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气至”一词首见于《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这说明针刺时“气至”的重要和它与疗效的关系。在《内经》中“气至”又称为“得气”。后人对“气至”的理解有所不同。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初探。一、古代对“气至”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中"气至"一词的本来含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胥荣东  张军伟 《中国针灸》2005,25(6):445-445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可见气至是针刺获得疗效的关键,气至与否也就成为针灸医师判断针刺疗效好坏与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笔者从事针灸工作已有十载,在临床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治病疗效不仅与辨证论治、取穴、配穴正确有关,而且与针刺方向也有很大关系.正如&lt;内经&gt;中提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相似文献   

4.
针刺得气的重要性在中医学经典著作及以后的针灸专著中均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至,乃去之,勿复针”,说明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是得气,而且是“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古今针灸医学实践表明:针刺得气层次的浅深,直接影响疾病疗效的快慢。影响得气(层次)的因素,环境、气温、时间、体质等。本文论述的得气层次,是在兼顾以上因素的前提下,医患者之间的(得气)感觉。1医者的得气层次首先,得气是指医生得患者之气。医生通过望、闻、问、切,获得患者病变经脉、脏腑、腧穴的气血和阴…  相似文献   

5.
浅谈留针     
留针是指进针以后,将针留在穴位内,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下面仅就留针的有关问题,谈谈粗浅体会,供同道参考。一、留针的作用(一)候气:针刺必须“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说明针刺后一定要留针候气,待得气后才能出针。(二)调气:《灵枢·刺节真邪篇》指出:“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所谓调气,就是调节经络脏腑之气的偏胜,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使其  相似文献   

6.
中医历来强调针刺必须引起得气始能收到治疗的效果。《内经·灵枢九(钅咸)十二原》中记载:"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钅咸)"。关于"得气"的记叙,标幽赋曾叙述为"如神气即至,针自紧涩,故针刺穴位时之"得气"为针刺效应之要件。本文是探讨人体胸部诸穴(包括任脉、肾经、胃经、心包络经、肺经、脾经、胆经、小肠经穴位)之得气深度及得气与电阻之相关性。按性别及不同体型分别测定,  相似文献   

7.
针刺过程中的得气效应,指针刺入有机体后所引起的一种即时性反应,亦称针感。《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标幽赋》也曰:“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效。”由此可见,针刺疗法与得气之情况密切相关。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陈克勤副研究员潜心针道数十年,学验俱丰,  相似文献   

8.
试论留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留针是针刺的一个过程,指针刺入穴后留置一定时间。历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临床多以20~30分钟而统论。今笔者结合自已的临床体会作一简单论述,以期同道注意。留针的作用1.留针候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针刺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当病人体质虚弱,经气不足或危重病人不易得气时,将针留置穴内,以待气至即所谓之候气。《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留针可以候气。2.留针催气 催气是指在针刺入穴后经气久而未至,或虽至而未能充盛的情况下,采用积极的手法…  相似文献   

9.
吴萍 《四川中医》1999,17(4):15-16
何谓谷气至,《灵枢·终始》篇回:“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放以知谷气至也。”针刺效果以针后谷气至为目的,而不是以得气为标准。二者之关系列简图示之:可见,得气是谷气至的前提,谷气至才是行针之目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影响谷气至的原因甚多,本文仅就《内经》所论概述如下:1体质体质与谷气至的关系十分密切。如《灵枢·行针》篇日:“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失外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壮气独行;或数刺乃知……”这也就是说人的气血盛…  相似文献   

10.
读针灸大成附辩之感想针灸大成书后附辩中论曰:“……或问用针浑是泻而无补,古人用之所以导气,治之以有余之病,今人鲜用之,或知其有补不用?抑或元气稟赋之薄而不用?或斩伤之多而针无益?抑不善用而不用?经曰:阳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温之以味,针乃砭石所制,既无味又无气,破皮损肉,发窍于身,气皆从窍出矣,何得谓补。经曰:气血阴阳俱不足者,勿取以针,和以甘药是也。又曰: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皆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重竭其气,老者绝灭,壮者不复  相似文献   

11.
“气至而有效”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德祥 《国医论坛》2000,15(2):47-47
针刺治病必须得气,这是针灸界流传几千年的古训,也是目前针灸临床奉行的原则。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嫩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清楚地表明“气至”是针灸获效的关键。不仅如此,后世还认为针刺获效不仅要“气至”,还与气至的快慢有关。若得气迅速,则收效也快,疾病易于痊愈;若得气缓迟,则获效也慢,疾病不易痊愈;若经反复运用各种行针催气手法而气仍不至者,则疾病预后多不良。如《针灸大成》所说:“针老得气速,则病易愈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什么是得气?古人的描述一…  相似文献   

