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rion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晓秋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8,25(2):78-82
朊病毒病是一种人和动物共患的亚急性海绵状脑病。其病原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不含核酸的病原体,称为朊病毒蛋白(PrP),或感染性蛋白,它如何复制成为异常PrP沉积在脑组织引起发病是生物医学的一大课题。在英国发生的新变异型Creutzfeldt Jakob病(vCJD)怀疑与牛海绵状脑病(BSE,病牛病)有关。此外,PrP基因异常的遗传性朊病毒病广义上也包括在人的朊病毒病中。重点介绍该病的发生机制、分类、 相似文献
2.
猝死指平时身体健康的人因自然疾病突然死亡,一般指发病6 h以内死亡。意外猝死可发生在新生儿(新生儿猝死综合征)至成年(成人猝死综合征)各个时期,可以在日常活动、睡眠或运动中发生,潜在的遗传疾病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通过对猝死患者的病因研究,证实多种遗传疾病导致的心脏病、脑病是导致猝死的两组主要疾病,其中心脏性猝死占50%以上。已知多种遗传性疾病可导致猝死,线粒体病是其中一组病因。一些线粒体病可引起急性心功能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或脑病,导致猝死。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进步,一些猝死患儿通过尸检基因诊断得到了确诊,有助于家族成员的遗传咨询,指导父母再生育时的胎儿诊断。 相似文献
3.
Canavan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女 ,10岁 ,因“间断抽搐 7年 ,伴双下肢行走困难 4年”于 1998年 11月入院。患儿于 7年前无明显诱因抽搐 ,表现为突然跌倒 ,意识丧失 ,双眼凝视 ,牙关紧闭 ,口吐泡沫 ,口角向左歪斜 ,左侧肢体抽动 ,持续约 2 0min自行缓解 ,随之入睡 ,醒后如常 ,不伴发热。尔后每年出现类似抽搐 1~ 2次 ,持续 10~ 30min不等 ,未予治疗 ,近 3年来未发作。 4年前渐感双下肢行走困难 ,以左下肢明显 ,表现为行走缓慢 ,双膝屈曲 ,足外翻 ,并有双下肢不自主抖动 ,活动时加重 ,入睡后消失。近 1年来 ,不能独立行走 ,并逐渐出现双上肢活动减慢 ,做作业及… 相似文献
4.
小儿线粒体性脑肌病4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小儿线粒体性脑肌病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标准。方法总结临床特点,检测血清乳酸及丙酮酸水平,行肌电图、CT脑扫描、肌活检组织化学染色及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检查。结果4例患儿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眼外肌麻痹,身材矮小,癫痫,进行性智力、听力和视力障碍。实验室检查示血乳酸水平升高。肌电图示肌病特点。脑CT见脑萎缩及基底节对称性钙化。肌活检改良Gomori三色染色可见蓬松红纤维。电子显微镜可见形态结构异常的巨大线粒体,部分线粒体内含结晶样包涵体。本文对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及预后进行了讨论。结论小儿线粒体脑肌病罕见,临床特点及肌肉病理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根据。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视网膜病的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为了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病率、高危因素及预后,对14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与ROP的关系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ROP59例(40%);其中ROP1期32例(54%),ROP2期16例(27%),ROP3期11例(19%)。所有ROP3期患儿均患有散光或散光+近视。通过对用氧时间,出生体重等20种高危因素与ROP严重程度的综合分析,发现长期使用氧气和出生低体重是造成ROP的重要原因。建议缺乏用氧指征的早产儿切勿用氧。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解肾病综合征(NS)患儿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对37例原发性NS患儿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检测,同时对其中28例进行了治疗前后动态观察。结果显示:(1)单纯性NS活动期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E-C3bRR)显著降低,血清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率(EIAIR)显著增高;缓解期E-C3bRR仍低于对照组;E-C3bRR降低与T细胞亚群变化密切相关;(2)肾炎性NS活动期E-C3bRR和血清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率(EIAER)显著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E-ICR)和EIAIR明显增高;缓解期皆恢复正常;(3)NS患儿活动期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激素治疗反应无关。结果提示单纯性和肾炎性NS存在不同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改变,后者在NS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17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对335例NS中并发ARF的1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其中8例的病理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组NS患儿ARF的发生率为5.1%。临床特点:(1)ARF均发生于肾病活动期;(2)多以感染为诱因;(3)大多数为少尿型;(4)临床表现为水肿加重、血压增高;(5)肾活检呈多种病理改变(8例中1例为轻微肾小球病变,2例为中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例为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I型,2例为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1例为增生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本组死亡4例,临床转归与病理类型相关。提示在NS活动期应减少诱因,防止ARF的发生。