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涎腺癌的远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涎腺癌远处转移者106例,占全部涎腺癌14.78%。远转部位以肺最多见占75%,其它依次为颅内、骨、肝和直肠。本文探讨涎腺癌发生远处转移的临床规律。不同病理类型、原发部位、临床分期之间的远处转移机率有着非常显著地差别(p<0.05~0.01)。发生远处转移与两个因素有着密切关系:①活检及多次手术增加远处转移的机会。②有复发灶及颈转移灶存在亦增加远处转移的机率。因此,对涎腺癌应尽可能避免术前活检、行术中冰冻切片、力争诊断治疗一期完成。第一次手术彻底性是防止局部复发和减少远处转移的关键。术前用化疗者远处转移发生率比未用化疗者远处转移率有显著地降低。因此,对于易发生远处转移的病理类型采用术前化疗较好。 相似文献
2.
王植三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0,4(2):102-104
本文对涎腺癌的TNM分类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TNM分类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意性的弊端;涎腺癌包括发病部位、组织学来源、病理类型和生物学行为各不相同的一组涎腺恶性肿瘤,用同一的TNM分类进行评估难度颇大;作者提出制定涎腺癌TNM分类时的一些意见,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总结我科30年来涎腺癌手术治疗者426例远期随访结果及临床治疗经验。10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63.3%、59.1%均较国内外文献资料所报导涎腺癌10年生存率53.3%、15年生存率46.7%相比较为好。本文揭示了:1.涎腺癌的远期疗效除与治疗方法、临床分期有关外,病理类型是影响疗效最主要因素。对高度恶性涎腺癌应采用综合性治疗。2.原发灶处理:应根据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原发部位制定出不同手术原则,采用不同术式。3.淋巴结处理:根据病理类型、选择颈清扫术适应子未分化癌、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鳞癌、腺癌及乳头状囊腺癌。4.预防远期转移:术前应尽可能避免术前活检,术中作冰冻切片,达到诊断、治疗同期完成,对高度恶性涎腺癌应主张作术前化疗。 相似文献
5.
14例涎腺基底细胞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涎腺基底细胞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14例涎腺基底细胞腺癌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其临床特点为:女性多于男性,发病部位以小涎腺为常见,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1.4%,远处转移率为14.3%,患者预后相对较差。组织病理表现类似于基底细胞腺瘤,但有较多核分裂象和浸润性生长的特点。结论 其生物学行为为属中度恶性肿瘤,治疗以根治性切除为主,病变广泛者可考虑选择性颈淋巴 相似文献
6.
7.
<正>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恶性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研究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是近年来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头颈肿瘤中,口腔、咽癌的研究表明MVD的增加明显缩短患者的生存,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明显相关[1]。 相似文献
8.
涎腺癌的病理类型十分复杂 ,自然病史长 ,患者多为老年 ,且病例数量有限 ,这些使得涎腺癌预后的预测复杂化 ,至今未发现较理想的预测涎腺癌预后的标志[1] 。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 ,就细胞本身而言肿瘤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而造成的。这提示这些基因或其产物有可能成为判断肿瘤预后的标志。本文从基因标志角度综述近几年预测涎腺癌预后的研究进展。1 肿瘤标志 (tumor marker)肿瘤组织和细胞由于癌基因及其产物的异常表达而产生的抗原和生物活性物质 ,在正常组织或良性疾病中几乎不产生或产量其微 ,这些物质可在… 相似文献
9.
