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那军  邢立莹  杨晓丽 《现代预防医学》2014,(17):3105-3108,3126
目的分析职业风险、工作压力和组织公平感对医生工作倦怠的影响,为预防医生工作倦怠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用工作倦怠问卷(MBI-GS)、组织公平感量表和自编职业风险和压力问卷,对辽宁省城乡6市(县)78所公立医疗机构的1734名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医生的情绪衰竭、消极怠慢和成就感三个维度评分分别为2.24±1.38、1.27±1.30、3.90±1.43,职业风险、工作压力和组织公平共可以解释医生情绪衰竭、消极怠慢和成就感三个维度的31.09%、20.22%和5.65%的方差变异,其中社会和舆论导向的偏见、工作量/劳动强度、家庭与工作需要冲突对医生工作倦怠影响较大。程序公平、分配公平和领导公平对医生工作倦怠影响显著。结论职业风险、工作压力和组织公平是影响医生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需合理分配医疗资源,调整医生工作负荷,改善从业环境,提高组织公平性,来降低医生工作倦怠,促进医疗服务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实习护生的情绪劳动水平,分析其与工作倦怠的相关性,为提高实习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价值观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情绪劳动量表和护士工作倦怠量表对本院264名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生情绪劳动条目均分为(3.56±0.57)分,由低到高依次为表层扮演(3.00±0.94)分、情绪表达要求(3.35±1.04)分和深层扮演(5.14±0.79)分;护生工作倦怠情感耗竭维度得分为(20.52±9.67)分,处于中度水平,去个性化维度得分为(5.21±4.97)分,处于较低水平,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为(14.63±7.03)分,处于高度水平,与护士群体工作倦怠的常模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情绪劳动的表层扮演与工作倦怠呈正相关(P<0.05),情绪劳动中的深层扮演与工作倦怠呈负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扮演对情感耗竭(β=0.328,P<0.01)、去人格化(β=0.361,P<0.01)和个人成就感(β=0.245,P<0.01)有正向预测作用;深层扮演对情感耗竭(β=-0.240,P<0.01)、去人格化(β=-0.288,P<0.01)和个人成就感(β=-0.400,P<0.01)有反向预测作用。结论 实习护生的情绪劳动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情绪劳动和工作倦怠感存在相关性,当护生的情绪体验与实习情景中的工作要求有冲突时,护理管理者须根据护生的不同情绪体验制定相应的职业发展管理策略,增强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减少护理后备人才的流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某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职业枯竭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吉林地区19所中小学校共1014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 某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枯竭状况较明显;不同性别间情绪衰竭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已婚和未婚的中小学教师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学、初中、高中教师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知识衰竭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班主任与非班主任之间情绪衰竭4个维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枯竭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不同学校、婚否、性别和是否担任班主任等.  相似文献   

4.
探讨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工作倦怠与胜任力的关系,为减轻从业者工作倦怠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 采取方便取样法,在全国范围内对280名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学校心理咨询师胜任特征问卷及工作倦怠量表.结果 工作倦怠在不同年龄、学校类型、每周咨询时数组间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胜任力中的自我成长及社会型人格因子与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15 ~-0.174,P值均<0.05);胜任力各因子与成就感降低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87 ~-0.191,P值均<0.01).在分层回归方程中,胜任力仅对成就感低落有预测作用,解释变异量为12.8%(P<0.01),对情绪衰竭以及玩世不恭的预测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年龄、学校类型及每周咨询时数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倦怠,胜任力作为个体内部因素,主要影响个人成就感.  相似文献   

5.
