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针灸疗法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针灸疗法的内容,散见于各篇条目之中,给后学者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困惑,考<伤寒论>直接与针灸有关的条文达69条.仲景先师提出了用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并确立了"病在三阳宜针,病在三阴宜灸"的治疗原则;同时倡导"阳证宜针,阴证宜灸",阳实证不宜用火治(包括艾灸、熏熨、温针、烧针等),若用灸法易出现变证、坏证,即阳盛阴虚忌用火灸法;阴虚热证,灸治亦应忌用,故针刺法多用于泻实热,灸法多用以温虚寒,方可避免一些失治、误治的变证.  相似文献   

2.
何刚 《针灸临床杂志》2005,21(7):1-1,i001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针灸药并重,针灸治疗中强调辨证为先,主张阳证宜针,阴证宜灸,阳盛阴虚,忌用火灸,并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提出了很多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对后世针灸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中针灸的运用广泛,涉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判断疾病预后,同时对误用火疗引起变证的因、理、证、治作了详尽论述.仲景精于汤药,工于针灸,善于针药并用,处处体现了"阳证宜针,阴证宜灸"的思想规律.  相似文献   

4.
郭爱松  金宏柱 《陕西中医》2007,28(1):121-123
《伤寒论》中用灸总的原则是“阴证宜灸,热证忌灸”,灸法多用以温虚寒,热症用灸法则易出现变证,加重病情。本文对《伤寒论》“热证忌灸”的观点进行探析,并探讨“热证可灸”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一部辨证论治经典著作 ,被后人称为“活人之书”、“方书之祖” ,为历代医家推崇备至、研究不舍。从历代对《伤寒论》研究著作 170 0余部 ,到近现代数千篇论文 ,多侧重经方的研究 ,然对其针灸学术精髓探讨不多 ,现就《伤寒论·太阳病》篇 2 0条针灸条文所阐述的针灸宜忌、立法处方、取穴规律等探析于下 :1 太阳病宜针慎灸观《伤寒论》太阳病篇 178条 ,其中专论火灸 8条、有关温针 5条、针刺 7条。张仲景在本篇中详细地论述了太阳病采用火灸方法导致的热盛内攻、亡阴亡阳等变证 ,对火灸多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针上灸”法与“温针灸”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来比较“针上灸”法与“温针灸”法临床治疗效应的差异。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针上灸”组和“温针灸”组,采取相应的治疗,并进行观察。结果:“针上灸”组与“温针灸”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82.86%,通过X^2检验分析,2组总有效率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疼痛积分数据,“针上灸”法的近期疗效要优于“温针灸”法,随访结果显示2种方法的远期疗效都有待提高。结论:“针上灸”法与“温针灸”法临床疗效确切,但前者温热效应更快速,可控性更好;可以充分发挥艾灸时艾油的作用;能最大限度避免出现患者被烫伤和烧坏床单的事故,使患者能以放松的体态和心态接受治疗,达到“两神合一”的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新安针灸医家群英荟萃,他们的学术思想促进了灸法理论的发展。王国瑞在临床上针灸并用,补泻兼施,因病施灸,并且配穴独特。汪机提出"灸治疮疡,灸有补泻""灸瘢阻气,无病忌灸"之说。徐春甫详细阐发用灸理论,涉及广泛,并提倡针灸与药物结合的思想。吴谦提出"背部多灸,兼治多证""重用奇穴,灸治急症""灸病火足,气到则愈"的理论。吴亦鼎认为辨证审穴则灸效可期;灸有宜忌,施灸要慎;灸分阴阳,亦分补泻;疮疡宜灸,热证可灸,并提出灸针并重,相辅相成。本文通过对王国瑞、汪机、徐春甫、吴谦、吴亦鼎5位著名医家灸法学术思想的整理与分析,探讨其对灸法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艾灸治疗热证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灸可治寒、热、虚、实诸证,然自《伤寒沧州后,却有效证忌灸之说,且奉行千余年延至今日,笔者以为其因有三:(1)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内经)有“热者寒之”之准绳;(2)医圣张机之著《伤寒论》有热证忌灸之载;(3)灸治热证之理欠明久也。上述三因,乃使古今请医用灸治热者众,言热证可灸者寡,甚至有人在临床上将艾灸运用于多种热证,而在理论上仍坚持热证忌灸论。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将灸法运用于热证治疗屡获效验。故此对其治疗机理作一讨论。1火部发之论惬学人*云:“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郁发之”之语出自(…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伤寒论》有关讨论针灸技术临床运用条文的学习和分析,发现其对针灸认识的思想内涵不失丰富和精妙,主要涉及:针灸亦可治未病;针灸各有所宜,三阳病、实证、热证宜以针泻之,三阴病、虚证、寒证宜以灸补之;针(灸)药可以联用,有利提高疗效;重视辨证取穴,讲究慎守病机;重视经脉整体,临症宁失其穴,勿失其经;重视特定穴的运用;重视针灸安全,相信针灸疗效等八个方面。《伤寒论》对其后针灸医学的发展有正面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灸法是指应用高温(艾叶或其他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温热)或低温,或者以某些材料(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其他物质)直接接触皮肤表面后产生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病症的一种疗法[1].<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生,以艾燃火,按而灼也."可见,灸法是烧灼、熏煨的意思.据<本草从新>载艾叶言:"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由于其熏煨之义和温热之性,从古至今大多医家都认为灸法属热,适用于虚寒之证,而对于邪热壅盛和阴虚阳亢的热证疾病,恐有伤阴液、助火势之误,所以多列为灸法之禁.现代甚至许多针灸教材也都把"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 灵枢·经脉>)作为针灸适应证的金标准,认为虚寒宜灸,实热宜针.热证施灸,似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矛盾,却在<内经>中早有例证.但自从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用火、灸的诸多"火逆"危害和变证、坏证以后,后世一些医家对灸疗热证采取审慎甚至否定的态度,引起中医界关于热证是否可灸的长期争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伤寒论》针灸理论叙述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研究古典医籍《伤寒论》中针灸治疗的理论及临床论述。[结果]张仲景以六经辨证为基础指出:"伤寒三阳经病,实热证居多,宜用针法,三阴经病虚寒证居多,宜用灸法"的针灸施治原则。[结论]张仲景遵六经循辨证,确立了"三阳经病宜针,三阴经病宜灸"的原则对当今学习和运用针灸及至临床各科都仍具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子宫肌瘤病是一种女性常见疾病,具有病程长,症状反复的特点,当前单一的治疗模式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疗效,而整合针灸思维可解决这一临床问题。“一针二灸三巩固”整合针灸是一种临床针灸治疗模式,一针即毫针针刺主穴,选穴注重疏肝调神,兼顾调理冲任;二灸即善用灸法,常使用精灸技术以扶阳通阳,以局部取穴和辨证取穴为主;三巩固即运用皮内针技术,留针背俞穴或耳穴,以巩固、延续疗效。治疗过程中,针灸并用,注重灸法,是“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体现;联合皮内针疗法,使治疗、巩固、防复发三个环节紧紧依存,以提高临床疗效。另附病案一则展示临证时使用“一针二灸三巩固”整合针灸治疗子宫肌瘤病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梅花针灸学派周楣声教授在大量临床中发现,灸法对乙型肝炎、急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肠炎肠痉挛以及许多化脓性与非化脓性的发热病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热证不仅可灸,而且“热证贵灸”。周教授认为,虽灸是火的一部分,但灸不能代表火,艾灸疗法也不能代表火疗方法,在临床中两者应仔细区分。热证是否禁灸应从灸法本身思考,而非一味的热证禁灸。周教授提倡连续施灸巩固疗效,施灸时患者热度会上升,艾灸结束后会回复正常。灸法非唯一的治疗手段,盲目推崇艾灸疗法亦是医者在临床实践中应当避免的。  相似文献   