涎腺乳头状囊腺癌是涎腺上皮性恶性肿瘤之一。在以往的文献中,它曾被称为恶性乳头状囊腺瘤(malignant papillary cystadenoma),粘液乳头状腺癌(mucus-producing adenopapillary carcinoma)。目前我们所见的国内外文献中,尚未发现对涎腺乳头状囊腺癌进行电镜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涎腺癌mdrl mRNA的表达及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PCR法对35例涎腺癌进行mdrlmRNA检测.结果涎腺癌中mdrl mRNA表达率为31.4%,IOD值为0.295.结论mdrl mRNA在涎腺癌的阳性表达可能与肿瘤的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林李嵩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99,(3)
临床上,目前多以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检查(形态表现→分化程度)的结果为依据来预测涎腺癌的预后,但不够准确。细胞增殖失控是肿瘤最根本的属性,增殖和分化决定其生物学行为。随着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免疫组化等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完善,细胞增殖活性的检测已成为可能。因此在预测涎腺癌的预后时还应增加细胞增殖因素。 相似文献
12.
涎腺腺瘤和腺癌的核仁组成区银染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银染色法对50例涎腺肿瘤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进行定性定量研究。查见核仁组成区银颗粒在正常涎腺,良、恶性腺瘤三组中,逐级增多,各组间有显著差异。粘液表皮样癌的银粒数也逐级增多,Ⅲ级(高恶)与Ⅰ、Ⅱ级间的差异显著。结果显示AgNOR对鉴别涎腺良、恶性肿瘤是一项值得重视的新指标;也有助于粘液表皮样癌的分级。此外还提出,对嗜银颗粒,除总粒计数法之外,用簇或簇粒计数建立方法也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涎腺癌血道转移(附21例病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癌瘤的血道转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临床问题,是否存在着血道的转移不但会影响患者的预后,也是决定治疗方案的关键。近来由于肿瘤治疗学的水平不断提高,较好地控制了原发病灶,使患者的生命延长和检查诊断肿瘤的水平也不断提高,能够检查出过去无法检查出的隐匿转移灶。所以涎腺癌瘤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涎腺癌mdrlmRNA的表达及其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PCR法对35例涎腺癌进行mdr1mRNA检测。结果 涎腺癌中mdr1mRNA表达率为31.4%,IOD值为0.295。结论 mdr1mRNA在涎腺癌的阳性表达可能与肿瘤的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大涎腺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并不常见,据报道,腮腺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为16%,颌下腺、舌下腺癌为8%。但是,颈部淋巴结转移对于大涎腺癌患者的预后有着很大的影响,首次接受治疗的腮腺癌患者,如果没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其5年生存率为74%,而一旦出现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其5年生存率仅为9%,颌下腺癌患者相应的数字为41%和9%。本文对大涎腺癌患者颈部淋巴结处理的现状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7.
涎腺恶性多形腺癌理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兰雁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1,18(6):327-330
本文综述了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癌(MPA)的组织学类型,诊断标准,病理形态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等有急议的问题,介绍了应用CEA,EMA多克隆免疫球蛋白抗体有助于鉴别良,恶性多性腺瘤及MPA与良性多形性腺瘤有类似的超微结构特征的概况。 相似文献
18.
涎腺膜性基底细胞腺瘤的组织发生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涎腺膜性基底细胞瘤的组织发生和发展过程。方法 对12例涎腺膜性基底细胞腺瘤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 4例患者均可见肿瘤周围的腺体和组织中有多灶性纹和纹管增殖,其最早期的改变为纹管基底细胞增殖,持续不断的导管增殖导致了微小腺瘤的形成。结论 纹管基底细胞的殖明显参与涎 腺膜性基底细胞腺瘤的形成,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这一观点丰富了涎腺肿瘤组织发生的多细胞学说。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研究PTEN在正常涎腺组织及涎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鄄P法分别检测8例正常涎腺组织,24例粘液表皮样癌,26例腺样囊性癌中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PTEN蛋白在正常涎腺组织及涎腺癌中表达率分别为87.5%、2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TEN在高、中分化组粘液表皮样癌高表达率为35.3%,低分化组为28.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腺样囊性癌中PTEN蛋白表达率低于粘液表皮样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提示PTEN蛋白与涎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TEN蛋白表达与涎腺癌组织类型有相关性,而与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