了解病理类型对NS合并ARF的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体移植物抗宿主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应用小剂量短疗程环孢菌素A(CsA)(1mg/kg·d,共28天),可在60%~75%的病例中诱导产生自体移植物抗宿主病(autoGVHD)。在此过程中,胸腺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病的效应细胞大多是能识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抗原(小鼠为Ⅰ区相关抗原,即Ⅰa)的T细胞受体(TCR)α、β+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也有少数为CD4+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MHCⅡCLIP复合物可能是该效应细胞的靶抗原。初步研究表明,CsA诱导的autoGVHD具有强大的抗瘤作用。其抗瘤作用的强弱与GVHD的严重程度及瘤细胞表面MHCⅡ类抗原的表达有关。CsA与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2(IL2)合用可增强autoGVHD的抗瘤作用。这项研究为防止autoHSCT后肿瘤的复发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焦富勇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0,22(7):677-678
欧美国家发现,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流行以来,川崎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引发儿科医师与家长的担忧。COVID-19会引起全身多个器官出现炎症反应,与川崎病的全身系统血管炎性改变类似,甚至COVID-19也会造成四肢末端的皮肤红疹,这也与川崎病类似。川崎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现在也不能除外COVID-19与川崎病的发病率增加有关。因此,在COVID-19流行期间,如果患儿出现类似于川崎病样症状,应尽早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降低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肾病综合征(INS)时甲状腺激素(TH)水平的变化已引起关注。国内外文献报道,部分INS患儿血中的TH水平是低下的,原因是TH及与TH结合的甲状腺激素结合球蛋白、白蛋白、甲状腺激素结合前白蛋白从尿中丢失。动物实验证明,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GCR)水平是降低的,而予TH替代处理可提高组织GCR水平。有报道GCR水平高低与糖皮质激素(GC)疗效密切相关,GCR水平高者,GC的疗效好,反之不敏感,疗效差。如能证实INS患儿(尤其是婴幼儿)对GC治疗无反应与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GCR下降有关,则补充TH将有助于改善患儿对GC的反应,对及时缓解病情有利。 相似文献
11.
12.
13.
恙虫病诱发溶血尿毒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陆少玲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7):572-572
患儿 ,女 ,12岁 ,因持续发热 7d ,面色苍白、尿量少、浓茶样小便 2d入院。 7d前体温波动于 39~ 4 0℃ ,自觉畏寒、咽痛、懒言。近 2d面色苍白 ,尿量减少 ,小便呈浓茶样。查体 :体温 39℃ ,脉搏 12 0次 /min ,呼吸 36次 /min ,血压 10 .0 / 6kPa。神志恍惚 ,痛苦面容 ,面色苍白 ,贫血貌 ,咽红 ,双侧扁桃体轻度肿大。颈软 ,心率 12 0次 /min ,律齐 ,无杂音。双肺闻及中小水泡音。腹软 ,肝右肋下 4cm ,轻触痛 ,脾未触及 ,左腋窝见一椭圆形 0 5cm× 0 5cm浅表性溃疡 ,创面干净 ,无触痛 ,浅表淋巴结不大 ,全身未见出血点。血白细胞15 6× 1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ent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曾被外院误诊为肾病综合征的6例Dent病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治过程以及相关致病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6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4.5~9.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达肾病水平的蛋白尿,有一过性低白蛋白血症(26~30 g/L),均无明显水肿、高胆固醇血症。其中4例患儿行肾活检,2例为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例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6例患儿在对足量激素耐药后均联用至少一种或多种免疫抑制剂,蛋白尿均未见明显变化。入院后检查示低分子蛋白尿,肾早期损伤指标α1微球蛋白(α1-MG)与微量白蛋白(MA)的比值均1,伴高钙尿症、不伴肾功能异常,其中2例B超可见肾脏钙化影像,符合Dent病临床诊断。进一步的基因分析证实6例患儿均存在CLCN5基因致病突变。结论作为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肾小管疾病,Dent病在临床上易被误诊误治,应引起临床儿科医师的重视。肾早期损伤指标α1-MG/MA1,可作为肾小管性蛋白尿的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5.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急性川崎病患儿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通过观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对川崎病(KD)患儿淋巴细胞凋亡(APO)的影响,进一步探讨IVIG对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机理。对26例川崎病患儿和20名健康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抗-CD3单克隆抗体刺激培养不同时间(0,12,24,48,72小时)APO百分率和DNA片断化分析,2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IVIG治疗组(n=16)和阿司匹林治疗组(n=10),并对PBMC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进行了观察。结果:KD患儿APO百分率和DNA片断化较正常儿童明显降低(P<0.001)和延迟;IVIG治疗后,降低的APO百分率和延迟的DNA片断化被逆转,同时与单用阿司匹林组比较,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下调(P<0.001)。外周血淋巴细胞APO下调可能参与了KD的发病。IVIG治疗KD的机理可能部分归于对被抑制的淋巴细胞APO的逆转。IVIG对其它淋巴细胞凋亡不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可能存在同样机理。 相似文献
16.
