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芹 《黑龙江医药》2009,22(4):585-585
吸痰是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的有效措施,吸痰这一操作的正确与否是呼吸道护理的关键。操作者必须掌握有效的吸痰技术,笔者通过对近百例病人吸痰的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
吸痰是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的有效措施,吸痰这一操作的正确、安全与否,是呼吸道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患者吸痰护理的最佳时机。方法 108例患者随机分为按时组和按需组,按时组每2h吸痰1次,按需组只要呼吸道有分泌物,就随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不受时间限制。结果 56例按需组气管插管拔管时间和肺部并发症明显少于52例按时组。结论对气管插管患者我们要选择按需吸痰。  相似文献   

4.
气管内吸痰是胸外科手术后呼吸道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也是在临床中遇到的最多的一项护理操作,其目的是将气道内的分泌物及时吸出,保持呼吸道的通畅,以维持患者的通气  相似文献   

5.
吸痰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痰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操作,它能正确有效地排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也是呼吸道管理中最关键的一步.正确的吸痰方法是保证气道通畅最为有效的措施,现就吸痰技术的改进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胸外科患者呼吸道护理中实施经鼻导管吸痰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胸外科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胸部创伤与开胸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无法有效咳嗽排痰,并有明显的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给予鼻导管吸痰,就患者护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经鼻导管吸痰患者中8例留置鼻导管吸痰,1例接受两次鼻导管吸痰治疗,所有患者经鼻导管吸痰治疗均顺利完成,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出现轻度的窦性心动过速、轻度窒息感等不良反应,经氧气支持与休息后不良反应消失,其中4例患者因吸痰效果不佳给予气管切开术治疗。本组患者均安全出院,未出现死亡事件。结论将经鼻导管吸痰法应用于胸外科患者呼吸道护理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减少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气管切开率,应用机制十分科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侯俭 《河北医药》1994,16(4):250-251
呼吸道吸痰中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050011河北医产院附属第四医院侯俭使用人工呼吸机通气的患者,呼吸道护理尤为重要,应在气道吸痰中密切观察、预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呼吸道常见的并发症有感染、气道粘膜出血、肺不张等肺部合并症。我院ICU通过对人工通气患者...  相似文献   