14.
热证用灸与《伤寒论》中火逆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著作,同时也记述了运用针灸防病治病的经验,确立了“三阳病宜针,三阴病宜灸”的治疗大法及针灸禁忌。有学者认为仲景首倡热证禁灸之说,束缚了灸法在临床中的...  相似文献   

15.
《针灸聚英》关于灸法记载十分丰富,对后世针灸临床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从施灸精简,艾灸宜忌;定穴精准,灸疮独重;灸法精选,针药并用;崇尚经典,师古不泥等方面概括和总结了《针灸聚英》的论灸特点。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针灸应用规律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在针灸治疗方面亦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其应用规律有:三阳宜针且针法多用于治疗热证、实证,尚能截断传经之道;三阴宜灸且灸法多用于治疗虚证、寒证;针药并用相得益彰。掌握这些规律,对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整理分析《伤寒论》有关针灸的条文,初步探讨《伤寒论》中针灸治疗疾病的特点:阳证宜针不宜灸,阴证宜灸不宜针;针刺未病先防;针药并用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18.
针灸器械从《黄帝内经》之长针、火泻灸法、《伤寒论》温针灸、《肘后备急方》瓦甑灸法、《肘后备急方》隔物灸、《千金翼方》苇管灸、《寿域神方》按摩灸、核桃壳灸,到梅花针灸学派第六代传人周楣声"改革灸具,创新灸法",发明了喷灸仪、灸架、点灸笔等20余项温灸器,针灸器械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重针轻灸,重科研轻临床,重实验轻应用,医院内针灸与民间针灸水平参差不齐,灸法操作流程不合理,艾叶等原材料浪费严重、利用度有待提高。艾灸器械和方法仍然是制约灸法发展的主要环节,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够重视针灸器械,特别是灸具的研究创新。  相似文献   

19.
古时应用温针灸时多以虚实、寒热区分“灸至某壮”,现多灸1壮、2壮、3壮甚或5壮等,但量效化温针灸灸量未形成统一标准,现笔者为求临床应用的最佳灸量查找近20 a文献进行总结。治疗寒证、痛证时大规格艾炷灸2壮或中规格艾炷灸3壮;而治疗其他无明显寒证及疼痛的疾病时小规格艾炷灸2壮甚或1壮即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隔附子灸合温针灸配合恰当护理方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该病患者按2∶1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采用用隔附子灸配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40例仅采用温针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并总结护理体会.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对照组为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附子灸合温针灸治疗胃脘痛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