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剥脱综合征是一种不明原因的灰白色物质沉积于晶体、虹膜、睫状小带和睫状突等部位的疾病,亦可沉积于角膜内皮和前房角。这种脱落物可为多源性,可能是老化细胞合成的异常基底膜所导致的结果。在房角下部Schwalbe线以前的角膜内皮有一波浪形色素线被作为剥落综合征的一个特点。青光眼伴有剥脱综合征已被明确地证实。作者从1982年1月到1983年5月共研究88例剥脱综合征患者,有12例由于外伤、葡萄膜炎、激光小梁成形术和内眼手术等外来因素影响房角所见而被除外。所有患者均作了视盘照相、眼压测量、视野检查和房角检查。并随机选择80例原发性青光眼作对比观察。房角检查内容包括:(1)房角结构,周围虹膜曲度和虹膜附着位  相似文献   

2.
一、诊断:外伤性房角后退型青光眼可在房角损伤后多年方出现症状,当单侧患眼前房正常或深、眼压增高但无晶体囊膜剥脱时,应高度怀疑为外伤性房角后退型青光眼。二、前房角检查:前房角检查常能确诊本病,房角后退可超过270°,与未受伤之对侧眼比较,房角被认为“正常”宽角开放者常需重新分类。因此,对于单侧青光眼,应检查双眼房角以资比较。检查中偶尔可见周边房角前粘连,这是外伤性房角撕裂急性期的后遗症。其它有关眼前节陈旧性挫伤的体征如虹膜震颤、晶体前囊星状混浊或晶体震颤、外伤性虹膜炎所形成的晶体前囊色素沉着等有助于诊断。此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和分析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眼压变化。方法 对7例伴有高眼压、明显影响视力的白内障但尚无严重的视神经、视野损害的剥脱综合征患者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比较手术前后的眼压变化。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31.57mmHg,术后1周时平均眼压18.19mmHg,降幅为13.38mmHg,术前术后眼压差异极显著。结论 伴有明显影响视力白内障的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病人在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压会显著下降,对那些尚未发生明显视神经视野损害的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34例34眼低眼压性青光眼与41例41只青光眼的视乳头进行比较,研究该二组的视乳头凹陷的差异。患者均作全面的眼部检查、前房角镜、压平眼压计、立体眼底镜视乳头照相和Octopus计算机视野计检查。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包括扇形视乳头水肿或苍白,突然的视力丧失史或典型的等视线型视野缺损以及晚期的视野缺损者均被除外。青光眼组包括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晶体囊假性剥脱综合征及色素性青光眼。  相似文献   

5.
剥脱综合症,又名囊膜性青光眼,以瞳孔缘及前房角白色碎屑样剥脱物合并开角型青光眼为其特征。本病多发于老年人,单眼或双眼发病,北欧地区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晶体囊真性剥脱是晶体前囊的剥脱。患者78岁,男性。主诉:左眼视物不清。检查:视力:右0.3,左0.1。眼压:右14mmHg,左12mmHg。双眼均在前房中可见到薄而透明的玻璃纸样膜,晶体核及后囊下有混浊。左眼底可见到黄斑破口,但未见到视网膜脱离。房角双眼均为宽角,色素沉着正常,未见剥脱物质。前房中可见到的膜状物与晶体前囊相连  相似文献   

7.
钕-YAG激光晶体后囊切开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眼压升高。有急性的和持续的眼压升高两种情况,常见的是急性的眼压升高。作者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钕-YAG激光晶体后囊切开术病人的术前及术后一天内的眼压变化。观察66例手术中无并发症,且后囊膜完整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者,其中34例作了眼内人工晶体置入。术前或术后既没有常规地局部用皮质类固醇也没有用降眼压药物。66眼中11眼已确诊青光眼者治疗前、后仍照常用抗青光眼药物。作者观察到64%的眼其眼压最高值是在术后  相似文献   

8.
双眼同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双眼同时进行白内障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效果。方法24例双眼同时进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及人工晶体植入式,术后观察视力、后囊浑浊程度、眼压及限内炎症情况,并与单眼同样手术的眼进行对照。结果不论同时手术的双眼之间、或是同时手术的双眼各自与单眼同样手术的眼之间在术后视力和并发症方面都无显著差异。结论双眼白内障同时行囊外摘出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在临床上是可行的,但并不主张医生向病人推荐双眼同时手术。  相似文献   