医护人员职业耗竭现状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医护人员职业耗竭的现状,分析职业耗竭的影响因素,探讨耗竭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方法:采用Mɑslɑch耗竭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武汉市2家医院175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分别有65.5%和75.7%的人有中度及以上情绪衰竭和缺乏人情味,43.8%的人成就感低;职业耗竭不存在性别、医护、年龄的差异,但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医院类型会影响个体的耗竭;人格特质各维度(内外向性、神经质性和精神质性)与职业耗竭各维度(情绪衰竭、缺乏人情味和成就感低落)的相关均具有显著性的意义;回归分析显示,情感衰竭的预测源有文化程度、神经质性、内外向性,医院情感衰竭的预测源是精神质性,成就感低落的预测源是内外向性和精神质性。结论:医护人员有一定程度的职业耗竭现象,应从组织、个体等层面预防和缓解耗竭。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煤矿工人工作倦怠的现状,探讨其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工作倦怠量表、成人依恋量表对720名煤矿工人进行调查。结果煤矿工人工作倦怠在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3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是(1.91±1.02)分、(2.16±1.06)分、(1.92±0.85)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婚姻状况、营养状况、工种、工龄等对煤矿工人工作倦怠有影响,不同依恋类型煤矿工人工作倦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成人依恋维度与工作倦怠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管理者应针对影响工作倦怠的相关因素进行科学管理与干预,并充分考虑成人依恋取向,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促进煤矿工人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河南省农村艾滋病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为进行有效支持和干预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工作倦怠量表(CMBI)和社会支持问卷(SSRS)对222名河南省农村艾滋病医护人员进行测试.结果 河南省农村艾滋病医护人员在耗竭维度上的检出率为26.1%(58/222),人格解体维度的检出率为54.5%(121/222),成就感降低维度的检出率为4.5%(10/222);艾滋病医护人员的客观支持与成就感降低呈显著负相关(r=-0.151,P<0.05),主观支持与耗竭和成就感降低均呈显著负相关(r=-0.215,-0.176,P<0.01),支持利用度与成就感降低里显著负相关(r=-0.231,P<0.01);分层回归显示,主观支持对耗竭的预测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83,P<0.01),支持利用度对成就感降低的预测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42,P<0.01).结论 农村艾滋病医护人员的情感耗竭及人格解体症状较严重,社会支持对其工作倦怠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并为寻找消除和缓解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四川文理学院193名教师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职业倦怠3个维度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去人性化得分分别为(25.7±1.82)、(28.17±1.75)、(11.78±1.68);男女教师在职业倦怠3个维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已婚和未婚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业教师和公共课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教师在职业倦怠3个维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方高校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但倦怠程度并不严重,多表现在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两个维度上,去人性化现象不明显;不同个人背景因素如性别、婚姻状况、课程性质等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各维度均有影响,尤其对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两方面影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新疆某三甲医院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及工作倦怠的现状,分析影响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的因素,为稳定高级职称人才队伍提供参考。[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利用工作满意度问卷和工作倦怠量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1名高级职称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①本组研究对象的工作满意度总分为(29. 61±6. 68)分,工作倦怠中情绪衰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得分分别为(26. 88±10. 84)分、(5. 23±4. 70)分、(33. 87±6. 45)分。②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个人平均月收入、是否具有行政职务及不同岗位类别是影响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因素(P 0. 05);年龄和文化程度是影响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工作倦怠的因素(P 0. 05)。③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情绪衰竭、个人平均月收入是本组研究对象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P 0. 05);年龄、文化程度和工作满意度是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工作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P 0. 05)。④高级职称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倦怠呈负相关关系。[结论]该院高级职称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较低,工作倦怠较高。增加个人平均月收入,降低工作倦怠中情绪衰竭维度,可提高其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辽宁省城乡各级医务人员工作倦怠水平及重度工作倦怠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辽宁省抽取3 876名医务人员(医生1 807人、护士1 405人、疾控人员664人)进行工作倦怠状况问卷调查。结果辽宁省医务人员情绪衰竭、消极怠慢和成就感得分分别为(11.1±6.8)、(5.5±5.3)、(23.0±8.5)分,不同岗位医务人员情绪衰竭、消极怠慢和成就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医务人员工作倦怠检出率为56.53%,其中轻、中、重度倦怠检出率分别为29.51%、21.44%、5.57%;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工作倦怠情况比较,护士中度工作倦怠检出率(25.05%)均高于医生(19.81%)和疾控人员(18.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工作单位为三级医院/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年龄30~39岁、工作年限10~19年、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职称为初级及以上的医务人员中、重度工作倦怠检出率较高(均P<0.01)。结论辽宁省医务人员工作倦怠情绪普遍存在,城乡不同类型机构、不同岗位医务人员的工作倦怠率存在差异,急需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1.
