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气”的生成、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方面来论述《内经》“百病生于气”的重要观点,用以指导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正《素问·举痛论篇》云:"百病生于气也"。张介宾亦云:"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各种疾病,虽其原因不同,但都是脏腑气机失常所导致的,故调理气机是治疗的关键所在。1气机失常是百病丛生的重要病机《素问·举痛论篇》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内经》不仅强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中的“气”,含义甚广。反映到生理、病理、病机、辨证论治等诸方面,如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脏腑与经络的运动,肢体功能的动作,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治疗法则,药物性能,针刺,气功,太极拳的运行等,莫不与气有关。故《素问·举痛论》有“百病皆生于气”、“百病生于气也”等记载,现就笔者在治疗内科疾病中常用之调气大法,阐述如次: 一、调理气机在内科临床中的应用在百病皆生于气的病因思想指导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无非是气机失调、或正气虚、邪气盛、或气虚血瘀、或气虚血衰,  相似文献   

4.
“百病生于气”首见于《黄帝内经》,这五个字提纲挈领、言简意赅,阐述了诸多疾病与“气”的关系,指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气都有相当密切的联系,“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由此及彼,气在脾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百病生于气”这一观点对脾胃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山东中医杂志》2017,(8):631-634
卫气是《内经》气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为了强调卫气失常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内经》提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的论述。通过对《内经》关于卫气的生成、循行、生理特性和致病机制的理论梳理,阐述卫气失常致病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说明卫气失常致病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通过对"卫气为百病母"的理论探讨,有助于深入理解其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咳嗽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中医临床有外感和内伤之分,虽然病位在肺,但与全身五脏六腑都有着密切联系,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曾指出五脏六腑的气机升降失调都能引发咳嗽。如《素问·咳论》中有论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脾胃咳为内伤咳嗽中较为典型的疾病之一。《素问·举痛论》中又指出:"百病生于气也。"而脾胃咳就是众多气机失调所导致疾病中较为典型的一种,所以"脾胃咳"的治疗重在"调理气机"。故通过对脾胃咳病因病机的梳理,探讨其致病与脾胃以及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临床医案从"百病皆生于气"的角度对"脾胃咳"的证候分类、疾病转归、治疗原则进行了深度的阐述,对其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内经》"百病皆生于气"的病机学内涵,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参考相关文献,以《内经》从气一元论认识宇宙万物哲学观点,讨论气的生理与病理变化,并进一步阐述"百病皆生于气"的理论指导意义。结果由"百病皆生于气"可知九气皆可致病,而气机紊乱可直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产生瘀痰水火等变证,进一步加剧脏腑功能失调。不同致病因素各有其病机特点和临床特征,对临床诊断、治疗均具有指导作用。结论气机升降出入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气机的失调与气化失常是中医病机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诊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气学说是重要的中医理论之一,历代医家均相当重视气在人体的作用,更有《黄帝内经》提出"百病生于气"。为了有利于指导临床,笔者试以"百病生于气"立论,从中气为诸气之本、脾气为脾脏之本以及脾气虚为脾病之本等角度,对"百病生于气"作以阐释。  相似文献   

9.
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无论外感或内伤均可导致气的病变,故《内经》有“百病皆生于气也”之论。笔者在临床上运用清气凉血、补气养血、行气活血、降气化痰等法治疗部分皮肤病,常获良效,兹举数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先师许寿仁是江西南昌名老中医,生平对瘀血证颇有研究,提出了“百病皆生于瘀”的观点。他说:“气血是人身二宝,亦可成为二害。气行则血行,以营养周身;气滞则血瘀,以危害全身。《内经》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论,气血本为同源,必然气血同病,因而百病皆生于气,必致百病皆生于瘀。”基于上述理论,许师在临床上应用行瘀为主的方法,治愈了不少疑难疾病。举两例病案以示一斑。阳虚淤阻怯风王××,男,三十七岁。平素虚弱,常多优郁,每以自己体弱多病为虑。于是未寒先裹衣,无风早闭户。近一年来畏风怯寒特甚,终日瑟缩家中,厚絮裹体,家人在旁走动,或门窗启闭,便觉风动寒生。盛  相似文献   

11.
书讯     
北京中医药大学张湖德编著的《百病生于气——治病必先调气》《百病生于气——养病必先养气》已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大国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颜正华指出:中医治病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即在于治病必求于本,而这个本很显要的是气,因为不论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与康复皆与气有关。只有从气入手,调气、养气、理气、补气,才能使病变治愈。本套丛书集诸多中医药大学教授与各地医院之著名主任医师编著而成,是中医临床治疗与康复的指导书。只有牢记百病生于气,人们在治疗千  相似文献   

12.
论“百病生于气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正涛  沈鹰 《天津中医药》2008,25(5):388-390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气学说是贯穿整个理论的一条基线,历代医家均相当重视"气"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作用.为了有利于指导临床,笔者试以"百病生于气"立论,在学习理解气的相关知识及其与疾病发生和演变关系的基础上,从气的本质及其重要性、气机失调及其危害性以及临证从气论治的理论和实践等角度,对"百病生于气"作一阐释.  相似文献   

13.
“百病生于气”出自《黄帝内经》,外感六淫、七情内伤及饮食劳倦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疾病的发生与气机升降密切相关,最终可概括为“九气为病”,具体病因表现为怒、喜、悲、恐、寒、炅、惊、劳、思九种形式。结节性甲状腺疾病亦属于气病,其病因与五脏气机失调密切相关,临床治疗应以调气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14.
《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若一身之气不调,则百病由生。汗证是指无明显诱因以全身或局部异常出汗为表现的病证。国家级名老中医杜怀棠教授从"百病生于气"入手,认为"气虚"为汗证之关键,在治疗中擅长使用益气法治疗该病,效果明显。现对其"百病生于气"的理论、汗证病因病机、治疗经验进行简要归纳总结,并整理两则典型临床医案简要介绍其学术特色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属中医“消渴”病的并发症之一,病机主要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中医认为气机失常会导致各种疾病,故在《素问·举痛论》中提出“百病皆生于气”理论。通过论述DPN的病机变化,进一步阐释“百病皆生于气”与DPN的关系,为今后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百病生于气也”,这是《内经》发病学观点之一。百病生于气的“气”,不仅是指外来致病之邪气,也包括机体的“正气”。气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形式。气化而物生,气弱则物衰,气正则物和,气乱则物病。由于人体本身“气”的虚弱,机体抗病能力低...  相似文献   

17.
追溯"合治内府"的理论根源,发现"合治内府"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指运用下合穴来治疗六腑疾病。故从经脉循行和六腑功能两个方面分析探讨"合治内府"治疗六腑病症的内在机制,有望使"合治内府"在理论基础上更加完备;并进一步探讨了《内经》及后世医家对"合治内府"理论及临床应用的深入和发展,结合现代医学中下合穴在胃肠术后的显效临床应用,为越来越广泛的中西医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使下合穴治疗六腑疾病这一方法在临床上得到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6,(4):275-277
肺间质纤维化是临床上的疑难重症之一。运用《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的理论,分析了气与肺的密切关系,指出气的病变是肺间质纤维化发展演变的关键,"肺痹"与"肺痿"分别是肺间质纤维化病程进展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并论证了"调气"是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重要策略。这为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提高该病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百病生于气"这一命题,出自《素问·举痛论》中:"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从针刺手法的应用和配伍以及临床辨证观这3个方面介绍冯军教授所创立的"通痹开结调气针法"的基本理论内容。针法来源于《黄帝内经》中的解结论,强调疾病尤其是痹证以辨结开结的治疗方法为核心,以调气为根本,气调则百病自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