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药顺势思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势思维是中医学中具有特色的思维方法之一 ,在药物中的应用有极大的影响与渗透 ,它是自然界整体全息思维的体现。从顺药物形态之势、顺药物质地之势、顺药物特性之势三方面对中药顺势思维作了探析。指出 ,顺势思维与同气相求、象形取义思想有着密切关联 ,有着很强的规律性和趣味性 ,极简朴而又奥妙。  相似文献   

2.
中医顺势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古今文献,阐释中医顺势治疗的涵义,探讨中医顺势治疗的临床应用。中医顺势治疗包括顺序应正气抗邪之势,顺应人体气机升降之势,顺应脏腑苦欲喜恶之势,顺应脏腋经络气血时间变化之势,顺应体质差异之势。认为中医顺势治疗与中西逆势治疗各有不同的前提,可结合临床实际具体运用。指出中医顺势治疗与西方国家的顺热疗法名同实异。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中医理论的形成直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道家思想。顺其势而治的思想提示我们在针灸临床诊治过程中,一是顺生理特性,二是顺病证特性,在顺自然之势而治的思想指导下,去洞悉和贯通诸多针灸原则与方法,从而达到心领神会,运用自如,以取得针灸治疗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势”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动态趋势。笔者认为在《金匠要略》一书中包括自然之势、脏气之势、病位之势,病势四方面的内容。顺势治风IH旨在治疗疾病中顺应自然之势、脏气之势、病位之势以及病势等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确立相应治疗方法的原则。本文记就顺势治则在《金匮要略》一书中的应用,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初杰 《中医药学刊》2002,20(1):96-97
顺势思维是中医学中具有特色的思维方法之一,在药物中的应用有极大的影响与渗透,它是自然界整体全息思维的体现,从顺药物形态之热,顺药物质地之势、顺药物特性之势三方面对中药顺热思维作了探析。指出,顺势思维与同气相求、象形取义思想有着密切关联,有着强的规律性和趣味性,极简朴而又奥妙。  相似文献   

6.
试论顺势疗法和中医学的反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呼吁全球医学界必须研究一种疗法——顺势疗法,它是与西医思路完全相反的传统医学,可借以补充西医对抗疗法(特别是抗生素疗法)之不足。  相似文献   

7.
"顺势而治观"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渊源于《内经》,注重顺应机体自我调节趋势,维护人体自身生理机能。在防治高脂血症中,运用"顺势而治观"进行指导,关键在于加强气化动力,以益胃气、扶阳气为主要方法;调节气机升降,清升降浊,协调有序,促进脂质正常的吸收布散。"顺势而治观"因势利导,不仅可以有效地调节血脂,还能最大程度降低机体在治疗过程中的"自伤",使人体恢复健康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抗病能力,对各类病证治疗都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7,(9):1946-1947
目的:从《黄帝内经》热病五十九俞出发,从腧穴所属经脉,所在部位以及与针灸诊治的关系三方面探讨热病五十九俞"同功穴"。方法:手工检索《黄帝内经》及《黄帝内经》王冰、张介宾考注。结果:研究发现热病五十九俞在所属经脉上多集中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等阳经经脉;所在部位上多分布于头部、腰背部;针灸证治上与温热病三焦证治关系密切。结论:由于其所属经脉,所在部位的不同,热病五十九俞具有清诸阳之热、胸中之热、胃中之热、四肢之热、五脏之热等不同的清热作用。据此,可为针灸临证治疗热病选取"同功穴"配伍,提供选穴思路。  相似文献   

9.
顺势疗法是盛行于欧美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治疗体系.顺势疗法和中医学虽分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根植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其哲学理念、宏观诊治观点、尤其是诊断思维较为相近.本研究从顺势疗法诊治特点入手,梳理其诊治思路、法则、临床治疗特点,并与中医的诊治特点予以比较和评析.  相似文献   