8.
气管切开患者床旁纤支镜吸痰灌洗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艳梅  欧雪群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3):1960-1960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床旁纤支镜吸痰灌洗术的护理配合,确保吸痰灌洗过程能顺利进行。方法:对27例气管切开患者的排痰困难、气道阻塞而导致的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在实施气道管理常规方法的基础上,配合用纤支镜从气管切开处行吸痰及肺灌洗术,从术前准备、术中监护和配合及术后观察等总结护理经验。结果:27例气管切开患者床旁纤支镜吸痰灌洗术均顺利进行,所有患者经吸痰灌洗术后,呼吸道痰液潴留、阻塞、肺不张、呼吸困难、SpO2等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床旁纤支镜吸痰灌洗是解除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阻塞的一种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气管内插管吸痰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气管内插管实施机械通气或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工作中,排尽吸除气管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非常重要的。若操作不当可引起缺氧或低氧血症,吸引时间过长、压力太高或吸引管太粗可能引起肺不张、气管痉挛、心率失常、血压变化、颅内压上升或气道损伤。吸痰前后有时还需使用徒手操作的换气囊(MRB)给病人供氧。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于长期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吸痰是保持呼吸道畅通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吸痰是最基本的护理技术,如果吸痰操作不当或过于频繁可造成缺氧、窒息、肺不张、支气管痉挛、心律失常、气道损伤、颅内压增高以及感染等[2].我们为5例气管切开长期应用呼吸机的患者进行适时吸痰护理,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对于长期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吸痰是保持呼吸道畅通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吸痰是最基本的护理技术,如果吸痰操作不当或过于频繁可造成缺氧、窒息、肺不张、支气管痉挛、心律失常、气道损伤、颅内压增高以及感染等[2].我们为5例气管切开长期应用呼吸机的患者进行适时吸痰护理,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朱好芹 《中国医药指南》2005,3(9):1080-1081
心肺复苏及生命支持的首要基础是确保呼吸道通畅,气管切开是确保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因此吸痰是护理气管切开病人的主要技术操作,安全有效的吸痰,是成功抢救病人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老年危重患者气管插管及经口、鼻咽通气管吸痰能有效保持呼吸道通畅,便于清除气道分泌物或异物,增加肺泡有效通气量,减少气道阻力及死腔,提高呼吸道气体交换率.采取吸痰前、后给予加大氧流量的处理,并改进吸痰的吸引方法,可防止或减轻因吸痰降低血氧饱和度(SaO2)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现将对我科15例气管插管及经口、鼻咽通气管危重吸痰的患者的护理技巧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病情较危重,需要经常吸痰。吸痰可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目前利用负压装置通过吸痰管插入气道吸痰是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在常规吸痰操作过程中,病人会发生一系列不适反应,如面色青紫、发红、皱眉、用力摇头、抵抗等,严重时还会有呛咳、憋喘、呼吸暂停等。大多病人会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对此,我们将减轻吸痰时病人发生不适反应的护理对策总结如下:1吸痰护理方法1.1吸痰操作前的准备1.1.1吸痰管的选择选择粗细适宜的吸痰管,吸痰管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一半,吸痰管的长度为50cm,适用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护士通过一次性气管套管在置管期间的护理,使病人病情稳定,预防并发症.方法 对148例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的病人进行精心护理,有效的吸痰.结果 本组148例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的患者,38例患者不足24h死亡,25例患者,由原发病导致死亡.其余85例患者生存,气管切开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 护士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 ,使患者在气管套管置管期间呼吸道通畅,确保和提高置管病人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根据临床实践对人工气道患者实施吸痰护理,探讨吸痰后可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副作用。方法通过临床护理对人工气道气管内吸痰患者进行评估、吸痰时与吸痰后出现病情变化。结果28例患者吸痰时和吸痰后卅现并发症的主要有气道损伤、低氧血症、感染、颅内压增高、心律失常。结论严格执行无菌技术,选择质量好的、合适的吸痰管,合理使用呼吸道湿化液,为减少血液动力血的改变主张在吸痰前应使用呼吸机进行高容量通气或高浓度氧疗。  相似文献   

17.
机械通气是救治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正压机械通气严重防碍了纤毛的正常运动,影响了痰液排出。因此,吸痰成为机械通气患者的主要护理任务。适时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机械通气有效的关键。现将适时吸痰方法应用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机械通气作为危重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人工气道建立使会厌功能减弱或丧失,咳嗽反射减弱,正压通气妨碍纤毛运动,往往不能自主排痰,导致气道内分泌物潴留。安全、有效的吸痰不仅可以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而且可避免或减少肺泡塌陷、低氧血症、医源性感染及血流动力学紊乱等并发症。因此,吸痰是机械通气患者保持呼  相似文献   

19.
袁梅 《中国实用医药》2013,(28):233-234
目的探讨封闭式吸痰对神经外科人工气道患者临床应用的效果。神经外科疾病发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需依靠人工气道及机械辅助通气才能维持呼吸,因患者病情危重,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有效的排出,加之长期卧床极易发生肺部感染,故加强呼吸道护理至关重要。方法选取神经外科69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组,进行对封闭式吸痰与传统的开放式吸痰的临床应用观察比较。结果封闭式吸痰可预防传统式吸痰所造成的低氧血症、心肌缺氧、心律失常、心搏骤停、感染、不良心理反应,操作方法简便易行,优越性显著,具有较高的使用依从性,是一种科学、合理、安全的新型吸痰技术。  相似文献   

20.
小儿经鼻或口气管内吸痰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拔除气管插管后,清理呼吸道无效小儿的吸痰方法。方法66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经鼻或口插入吸痰管至气管内进行吸痰;对照组,采用传统鼻咽部吸痰方法吸痰。比较2组患者吸痰间隔时间、有效率及血氧饱和度。结果实验组吸痰间隔时间较对照组长(P<0.001);实验组吸痰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吸痰前,2组SPO2差异无显著性(P>0.05);吸痰后,实验组SPO2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气管内吸痰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吸痰法。气管内吸痰法是小儿心外科手术后有效的吸痰方法,它能彻底清除潴留的痰液,改善通气功能,预防肺不张,降低肺部感染,是提高术后患儿生活质量的一项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