遗传代谢病是一组以生化代谢异常为特征的单基因遗传病。癫痫发作是遗传代谢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已知至少5%的癫痫患者是由于遗传代谢病导致。各种各样的小分子代谢病(氨基酸、有机酸、糖、脂肪酸、金属、维生素、神经递质相关代谢障碍)和细胞器代谢病(线粒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均可表现为癫痫发作或癫痫综合征。遗传代谢病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生化检测和基因分析是诊断的主要工具。一些代谢性癫痫经过治疗可能减轻症状和改善预后。本文概述了代谢性癫痫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的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7例TMA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男性患儿和9例女性患儿,平均年龄(4.5±1.8)岁,均有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功能不全;17例患儿中经过血浆治疗、透析、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综合治疗,10例痊愈或好转出院,2例自行外院治疗,2例放弃治疗,3例死亡。结论 TMA是一组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微循环中血小板血栓造成的器官受累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临床综合征,早期诊断,及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恙虫病并嗜血细胞综合征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12岁。因发热、乏力2周入院。既往无特殊疾病史。 1周前曾去过草丛。查体:T 39℃,精神疲倦,皮肤无黄染,面 颊两侧有浅红色斑丘疹,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右侧腋窝见 一直径0.7 cm的圆形焦痂。咽充血,心肺无异常。肝肋下1.5 cm,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无异常。血常规:WBC1.44×109/L, N 0.55,RBC 3.90×1012/L,Hb 112 g/L,BPC 58.6×109/ L。尿常规蛋白 ,RBC 60/μl,WBC 6/μl,粗颗粒管型2/ μl。外周血涂片未发现异常细胞。入院时外裴氏试验OXK 1: 640,OX19<1:40,0X2<1:40,10 d后OXK1:1280,OX191: 40,OX21:40。骨髓象示:增生活跃,可见较多成熟网状细胞吞 噬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现象。ANA(一),dsDNA(一), 相似文献
19.
患儿女 ,10岁 ,因“面色苍白 ,颜面浮肿 2年余”入院。两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面色苍白 ,颜面浮肿 ,伴乏力 ,食欲减退 ,活动量减少 ,气促 ,无心悸、胸闷、发热、关节肿痛等 ,大便每 2~ 3d 1次 ,小便正常。 5年前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并发现舌苔厚、白。入院体检 :体温 36 4℃ ,呼吸 2 0次 /min ,脉搏 72次 /min ,血压 75 / 4 1.2 5mmHg(1mmHg =0 .133kPa) ,头围 5 1cm ,身高 117cm(小于第三百分位数 ) ,体重 2 6kg(小于第三百分位数 ) ;表情呆板 ;皮肤粗糙 (以背、腹部为著 ) ,背部皮肤毳毛多 ,头发稀疏 ;面色…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2019冠状病毒病的临床特点及胸部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婴幼儿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临床特点及胸部CT表现。方法 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经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的婴幼儿(0~3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胸部CT资料。结果 9例患儿均有流行病学史,呈家庭聚集性发病。9例患儿中无症状5例,发热4例,咳嗽2例,流涕1例,均无呼吸系统以外症状。9例患儿实验室检查均未见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其中6例淋巴细胞计数升高及2例白细胞计数升高。9例患儿中8例CT显示肺部炎症,病灶均位于胸膜下或叶间裂下,3例病灶同时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病灶形态以结节状(6例)及小斑片状(7例)为主;6例病灶呈磨玻璃影及实变影共存,其中3例可见"晕征",未见典型"铺路石征"。结论 婴幼儿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轻,影像学表现不如成人典型,其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及核酸检测综合判断,胸部CT对于无症状患儿的早期诊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