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辨证治疗240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辨证治疗240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观察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黄朝(200233)关键词: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辩证论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外科临床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在胃、肠以及胆道系统疾病手术后尤为多见,以食欲下降、腹部胀满、胀气、胃院疼痛、腹痛、便秘等为... 相似文献
3.
胃肠功能紊乱症的按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基本资料:在本组48例患者中,门诊37例,住院11例,女31例,男17例。病程最长者13年,最短者27天,平均为一年零四个月,年龄最大者63岁,最小者17 相似文献
4.
针灸辨证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雪宇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13):1117-1118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疗效。方法:53例针刺按辨证分型取穴,肝胃不和型取肝俞、胃俞、足三里、公孙、阳池,肝脾不调型取肝俞、脾俞、阳陵泉、足三里、太冲,连续观察连两个疗程。结果:53例治愈23例(43.39%):好转27例(50.94%);无效3例(5.66%)。提示:针刺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辨证选穴具有明确疗效。 相似文献
5.
6.
7.
胃肠功能紊乱症,又称胃肠神经症,是一种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在胃肠道的表现主要为腹泻,伴有其它一些消化道症状,较为常见。我们应用推拿治疗58例取得满意的效果,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58例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8岁,20~35岁25例;36~50岁27例;51~68岁6例。发病时间<3个月24例,3个月~半年34例。本组部分病例在接受本疗法前曾经过理疗、针灸等方法治疗效果不佳而进行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8.
按摩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症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近年来用按摩疗法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症3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23例;年龄最小者17岁,最大者63岁,以23~47岁为多;体力劳动者6例,非体力劳动者30例;病程最短者28天,最长者10年以上;多在精神受刺激时发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脏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心脏病并于术后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120例,其中,胃阴不足型48例,脾胃虚弱型29例,脾虚湿阻型27例以及肝胃不和型16例。根据患者的不同辨证分型给予不同的中药治疗。结果:胃阴不足型患者总有效率为95.83%,脾胃虚弱型患者总有效率为96.55%,脾虚湿阻型患者总有效率为96.30%,肝胃不和型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0%。120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67%。不同辨证分型患者间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心脏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疗效确切,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分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心脏病并于术后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120例,其中,胃阴不足型48例,脾胃虚弱型29例,脾虚湿阻型27例以及肝胃不和型16例.根据患者的不同辨证分型给予不同的中药治疗.结果:胃阴不足型患者总有效率为95.83%,脾胃虚弱型患者总有效率为96.55%,脾虚湿阻型患者总有效率为96.30%,肝胃不和型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0%.120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67%.不同辨证分型患者间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心脏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疗效确切,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分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上海针灸杂志》2016,(12)
目的比较术后常规护理与加用电针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PGD)的疗效及其对胃肠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 60例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按其手术开始时间顺序,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电针组在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电针疗法,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内关、太冲,均为双侧,连接HANS电针仪,频率2 Hz,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术后治疗每天1次,共治疗5 d或至胃肠功能恢复。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护理。治疗结束后评价其疗效,观察术后肠鸣音出现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对每例患者术后及治疗结束后进行胃肠道症状积分问卷(GIS),评价两种方法对术后胃肠道功能改善程度。结果电针治疗PGD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能够缩短PGD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GIS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电针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加用电针疗法后,PGD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胃肠道的功能,且改善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2.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0,(9)
目的观察运脾汤加减治疗中风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84例中风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各42例,治疗组给予运脾汤加减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口服治疗,疗程4周。疗程结束后,观察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8%,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腹痛、腹胀、早饱、嗳气、便秘单项症状方面优于枸橼酸莫沙必利片(P0.05);采用SF-36评分观察可见治疗组患者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脾汤加减治疗中风后胃肠功能紊乱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9)
目的采用临床对照研究方法,研究传统中医疗法雷火灸在脊柱腰椎融合手术术后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临床疗观察。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医院脊柱专科2015年12月—2016年10月75例腰椎融合术后患者,35例接受腰椎融合术术后围手术期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常规护理组),40例系统接受中医特色疗法雷火灸干预(中医护理组),并进行临床对照研究。观察患者首次通便时间、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以及术后胃肠道功能总评分。结果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雷火灸护理组首次通便时间,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以及术后胃肠道功能总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雷火灸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腰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促进腰椎术后患者快速康复,临床便于操作,且疗效显著,对腰椎术后快速康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自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二年时间里,我们共收治新生儿254例,其中86例患儿在病程中出现腹胀、呕吐、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我们称之为新生儿胃肠功能紊乱,除针对原发病治疗外,我们还采取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及非营养性吸吮等综合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PG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腹部术后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3组均在腹部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30例加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治疗;针刺组30例加用常规针刺治疗;电针组30例加用电针治疗。3组均治疗5 d后统计疗效,比较3组治疗后出现首次出现肠鸣音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比较3组治疗期间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症状评分情况。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96.67%,针刺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电针组及针刺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电针组与针刺组疗效相当(P0.05)。电针组及针刺组首次出现肠鸣音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电针组在首次出现肠鸣音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评分改善方面均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电针治疗腹部术后PGD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症状表现,进而可以减轻患者痛苦,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