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3.
胃气学说源于《黄帝内经》,历代中医十分重视。现代学者也进行了不少研究。我们从胃气学说的现代生理学研究、及胃气学说与肠外肠内营养的联系等方面检索近十年来论文文献,予以综述,并提出部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人以胃气为本”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胃气。金代李东垣提出“人以胃气为本”(《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就是强调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何谓“胃气”?为何云“人以胃气为本”?本文试作如下分析。1 关于胃气的基本概念“胃气”的含义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如《中医基础理论》(函授)教材说:胃“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性。这些功能和特性的统称,谓之胃气。”其二,指脾胃的消化功能。“人之胃气,即土气也”。(《景岳全书·论脾胃》)脾胃共… 相似文献
6.
7.
8.
9.
王建基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4):132-132
中医学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摄精神,注意饮食起居,重视锻炼身体,药物预防疾病,人工免疫以及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中医学健康教育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治未病——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中医防治疾病思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构成了“治未病”理论的基本内容。作为中医防治疾病基本原则的“治未病”理论,包括了这三方面内容而贯穿于养生保健和预防、治疗、康复疾病的整个过程中,成为确立和采取各种养生保健措施和防治疾病方法的指导原则,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的学术理念。 相似文献
12.
所谓胃气,不仅是指胃的生理功能,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同司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的过程,以养五脏气,为气血生化之源,共为后天之本,故胃气可认为是脾胃之气.<内经>最早提出了胃气学说,<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壮,五脏之腑皆壮,<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禀于胃,以养五脏气,<灵枢?五味>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论点,是从生理上说明了胃气是维持人的生理功能乃至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等论点,则是从病理上强调了胃气在疾病发生与转归过程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胃气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后世医家有不少谈论胃气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个观点犹如一根主线,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医学术思想中,这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时刻顾护好胃气。胃气有三种含义,一指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功能,二为人体生气赖以充养的源泉,三乃四时脉象中的常气。胃为仓廪之官,主化主升;胃为水谷之海,主纳主降,脾胃升降适宜,则阴阳冲和,疾病可愈。胃气之盛衰有无,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盛衰存亡,而且胃气强弱与人体正气盛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中医临床诊治疾病,十分注意保护胃气,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18.
《素问·玉机真脏论》谓:“试以形气色脉之顺者言之,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春胃微弦日平,弦多胃少日肝病,但弦无胃日死;夏胃微钩日平,钩多胃少日心病,但钩无胃日死”。这里所说的“弱以滑”,不是后世所说的弱脉,也不是沉脉,而是指血管有弹性,作用力柔和,血流在指下通过时流利顺畅;其表示供血量与需血量的适应性平衡,是流量适中、供血良好之征象。这种平衡于一年四季中有微妙的变动,因而出现四时不同的“胃脉”,但万变不离其宗——柔软和缓。试述如下。 1 春胃微弦 “春胃微弦”,表现为血管软弱招招如揭长杆末梢,既有一定硬度又有一定弹性,且有一定外周阻力,说明血液流量适中,且外周阻力与血液流量相协调。“弦多胃少”的肝病脉,盈实而滑,是血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