9.
作者(1976)对一例剥脱综合征观察结果认为Bertelsen等提出的来自晶体上皮的纤维物质通过囊膜而呈现在晶体表面的理论是不够确切的。而作者认为晶体表面的物质是与有病的虹膜色素上皮接触沉积而来,或间接地来自睫状上皮。而在晶体内形成的物质不能穿过纤维层和带状板层。作者报告一例女性89岁双眼剥脱综合征患者,在顺利地囊内摘除白内障后15年期间,剥脱物质在玻璃体上不断增加以证明其论点。后又见2例在晶体囊内摘除时,未见有剥脱综合征,但1  相似文献   

10.
剥脱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历史背景多年来关于剥脱综合征(Exfoliation Syndrome)有许多描述和命名,Vogt(1925)首次提出老年性晶体囊膜剥脱和晶体囊膜性青光眼(Senile exfoliation of the lens capsule and glaucoma capsular),以后又有老年性炎性青光眼(Glaucoma senilis),晶体囊膜假性剥脱(Pseudoexfoliation of the lens capsule)等名称。电子显微镜研究证实除晶体囊膜外,眼的其他结构如房角小梁、睫状体、虹膜、结膜等都存在着剥脱物质。晶体摘出后,剥脱物质仍存在于玻璃体前表面,说明晶体囊膜并不是剥脱物质的唯一来源。鉴于眼的多种结构被累及,所以Sunde(1956)称之为剥脱综合征,这个名称是迄今为止最能为大家所接受的。Eagle等(1979)发现睫状体后短动脉被累及,提示剥脱综合征是一种基底膜疾病,因而命名为基底膜剥脱综合征(Basement Membrane Exfoliation Syndrome)。  相似文献   

11.
晶体溶解性青光眼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晶体溶解性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以期引起对该病的广泛认识,促进早期正确诊治,减少病人痛苦,对7例晶体溶解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均系老年人,均有白内障病史,无青光眼病史。起病突然,眼压升高,视力急骤下降,角膜混浊水肿,前房较深或正常,房水中有灰白色或雪花样浮游物,虹膜无后粘连,前房角均为宽角,房水涂片找到巨噬细胞,病理检查发现小梁网间隙、虹膜隐窝及晶体囊表面可见晶体皮质碎片和少量巨噬细胞,晶体囊膜和上皮呈退行性变,晶体皮质液化。抗青光眼药物治疗眼压均不能控制。结论:该病为一临床上独立存在的继发性、急性开角型青光眼。尽早摘除混浊之晶体是本病治疗及预防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北京市顺义县≥ 5 0岁人群中青光眼的患病率和正常眼的眼压。方法  1996年 9~ 11月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在顺义县调查了 5 5 5 5人 ,除进行视力和一般眼部检查外 ,还进行了有关青光眼的检查 ,如询问青光眼家族史和发作史 ,测量前房深度和眼压 ,眼底检查时观察视乳头有无青光眼性改变。结果  4 880人完成了有关青光眼的检查 ,受检率为 87 85 %。青光眼的患病率为2 0 7% ,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病率为 1 6 6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病率为 0 2 9% ,继发性青光眼患病率为 0 12 %。各种类型的青光眼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6 4 0 0 %的青光眼患者视功能有一定程度或严重损伤。双眼盲比例为 16 0 0 % ,均为≥ 6 0岁的患者。单眼盲、双眼低视力和单眼低视力的比例分别为 17 0 0 %、2 3 0 0 %和 8 0 0 %。正常眼的眼压均值为 (13 5 3± 2 2 0 )mmHg(1mmHg =0 133kPa) ,随着年龄增长 ,眼压有下降趋势。结论 就青光眼的患病率和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而言 ,青光眼是严重的致盲眼病。≥ 5 0岁人群中 ,正常眼的眼压均值比预想值低。在这些人群中筛查青光眼时 ,应将正常眼压上限值降低至 18mmHg。  相似文献   

13.
von Graefe 1957年首次描述低眼压性青光眼(LTG),目前,关于它是否为一独立的病种以及它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关系尚有争议,同时,还没有一个能够概括临床和发病学两个方面的简明的定义。目前流行的定义仅限于描述性定义,其标准是:1)单眼或双限的后天获得性POAG样视野改变;2)单眼或双眼的后天获得性POAG样视盘改变;3)双眼未经处理时的自然眼压在统计学正常范围内;4)双眼开房角。一般选择21—24mmHg为正常眼压上限。上限眼压值增高使LTG的范围加大,也可能包括更多的交叉重迭的POAG病例。作者以24mmHg作为正常眼压上限,并以有无进行性视野缺损进行再分类。  相似文献   