李慧民  李莉  张晓慧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092-4094
目的 了解艾滋病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工作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式工作倦怠量表(CMBI),简易应对方武问卷(SCSQ)以及自编工作压力源问卷对342名艾滋病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①工作倦怠3个维度与工作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多个因素有显著相关关系(P< 0.05和0.01).②管理问题和职业风险的压力对情感耗竭以及职业风险对人格解体的预测作用均极其显著(P<0.01);消极应对对于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P< 0.01和0.05),而积极应对对成就感降低具有显著反向预测作用(P<0.01).③Amos路径分析表明,职业风险的压力和消极应对方式直接影响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人际排斥的压力直接影响成就感降低,而积极应对反向作用于成就感降低;消极应对在压力源和工作倦怠中起着部分的中介作用.结论 应当重视艾滋病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问题,指导他们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以降低其工作倦怠水平,提高工作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陈爱秋  王清 《职业与健康》2012,28(19):2349-2350,2353
目的通过对急诊护士职业倦怠情况的调查分析,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减轻急诊护士职业倦怠,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和护理服务质量。方法选取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急诊护士52人作为试验组,随机抽取其他科室护士52人作为对照组,应用职业倦怠量表(MBI)进行问卷调查,试验组在进行6个月的干预后再次填写职业倦怠量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诊科护士与其他科室护士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丧失得分分别为30.28±8.93、23.11±5.97,8.78±4.63、6.46±3.37,32.21±5.43、38.73±3.4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后,急诊护士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丧失得分分别为30.28±8.93、26.96±7.33,8.78±4.63、6.73±4.05,32.21±5.43、37.80±3.68,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程度高,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可减轻急诊护士职业倦怠,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和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的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职业倦怠现状,明确职业压力、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为减轻ICU护士职业倦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10月对唐山市工人医院13个ICU 204名护士,采用护士工作压力源、简易应对方式、职业倦怠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工作压力总分为(2.36±0.42)分,其中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是其护士最主要工作压力源(2.95±0.67)分。ICU护士积极应对方式为(1.78±0.46)分,与全国常模无差异;消极应对方式为(1.16±0.54)分,低于全国常模;ICU护士情感枯竭为(26.60±10.23)分,个人成就感为(26.20±9.78)分,去人格化维度为(6.99±5.31)分。相关性分析显示,ICU护士职业压力、消极应对与情感枯竭、去人格化呈正相关,积极应对与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P〈0.05)。结论 ICU护士职业压力愈大,情感枯竭、去人格化程度愈重,积极应对方式可提高护士的个人成就感,消极应对方式易使情感枯竭、去人格化程度增高。  相似文献   

14.
王阳  杨小湜  吴辉  王甲娜  王烈 《职业与健康》2011,27(19):2168-2171
目的分析医护人员工作倦怠及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及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问卷(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MSQ)对辽宁省铁岭煤矿集团总医院的600名医护人员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30~39岁年龄组及工作年数在10~19 a的医护人员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维度得分最高,分别为11.70±7.01、6.15±5.68和11.92±5.82、6.26±5.95;离异的医护人员个人成就感最低,得分为19.81±6.93。承担科主任或护士长管理职位的医护人员的工作倦怠度比未承担管理职位的医护人员低。高级技术职称的医护人员个人成就感明显高于初级职称者,没有夜班的医护人员在总体工作满意度上得分明显高于有夜班人员。医患关系严重紧张的医护人员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维度得分高于一般紧张的医护人员,而工作满意度得分低于一般紧张的医护人员。医护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与情绪衰竭、人格解体、离职意愿呈负相关关系,而与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年龄、工作年数、婚姻状况、管理职务、技术职称、夜班工作、医患关系都影响到医护人员的工作倦怠及工作满意度。医护人员的工作倦怠及工作满意度影响离职意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为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淮北市4所中学的310名教师,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ES)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自我成就感3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2.53±0.59分、2.04±0.79分和3.12±1.09分。