10.
张森悦  张福利 《新中医》2020,52(6):201-202
顺势疗法作为疾病的重要治疗原则及方法,在现代医学盛行的时代往往被医生所忽视。张福利教授汲取中西方有关"顺势疗法"的精髓,在诊治皮肤病时应用叶天士透因透用法,收获良效。以期为临床诊治皮肤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红葱鳞茎石油醚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通过MS,UV,IR,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从红葱鳞茎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红葱酚B(1)、4,8-二羟基-3-甲氧基-1-甲基蒽醌-2-羧酸甲酯(2),8-羟基-3,4-二甲氧基-1-甲基蒽醌-2-羧酸甲酯(3)和异红葱乙素(4),其中1为新化合物。10μmol·L-1浓度下化合物1和2的舒张血管作用较强,达到了82.5%和85.3%,与阳性药丹参酮ⅡA(86.3%)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郑金生  张志斌  汪惟刚  侯酉娟  李强 《中医杂志》2018,(11):903-906,914
"引文溯源"是为《本草纲目》引文量身而设的研究新法,该方法既可映衬体察李时珍"博极群书""翦繁去复"之伟绩,又可弥补《本草纲目》某些引而不确、注而不明的弊端。明确引文之源是缕清相关学术源流的基本条件。为了保证《本草纲目》原文高度存真与引文高度精确之间达到妥当平衡,要将校勘与溯源剥离开来,分别处理。具体的方法是,考核认定李时珍所引用的正确书目,依据《本草纲目》所引之文,逐一核准它们的出处与原始文字,以达到既不伤《本草纲目》之真又展示引文来源之目的,如此溯源所得的文字可供直接引用。  相似文献   