14.
1843名老年人体检中确诊为剥脱综合征57例和青光眼68例,后者患病率为3.7%,高于我国群体中青光眼的患病率(1%)。68例青光眼中有19例为ES合并青光眼,占27.9%。57例ES中囊性青光眼的患病率为33.3%。19例中男15例(16眼),女4例(5眼)。年龄58-91岁。双眼22例,单眼17例。15例(16眼)为开角型。4例(5眼)为闭角型。4例(4眼)眼压正常;15例(17眼)眼压升高。  相似文献   

15.
睫状体无色素上皮剥离和裂孔形成,又相继有数例报告,日本报告均系发生在外伤后或Marfan综合征。作者报告4例颞侧睫状体上皮断离及视网膜脱离伴发晶体鼻侧脱位,男3女1,年龄14-29岁。2例为单眼,其中1例为眼外伤后、1例为单眼Marfan综合征。而另2眼,双眼对称性发病,似为原发性。4例皆视力低下及鼻侧视野缺损。在颞侧虹膜后方及脱位的晶体间,可见睫状体无色素上皮之断裂分离,呈灰白膜样物。患眼皆有颞侧视网膜浅脱离。双眼对称发病中的1例,一眼伴发青光眼,视网膜术后复位,但不久又再度脱离,再次手术后复位,然睫状体上皮断离仍存在。术后眼压更  相似文献   

16.
患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病人75~90%是用氩激光小梁成形术降低眼压,这种手术在患有开角型青光眼合并假性剥脱和色素播散的病人也是有效的。继发性青光眼(例如,葡萄膜炎、房角后退、激素性青光眼)和无晶体或人工晶体眼对激光治疗通常反应效果不佳。氩激光小梁成形术是在不影响房水生成率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房水流出通路的方法降低眼压的。治疗眼的眼压反应高低可能与治疗前的眼压有关,许多研究已发现即使获得一个良好的初次反应,氩激光小梁成形术的效果仍具有随着时间而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恶性青光眼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群  高岩 《眼科》1995,4(2):99-100
总结了5例(7只眼)恶性青光眼的诱发因素和保守治疗期间白内障的手术处理,比较了晶体摘出联合中、前部玻璃体切割或抽吸术与晶体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视力和眼压情况,论述了YAG激光切开后囊膜和前部玻璃体膜或玻璃体、部分后囊和晶体小带切割以夫工晶体植入术后恶性于光眼的治疗应用。提示恶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时可行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美国产Reichert-AT555非接触眼压计在健康普查中,发现高眼压或眼压异常者,对其进行眼科临床跟踪检查及治疗。方法:检查发现所有单眼眼压>21mmHg或双眼眼压差>8mmHg被检者,嘱其近期进行复诊,在3d内的同一时间连续测量3次,并进行相关的眼科检查。结果:已完成测量3110例;其中高眼压或眼压异常者359眼;复诊有30例被确诊为青光眼患者,进行了相应的治疗。结论:非接触眼压计具有操作简便、测量迅速、自动打印检测结果、不直接接触眼球,被检者无任何痛苦等优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适合大规模的健康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Schwartz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漏误诊原因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Schwartz综合征8例.详细询问病史,双眼裂隙灯显微镜及检查镜检查,观察治疗经过和手术效果.分析诊断的一致性及漏诊、误诊原因.结果 患者18~42岁,均单眼受累,6例有外伤史,首诊误诊为青光眼4例、青睫综合征1例、葡萄膜炎2例.巩膜扣带术治愈4例,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治愈2例,2次巩膜扣带术治愈1例,2次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治愈1例.结论 Schwartz综合征是一种伴有高眼压和葡萄膜炎反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上常误诊为青光眼、葡萄膜炎、青睫综合征而延误治疗.缺乏对眼底的详细检查和对该病临床特征的认识是误诊主要原因.根据玻璃体视网膜增生情况选择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除术,视网膜复位后高眼压和葡萄膜炎反应自然好转.  相似文献   

20.
剥脱性青光眼的临床和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  言剥脱综合征 exfoliation syndrome表现为高龄者的晶体前囊和虹膜瞳孔缘部出现灰白色头皮屑样物质 ,多伴发难治性青光眼。剥脱综合征伴发的青光眼称为剥脱性青光眼 exfoliation glaucoma。剥脱性青光眼基本无自觉症状 ,当发现患病时已经出现显著的视野损害 ,已不能恢复视功能。所以对本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极为重要。剥脱综合征以前高发于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北欧各国 ,在其他国家比较少见〔1〕。但是 ,最近在九州大学就诊的 5 0岁以上发生开角型青光眼的老龄患者多半归于本病〔2〕,所以对剥脱综合征和剥脱性青光眼的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