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①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等抗栓治疗导致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②方法 患者分3组.Ⅰ组为缺血性卒中后再发脑出血的患者,Ⅱ组为同时间住院的脑出血患者,Ⅲ组为缺血性卒中后长期口服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而无脑出血发生的患者.分别对其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过去脑梗死时间、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服用时间及止血参数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③结果 Ⅰ组和Ⅱ组比较,有卒中史者多于Ⅱ组;Ⅰ组和Ⅲ组比较,其年龄大,卒中史次数多、血压高,服药时间短,血小板数目减少明显,PT,TT,时间延长.④结论 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等抗栓治疗是导致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避免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过量,有助于减少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权萍  季洪 《大家健康》2016,(12):3-4
目的:分析溶栓、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与脑微出血、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及选取66例非脑血管病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χ2检验方式对不同组的脑微出血发病率进行分析,然后对比溶栓后合并出血性转化率,主要应用单方因素Logistic对溶栓、抗凝、抗血小板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和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所有患者都进行MRI自旋回波序列(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场回波序列(FE)及梯度回波(CRE)的扫描。结果:通过观察,对照组、梗死组以及梗死后出血组,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分别为11.2%、18.3%和32.54%,应用单方因素logistic分析出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与脑微出血的发生没有关系,梗死后脑出血与脑微出血以及溶栓治疗有关系。结论:脑微出血并不是梗死后出血转化出现高危险性的原因,脑微出血并不会增多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危险性,而溶栓是梗死后出血的危险原因。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疾病,严重危害中老年的身心健康.临床上,脑出血、脑梗死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较为多见的脑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是可以采取预防措施进行预防的,控制危险因素、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治疗及相应的外科手术可以起到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药物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方法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对药物预防脑卒中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为广大中老年脑卒中患者带来福音,本文就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2.4口服抗凝治疗过程中的出血 口服抗凝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出血的危险性和抗凝强度密切相关。其它促进出血发生的因素包括潜在的临床疾病、同时服用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以及影响血小板的其它药物,这些药物造成胃粘膜损害并且大剂量使用时会减少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的合成。大出血的危险与年龄(>65岁),有卒中或者胃出  相似文献   

5.
分析自发性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和高危因素,并对脑出血的治疗方式进行探讨。方法:对763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中,有115例患者发生继续出血,发生率为18.2%。继续出血的发生时间是:73.1%病例在24h内,15.7%病例在24~72h内。首次头颅CT显示血肿量在10~30ml者继续出血的发生最多。出血部位在壳核、脑叶和丘脑等部位者占继续出血总病例的87.8%。危险因素还包括发病时收缩压升高、血肿形态不规则、既往有脑血管病史、长期酗酒史、慢性肝病史、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剂等。结论:自发性脑出血存在继续出血,且发生率较高。继续出血有多种危险因素。治疗中采用合理控制血压、保护肝功能、使用止血药物、停用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药、避免早期大量使用甘露醇等,是预防继续出血和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引起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访期间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随访时是否再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分为观察组(143例)和对照组(152例).采用Blatchford评分与AIMS65评分评估患者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收集其临床资料。将出血转化者分为HT组,非HT组按照1∶1比例入选与HT组性别、年龄配对的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HT的危险因素。结果 HT组和非HT组患者各52例。(1)两组患者高血糖、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病前使用抗凝药物、病前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溶栓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糖、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病前抗凝药物的使用以及溶栓治疗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5.248(1.420~19.399)、21.652(2.606~179.885)、5.434(1.609~18.350)、5.260(1.792~15.440)、6.906(1.544~30.891),P均<0.05]。结论高血糖、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病前抗凝药物的使用以及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后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约1/3的心房纤颤患者同时患有冠状动脉疾病[1].临床医师常遇见的难题是对有高危卒中风险(CHADS2评分≥2)需给予口服抗凝药物而同时有冠状动脉疾病又需给予抗血小板药物甚至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心房纤颤患者如何治疗的问题,因为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口服抗凝药物的抗栓治疗可明显增加出血风险.此文对如何能够在取得降低血栓栓塞和冠状动脉事件获益的同时又能将出血风险降至最低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5,(7):821-82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1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脑微出血阳性组和脑微出血阴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另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抗血小板治疗、白质疏松(3-4级)及糖化血红蛋白(HbA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抗血小板治疗、白质疏松(3-4级)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为23.45%,年龄、抗血小板治疗、白质疏松(3-4级)与脑微出血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冠心病病人中应用CRUSADE评分对消化道出血风险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服用抗血小板药物>1年的冠心病病人145例,按照有无发生消化道出血分为消化系统出血组(45例)和无消化系统出血组(100例),比较2组病人临床特征,采用CRUSADE评分评估2组病人消化系统出血的风险。结果消化系统出血组病人年龄明显大于无消化系统出血组(P < 0.01);消化系统出血组病人具有消化系统溃疡、出血史率明显高于无消化系统出血组(P < 0.01);2组病人性别、吸烟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史、肝肾功能异常史、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及两药合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RUSADE评分结果显示,消化系统出血组病人危险度明显高于无消化系统出血组(P < 0.01)。