13.
尹业辉  谢雁鸣  张寅  陈岑  庄严 《中医杂志》2018,(11):921-926
目的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真实世界临床应用特征。方法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集成数据仓库,提取2002年8月至2014年12月全国22家三级甲等医院49 597例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患者的电子医疗数据,对患者入院信息、临床诊断及用药情况、联合用药、出院转归等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真实世界用药患者年龄主要在46~65岁之间(50.84%),住院天数集中在15~28天(27.93%),使用科室前3位的分别为肿瘤科、消化内科、心血管科。广泛用于肺恶性肿瘤(24.29%)、肝恶性肿瘤(11.66%)、胃恶性肿瘤(9.23%)的临床治疗;单次用药剂量、每日用药剂量均以10~20 ml、20~30 ml为主,用药疗程以4~14天为主。常与地塞米松、托烷司琼注射液、胸腺肽注射液联合使用,合并用药个数以10种左右最为常见。共有1994例患者出院转归为死亡,死亡原因前3位的疾病为肺部感染、电解质代谢紊乱、肺恶性肿瘤。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主要适应症为恶性肿瘤,真实世界用药人群以中老年患者居多,符合适应症人群疾病的一般规律;用药剂量、疗程基本符合说明书规定,临床联合用药广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调查我国临床医生对《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常见感染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脓毒症》的临床应用情况,以促进该《指南》的后续修订和进一步推广。应用评价调查问卷和适用评价调查问卷均采用记名问卷方法,向我国使用过该《指南》的临床医师各投放500份;采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应用性评价调查问卷和适用性评价调查问卷各回收211份。该调查得出结论:在现有推荐方案评价较好的基础上,针对整体内容、整体结构上再做调整;对推荐方案的方剂选择、临床证据进行更新;对《指南》应用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提出改善措施,同时为了更好更明确地推广,应加强医患教育,提高指南质量,增大宣传力度,为《指南》的实施推广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罗琼  顾漫  柳长华 《中国中药杂志》2018,(19):3979-3983
四川成都天回镇汉墓出土医简中有治六十病之方,每病之下收载1方至数方不等,共计106方。整理者根据其内容重在"合和制剂",并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对仓公所传医书的著录,将其命名为《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和齐汤法"义为"和调分剂得宜,以作汤液"之法;该书中保存了久已失传的古经方"汤液""醪醴""火齐"等剂型。从学术源流上考证,《和齐汤法》当为仓公所传,是专门记述合和制剂方法的文献,后世之《汤液经方》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皆上承《和齐汤法》,故其作为当时"经方"的代表性著作,在两汉医学之学术传承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洲大蠊是重要的药用昆虫,利用其研发的康复新等一系列新药在临床效果显著,市场需求量大。目前人工养殖过程中美洲大蠊生物学不清等问题影响了美洲大蠊的质量和产量。摸清美洲大蠊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可以为美洲大蠊的规范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在培养箱恒温条件下研究了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美洲大蠊卵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升高而变短,在20℃恒温条件下需94.5 d孵化,而在27.3℃时仅需35.3 d即可孵化。利用有效积温法则和"最小二乘法"公式统计分析得出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5.8±0.71)℃,有效积温为(415.8±38.05)日度,建立了美洲大蠊卵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7.
血红素是生物体内一类关键代谢因子,疟原虫具有自身合成血红素途径,但红内期疟原虫的生长发育依赖于外源性血红素代谢--食物泡对血红蛋白的摄入消化。食物泡内血红素代谢主要包括血红蛋白转运摄入、血红蛋白酶解产生血红素、血红素聚合为疟色素及食物泡对血红素的转运4个方面。抗疟药如青蒿素、氯喹和阿托伐醌等的杀疟机制与此过程密切相关,该文综述了该代谢过程的4个主要环节、关键代谢酶,以及抗疟药对其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将为类似药物的合理利用和机制研究提供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科学评价《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简称《指南》)临床应用情况,为修订指南提供参考,从适用性和应用性评价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 311份,其中《适用性问卷》717份,《应用评价方案问卷》594份。《适用性问卷》4个方面83个条目,其中反映《指南》应用情况的条目中,8个条目的应用率均> 95%,"内容完整性""与本单位(个人)诊疗方案比较""临床应用的经济性"应用率低于95%,分别是94. 70%,93. 86%,93. 17%;反映《指南》质量水平的条目中,3个条目的合理比例均> 97%,"辨证分类是否合理"合理比例偏低,为95. 26%;反映《指南》推荐中成药情况评价的条目中,大多数认为价格较为适中。《应用评价方案问卷》6个方面56个条目,其中反映《指南》应用合理性的条目中,3个条目的合理比例均> 96%,"辨证分类是否合理"合理比例偏低,为91. 58%;反映《指南》推荐方案临床应用效果的条目中,中药传统汤剂临床应用效果普遍较好,中成药效果偏差;反映《指南》临床应用总体评价的条目中,"总体效果""总体安全性"满意度均> 96%,"总体经济性"满意度偏低,为92. 42%。表明《指南》总体应用性较好,建议修订时完善辨证分型,增加中药汤剂及中成药种类,规范用药时间和疗程,重视医院特色诊疗方案、行业专项科研成果,定期及时更新,加强《指南》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开展实地调研,分析《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咽炎疾病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应用中的阻碍因素,为该《指南》的后续修订及推广提供借鉴。对全国27个地区181家医院临床医师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对阻碍该《指南》应用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别回收501份适用性评价调查问卷及503份应用评价问卷,临床应用阻碍因素主要集中在《指南》内容局限性及获取不便、基层医疗结构应用特殊性及调研对象分布不均。在修改意见上,中医方面建议完善辨证分型、适应症、适用方剂以及增加其他中医特色疗法;西医方面建议明确联用抗生素的使用时机。此次调研,为下一步推广该指南的临床应用以及修订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该文探讨了经典名方中中药基原的考证方法。对于经典名方中药物基原的考证首先要获得研究所需文献,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整理文献和选择文献3个关键步骤来完成。其次是对文献进行分析考证,通过文献中原植物的形态描述、药图、实物考古发现、实地调研、药物的产地分布等14种方法进行分析,然后再运用横向对比法,众向分析法进行综合考证以判断中药的基原。同时,与单纯的本草考证不同,经典名方的中药基原考证一点要注意方剂的时代性和校正医书局整理后所改写的方剂中的药物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