男女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2个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中学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2个维度上的得分最低,分别为2.23±0.88分和1.86±0.65分,而在自我成就感上的得分最高,为3.40±0.68分,不同学校类型的教师在3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淮北地区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上并不严重,但有一定比例的教师有倦怠倾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共情能力、职业承诺、职业倦怠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2016年2 - 12月期间,应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共情能力调查表、职业承诺调查表、职业倦怠调查表对三甲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护理人员共情能力、职业承诺、职业倦怠之间关系及职业承诺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2 103名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共情能力总得分为(104.43±15.04)分,职业承诺总得分为(46.32±7.26)分,职业倦怠总得分为(48.85±5.18)分。护理人员共情能力与职业承诺呈正向相关关系(r = 0.382,P<0.01),共情能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呈负向相关关系(r = -0.379,P<0.01),职业承诺与职业倦怠之间呈负向相关关系(r = -0.421,P<0.0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可以通过职业承诺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职业倦怠程度。职业承诺中介效应为0.178,95%的可信区间为(0.141~0.474),占总效应的29.72%。结论 医院护理管理者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共情能力、增强职业承诺感来改善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上海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职人员的职业倦怠的水平,为促进健康教育人员队伍的良性建设 提升健康教育服务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问卷星,使用通用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MBI-GS)中文版对上海市市、区两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所有在编健康教育专职工作人员进行调查。结果203名健康教育专业人中,60.10%的有轻、中度职业倦怠(122/203),8.37%的有重度职业倦怠(17/203)。职业倦怠程度均分为(2.05±1.12)分,其中,情绪耗竭维度为(2.07±1.38)分,人格解体维度为(1.30±1.19),低成就感维度为(2.07±1.54)分。新闻传播专业背景人员的情绪耗竭得分高于其他专业背景的人员,初级职称人员的情绪耗竭得分高于高级、中级和其他或无职称人员;31~35岁和36~40岁人员的人格解体得分显著高于41岁及以上人员;硕士及以上人员的低成就感得分明显高于本科和大专及以下学历者。结论上海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职人员的职业倦怠情况比较严重。应根据员工的职业特征和职业倦怠状况,利用自身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科普专业技能强的机构优势,提出有针对性的缓解措施,从而提高整个健康教育机构的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调查产科护士职业倦怠及工作投入情况.方法 2020年6—12月通过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该院20名产科护士,选择工作投入量表、职业倦怠量表、自制问卷开展问卷调查,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全部20名产科护士的职业倦怠评分结果为:个体成就感、去人格化、情感耗竭评分分别为(35.61±6.59)、(17.06±...  相似文献   

19.
高菲  赵雪  刘利  吴辉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1):1612-1614
目的探讨医生的职业紧张、工作倦怠对抑郁症状的影响,改善医生身心健康,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10年10-11月随机抽取辽宁省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大、中、小城市的6所综合医院工作六个月以上的373名医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RI),工作倦怠问卷(MBI-GS),流行病调查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应用多元分层回归分析探讨医生职业紧张、工作倦怠对抑郁症状的影响,验证工作倦怠在职业紧张对抑郁症状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外在付出、内在投入、情绪衰竭和消极怠慢与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回报、个人成就感与抑郁症状呈显著负相关。外在付出和回报对抑郁症状的解释变异量为15.5%,加入工作倦怠后,解释变异量为43.7%。结论医生职业紧张、工作倦怠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工作倦怠在职业紧张对抑郁症状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教师工作倦怠与人格特征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教师工作倦怠水平现状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制定教师工作倦怠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式工作倦怠量表、简式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对350名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教师轻度工作倦怠的检出率为38.6%,中度工作倦怠的检出率为19.7%,重度工作倦怠的检出率为4.3%;精神质对人格解体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内外向对耗竭(P〈0.05)、人格解体(P〈0.01)和成就感降低(P〈0.01)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神经质对耗竭(P〈0.01)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心理控制源对耗竭(P〈0.01)和人格解体(P〈0.05)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应当重视教师的工作倦怠问题,并充分考虑人格特征对其工作倦怠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