结论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冠心病病人中应用CRUSADE评分有利于评估消化系统出血的风险,对CRUSADE评分为消化系统出血高危和极高危者可采用质子泵抑制剂以降低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引起的消化系统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1年10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65例,根据是否发生血肿扩大将患者分为血肿扩大组(70例)和血肿稳定组(19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凝血功能指标、离子钙水平、CT影像学特征、凝血功能综合评分(coagulation functional composite score,CFCS)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入院时收缩压、CFCS评分、离子钙水平、出血征、入院时血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FCS评分、离子钙水平、出血征、入院时血肿量、年龄均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CFCS评分、离子钙水平降低、出血征、入院时血肿量大、年龄均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方法 选择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4月-2017年9月间收治的214例HICH患者,其中将86例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设为观察组,128例HICH未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对2组性别、年龄、是否脑疝、有无病理征、脑出血部位、血糖水平、脑出血量、GCS评分等情况进行统计,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 结果 214例HICH患者有86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40.2%(86/2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脑疝、有无病理征、脑出血部位、血糖水平、脑出血量、GCS评分是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脑疝、有无病理征、脑出血部位、血糖水平、脑出血量、GCS评分是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 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其中年龄、是否脑疝、有无病理征、脑出血部位、血糖水平、脑出血量、GCS评分是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中要重视HICH患者的危险因素,做好治疗和护理,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成杏林 《基层医学论坛》2014,(33):4473-4474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要素。方法收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1例的临床病历资料,观察发病构成比、出血部位及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男∶女≈1.68∶1,以46岁~55岁年龄段居多(37.25%)。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现部位以壳核部最多(41.18%),其次为丘脑部(21.57%)。吸烟、饮酒及基础性疾病为高血压脑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诱因较多,临床应强化护理干预指导,严格控制基础危险因素,强化基础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强化心理干预指导及康复护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microRNA-124在脑出血患者血清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与脑出血相关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 收集同一时期住院的脑出血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30份血清标本, 测定microRNA-124在血清中的相对表达量, 比较2组间microRNA-124表达量的变化, 同时进行脑出血患者相关临床资料的对比研究, 探讨microRNA-124与脑出血相关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体检者相比, microRNA-124在脑出血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升高 (P<0.05) , 其表达量与出血量、发病时间有关 (P<0.05) , 而与性别、出血部位、有无手术治疗 (包括微创、开颅) 、高血压史、空腹静脉全血葡萄糖水平 (FPG) 、既往脑血管病史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 (P>0.05) .结论 microRNA-124在脑出血患者血清中的表达量较正常人升高, 且出血量越多, 表达量越高, 在发病1周内较发病1周后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继续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 98例ICH患者中,按微创术后有无继续出血分为两组.出血组20例为继续出血者,对照组78例为无继续出血者.统计分析患者有无饮酒史、术前血压、脑出血的部位、原发出血量、出血到微创手术的时间、穿刺部位、术后血压控制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 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术后继续出血与手术时间、术前血压增高、手术前后躁动、长期酗酒、血肿形态不规则等有关(P <0.05).结论 酗酒、术前高血压、脑出血的形态、手术时间及患者躁动是引起术后继续出血的危险因素,应采取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患者(观察组)和同期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未再出血患者40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国卒中量表(CS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术后血压、影响凝血病史因素等,研究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SS和AD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脑出血术后的高舒张压状态、血压控制不稳、术中止血困难、血肿形态不规则、影响血凝相关病史比对照组存在率高(P〈0.05或〈0.01)。结论导致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减少再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经外侧裂入路治疗青年人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外侧裂入路治疗的青年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压、出血量、术前GCS、合并症等临床资料,观察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糖尿病与患者的预后不良无相关性(P>0.05),年龄、体质量指数、GCS评分、出血量、血肿破入脑室、手术时机、高血压病史、合并脑疝、最高收缩压与预后不良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出血量≥50mL、脑疝、手术时机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GCS评分是预后不良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经外侧裂入路治疗青年人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8.
进展性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生时间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进展性高血压脑出血(PHICH)发生时间及其危险因素,为及时判断PHICH提供线索。方法 通过CT检查比较高血压脑出血病程中的后血肿量,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血肿部位、凝血异常及第1次头颅CT检查距发病时间等因素对PHICH发生的影响。结果 14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41例(28.7%)出现PHICH,其中32例(22.4%)因血肿量大需急诊开颅手术。PHICH多于发病24小时内发生,高龄、丘脑出血、持续血压升高、凝血机制异常及第1次CT距发病时间短者PHICH发生率高。结沦 PHICH发生率占高血压脑出血的1/4,对高龄、丘脑出血、持续收缩压升高、凝血机制异常及第1次CT距发病时间短者应加强观察,并于起病后24小时内及时复查CT。  相似文献   

19.
何鹏  杨锦平  刘付军 《海南医学》2013,24(23):3462-3464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问卷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0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找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血压脑出血术后谵妄发生率为22.6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龄、GCS评分高、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高、术后疼痛程度、术后低氧血症、糖尿病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龄、术后低氧血症和术后疼痛明显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脑出血谵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脑出血、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芳  黄慧芳  袁晓虹  袁航 《浙江医学》2006,28(4):255-257,263
目的探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脑出血、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111例急性脑出血、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病变性质分为脑出血组(50例)和脑梗死组(60例),对照组46例为非脑出血、脑梗死患者,比较分析不同组的baPWV值,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与baPWV之间的关系及脑出血、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1)baPWV在脑出血组、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出血、脑梗死患者,其baPWV值明显增高(均P〈0.01)。(3)在所有危险因素中,baPWV是脑出血、脑梗死最敏感危险因素(均P〈0.01),高血压是脑出血、脑梗死的较敏感危险因素(均P〈0.05),年龄、吸烟也是脑梗死的较敏感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baPWV是反映大动脉弹性的参数,是与脑出血、脑梗死发生相关的一个重要和独立的因素,可作为发生脑血管意外的一个危险信号,以指导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