肢体下肢血栓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32例有血栓,3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阴性患者经ECT造影证实为DVT,均为远端静脉血栓.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较ECT检查具有无创、经济等特点,是诊断下肢静脉尤其是近端血栓形成的可靠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周娟  徐大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3,(18):2318-2319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220例骨科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评估,制订预防计划,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仅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发生率为0.91%;对照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者12例,发生率为10.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骨科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续骨活血汤联合溶栓对老年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双下肢静脉血栓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8年11月收治的老年四肢创伤骨折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的方案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术后2周采用利伐沙班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续骨活血汤干预。观察两组干预两周后双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记录骨痂、疼痛评分,并比较前臂、小腿周径变化及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另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周、2周后疼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呈现降低趋势(P<0.05);且治疗组治疗1周、2周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后两组患者前臂、小腿周径与治疗前比较均呈降低趋势(P<0.05);且治疗组治疗1周、2周后前臂、小腿周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后两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呈下降趋势(P<0.05);且治疗组治疗1周、2周后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与对照组2.00%相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续骨活血汤联合溶栓可降低老年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双下肢静脉血栓风险,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评估围手术期盆腔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状况.方法:对35例伴有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的围手术期盆腔肿瘤患者行CDFI检查,确诊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并测量股静脉的管径和血流速度.术后3~10d复查.结果:11例术前伴发DVT;23例术前未发生DVT,与术后相比术前股静脉内径增宽,股静脉血流速度降低,平静呼吸时股静脉平均最大血流速度降低(P<0.01).结论:对出现下肢症状的围手术期盆腔肿瘤患者,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应常规行术前CDFI检查,不仅可以及时诊断DVT,还可以提示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淤滞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严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治疗的经验,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30例(中央型4例,混合型26例)不同发病时间的严重急性下肢DVT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手术切开股静脉,用Forgarty球囊导管清除髂股静脉内血栓,继之用尿激酶或巴曲酶、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溶栓、抗凝、祛聚治疗。术后通过DSA造影或下肢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和瓣膜功能。结果:术后即刻下肢胀痛显著好转,25例7-10天后无下肢肿胀,5例下床活动后患肢轻度肿胀;行DSA或下肢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27例无肢体不适,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瓣膜功能良好;3例患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良。本组患者术后无肺栓塞表现。结论:严重急性下肢DVT行DSA下手术,可保证取栓的彻底性,提高术后溶栓、抗凝、祛聚治疗的效果。发病时间超过1周者,亦可采用上述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观察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观察了中医药为主(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川芎嗪、口服通脉口服液、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口服中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42例肾病综合征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42例患者中,临床痊愈18例,显效14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达100%.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血液流变学、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等变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中医药在治疗血栓并发症方面疗效显著,有良好的活血化瘀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时间规律及血浆D一二聚体浓度对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38例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天、术前1d、术后1d、术后3d、术后5d测定血浆D一二聚体浓度,并于伤后第1天、伤后第3天、伤后第5天,伤后超过5d及术后第2天、术后第5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血栓组共纳入23患者例患者,其中8例(5.80%)发生于伤后1~3d,8(5.80%)例发生于术后第2天.患者创伤后D-二聚体水平均值高于正常值,术前1d血栓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D-二聚体临界值为2.31ug/mL时,敏感性为0.631,特异性为0.509当D-二聚体临界值为4.63ug/mL时,敏感性为0.481,特异性为0.807.结论:①患者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是伤后第3天和术后第1天.②D-二聚体对创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术前1d以4.63ug/mL,作为临界值较为合适.③D-二聚体变化趋势与血栓发生的高峰趋势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