12.
(一)《素同·长刺节篇》;“医家不诊,听病者言。”此句“不诊”二字王冰未注。张景岳:“善刺者,不必待诊,但听病者之言,则无不中,此以得针之神者之言,非谓刺家不必诊也。”张隐庵:“不待诊察,而后知之也。”高士宗:“今日刺家不诊,但听病者言,是施治之法,有凭脉者,  相似文献   

13.
得气是针刺治疗时所应达到的状态,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古人在描述得气时用“气来如动脉之状”、“气来如鱼吞钩”来形容。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难经.七十八难》说“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针灸大成》在《经络迎随设为问答篇》又写到:“夫行针者……右手持针而刺之……徐徐而入,气来如动脉之状,针下轻滑。未得气者,若鱼之未吞钩。”《标幽赋》描述得气时为“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可见“气来如动脉之状”与“…  相似文献   

14.
针刺得气的重要意义,早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灵枢·终始》又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就是说,如气不至即可手不离针,进行捻转提插,不徐不疾的“无问其数”,以达到“气调而止”。历代医家还有许多促使针刺得气的方法,如候气、催气等。这些都只强调了针刺手法对得气的作用。我们认为,除此以外,对熟练地循经取穴,掌握针刺方向、角度以及病人机体强弱亦不应忽视。现分述如下: 一、以捻转为主达到针刺得气针刺捻转手法,是最基本的单式手法之一。它早见于《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  相似文献   

15.
谈谈"气至而有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明 《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1):44-45
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对维系人类的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古称“气至”,今称“针感”即得气。《金针梅花诗钞》指出:“夫气者,乃十二经脉之根本,生命之源泉,进针之后必须细查针下是否得气,下针得气方能行补泻,除疾病。”如《针灸大成》所说:“针若得气速,则病易愈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可见,气至是补泻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达到治病目的的关键所在。1气至的含义1.1患者方面相对于患者来说即感觉针刺部位有酸胀,麻木等自觉反应,有时出现热…  相似文献   

16.
针刺得气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治病必须得气,这是针灸界流传几千年的古训,也是目前针灸临床奉行的原则。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就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清楚地表明“气至”是针灸获效的关键。不仅如此,后世还认为针刺获效不仅要“气至”,还与气至的快慢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王守田  刘宏 《中国针灸》2000,20(1):62-63
《内经》反复强调了“针下气”的重要性和记述了针下气的现象,《灵枢·九针十二原》有“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和“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记载。针下气的分辨。“邪气来也紧而疾”,“紧”,言其势之来紧迫而急促;“疾”,指其动态,急速而迅疾,一般较指端搏动感稍有力,混杂在营...  相似文献   

18.
从“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探讨经穴主治及取穴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鸥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4):227-227
“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是针灸界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此说源于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卷二》,在注解《标幽赋》中“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条文中曰:“言能识本经之病,又要认交经正经之理,则针之功必速矣。”故曰:“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宁失其时,勿失其气。”其意是说既要能辨识本经经脉的病变,又要认清交经、正经方面的理论才能收到迅速的疗效。所以,临诊时先不要考虑病变所处穴位,而应该辨识清楚病变所在经络;宁可不拘泥于某日某时某穴开合的时……  相似文献   

19.
穴位针感结构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穴位是经络的组成部分,又是针刺效应韵起点。针刺“得气”即产生针感(酸、麻、重、胀,)是针刺疗效和针麻效果的必要条件。祖国医学早有“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幽标赋》等许多论述;  相似文献   

20.
郭志力 《中国针灸》1998,18(5):289-290
《灵枢.官针》篇有谓:“凡刺之要,官针最妙”。考其所载之“九刺”、“十二刺”、“五刺”共26种刺法,验之临床,颇有效用。对于当今之临床,不无指导意义。现举例介绍如下。1 齐刺  《灵枢.官针》篇谓:“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尤其“治痹气小深者也”于临床最有启发。具体方法是:找准痛点,直刺入一针,捻转提插,得气后留针再从两旁向病所各刺入1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笔者常用之治肩周炎、肱三头肌长头肌腱炎、冈上肌炎、坐骨神经痛、臀上皮神经损伤等痛点小而固定者。典型病例:李×,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