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嗜酸性胃肠炎(EG)的误诊原因,以减少误诊。方法:对1例EG的临床表现、医技检查等进行分析,结合文献报道分析EG误诊原因。结果:EG为少见病,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多数临床医师缺乏对本病的认识,加之内镜活检率低,腹腔镜、小肠镜检查不普及,导致诊断困难,容易误诊。结论:胃肠道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EG确诊的关键,但需内镜下多点、深挖活检。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以消化道表现出现时与EG难以区分,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臧佳佳  高艳锋  韩书芝  平芬 《临床荟萃》2022,37(10):931-933
目的 探讨急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对该患者行经气管肺部灌洗和肺组织活检,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患者肺部影像学变化趋势。结果 经气管肺部灌洗和肺组织活检确诊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胸部炎症渗出完全吸收。结论 急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可经气管肺部灌洗和肺组织活检确诊,且糖皮质激素治疗快速有效,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EE)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方法:报告3例EE,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均因胸骨后疼痛或吞咽困难就诊.内镜检查示:食管可见多发性环形改变或散在小结节样隆起,伴白色点状物附着,黏膜质脆易出血,涂片找真菌阴性,活检病理报告为黏膜慢性炎症伴嗜酸粒细胞浸润.诊断考虑EE,给予泼尼松口服1.0~1.5个月,症状基本消失,3个月后复查内镜提示食管黏膜环形改变明显好转,黏膜白点消失,EE诊断成立.结论: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胸痛、胃灼热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可不同程度升高,确诊有赖于内镜检查.内镜下活检最好不少于5块,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木村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患者男,57岁,主因双上眼睑肿胀伴淋巴结肿大3年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患者3年前无诱因出现双上眼睑肿胀,有不适感,无发红、肿胀及疼痛等。数月后发现颌下多发淋巴结肿大,质地稍硬,无粘连,最大为2.5cm×0.8cm,轻度发痒感,无触压痛,不伴发热、咳嗽、关节肿痛等症状,无药物和食物过敏史,无哮喘、热带病和职业病史,在当地医院化验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最高达0.48)。  相似文献   

5.
杨艺 《临床医学》2012,32(12):94-95
Kartagener综合征(Kartagener syndrome,KS)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支气管扩张、鼻窦炎、内脏反位三联征.通过分析海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因咳嗽1个月,呼吸困难加重1天入院。查体:右侧胸廓缩小,右肺叩诊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肺部平扫及增强CT:右主支气管及中间段支气管腔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填充,管腔闭塞,中、下叶支气管显示不清,病变上部突向下段气管腔内,平扫CT值24HU-44HU,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二期CT值25HU-53HU,36HU-57HU,远端右肺各叶肺组织体积缩小,大部分呈实变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腹股沟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伴肺部浸润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因双侧腹股沟无痛性肿块入院,外周血嗜酸粒细胞0.384,嗜酸粒细胞计数3100×106/L。胸部CT平扫示两肺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斑片状高密度影。右侧腹股沟肿块活检病理报告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术后行局部放疗及口服类固醇激素治疗,腹股沟和肺部病变明显消退,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基本恢复正常。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对颌面部和腹股沟肿块伴外周嗜酸粒细胞增多者应高度警惕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确诊需行活检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确诊后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放疗、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C)与免疫功能正常宿主隐球菌肺炎、菌血症的相关性及其治疗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经病理及血培养确诊的免疫功能正常宿主隐球菌肺炎、菌血症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隐球菌"和"菌血症"、"隐球菌"和"嗜酸性粒细胞"为关键词通过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以"Cryptococcus"和"eosinophilia"、"Cryptococcus"和"fungemia"为关键词通过Pub Med、Elsevier、Springer、Wiley、OVID、EBSCO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止2013年12月31日。结果患者男,33岁,因"发热、咳嗽、气喘1周"于2013年9月15日入院。外周血EC比例为0.31,EC计数为6.12×109/L,拟诊"肺炎、支气管哮喘",经静脉滴注广谱抗菌药及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后经支气管镜穿刺纵隔淋巴结活检血培养确诊为新生隐球菌血症、隐球菌肺炎。给予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治疗2周无效,改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病情缓解,持续治疗2个月改用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治疗。再次持续治疗2个月,病情反复,改用伏立康唑治疗,病情好转,此后维持治疗1年,并随访至今未再次复发。数据库上共检索到国内外相关文献93篇,其中共6篇报道免疫功能正常宿主新型隐球菌血症和(或)播散性隐球菌病6例。本例与此6例均有发热,除1例未描述外周血EC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EC升高,经治疗后1例死亡,其余均好转。结论外周血EC增多可能是免疫功能正常宿主新型隐球菌病儿童患者或全身播散患者的早期或急性期特点,且可作为隐球菌病好转与反复的一个提示。隐球菌血症首先按标准方案治疗,而伏立康唑则可作为难治性隐球菌病的备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9.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cell,EOS)异常浸润胃肠道组织为特征的少见良性消化道疾病。1997年至2007年我国共报告173例,但临床特点无特异性,明确误诊70例,占40.46%。本次研究回顾分析18例EG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水平。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1990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方法,提高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方法:报告1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结果:该病容易误诊为2型糖尿病,目前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判断。结论:临床上口服降糖药发生继发性失效的应注意进一步检查,判断是否是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相似文献   

11.
<正>气管腺样囊性癌(tracheal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TACC)是一种原发于气管的低度恶性肿瘤,起病隐匿,临床易误诊、漏诊,发现多为晚期,失去手术机会,综合应用支气管下介入治疗联合放射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及生存质量。一、病例介绍患者男,37岁,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气促10个月,于2012-11-20入院。患者轻度体力活动后即出现气促,休息后气促缓解,偶有咳少许血丝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